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讓人發獃:《詩經》的那些事兒?

已經記不得是在哪個網站上的一個調查了,但卻能記得調查的內容:你能想起來最讓你發獃的句子是哪一句話?最終的答案里,《詩經·小雅·採薇》里的一句高票當選: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要情景有情景,要人文有人文,只十六個字,卻說了無窮的心思,大部分有經歷的人,讀到這樣的句子,都會發獃地盯著,真的發獃。其實,可能的原因是《詩經》大都是四言,因此句子短小,字詞上的「內涵」小,邏輯上的「外延」就更大,也就是說的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意思。

學文學史時,就只記得《詩經》是中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有風、雅、頌三部分組成,共計詩305篇,因此又稱「詩三百」,其文學表現形式有「賦、比、興」三種,嗯,當時,只要記得這些,差不多關於《詩經》的考題基本都可以應付了,知識點並不多。我們知道,《詩經》有價值的東西遠不止這些,今天我們就來把有關《詩經》的事兒,詳細解說一下。

1、《詩經》是一部為政治服務的有目的的整理性作品。

西周的統治者為了通曉自己的統治質量到底如何,派人到民間採風,採風這個辭彙其實就是從那個時候起的,現在的很多創作者還出外「採風」,比如寫小說的,比如搞攝影的,都出外「採風」。採風的目的,在於接近民間,接過事物本身,這種通過採集民間歌謠的方式來掌握統治風向標的方法,在中國曆名上沿用了很久。

老百姓的日子過得怎麼樣,通過他們唱什麼歌就能了解到,很直接,對不對。西周時期的統治者就知道這個道理,在《詩大序》有:風,風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就是老百姓唱什麼歌,就知道民間的疾苦和昌平。所以,統治者根據採風來「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可見,統治者很清楚詩歌的作用,因此,一邊採風,一邊整理,沒有系統的整理,像《詩經》這樣的體系完整的書根本不可能出現。《漢書.藝文志》里也說:「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2、《詩經》可能經過孔子配樂,但並不是孔子刪改整理成形的。

司馬遷老爺子說孔子對古詩三千餘篇進行了刪訂,最後形成了《詩經》,這是不可信的。原因很清楚,就是公元前544年,吳公子季札在魯國(大部是今山東,也就是孔子所在),觀樂,魯國樂工為他所奏的各國風詩與《詩經》基本相同,這個時候,孔子才剛剛8歲,8歲的孔子再牛,也不可能編刪《詩經》,但孔子後來有可能對《詩經》進行了配樂整理,原來的詩經里的詩被孔子整理給譜了曲,這是靠譜的說法。由此可見,孔子有可能是當時著名的曲作者。

3、今本的《詩經》是毛詩本的原因。

《詩經》的原本在秦時被焚毀,但還有很多民間記誦者記錄吟誦,到了漢朝又開始廣為流傳,流傳比較廣的有齊之轅固,魯之申培,燕之韓嬰,趙之毛萇。簡稱齊、魯、韓、毛,最早在漢武帝時期被立為正統學官的是前三家,毛詩因為出來的晚,反倒沒有立學官。到了東漢末年,儒學大師鄭玄為毛詩作箋,對,就是作了箋注,就像有大V作了推廣和宣傳,因此學毛詩本人逐漸增多,其他三家就消亡了。大致我們現在讀到的《詩經》都是毛詩本。

4、風、雅、頌的正經解釋

詩分三類,就是風、雅、頌。《詩大序》里的解釋很清楚了:「是以一國之事,系一人之本,謂之風。」也就是說,講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事情,講一個人的故事,基本上就是風,在點類似於各地的民歌。「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謂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正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講天下大事,講述天下的老百姓的風氣的,叫雅,雅因為是天下大風氣,因此可以用它評價政權的成敗得失,政治事件,有大有小,因此,有大雅小雅之分。哈哈,雅有點像春節晚會上的表演哦。「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也就是說,頌的作用,只用於祭祀,告訴上天神明,這裡好著呢。

既然是這樣的內容區分,讀《詩經》時,選擇哪些詩去讀,相信作者神目如電。

5、所謂的「詩之六義」。

《詩經》的內容是分三類的,就是風、雅、頌,內容的表現手法是賦、比、興,合成「詩之六義」,也就是說,這六義,不是說的一回事,前三者是內容,後三者是表現手法。內容如上,表現手法呢?聽聽朱熹老爺子的解釋,這是最權威的說法。「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也」,就是說,賦,就是直接記錄事件,直接表達自己的想法,有點像記敘文;「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或者更形象更生動,或者更具備諷刺意義,比如陝北的《信天游》里的歌詞,大都用這個表現方法;「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就是拿其他事兒給這件事開個頭,上一件事可能跟下一件事兒沒啥關係。

6、《詩經》說的不是一個時代的事兒。

對,《詩經》不是一個時代輯成的,既然不是一個時代輯成的,因此才保留了一些統治者不願意看的詩篇,有些詩比如《碩鼠》等明顯是對統治者不滿的,但保存下來了,原因大致是因為那是諷刺前一個時代的統治的,當政者允許保留了下來。在較為漫長的歷史時期內,代代更迭,《詩經》里的一些「風」里的內容得以較好的傳承。新文化的旗手,北大的那位胡適博士就認為《詩經》的內容涉及了六、七百年的歷史與文化,相信他是做過較深功課的。

《詩經》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高峰,快去爬山吧,風景獨好!


推薦閱讀:

愛發獃的人可比你們聰明多了
有空,不妨發發獃
我來划船,你來發獃
有關回憶的句子 一個人莫名其妙開始發獃

TAG:發獃 | 詩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