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概念英語》三冊中外來詞的吸收看漢語的智慧

新概念三冊第十課The Loss of the Titanic中出現了一個地名Southampton,即泰坦尼克號的出發地南安普頓。這個單詞雖然簡單,但其前半部分進行意譯,後半部分進行音譯的翻譯處理方式卻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任何一種重要的現代語言在其發展的過程中,都會不可避免地吸收一些外來詞來豐富自己。由於歷史和政治的原因,英語中吸收保留了大量的法語詞,我們的近鄰日本在吸收外來詞的時候則是「大刀闊斧」,直接根據讀音用片假名寫出來了事。而漢語在吸收外來詞的時候,則顯示出了更多的智慧,不完全依賴音譯。這些外來詞在經過很多精妙的處理之後,往往能完美地融入漢語的世界,找到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現在,我們就來一起看一下,漢語吸收英語單詞有哪些方式吧。首先就是剛才提到的所謂一半音譯、一半意譯的方式。這類方式在翻譯英語的地名時尤其有用,像將New Delhi翻譯為新德里(印度首都),將New Orleans翻譯成新奧爾良(馬上想到烤雞腿堡),將North Carolina翻譯成北卡羅來納(飛人喬丹上大學的地方)都是這種思路的體現。當然這種方式也不局限於地名的翻譯,像我們現在已經離不開的網際網路(internet),著名的咖啡連鎖店星巴克(Starbucks),在翻譯的時候也都借鑒了這種方式,並且深入人心。這種方式體現了保留源語言信息的一種努力,漢語對應詞因為加入了漢語的元素,不會像全音譯詞那樣顯得陌生,因而也就容易被大家所接受。第二種方式是完全意譯。顧名思義,也就是將源語言辭彙的各個部分都精確對譯到漢語當中,從而組成一個新詞,這種方式可以說將第一種方式又向前推進了一步。地處北歐極地的島國Iceland就被我們原封不動地翻譯成了冰島,這在國家名稱的翻譯中是個比較罕見的例子,但「冰島」二字不僅忠實,還很好地概括了這個國家基本的地理特徵。此外,我們還將blackboard翻譯成黑板,將supermarket翻譯成超級市場(當然現在一般都說超市了),將Microsoft翻譯成微軟。而Bluetooth則被某高人直接翻譯成「藍牙」,一開始引發很多爭議,但這一看似怪異的說法正好迎合了其作為高科技給人帶來的新鮮感,現在也漸漸被人們接受了。完全意譯的好處顯而易見,就是能完整保留源語言辭彙的意義,讓我們能體會到和英語使用者一樣的感受。但可惜的是,由於兩種語言之間先天的語法和文化差異,並不是所有的詞都可以用這種方式翻譯引進,在這一招行不通的時候,我們就只能採用另外兩個「高招」了。音譯加註是吸收外來辭彙的另外一種有效方式,拿一個具體的例子來說,英語中beer被翻譯成中文變成了「啤酒」。beer這詞對漢語來說完全是新鮮事物,沒有現成的辭彙進行對應,於是只能根據讀音先譯出一個「啤」字。但這孤零零的一個字顯得非常怪異,容易讓人感到不知所云,考慮到這些因素,我們就採用了加註的方式。既然beer指的是一種酒,我們乾脆就添加一個「酒」字以表明這個詞的屬性,這樣不僅意義明了,而且很符合現代漢語雙音節化的趨勢,讀起來沒有絲毫的怪異之感。有趣的是,很多食物名稱的翻譯都用到了這種音譯加註的方法,比如在pizza對大多數中國人還是個陌生概念的時候,我們將其翻譯為「披薩餅」,同樣地hamburger被翻譯為「漢堡包」,wafer被翻譯成「威化餅」。當然現在這類西式食品早已為大家所熟知,最後那個表示屬性的字也就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在大多數人的語言中消失了。這種音譯加註的翻譯引進方式很好地體現了語言變動不羈的本性及其和社會時代的一種互動關係。最後還有一種方式叫做音譯加意譯,或者說是音譯和意譯融合。前面所說的一半音譯、一般意義的方式中有一條涇渭分明的界限,可以分別看出音譯和意譯的部分;而在音譯和意譯融合的情境中,整個詞既有音譯的感覺,也有意譯的成分,可以說是一種非常高超的翻譯技巧。比如將humour翻譯為「幽默」,將gene翻譯成「基因」,將shock翻譯成「休克」,將utopia翻譯成「烏托邦」,將shampoo翻譯成「香波」,將hacker翻譯成「黑客」,將vitamin翻譯成「維他命」,將club翻譯成「俱樂部」等等,這些對應的漢語詞都是在模仿原詞發音的基礎上,以一種非常微妙的方式,暗示了這個詞的內涵。這些堪稱經典的翻譯,久而久之已經完全融入了漢語,甚至於幾乎讓人感覺不出這些詞是外來的。值得注意的是,這一高超的翻譯技巧在品牌名稱的翻譯中也得到了很好的應用,往往起到既保留品牌特質,又暗示產品用途的神奇功效。比較成功的例子有:可口可樂(coco-cola)暗示了飲料給人帶來的感覺,高露潔(Colgate)暗示了用這種牙膏所帶來的效果,而賓士(Benz)和波音(Boeing)則都暗示了其產品的驚人速度。瑞典知名傢具品牌IKEA,來到中國搖身一變成了「宜家」,這一翻譯不僅保留了原來的讀音,暗示了其傢具品牌的性質,還遙指《詩經》中「之子于歸,宜室宜家」的典故,可謂一箭三雕,成就了一個不可複製的經典。以上就是除了音譯方式之外,漢語吸收英語外來詞的幾種基本思路,它們在不同的場合各顯神通,相互補充,充分體現了漢語「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特質。學習這些外來詞的處理方式,不僅有利於我們擴充我們的辭彙量,也有助於我們有朝一日在翻譯實踐中大顯身手,創造經典。
推薦閱讀:

智慧千言(十七)
理家理心(四):取捨的智慧
禪來纏去———生活的智慧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三句該如何更深層的解釋?
【智慧背囊】別站在傘沿下

TAG:漢語 | 英語 | 智慧 | 概念 | 新概念 | 吸收 | 新概念英語 | 外來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