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寫作業為何會陷入「苦大仇深」?

這些天,不少家長在社交媒體上吐槽,提到陪孩子寫作業,個個苦大仇深,含淚啼血。更有甚者,「陪寫作業急出心梗」,聽起來很是難堪。說到底,這是一種教育的焦慮。不陪孩子寫作業怕孩子不認真,陪孩子寫作業又總會被氣的半死,這種無奈卻又不得不去做的事情,著實會感到疲憊,甚至鬱悶。 教育的焦慮從來沒有像現今這樣洶湧過,家長們深知那些補習班沒用,但還是趨之若鶩。「羊群效應」在教育這件事情上,被實證的一覽無餘。「別家孩子都在學,自己孩子怎麼能落下」,「別的家長都陪寫作業,我怎麼能不陪」,在這些看似充滿因果的邏輯里,其實透著的是人們對於教育本身的焦慮。 作為家長,其實都明白道理,但在毫無方向的時候,只能一條道走到黑。即便將來無果,大抵也不會感到後悔。這種「但行事,莫問結果」的邏輯,看起來好像「非功利」,實際上卻透著萬般功利。因為,這從其焦慮的狀態中,就能看出家長們的出發點是什麼。 我們不得不承認,大多數家長在陪寫作業時都會顯現出異常的囧態,有人甚至打趣歸納為:「不談做作業時,母慈子孝,連摟帶抱。一涉及做作業,雞飛狗跳,嗚嗷喊叫」。這種把「陪孩子寫作業」視為「苦大仇深」的情緒里,實際上還是反映出人們對於生活的本身焦慮。 作為一種常識,「陪寫作業」與「急出心梗」實際上並非有很強的關聯性和常態性。大抵能有如此的反響聲音,還是基於人們對生活焦慮的自嘲。現代的成年人相對都焦慮,工作的壓力,生活的高成本,都在侵蝕著人們的正常情緒容量。所以,較低的外界觸發,就可能造成一場局域性的情緒失控。 於此,人們才對於顯而易見的錯誤感到心煩,甚至失去耐心。實際上,從孩子的天性來講,注意力不集中,寫作業不認真都是很正常事情,一方面是習慣的養成,另一方面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會自我建立規範意識, 實際上,現在的孩子們智力發育都比較早,上學的年齡也在提前,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基本上不存在太多愚笨的情況(相對整個社會的大概況而言)。但家長們卻越來越焦慮孩子的教育,大抵還是基於人們對生活的本來認知比較粗淺。 社會的主流教育觀念里,總以為那些「知識教育」會改變命運,總以為考不上好大學就一生平庸,總以為從娃娃抓起就能直通一等學府。只是,家長們都選擇性忽視掉,人作為一個個體,成長的過程中,知識教育只是一個方面,讓自己的孩子成為「人格健全」才更為重要。 我們能想像的到,一個成年學生不會做飯、不會洗衣服、不會買菜是怎樣一種囧境。但這樣的事情,在我們的生活中卻有很多。這種時候,我們不免會自問,如果受教育的結果,導致一個人都不能自理生活,這種教育還有什麼特別意義。 想必,這是個很沉重的話題,但我們必須要直面。陪不陪孩子寫作業是作為家長的一種態度,但過分強調陪寫作業的重要性,焦慮就會不請自來,情緒也會每況愈下。坦白而言,孩子們都不明白家長們為什麼總是「苦大仇深」。 這種時候,真正需要反思的應該是家長們,而非那些懵懂的孩子。所有的情緒不快,煩惱鬱結都是認不清生活本質而導致的。「從眾」向來是大眾的一種「流行病」,它雖然不會導致人們的性命之憂,但往往會被捲入「盲從」的惡性循環里不能自拔。 很多人總說,等你有孩子後,你也會「不得不」被大潮流屈服(參與補習班,溺愛孩子等)。只是,根本不存在「不得不」的邏輯宿命。說到底,成年人都搞不明白自己想要什麼,卻把自己不清楚的目標強加於孩子身上,簡直就是一種「拿孩子不當回事」。 只是,我們已經是「被試驗」的一代,為何還要繼續「試驗」下一代呢?
推薦閱讀:

搞笑s:孩子,成績不重要,你才重要,考多少都沒關係
港澳台地區會怎麼處理家長天天打孩子的事情?
「我的孩子,要像你」
父母對孩子最易造成的5個隱形傷害,看完馬上改掉!
這種止咳藥孩子喝了可能致死(安全播報第537期)

TAG:孩子 | 寫作 | 作業 | 寫作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