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毛澤東品讀謝靈運詩

  ●「此人一輩子矛盾著」

  ——毛澤東品讀謝靈運詩

  謝靈運是備受毛澤東矚目的南北朝時期的重要詩人。毛澤東曾在一種版本的《古詩源》中,對謝靈運的《登池上樓》一詩,幾乎每句都畫著曲線,句末加著圈。在「進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兩句下,連畫兩個圈後,在天頭和行間寫下了這樣一段批註:

  通篇矛盾。「進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見矛盾所在。此人一輩子矛盾著。想做大官而不能,進德智所拙也。做林下封君,又不願意。一輩子生活在這個矛盾之中。晚節造反,矛盾達於極點。「韓亡子房奮,秦帝魯連恥。本自江海人,忠義感君子。」是造反的檄文。

  謝靈運生於東晉太元十年(385年),卒於南朝宋元嘉十年(433年)。其的祖父謝玄是著名的淝水之戰的前敵總指揮,曾率領八萬人馬擊敗了苻堅的百萬之眾,建立了殊勛,被封為康樂縣公。

  謝靈運15歲時襲封康樂公,授員外散騎侍郎。東晉義熙元年(405年),21歲的謝靈運任琅琊王大司馬行參軍,始入仕途。

  按說作為一位世家大族的子弟,謝靈運頗受朝廷的重視,為什麼他卻會「一輩子矛盾著」呢?

  說來話長,這要從東晉統治階級上層人物之間矛盾的加劇說起。

  晉室南渡之後,上層統治者之間的矛盾顯得更加複雜,最突出的是北來士族與江東士族之間的矛盾,擁護皇室的門閥與意在篡權的軍閥之間的矛盾。前一對矛盾,由於王導等人的處置得宜而日趨緩和;後一對矛盾卻不斷趨向尖銳。

  晉孝武帝元年(373年),掌握朝政和荊、揚兩州軍事權力的大軍閥桓溫病死,桓氏讓出揚州,但仍保留了荊州地區的軍權。繼桓溫當國的是謝氏家族的代表人物謝安。他執政後,就著手組建一支由執政者親自掌握的軍隊,以便跟桓氏的軍事勢力取得平衡。組建這支新軍的實際負責人就是謝玄。因謝玄是在京口(今鎮江市)招募士卒,而京口又名北府,故這支新軍又稱為「北府兵」。這支新軍在東晉後期的政局中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它對外擊敗了苻秦的百萬大軍,對內則成為奪權鬥爭的重要籌碼。東晉末期左右局勢的兩位重要的軍閥,一位是後來成為南朝宋的開國皇帝的劉裕,另一位是劉毅,都是「北府兵」中的將領。

  東晉末期,作為謝氏家族的中心人物的謝混(他是晉孝武帝的女婿),肩負起了團結世族、對抗劉裕的重任。於是他想利用劉毅的實力以打擊劉裕。元興三年(404年)春,劉裕在京口起兵,劉毅同時在廣陵起兵,二劉會師,攻克被桓玄佔據的建康。義熙二年,桓玄之亂剛剛平定不久,劉毅以撫軍將軍、豫州刺史的身份移鎮姑孰(今安徽當塗),而謝靈運入其軍幕擔任記室參軍。從這年開始,以劉裕為一方與以謝混、劉毅為另一方的奪權鬥爭越來越激烈。

  義熙四年,揚州刺史出缺,對這一重要職位,劉毅推薦謝混就任,但劉裕自請入朝輔政,捷足先登,造成既成事實。

  義熙八年,劉毅移鎮江陵,任荊州刺史,謝靈運也跟隨劉毅到了江陵。劉裕乘劉毅新敗於盧循的機會,於這年九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殺死了謝混和劉毅之弟劉璠,緊接著,又進兵江陵,劉毅兵敗自殺。

  在這場刀光劍影的奪權鬥爭中,以庶族出身的劉裕所代表的軍閥勢力取得了勝利。但劉裕在擊敗政敵以後,為了安定世族的情緒,他立即起用謝靈運為太尉參軍,也沒有株連謝混的家人妻子,對他們採取拉攏的策略。次年,劉裕從江陵回到建康,又改任謝靈運為秘書丞。但時隔不久,又將他免職。這實際上是劉裕對世族玩弄又拉又打的政治手腕。

  從謝靈運這一方來看,他跟謝混的關係極為密切(謝混是他的族叔),而且追隨劉毅前後達七年之久,這就決定了他不可能得到劉裕集團的真正信任。

  公元420年,謝靈運36歲,劉裕通過「禪讓」的形式正式做了皇帝,改國號為宋,改元「永初」。即位之初,他下了一道詔令,凡是晉代的封爵一律作廢,只有五家公爵例外,即王導、謝安、溫嶠、陶侃、謝玄,因為他們「德參微管,勛濟蒼生」,對他們的後代僅降一級,食邑五百戶,以資奉祀先人。謝靈運於是被降為康樂縣侯。

  劉裕在位僅三年。在劉裕執掌政權期間,謝靈運雖遭兩次免官,但劉裕對他有時表示寬大,有時加以籠絡,授以一定的官職,他遭受的打擊還不算大。但劉裕病逝後,沉重的打擊便接踵而來。

  劉裕逝世,長子義符繼位,這就是宋少帝。少帝年僅17歲,朝政大權操縱在徐羨之、傅亮、謝晦手中。謝靈運從兩次免官中得出了教訓,認為要獲得信任,必須在統治階層人物中尋找支持者。他找到的支持者就是劉裕的次子廬陵王義真,而「義真聰明愛文義,而輕動無德業」(《宋書·武三王傳》),與謝靈運義氣投合。可是,徐羨之、傅亮擁護的是劉裕的三子宜都王義隆。為了芟除義真的羽翼,在徐、傅的策划下,以「構扇異同,非毀執政」的罪名,將謝靈運排擠出京師,出任永嘉太守。

  景平二年(424年)二月,徐羨之、傅亮、謝晦先廢掉義真。五月,他們又以「刑罰苛虐」、「費用萬端」為理由,將做了兩年皇帝的義符廢掉。不久,又陸續將義真、義符殺害。擁護義符的三弟義隆即帝位,是為宋文帝。

  義真的被殺,對謝靈運是一次沉重的打擊,使他想通過義真以達到飛黃騰達的企圖徹底破滅了。

  元嘉三年(426年)宋文帝的地位鞏固後,開始誅殺專政擅權的徐羨之、傅亮和謝晦。文帝下詔征謝靈運為秘書監。但這決不意味著對他的真正信任,只不過是因殺了謝氏家族的成員(謝晦),所作出的一點安撫而已。

  謝靈運出任秘書監,又遷侍中,始終只是一個文學侍從之臣,毫無實權。這無疑是委屈了他。於是,他經常稱疾不朝,擅離職守,肆意遨遊。文帝諷旨令自解,他索性託病回到始寧,過起隱居生活來。他常嘯傲風月,徜徉山水,有時帶著大批門人、奴僕出遊,多達幾百人,以致使臨海太守王琇誤以為山裡出現了強盜。

  謝靈運一仍故態的驕橫恣肆,授其政敵以口實,於是政治打擊隨之接連降臨:先是被御史中丞傅隆參奏而免官;不到三年,會稽太守孟顓又以緊急公文上奏宋文帝,給謝靈運加以蓄意謀反的重大罪名。謝靈運聞訊後,星夜趕往京城,上表為自己辯護。文帝對此事暫時置之不問,但將他留在建康。到年底,才將他發赴外任,委派他為臨川(今江西臨川)內史。然而,謝靈運在臨川任上,依然荒忽政事,盡情于山水之樂,遂被有司所彈劾。

  司徒劉義康遣使收捕謝靈運,他興兵拒捕。謝靈運論刑當斬。文帝愛其才,只欲免其官職,但劉義康則「堅執謂不宜恕」。軟弱的宋文帝只好採取折中的辦法,下詔曰:「靈運罪釁累仍,誠合盡法,但謝玄勛參微管,宜宥及後嗣,可降死一等,徙付廣州。」

  劉義康見殺謝靈運的目的沒達到,又指使人羅織更重的罪名,說他參與農民的謀反活動,以欺騙文帝。文帝終於不得不下令將謝靈運處死。

  謝靈運之死,不僅僅因他荒廢政事,肆意遨遊,也不僅僅因他率部眾拒捕。他的死,還有更深刻的政治背景,實際上,他是朝廷統治集團權力之爭的犧牲品。誠然,將他徙付廣州、行棄市刑的詔書,是宋文帝親自下的,但文帝不是主謀,主謀是文帝的同父異母兄弟劉義康。文帝對謝靈運的越軌行為多採取寬容態度。而義康對謝靈運是必欲除之而後快。其實,他們二人之間本無宿怨,義康所以要這樣做,可能是為了借殺謝靈運試一試自己的權威,給自己以後的篡奪皇權掃清道路。

  縱觀謝靈運一生,一直處於仕與隱的矛盾之中,他隱而又仕,仕而復隱,仕又不專,隱又難久,於是不滿,反抗,最終釀成棄市的大悲劇。這就是毛澤東在批語中所說的「此人一輩子矛盾著。想做大官而不能,進德智所拙也。做林下封君,又不願意」。

  毛澤東善於知人論世,他對謝靈運之所以能得出這個結論,是因為他閱讀了大量的謝詩和謝靈運及其家族的有關史料。據統計,毛澤東圈閱過的謝詩就有33首之多。在《南史》卷十九中,他仔細圈點了有關謝靈運及其家族的記載材料。正是在他深入研讀的基礎上,才對謝靈運的志向與生平處境有了深層了解,才從《登池上樓》一詩中,看出了謝靈運身上潛在的、「一輩子」難以擺脫的矛盾。

  仕途偃蹇,在統治集團上層人物的權力鬥爭中不斷受到排斥、打擊,直至被殺害,這對詩人謝靈運來說,確實是很不幸的。但這卻促使他獲得了更多的廣泛接觸自然山水的機會,成就了他大量優秀山水詩的創作,成為中國文學史上山水詩派的開山鼻祖。這也許是他的幸運之處吧!

  謝靈運的山水詩大多創作於徜徉漫遊永嘉、會稽、吳郡、豫章、臨川諸郡之時。這些地區都有崇山峻岭、澄溪廣川。像永嘉一郡,溪泉湖海俱全,峰巒洞石各異;聞名遐邇的會稽「千岩競秀,萬壑爭流」、「潭壑鏡徹,清流瀉注」,最能激發才子們的詩情。

  謝靈運具有深厚的文化素養,工詩文,善書畫,通經史,精佛老。一生著述豐富,見於著錄的有21種,但大多散佚。現存詩90多首,文四卷。

  謝靈運的主要成就在於詩歌,尤其是山水詩。他的山水詩,不僅數量多,而且質量高。在創作過程中,他「鉤深素隱而一歸自然」(沈德潛《古詩源》),能以玄理佛義發為精美之詩,故能精深華妙,如「初發芙蓉,自然可愛」(鮑照語);但他不空談玄理,而將玄理融化於模山范水之中,審理於情,寄情於景,「舒情綴景,暢達理旨」(黃子云《野鴻詩的》),將景、情、理融為一體。

  謝靈運的山水詩,在當時就引起極大震動。《宋書·謝靈運傳》說,他「每有一詩至都邑,貴賤莫不競寫,宿昔之間,士庶皆遍,遠近欽慕,名動京師」。更重要的是他的山水詩對後世詩歌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南朝的謝惠連、謝眺,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宋代的蘇軾、辛棄疾、陸遊等著名詩人,無不受到謝靈運山水詩的沾溉。毫無疑問,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謝靈運是有著傑出貢獻的。

  毛澤東非常欣賞謝靈運的詩作,《古詩源》中,收入謝詩24首,毛澤東圈畫了22首。在編者的注釋中,在評論謝詩「一歸自然」、「匠心獨運」、「在新在俊」等處,毛澤東都畫有曲線和圈。此外,在《昭明文選》和《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的謝靈運詩處,毛澤東也圈畫了不少。

  謝詩的名作頗多,如《過始寧墅》、《登池上樓》、《石門岩上宿》、《石壁精舍還湖中作》、《從斤竹澗越溪嶺行》、《入彭蠡湖口》、《歲暮》、《齋中讀書》等等,都膾炙人口,千古傳誦。

  毛澤東作了大段批註的《登池上樓》,全詩如下:

  潛虯媚幽姿,飛鴻響遠音。薄霄愧雲浮,棲川怍淵沉。進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祿反窮海,卧痾對空林。衾枕昧節候,褰開暫窺臨。傾耳聆波瀾,舉目眺嶇嶔。初景革緒風,新陽改故陰。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祁祁傷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離群難處心。持操豈獨古,無悶徵在今。

  此詩寫於景平元年(423年)春,在他擔任永嘉太守期間。池上樓,在永嘉郡。這個池,後來被稱為「謝公池」。該詩寫詩人久病初起,登樓眺望的所見所感,抒發其仕途失意、進退兩難的憂鬱心情。

  如前所述,謝靈運的「徇祿窮海」,出任永嘉太守,原因是複雜的。他在這首詩中,只不過從自身方面來檢查自己,認為自己智力欠缺,難以入世做官;體力很差,不能勝任歸隱躬耕。他在上層統治人物的權力鬥爭中屢次受排擠、打擊,雖有切膚之痛,但不便明言。但對於他的難言苦衷,毛澤東卻是洞若觀火的。

  毛澤東在《登池上樓》的批語的最後說:「晚節造反,矛盾達於極點。"韓亡子房奮,秦帝魯連恥。本自江海人,忠義感君子。』是造反的檄文。」

  這裡引的這首詩,見於《宋書·謝靈運傳》:

  司徒(劉義康)遣使隨江州從事鄭望生收靈運,靈運執錄望生,興兵叛逆,遂有逆志,為詩曰:「韓亡子房奮,秦帝魯連恥。本自江海人,忠義感君子。」追討禽之,送廷尉治罪。

  此詩原無題,《謝康樂集》加了題目,名曰《臨川被攻》。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此詩題目作《自敘》。

  這首詩的首句「韓亡子房奮」,說的是西漢張良之事。張良,城父(今安徽亳縣東南)人。其祖、父均為戰國時的韓王的國相。公元前230年,秦滅韓。張良立志發奮為韓國復仇,傾其家財收買刺客,擊秦始皇於博浪沙,未擊中,逃匿下邳。後輔佐漢高祖劉邦滅秦。

  次句「秦帝魯連恥」,說的是「魯仲連義不帝秦」之事。魯仲連,戰國時齊國人。一生不仕,專為人排難解紛。趙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年),秦與趙因爭韓國的上黨,激戰於長平,趙軍大敗,降卒四十餘萬皆被秦軍所殺,此後趙國國力大為衰減。次年秦軍進圍趙都邯鄲,形勢非常危急,遂求救於魏,魏安釐王懼秦,名義上發兵救趙,但暗中派將軍新垣衍勸說趙王尊秦昭王為帝。這時正在游趙的魯仲連知道此事,他從道義上堅決主張抗秦,於是向新垣衍陳述帝秦之害,新垣衍深以為然,表示「不敢復言帝秦」。秦將聞知,乃將其軍隊後撤五十里。

  三、四句,就張良、魯仲連二人事迹發表議論。謝靈運認為張良與魯仲連都曾浪跡四方,是放情江海之人,卻干出了一番大事業。他們的忠義行為深深地感動著後世的君子。當然,謝靈運本人也在被感動的「君子」之列。

  為什麼毛澤東說這首詩「是造反的檄文」呢?這裡所說的「造反」,聯繫前面「晚節造反」的意思來看,是指謝靈運在臨川內史任上執錄朝廷命官鄭望生,「興兵叛逆」,以抗議劉宋王朝對他的不公。再聯繫他在廣州臨刑時所寫的《臨終》詩來看,他讚頌忠於西漢王朝、反對王莽篡權的龔勝、李業等人,實際上暗寓著他對晉室的懷念之情,以及對劉宋王朝迫害自己的控訴。這種抗議和控訴,不是造反,又是什麼?因此,毛澤東將這首詩看做是謝靈運最後向劉宋王朝執政者公開攤牌的「造反的檄文」。

  對於謝靈運這首可稱為「造反檄文」的詩,毛澤東曾在文章中運用過。1958年10月13日,毛澤東起草了準備以國防部長彭德懷的名義發表的《再告台灣同胞書》稿,這篇文告最後寫道:

  ……台灣的朋友們,不可以尊美國為帝。請你們讀一讀魯仲連傳好吧。美國就像那個齊湣王,說到齊湣王,風燭殘年,搖搖欲倒,他對魯衛小國還要那樣橫行霸道。六朝人有言:韓亡子房奮,秦帝魯連恥。本自江海人,忠義感君子。現在是向帝國主義造反的時候了。


推薦閱讀:

開國領袖為何僅毛澤東周恩來一直被叫職務而沒叫同志
毛澤東寫「不須放屁」如何挑戰中國作曲家的智慧|毛澤東|陸遊
毛澤東臨終前留下千古之謎至今無人能破(3)
夏學鑾:毛澤東思想如何形成及其特質

TAG:毛澤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