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自控,讓孩子抓住情緒的韁繩
學會自控,讓孩子抓住情緒的韁繩
孩子的自控能力較差、而家長「不要這樣」、「不要那樣」的說教又容易引起孩子的厭煩,因此家長可以為孩子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行為規則,作為孩子判斷自己行為的依據,以此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
孩子的情緒自控能力是指孩子控制和調節自己情緒的能力,特別是對不良情緒如憤怒、煩惱等加以調控的能力,從總體上看,孩子的情緒自控能力較弱,這與他們的神經系統發育不成熟有關,所以對外界的各種刺激都極易產生興奮,難以自制。另外,不良的家庭教養方式,如溺愛或放任,父母本身缺乏自製等,也會導致孩子自制力差。
(1)合理的宣洩法
自控並不等於壓抑,真正的自控是建立在合理宣洩的基礎上的。孩子受了委屈,傷心地痛哭,有的父母就說:「好孩子要堅強,不許哭。」孩子受到了老師表揚,得意地對父母笑,父母又說:「好孩子不要驕傲,多想想你的缺點。」這樣的孩子很可憐,他們的情緒似乎被父母」剝奪」了,這種壓抑並不是自控,情緒的自控來自於合理的宣洩。家長應該告訴孩子,只要不傷害自己,不傷害別人,不破壞東西,如哭泣、運動、訴說、在紙上亂畫一陣、大聲唱歌等,都是合理的宣洩方法。
在孩子情緒很激動的時候,不要急著和他講道理,也不要粗暴地控制,先要提供合理的宣洩渠道,引導孩子把不良的情緒宣洩出來。在上海市閘北區安慶幼兒園一項關於「幼兒宣洩渠道」的研究中,幼兒園在活動室的附近設立了「宣洩室」。宣洩室中有自製的發泄袋、海綿玩具、發泄球、廢報紙、毛絨玩具、塗鴉牆(牆面用報紙貼滿)、蠟筆等等,供孩子選擇。「發泄球」和「塗鴉牆」是孩子選擇最多和操作時間最長的發泄工具,經過這兩種活動後,孩子進行安靜遊戲的時間也最長。家長也可以借鑒一下,在家裡,辟一個角落做成「塗鴉牆」,當孩子情緒不好的時候,讓他在上面任意塗抹。等孩子情緒穩定下來之後,再對他進行教育。
(2)提前預防法
孩子情緒失控往往發生在需要得不到滿足的時候。一方面需求逐漸增多,另一方面他們還不知如何正確表達自己的要求,一旦需要不能滿足時,就通過發火或痛哭來表達自己的要求,這時,父母可以針對有可能導致幼兒情緒失控的環境,提前做好預防。如帶孩子到商店去以前,要估計到孩子要求買玩具而哭鬧,父母事先要和孩子講好條件,只許看,不許買,不聽話就不帶你去。如果孩子表現好,答應他回家後給予糖果以示獎勵。提前預防能增強孩子的「心理免疫力」,提高孩子的情緒自控能力。
(3)明確要求法
對孩子要有明確的要求,讓孩子知道「要這樣做」,「不要那樣做」,通過外界的要求來促進自控,如「不要亂髮脾氣」、「不要大吵大鬧」,對孩子的壞脾氣絕不能遷就。同時,父母也要讓孩子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讓孩子逐漸形成評價自己行為和情緒的能力,掌握相應的規則。有的父母總覺得和孩子講道理是白費力氣,不如直接命令,其實真正的自控恰恰來自於孩子的理解。父母既不能無原則地遷就孩子,也不能放棄耐心說服,堅持這樣做,孩子就會掌握一套評價自己行為的規則,達到真正的自控。
(4)注意力轉移法
在孩子情緒不良時,鼓勵孩子選擇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來轉移注意力,如,當孩子心裡感到難過時,你可以引導他:」難過時可以找些使自己開心的事情來做。你現在願意看看電視還是出去玩玩沙子?」引導孩子在兩種選擇中挑選一種,在挑選的過程中,孩子的注意力也就得到了轉移。
(5)延遲滿足法
當孩子為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滿足而煩惱時,你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孩子產生積極的思維:『『這一切都是暫時的,自己的需要過一會兒也會獲得滿足的。」
(6)自我意念控制法
鼓勵孩子用積極的自我暗示來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例如,讓孩子在憤怒時默數「1、2、3……,』或默念「我不發火,我能管住自己」,從而避免衝動行為。
重要的是,父母本身要為孩子樹立控制情緒的榜樣,許多孩子缺乏自控能力的根本原因是因為父母沒有自控能力。可以說,每一個有情緒障礙的孩子背後,都隱藏著父母的一些心理問題。試想,一個喜怒無常、動不動就拿孩子出氣的父母,怎麼可能讓孩子學會自控呢?
在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時,家長要堅持說理和獎勵相結合,讓孩子學會用道理來控制自己的行為。同時,盡量不要對孩子的努力給予可觀的物質獎勵,應幫助孩子建立一種內在的獎勵制度,讓他對自己做好的事情感到滿意。真正的自控來自於孩子的理解,也許剛開始講道理時,孩子並不能真正明白,但隨著經驗的積累,意識逐漸內化為一種原動力時,孩子自然也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推薦閱讀:
※研究發現蒙娜麗莎是否「微笑」,要看觀眾情緒
※「如何控制情緒」
※婚姻中男人的十種隱秘情緒(圖)
※這些精英為什麼會死(中上)?
※好的父母:自己少點情緒,多讓孩子表達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