標籤:

論中國的國色

「國色」,是從歷史文明的過程中錘鍊出來的、和現代在我國古代,秦尚黑,大氣古樸;南北朝崇尚藍色,明快飛揚;宋代推崇「存天理,去人慾」,清新雅緻的綠色成為主流;此外,象徵皇權的黃色和氣勢磅礴的中國紅則始終是中華民族心中永不褪色的國色。黑、紅、藍、綠、黃這五大國色成為華夏文明中對於流行色彩一脈相承文明接軌的能夠代表中國的色彩。最能代表華夏文明的五色,恰好也正是奧運五環的顏色。這不僅緊扣民族大團結的宗旨,也與奧運主題交相呼應。而追溯起歷史,可以從每個朝代每個歷史時期的服裝流行色找到淵源。的代表,它們歷經時空,在今日的高級華服系列中得到了全新演繹。

《周禮·考工記》:「青與白相次也,赤與黑相次也,玄與黃相次也。青與赤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白與黑謂之黼,黑於青謂之黻,五采備謂之綉。」

「五色」一詞最早見於先秦著作《尚書》《尚書·益稷》主要記錄舜帝和大禹的對話,舜帝要求將日、月、星、山、龍等十二種物象用五色描繪、刺繡在自己的禮服上,由大禹監製,後人稱為「十二章」。五色以白、青、黑、赤、黃五色為「正色」,經春秋戰國的思辯,到漢代形成五行色彩學體系雛形。隨著漢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尤其中醫學理論的建立,豐富和完善了五行色彩學,也隨著中醫深入人們的生活,而使漢代五行學說和五色的使用深入社會各個角落,成為中華民族普遍認可的色彩使用規範。「五色」標誌著古代中國的色彩審美意識已從原始觀念的積澱中獲得了理性意識的審美意義。「五色」成為中國傳統色彩的基礎和正統。五行、五色、五方、五德對應起來,表達了中國人的文化屬性、倫理哲學和思想情感。五種元素在天上形成五星,即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在地上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在人就是仁、義、禮、智、信五種德性。這五類元素各有不同屬性,如木有生長發育之性;火有炎熱、向上之性;土有和平、存實之性;金有肅殺、收斂之性;水有寒涼、滋潤之性。「五行論」中的金、木、水、火、土,分別對應「五色說」中的白、青、黑、赤、黃。「五色」被人為的與「五行」學說相結合,使色彩文化滲透到哲學領域,給古代哲學披上一層彩色外衣,既豐富了哲學的內容,又增加了色彩的內涵。陰陽五行說中的色相環,以黃為中心按照青、赤、白、黑的順序進行螺旋式周期性循環,其顏色分別對應四方和四季等事象,從而包含著中國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觀。

從中國歷史看,遠古時代,應用於彩色繪陶器和紡織品等的顏色是:紅色(鐵礦石粉和硃砂)、黑色、黃色、白色、和蘭色。

自商代起,紅、黃、蘭、黑和白五個文字在古代甲骨文中的出現,說明古代中國人對於自然界五光十色的自然現象就有很深刻的認識和了解,並應用於社會生活中。古代中國,人們在了解自然、認識自然的過程中,從複雜的色彩中歸結為五種基本色彩-赤、黃、青、黑和白。

從周代開始把赤、黃、青三色稱為彩(即現在的有彩色系},將黑與白稱為色(即現在的無彩色系),這五種色彩列為正色。除正色以外,其它的顏色都稱為間色。《尚書》中曾有記載「五彩彰施與五色,作服」,五色即為赤、黃、青、黑與白。春秋時期的《孫子》一書中有記載「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辭源》中記載「(五色)謂青、黃、赤、白、黑也。——古蓋以此五者為主要之色。」由此可見,古代中國人在社會生活實踐中,已經逐步掌握了配色的基本原理。

從周代到春秋、戰國時代,絲綢的染色主要有礦物顏料染色和植物顏料染色兩種方法。礦物顏料有:硃砂、赭石、石黃、雌黃、石青蘭和鉛白,用來繪製衣服或絲綢染色。植物顏料是用於紡織品的浸染,復染、媒染和套染。例如,用靛青草染色可獲得蘭色,用紫草染色可獲得紫色,用皂豆染色可獲得黑色;用茜草復染三次可獲得紅色、復染五次可獲得深紅色、復染七次可獲得黑色。這些說明,古代中國人已經熟練地掌握了染色技術和比較完全的傳統色彩系統。

一.紅色獨尊「赤」被認為是太陽的顏色。熱情、溫暖、活力四射。中國人有喜愛和崇拜紅色的情愫。經考古發現,早在兩萬多年前,先祖山頂洞人就開始對紅色有了崇尚之情。考古發現的裝飾品上都是用赤鐵礦染紅的,而且在屍體的周圍都遍灑紅粉。這段時期被稱為以紅色為神聖之色的一種圖騰現象。而後,又相繼在西安半坡、永昌鴛鴦池、洛陽王灣、膠縣三里河等的墓地中發現屍體上具有紅色的顏料等物質,某些屍體上還有殘留的大片絳紅色料。從這些遺留的信息上可以看出我國古代最早的服飾色彩是崇尚紅色。古代傳說中的「赤烏」、「赤兔」、「赤鯉」皆為祥瑞之物。在中國民俗文化中,紅色象徵喜慶、吉祥,有消災驅邪的功能。從添丁進口時門楣掛的紅布條到孩子滿月時做的「滿月圓」;從深閨女兒的紅頭繩到女兒出嫁時的紅嫁衣;從本命年的紅腰帶到老壽星的壽桃;從過年時張貼的春聯、窗花到壓歲紅包、紅燈籠,人逢本命之年,在身上系扎或佩帶紅色絲帶、布條,或身穿紅色襖褲、鞋襪等。穿戴紅顏色的服飾,可以辟邪免災的習俗至今還保留。?紅色始終被認為是幸福吉祥的化身,是我國吉慶色彩的主打色。至今,紅色仍然是絕大多數中國人心目中的中國色。紅色也是流行色中不可缺少的顏色,在古代就如此。在唐代的時候就曾經有石榴裙的流行,風靡一時。有歌唱到「石榴花,發街欲焚,蟠枝屈條皆崩雲,千門萬戶買不盡,剩將兒女染紅裙。」

二.黃色至上

在中國,黃色具有特殊的象徵意義,它居五行中央,象徵大地的顏色。古時有「黃生陰陽」的說法,把黃色奉為彩色之主,居於諸色之上。中國人與黃顏色有著不解之緣:中華民族的發源地在黃土高原,黃河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中國的人文始祖稱為「黃帝」,炎黃子孫的皮膚為黃皮膚,屬黃色人種。中華民族長期是農耕民族,勞動人民對土地極為重視,全國分布最廣的神廟當屬土地廟,由此可見人們對土地的膜拜。人們對土地所持有的態度,引申抽象為黃色,黃色也就承載了人們對土地的深厚感情。此外,黃色還有長壽的含義,據說,人初老則發白,太老則發黃,後來就用黃髮指代長壽者。而且,黃鶴也是長壽的象徵。常與人們羽化登仙的美好願望聯繫在一起,如唐代詩人崔顥就留下了「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的千古絕唱。

五方五行的思維模式在戰國時代逐漸成熟起來。五方是指東西南北中,五季代表的是春、夏、季夏、秋、冬。在五季的時間中需要穿戴物種色彩的衣服,即青、朱、黃、白、黑。其中黃色被視為中央尊色,黃色為尊的色彩文化逐漸形成,代表的是帝王和富貴的象徵。所以自隋唐以來,帝王的服飾都是以黃色為主,其中有著深刻的哲學思想。黃色還與黃帝的稱號有關。按照陰陽五行學說,黃帝是統治東、南、西、北四方的最高統治者。黃帝處在中央,即金、木、水、火、土中的土,帝即地,對黃帝的崇拜實際上是對黃土崇拜的延伸。其次,黃色乃中和之色,黃與「中」是融合的,因此黃色是萬世不易的大地之色。這種色代表了天得之美,也是「中和」之美,所以成為尊色。所以說,黃色意味著高貴、意味著權力。

《尚書·益稷》說:「帝舜以五彩施於五色作服。」服色發展比較早,在受到五行思想的影響後服色的則有了更多的象徵意味。五行中土是代表黃色,居中屬於重要的位置,與其他的四種元素相合。黃色在皇權至上的社會中代表的是統治者,普通人民是不允許使用的。自然界能提取黃色的植物甚多,各種黃裝扮著人們的生活,使色彩更加豐富。三。黑色永恆

黑色在《易經》中被認為是天的顏色,「天玄地黃」之說源於古人感覺北方天空長時間都呈現出神秘的黑色。他們認為北極星是天帝的位置,所以在中國人的宇宙觀和精神色彩中,黑色是宇宙混沌的色彩,是自然的母色。黑色屬水,水有公平公正之意,「法」字即以水作為偏旁部首,因此,黑色也常表示「剛正不阿,公平無私」。戲曲臉譜中的黑色臉譜代表忠賢之臣,這些人有「秉公執法,鐵面無私」的高尚人格。受廣大百姓愛戴的包青天傳說中就是面色如炭。秦朝的主色就是黑色,從皇袍,旗幟均為黑色。道家的色彩觀追求元色,崇尚道法自然,回歸本真,以元色之美為最美。因此,他們崇尚黑色,認為黑色是高居其他顏色之上的顏色。老子所說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玄」即黑色,是幽冥之色。是超越生死的天界之色。陰陽高於萬物,黑白高於五色.世界上五彩之美,只是刺激人感官的表象的世俗之美,並非真美,只有黑白才是最樸素最本真的大美,《道德經》中也有言「知其白,守其黑」、「致虛極,守靜篤」、「恬淡為美,勝而不美」。道家的色彩觀意在引導人們用頭腦的精神世界感知色彩,感悟自然,對後世的色彩美學思想產生極大影響。

三國時期,孫權兄弟曾在秦淮河邊設立軍營,軍人身著黑衣,後來地名便稱為烏衣巷。東晉至南朝,南下的一批貴族後裔都住烏衣巷,滿街紈絝子弟身穿黑衣,黑色似乎成了高貴的象徵。民間也普遍崇尚黑色,烏衣巷一帶競相生產黑色絲綢,成為傳統。直至20 世紀,南京仍以生產黑色絲綢聞名中外。

四.白色聖潔

對於中國人來說。白色是具有雙重性質的顏色詞。漢語中自色的褒義文化內涵多來自於古人對玉的欣賞及由此的引申闡發。人們常用「白玉無瑕」比喻人完美元缺。白色還有「清白、

廉潔」之意,如苟子道「是故窮則不隱,通則大明,身死而彌白」,以及「不白之冤」、「清白無辜」中的「白」都有此含義。「白」在《說文解字》中釋為:「西方色也。陰用事,物色白。」最典型的體現在中國的水墨畫上,水墨畫的魅力在於「墨分五色」,「不施丹青,光彩照人」,運用墨色的濃淡來表現神韻,於單純之中蘊含著萬物的光彩。白紙黑墨,卻意境萬千。水墨畫散淡、清奇、悠遠,同時注重留白,體現一種舍形而意深。舍質而空靈的崇高藝佛家也崇尚白色。在佛教中,把惡引起的果報稱為「黑」,把善引起的果報稱為「白」。佛教的舍利塔選擇白色,每逢節日,僧眾會用白色石灰粉將舍利塔刷新。中國各地的佛教古塔也多為白色,如北京的北海自塔,妙應寺白塔,揚州的蓮性寺白塔等。塔體潔白,意在暗示佛性潔凈無瑕,而且白蓮也常作為佛性的象徵。術境界,它的出現是承繼庄禪精神的中國文人對色彩的一種深化和升華。

五.青色絕美

藍色在古代多以青色注之。「青。生也」,象徵著生機勃勃的春天。在古人的觀念中,青色是生命之色,東方之色。又有生命之意。「生」的象形字是草從土中長出,而草色為青色,「青」和「生」在象形兩方面同出一源。古人從植物生長時呈現出的青色而賦予「青」以「生」的內涵,完成了由具象向抽象的提升。「靜」字從青,且「青通靜」,即靜也與青色有關,在五色中,青色的確是最能讓人感到安穩靜謐的顏色。古時候,人們還認為青色有生髮、旺盛的作用,是靈感之色,因此儒生身著青色衣物,可助其文思泉湧,下筆千言。在器物方面。中國的青花瓷是中國瓷器中覆蓋面最廣、產量最大的品種,也是單色瓷器中影響最大和流行時間最長的品種,是中國古典文化的標誌之一。這都體現人們對青色及其意象、意趣、意蘊的鐘情。

荀子的一句「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成為千古名句。靛藍色是「三原色」中唯一的冷色,因此,可謂「冷靜色之王」。藍色是色彩中深色的典型,具有重量感、沉著感、穩定感和豐富感。從人的色彩平衡的心理要求來說,使用色彩時必然本能地需要冷色。這意味著在色彩系統中人只能「優選」靛藍色,人們無法不「尚藍」。人的「青藍情結」是規定性的,或合規律和合目的的。

每一個民族都存在「尚青藍」的現象。但在中國,象這樣的以生活藝術品的方式突顯出來,廣泛流行的藍印花布、青花瓷器現象(覆蓋面尤其廣大,並歷久彌新),在我們看來卻是一個「特殊」——特殊的文化和美學象徵,具有深廣的中國特色的「色彩哲學」蘊意。

中國畫在古代稱「丹青」,「丹青」即色彩。中國畫是「丹青藝術」即為「色彩藝術」。丹為紅,青為藍,一暖一冷,可見青色在中國畫中的地位。中國畫顏料里有花青,石青,是不可缺的主色之一。

古代詩詞和語詞現象中存在著的大量的「吟青」(藍、綠、萃、碧、蔥等)詩句和「青藍話語」,如:青山綠水、青青萃竹、青青衣衿、客舍青青、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亦如是、青出於藍勝於藍、青天白日、萬古長青、青史、青雲、青春、青年、青女、青冥、青囊、青睞、垂青、踏青、殺青、藍圖、藍本、伽藍……無以數計;文字訓詁學中有非常深刻的「青色哲理」,如《說文》謂:「青,從生丹……丹青之信言必然」。青色被視為「必然(『標準』)之色」(必,標準、分極之義)。《釋名?釋采帛》:「青,生也,象物生時色」,青色被賦予「萬物生長」的「生」的哲學本體意義。人們稱歷史為「青史」,稱美好未來為「藍圖」,稱「文化原型」為「藍本」,青色的象徵義具有涵融一切文化的符號意義。基於「青」的本位意義的「靜」、「精」、「情」、「清」字都是中國古代極其重要的哲學範疇和概念,表明一種中國特色的「青色—色彩思維」的「元邏輯范型」。《說文》:「靜,從青,爭聲。審也」。徐鍇註:「丹青明審也」;王筠句讀:「采色詳審得其宜為之靜」。可見,「靜」(字)的哲學的「微言大義」(審,審驗、准驗、確切、情實)是從色彩(丹青、采色)現象而來,具體地說就是從青色現象或「青色思維」而來。這是一種以青色為「核心」的「色(彩)思維」。

作家張愛玲是愛藍的,她說:「藍布的藍,那是中國的國色。不過街上一般人穿的藍布衫大都經過補綴,深深淺淺,都像雨洗出來的,青翠醒目。」

中國藍的色名有幾十種之多,紅樓夢一個「雨過天青」就夠引發無限遐想。青花瓷、瓷青紙,藍印花布、景泰藍都是中國人喜愛的顏色。從傳統染色色彩而言,靛藍染色是流傳時間最長的傳統技藝,至今仍然受到國人的愛戴。

在漢朝之前,黃色並未成為帝王專用色,而是根據「五德輪轉說」定國家的尊崇色的。比如,周朝是「火氣勝金,色尚赤」.那麼秦勝周就是水德,顏色崇尚黑色。所以在中國早期是「殷人尚白。周人尚紅。秦人尚黑」,這三朝分別以白色、紅色和黑色作為最尊崇的顏色。

綜上所述,中國國色並不是單指某個色,而是赤色、黃色、青色、黑色、白色五個正色。是一個綜合的色彩體系。

(本文綜合了多位學者的論述,加上本人的理解而成)


推薦閱讀:

回眸歷史,聞名古今中外的中國八大發明
為何中國男人自古就有怕女人的?
中國歷代起止公元紀年表 (二)
《中國搖錢古卜講義》總論篇(82)
中國人為什麼不重視抄襲事件?

TAG: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