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台灣人的公民素質從哪裡來?

台灣知名政治與文化評論人、現任台灣《新新聞周刊》副總編輯張鐵志,近日在《華爾街日報》撰文認為,被來台灣的大陸朋友所稱讚的台灣美好及台灣人優良的公民素質,這是二十多年來台灣民主化的產物,民主確實是個好東西。

文章稱,常聽到來台灣的大陸朋友說,台灣城市乾淨、排隊秩序井然、人們彼此斯文有禮、樂用環保餐具並認真回收垃圾。在開放台灣自由行後,大陸朋友可以在阿里山和日月潭的小巷弄中,在更一般市民的生活中,發現這些美好。

對許多大陸人來說,台灣體現了中國文化或傳統道德美好的一面,而他們痛恨這些美好的東西被自身所處的制度環境所磨滅或摧毀。

張鐵志在文章中稱,常常大陸人把台灣說得好到他都不好意思。因為台灣人也常常對生活充滿了不滿與厭惡,也仍然不時覺得這個城市醜陋而髒亂,並偶爾也會遇到惡意以對的路人或試圖詐騙的商家。

不過,他認為,台灣也確實和以前不太一樣了。台灣人這些優良的公民素質是從哪裡來的呢?這當然與經濟社會現代化程度有關,但或許,這更是二十多年來台灣民主化的產物。

文章稱,民主作為一種制度,確實隱含了以某種公民美德作為這個制度的底蘊。例如理性、溫和,以及更重要的,對人的尊重。民主的根本價值,說到底,就是以人為本,尊重每個人的個體價值,確保每個人的基本權利。

張鐵志在文章中舉例稱,過去台灣民眾去公務機關辦事,官僚都是高高在上的姿態,甚至櫃檯都是高不可攀。但上世紀90年代中期,首任民選台北市長上任後便開始大力改革這個文化,降低民眾洽公櫃檯的高度,且必須為民眾奉茶,真正做到「為人民服務」。

文章認為,在民主社會中,國家和公民之間、公民彼此之間有比較高的社會信任度。相對的,在一個專制社會中,因為社會充滿著意識形態與謊言,且規範社會秩序的規則不透明,所以社會信任度很低。社會信任度低當然無法建立良好的公民素質。

民主社會也可能讓公民更遵守某種公共秩序,因為這種秩序是基於自願服從的原則,而不是強制性的。民主社會中的公民會更主動參與公共事務,比如台灣的社區運動就是開始於民主化後的上世紀90年代初期,許多基層社區區民開始一起關心社區的歷史、文化與風貌改造。

文章說,民主制度也使得人們有渠道表達不同意見機會。他可以打電話投訴官員,可以寫文章批評政府,可以組織人上街頭抗議,可以找議員幫忙,因此可以減少社會的暴戾之氣,減少被壓抑而隨時等待爆發的憤怒。

文章最後說,當自由行的大陸朋友踏上台灣的土地,被這個地方的美好人情與公民素質感動時,請記住,民主確實是個好東西。當然,台灣還有許多缺陷,距離民主的終極理想還有不小的距離,但畢竟還在努力。

推薦閱讀:

從臣民到公民
我國首次大規模集中打擊侵害公民個人信息犯罪
王靖:一個「普通公民」的大手筆
張宇 劉偉忠:公民身份認同——政策協商對話中的社會粘合基礎
公民道德修養問題之我見21至30至36

TAG:台灣 | 素質 | 台灣人 | 公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