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洪厚甜課徒稿-王獻之楷書賞讀與臨習《玉版十三行》(上)

讀者可在文章底部留言提問書法學習相關的問題,獲贊最多的將在下期由洪厚甜老師親自為您解答。

上期書友問題解答

軍刀

洪先生您好,請問學習米字應該從米芾的那幾個帖入手呢?謝謝。

對米芾書法的學習,我們通常是把他做為進入二王的筆法體系的一個通道,為什麼呢?因為米芾是真正地深入了二王這個技術體系而且有所發揮的一個偉大的書法家。他不僅是研究王羲之、王獻之,而且對像褚遂良這種對王羲之有很好繼承的優秀書法家,也有深入地研究。

我們學米芾選哪個帖,因為米芾的這作品風格跨度很大,如果我們寫了《集王聖教序》,去寫他的《方圓庵記》是非常好的,因為《方圓庵記》裡邊大量運用了《集王聖教序》的一些內容。米芾的手札也是一個很好的版塊,還有大的行書,他的《虹縣詩》啊,《多景樓》也是很好的範本,你學習小楷,他的《向太后輓詞》也是一個非常好的範本,這沒有一定之規,根據個人的情況不同,可以選擇很多的切入點。

總之,學習米芾的書法,我們不是學他個人的一些特殊技巧,核心的還是學習他具有王羲之書法共性的這些東西。

洪厚甜

我們學習王獻之的楷書《玉版十三行》,在歷代的書法,尤其是楷書裡面,小楷《玉版十三行》是王獻之書法最有特色的一件楷書作品。它的書法形態隱去了隸書和北魏的書法表象的硬、挺和隸書筆意外在的這些東西,結字以字賦形,完全完成了楷書的點畫和自然結構。在這裡要提醒大家的是,我們在學習楷書的時候千萬不要以小楷作為入門的範本。小楷往往是在一個很小的技術空間裡面包含了非常豐富的技術內容,王羲之王獻之的技術體系是多麼複雜的一個技術系統,它濃縮在一公分左右的字形里,然後再經過刻帖,刻的過程中把它的筆觸全都抿去損略。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光潤的點畫形態,而不是墨跡的那種細微變化。

我們這次整個系列的楷書教學實際上就給大家設計了一條從唐代楷書到隋、到晉的一個完整的學習程序和過程,一個完整展開的系列,從技術性到風格性,然後再去追問、研究這個風格形成的緣由,這個技術體系的由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階段它以什麼樣的形式存在。在這個存在過程中,它有自己的什麼特色,又是一個什麼樣的內容濃縮在這個法帖裡面。

對王獻之《玉版十三行》,歷史上我們前人對它的風格定位是體勢秀逸,虛和簡靜、靈秀流美,與文章內涵極為和諧。體勢秀逸就是它的造型是非常唯美的,虛和簡靜就是點畫在運動過程中它運動的態勢,勢很活,力很活,流動感強,點畫與點畫相生相安,極其和諧,沒有多餘的技術技巧,把它濃縮的很內涵,靜是指它的風神靈秀流美,跟它的秀逸又是一種呼應。可以說《玉版十三行》的點畫真正是做到了珠圓玉潤,精力瀰漫,真氣充裕,每一個點畫氣息那麼醇厚飽滿、充盈,字與字之間極為和諧,過渡自然、錯落有致,整體的字勢以正面為主,輔以欹側,我們在王獻之的楷書裡面看不到特別的粗細對比,它表現了晉代人的那種自在、自由、自為,文人的那種洒脫,充分體現了晉代書法家、晉代文人雅士的筆墨韻致,所以我們在對《玉版十三行》進行學習和研究之前,要做足夠的前期準備工作。

我們把握在筆墨上點畫中段的實,就是王獻之的筆墨他的輕靈、空靈、虛和不是點畫筆觸在紙上的這種外部的跳蕩,它和智永的《真草千字文》有相似之處,線條的中段是實的,這也是它區別於隋代楷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徵,沒有在線條中段過多地起伏,那麼它這種虛和又是怎麼透露出來的呢?靠點畫與點畫交接的空間處理,靠點畫用筆的收斂內收,這是它區別於智永《真草千字文》的非常重要的特徵。智永《真草千字文》的筆觸、筆勢非常外露,就是我們看得出毛筆在紙上的映帶技術、轉換技術的那種非常強烈的細節,在這兒,王獻之把它寫的極其收斂。但是它中段的內容和智永《真草千字文》有相近的地方。

我們大家都知道,在行草書裡面由於筆觸的這種映帶,要貫通一個筆勢,它要容易得多。在這種具有內涵的、含蓄的楷書裡面要做到氣脈貫通,在這一點上《玉版十三行》又可以同哪一個相近呢?虞世南的《孔子廟堂碑》。所以說虞世南的書法直接繼承了晉人的韻致,所以說我們大家在楷書創作的過程中,尤其是我們基層的很多作者,尤其是點畫與點畫的交接,大家要多去體察古人的這種空間交接關係。寧斷勿連,寧虛勿實。通過《玉版十三行》的學習,可以提升我們楷書的書寫和運用技術的境界、層次。

在臨寫《玉版十三行》的時候,我們平時體驗的時候控制在三公分左右,在通臨、體驗性臨寫的時候可以不要橫格,但是我們在對它進行單個字的空間研究、體察的時候,可以疊成方格來對它的體勢結構進行體察。對筆尖的使用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要看清楚它的點畫形態、疏密、字的字勢,它線條寫的過程中這種彈性都是我們要仔細去體察的。點畫書寫過程中的起伏才能帶來一種韻律,它的字形的圓勢和方勢都是非常有特色,線的彈性和舒張都要通過點畫生動的映帶寫出來。這種映帶又不是表象上的點畫與點畫之間的那種,更多的是一種勢態上的呼應生髮。在寫的過程中點畫內的提按進行了弱化,它並沒有在點畫內有大的起伏,這就是晉代楷書所流承的隸書的那種意蘊。它的撇就沒有我們寫《董美人墓誌》的那種浮,而是更加質樸。

對王獻之《玉版十三行》的臨寫,需要在一個富於節奏的過程中來完成它的點畫形態和它的書寫過程。在一種圓轉流暢的過程中表現一個豐富的技巧過程,這就要求我們對王獻之楷書裡面的點畫的技術要有一個精熟地把握,才能夠做到自然地流露,筆墨順暢地運動。筆墨的運動和人的情緒的律動要高度統一才能夠做到這一點。大家注意,我們在對王獻之《玉版十三行》臨寫的用筆有個基調,就是毛筆在紙上寫的時候一個點畫的完成,但是點畫與點畫是在一種行書的節律下來完成的組合和書寫,就是它流美的感覺哪裡來的?就是我們在驅毫之間的這種勢態,表象上看,它是斷開的楷書,仔細推敲,它完全是行書的,點畫裡面沒有多大的起伏,實際上正是成就了它筆勢上的鮮活。它的勢態,這個節律需要在一定的速度下完成,在書寫過程中要有速度,那必然要求我們對點畫的表達要準確,對字形的結構、字勢要有非常熟練地掌控,這樣才能夠做到在運動中完成。如果我們在書寫的過程中邊寫邊擺,一個點畫一個點畫擺出來的,哪有這種生動的過程呢?我們要充分體察王獻之在調動筆墨,完成整體書寫這樣一種節律。


推薦閱讀:

王獻之經典法帖
[大型書法志書] 《王羲之志》附《王獻之志》18
王獻之 行書技法要訣(下)

TAG:王獻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