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天台宗概況

天台宗概況

[2011-3-14]

選自《佛法概要》明暘法師著

天台宗以龍樹為初祖,北齊慧文為二祖。慧文禪師學行精嚴,讀《大智度論》:「三智實在一心中得」一語,和《中論》:「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一偈。於是朗然頓悟一心三觀的哲學,口傳弟子南嶽慧思。思受心觀後,在禪定中悟得法華三昧,後入南嶽,廣開法門,教化群眾。

時有智者大師前來學禪,師徒二人,一見甚契合,思師曰:「昔在靈山,同聽法華,宿緣所遂,今後來矣!」智者看到《法華經藥王本事品》:「是真精進,是名真供養如來」的文句,即悟法華三昧,在定中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提示宗師,慧思曰:「非爾弗知,非我莫識。」住大蘇山潛修七年,三十二歲始下山,在南京瓦官闡說定慧雙修的教化凡八年,又立止觀四教,攝盡大乘的教義。後移住天台山,天台大師的稱呼,由此而起。隋煬帝晉王廣,迎至揚州,授菩薩戒,賜號智者大師。開皇十七年,享壽六十七歲,逝世於石城寺。著有《摩訶止觀》、《法華玄義》、《法華文句》,世稱天台三大部。又著有《觀音義疏》、《觀音玄義》、《觀經疏》、《金光明經義疏》、《金光明經文句》等,稱為天台五小部。又荊溪大師說:「本宗以《法華》為宗髓,以《智論》為指南,以《大經》為扶疏,以《大品》為觀法」。故此外加《大智度論》、《大般涅槃經》、《大品般若經》亦為本宗旁依之經論。

  (一)「五時八教」的判教系統:

天台宗智者大師把佛的四十九年所說的教法,判為五時八教,什麼是五時呢?第一是華嚴時,第二是阿含時,第三是方等時,第四是般若時,第五是法華涅槃時。什麼叫做八教呢?就是化儀四教:頓教、漸教,秘密教、不定教。化法四教:藏教、通教、別教、圓教。這化儀四教和化法四教,合稱八教。

  (1)五時:

第一華嚴時。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得道以後,用妙觀察智、觀機施教,對於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以及宿世善根成熟的天龍八部,就在雪山一乘寂滅場中,現出千丈盧舍那佛圓滿報身,說圓頓修多羅的大教的《華嚴經》。一共說了七處九會,教導菩薩因地發心修行,一定要以十度萬行的因華,來莊嚴最上一乘的佛果,這是《華嚴經》的中心思想。佛得道後,最初說《華嚴經》,譬如太陽初升,先照高山。《華嚴經》佛共說了三七二十一天。

第二阿含時。阿含經是佛對小乘聖人說的。華嚴大法不契合於小乘根機的人,羅漢、辟支佛二乘人,雖然在座聞法,教大機小,有眼不見舍那身,有耳不聞圓頓教。佛不得已隱大施小,到鹿野苑去。為五比丘說四阿含經的小乘教法,主要有苦、集、滅、道四諦、十二因緣等小乘教法。譬如太陽照到幽谷。四阿含經就是《中阿含》、《雜阿含》、《長阿含》、《增一阿含》,一共說了十二年時間。

第三方等時。眾機普被曰方,四教並談曰等。佛看到羅漢、辟支佛,對於四諦,十二因緣教法,都能領悟。也能夠依教修行,斷了見、思煩惱之惑,得證偏真涅槃之樂。他們以得小為足,不肯再去上求佛道,下度眾生。不肯從空出假,涉俗利生。沉滯到化城之中,不肯再求進步。所以再說方等《解深密經》、《維摩經》大乘教法。維摩詰居士,善說不二法門,對小乘人呵斥了一頓。使羅漢、辟支佛自恥小乘,仰慕大乘,發菩提心,引小乘人,入大乘道。繁興六度萬行,趨向佛果菩提。就象太陽普照大地一樣,方等教法,共說了八年時間。

第四般若時。般若就是智慧的道理,《大般若經》共有六百卷,分為八部般若。闡述實相真空妙理。因為小乘人雖然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可是還有許多疑情和偏見的妄執、不能夠頓時泯滅,所以佛再廣談般若妙慧,予以淘汰。《金剛般若經》是《般若經》的節本,使二乘人斷疑生信,絕相超宗。《般若心經》教二乘人以觀音菩薩為榜樣,修學甚深般若波羅密多時,能夠照見色受想行識,五蘊皆空,能夠度一切苦厄。《智度論》說:般若象大火炬一樣,四邊都不可相觸,觸之則燒,攖之則爛。它能將二乘聖人所有疑情妄執,偏見執著,統統消除乾淨。回小向大,發四弘誓願,修六波羅密,直趨無上菩提,就象正中的太陽普照一切。《般若經》共說了二十二年。

第五法華、涅槃時。佛最後說《法華經》與《涅槃經》。經過華嚴、阿含、方等、般若四個時期的說法,發生了很大的功效,許多羅漢、辟支佛以及諸大菩薩,他們根機都在不斷的提高和成熟。佛此時可以在靈山會上暢談本懷,稱性說法,使二乘人會權乘歸於實教,了知妄心即是真心。說出過去長劫以來的早已成佛的遠本,顯示幽微不可思議的甚深妙道,令上中下三根眾生都能得到殊勝的利益。佛給他們授記作佛,同時佛又說明他過去所說三乘教法,都是隨機說法的方便法門。《法華經》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佛說完《法華經》看到還有少數眾生末曾得度,所以接著再用一天的時間,說了《涅槃經》闡明遺余的教法,使應度眾生,皆能得度。機薪既盡,應火潛輝。佛說完《涅槃經》後,就入大涅槃,證得不生不滅常寂光凈土。《法華》、《涅槃》共說了七年時間、對佛一生說法的內容和時間,概括為四句偈:最初《華嚴》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談,《法華》《涅槃》共七年。

 (2)八教:什麼叫八教呢?八教有化法四教,化儀四教。

第一化法四教:

1、藏教:即經、律、論三藏闡述的因緣生滅四諦,佛最初對二乘鈍根的人說四阿含經思議十二因緣和事六度等教法,正面教化二乘羅漢、辟支佛,同時也兼化菩薩。

2、通教:是佛對三乘人所說的教法,正面為了教化菩薩,同時也兼化二乘聖人。施設無生四諦,不生滅十二因緣和理六度等教法,以無言說之道,說諸法當體即空。對鈍根來說,是對藏教的深化,對利根來說,是通後別教、圓教。可見通教是三乘聖人,共修的教法。

3、別教:是佛別對大乘菩薩而說的教法,不是為二乘聖人而說的。區別於前面藏教與通教,同時又不同於後面的圓教。施設無量四諦與不思議的十二因緣等中道妙理。

4、圓教:佛對最上乘利根的人,施設無作四諦與不思議不生滅的十二因緣中道實相妙理,無礙法門等教法。天台宗以藏、通、別、圓四教來判釋佛的一代大乘小乘的教法,故稱為化法四教。

第二化儀四教,指佛教化眾生的儀式。

1、頓教:頓是頓超,佛對頓超的大機眾生,堪受大乘諸教,就說圓頓大教。

2、漸教:佛對鈍根眾生,不能一下子接受大乘諸教,所以就漸漸地,一步一步的,先說小乘教,然後再漸次增進,引導他們,進入大乘教法。漸教有初中後,即佛在鹿野苑說的四諦法門,為漸教之初,然後再說方等,為漸教之中,後來又說般若,為漸教之後。

3、秘密教:佛對秘密眾生之機,說秘密教法,佛能夠令在會的大眾、同時聞經、大家彼此不知,但又各得其益。還有神咒、密咒。義理雖然不知,只要虔誠誦念,就會得大感應,得大利益。

4、不定教:佛能令在會大眾,聞大乘教,證大乘道,聞小乘教,證小乘道,彼此各各相知,各得不同利益。即是「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上面所說的就是南方的天台宗智者大師對佛一生教法的判釋。

  (二)一念三千說  此說是根據《華嚴經》:「心如工畫師,造種種五蘊,一切諸法中,無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一念」屬心,「三千」指法界。三千法界如何是一念心造?天台大師謂:吾人一念貪慾心起即落在地獄法界;一念嗔恨心起,即落在餓鬼法界;一念愚痴心起,即落在畜生法界;一念妒嫉心起,即落在阿修羅法界;一念五戒心起,即落在人法界;一念十善心起,即落在天法界;一念厭離心起,即落在聲聞法界;一念因緣心起,即落在緣覺法界;一念自行化他心起,即落在菩薩法界;一念平等心起,即落在佛法界。此十法界,界界互具,圓融相攝,成百法界。又據《法華經、方便品》的十如是:「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每一法界具此十如是,百法界即成千如是。這千如是中,又分五陰實法一千,眾生假名一千,依報國土一千,便構成一念三千的道理。以上說的是事造三千,事相是從理性本具而起,所以更有理具三千。「兩重三千,同居一念」。

  (三)一心三觀與三諦說  「三觀」即空、假、中三觀。有內外三觀之分:內三觀依《智度論》三智一心中得而立。一會無相謂之空,無法不備謂之假,不一不異謂之中。在一念觀心中,法爾具足。外三觀即觀諸法具足三觀,依《中論》:「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空觀),亦名為假名(假觀),亦名中道義(中觀)。」此三觀法,隨觀一法,莫不具三。如觀空時,假、中皆空、觀假、空、中亦然。如葫蘆落水,面面皆泛,水銀落地,顆顆皆圓,是稱一心圓融三觀。  「三諦」即真、假、中三諦。真諦泯一切法,俗諦立一切法,中諦統一切法,一一法中,具此三諦。  三觀為能觀心,三諦為所觀境,能所交融,不可分割。所以古人說:「三諦三觀三非三,三一一三無所寄,諦觀名別體復同,是故能所二非二」。又說:「境為妙假觀為空,境觀雙忘性即中,若能識得佛境界,當下諦觀如虛空」。

  (四)六即佛說  (1)理即佛:即有情本具之佛性,在凡不減,在聖不增。古德有偈:「動靜理全是,行藏事盡非,冥冥隨物去,杳杳不知歸」。  (2)名字即佛:聞法得解,明了本具之佛性與十方諸佛平等無殊。古德有偈:「方聽無生曲,始聞不死歌。今知當體是,返恨自蹉跎」。  (3)觀行即佛:依能起行,時刻迴光返照,推究自性。古德有偈:「念念照常理,心心攝幻塵,遍觀諸法性,無假亦無真」。  (4)相似即佛:由觀行得力,粗垢先落,彷彿見到本真。古德有偈:「四住雖先脫,六塵未盡空,眼中猶有翳,空里見花紅」。  (5)分證即佛:因功夫增進,分破無明,分見法性,為散開一隙雲霧,便見一片青天。古德有偈:「豁爾心開悟,湛然一切通,窮源猶未盡,尚見月朦朧」。  (6)究竟即佛:五住究盡,二死永亡,福慧圓明。古德有偈:「從來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複本自性,更無一法新」。  六即佛說的意義,使凡夫明了佛道雖有六類差別而常相即,克服佛道高不可攀的自卑心理。雖相即而又有六類差別,凡聖位次井然,可糾正增上慢人的愚妄驕狂。

  (五)性具善惡說  「性」指法界性,即人人本具的真如法性,具有善性和惡性。天台大師認為十法界有情,具有善惡二性,所以到了佛果仍可現起地獄、餓鬼、畜生的惡相而施教化。又如佛現金剛葯叉等忿怒貪嗔痴像,於諸暴惡造罪有情,行諸惡事,這是惡事善用。此間眾生的惡相,是惡業所感,到了佛果也可幻現惡相,來度化眾生。因性具說,天台宗又被人們稱為性具宗。  天台宗在修持上,以止觀著稱。天台止觀有三種:(一)漸次止觀,(二)不定止觀,(三)圓頓止觀。  漸次止觀:是歷涉深淺法門之次第,始自人天乘,終至菩薩、佛乘,漸次積累修持之功。即《釋禪門波羅密次第法門》是。  不定止觀:或漸或頓,無固定法體達實相妙理。即《六妙門》是。  圓頓止觀:不從諸種法相著眼,而是直觀諸法實相妙理。即《摩訶止觀》是。


推薦閱讀:

天台宗一心三覌法門的起源
體解法華經 ▏09—天台宗的宗要2
第三章: 天台宗的二祖慧思禪師
天台宗月悟法師:略述三皈依之大意

TAG:天台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