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卑惵症辯證

一、歷代論述 卑惵症,歷代醫家論述甚少,後世醫家對其論治既少且略,明代以前僅《靈樞·本神》云:「是故怵惕思慮者則傷神,神傷則恐懼,流淫而不止……恐懼者,神盪憚而不收。」此非明言卑惵,但已寓恐證與卑惵合論之。迄至明代,戴思恭《證治要訣·驚悸怔忡》指出:「痞塞不飲食,心中常有所怯,愛處暗室,或倚門後,見人則驚避,似失志狀,此名為卑惵,以血不足故。」不僅首次提出「卑惵」之病名,形象地描述了本病的癥狀特點,而且強調其病機與血不足有關,為後世辨治本病奠定了理論基礎。嗣後,《雜病源流犀燭·怔忡源流》亦謂:「卑惵,心血不足病也,與怔忡病一類。其症胸中痞塞,不能飲食,如痴如醉,心中常有所歉,愛居暗室,或倚門後,見人即驚避無地,每病至數年。」此除說明其病機特點,補充其臨床表現外,還提示該病病程較長,治療較為頑難。卑惵症雖歷代記述不多,但也陳述了其基本概況。 二、臨床表現 雖然戴思恭在《證治要訣·驚悸怔忡》中作了描述:「痞塞不飲食,心中常有所怯,愛處暗室,或倚門後,見人則驚避,似失志狀……」但通過對本病的臨床觀察,認為卑惵症的癥狀正如卑惵之病名一樣主要表現為自卑愧疚,驚恐膽怯,神情疑慮,精神惶惑,胡思亂想,不能自控,自責自詈,不能自主,而且經常心胸痞塞、心煩少寐,舌苔白或白膩,脈象以弦滑為主。卑惵,亦稱卑怯。卑為自卑愧疚之感,惵即思懼怯懦之貌,以卑惵命其病名,揭示了本病的臨床表現及其精神狀態的特點。卑惵症與驚悸怔忡雖有相似之處,但兩者的鑒別在於卑惵症之胸中不適由於痞塞,並有明顯的自卑、無語、赧顏、膽怯,見人則驚避,而驚悸怔忡之胸中不適緣於心跳,雖有坐卧不安,並不避人。卑惵臨床脈象多見弦滑,而驚悸怔忡一般多伴有促、結、代、疾、遲等的脈象出現。 三、病因病機 本病病因古代醫家認為是「心血不足病也」,治療僅從虛證立論,似太粗略。臨床通過對證、舌、脈的分析,可知卑惵的病因病機較為複雜,其發病與情志所傷或精神刺激、暴受驚駭等因素亦密切相關。雖然卑惵症多為因虛致實的虛實夾雜症,虛者責之心血不足、心膽氣虛;實者責之痰瘀內阻。臨床辨證亦可分證型隨辨而立,但臨床遇見最多的還是:心血不足,痰濁內阻,心氣失養,滯礙神機這一證型。《靈樞·邪客》謂:「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證治匯補·驚悸怔忡》所謂:「心血一虛,神氣失守,神去則舍空,舍空則郁而停痰,痰居心位……」即形成了心血不足,痰濁內阻,心氣失養,滯礙神機的病理機制。若病程日久可進一步導致心膽氣虛,使心神失守,膽失決斷,痰濁內阻日久或氣滯血瘀,每使痰瘀互結,乘虛而內阻神舍,痰瘀內阻,神不得歸,而使本病進一步加重。 四、治法選方 臨床通過「審證求因」已求證本病的基本病機是心血不足,痰濁內阻,心氣失養,滯礙神機,或心膽氣虛,心神失守,膽失決斷,或痰踞日久,痰瘀互結,乘虛而內阻神舍,痰瘀內阻,神不得歸。因此又根據「審因論治」擬定出養心血、化痰濁、通心氣、暢神機為其基本治療原則。基於此擬定出加減十味溫膽湯治療卑惵症。基礎方:茯神12g、清半夏10g、陳皮10g、炒枳殼10g、炒棗仁20g、柏子仁12g、炒遠志6g、節菖蒲8g、鬱金10g、合歡花10g、當歸12g、太子參12g、小麥30g、生甘草10g、炒谷芽15g。若痰濕內阻較重者,去太子參、生甘草,加膽南星、炒萊菔子滌化痰濁;若脘痞納呆、舌苔厚膩者,加蒼朮、厚朴、神曲燥濕和胃;若神志驚恐明顯者,酌加紫貝齒、珍珠母、龍齒鎮驚定怯,若偏痰瘀內阻者,可加丹參、紅花、凌霄花活血散瘀等等。方中柏子仁、茯神、炒棗仁、當歸養心血,安心神;半夏、陳皮、膽南星、鬱金、菖蒲化痰濁,開心竅;小麥、生甘草、炒遠志、合歡花養心氣,暢神機;枳殼、谷芽寬中下氣,蘇胃醒脾,以除痞塞。全方共奏養心血、化痰濁、補心氣(通心氣)、暢神機之效,不失為治卑惵症的一張良方。 (一)痰濁內阻 1.臨床癥狀:自卑愧疚,羞怯畏縮,孤僻獨居,見人驚避,目光獃滯,舉止失常,喃喃自語,心悸怔忡,經久不愈。舌質淡,體胖,苔白滑,脈弦滑。 2.病機分析:本病經久不愈,心神不安,氣機逆亂,變生痰濁,內阻神舍,神氣怯懦,故見自卑愧疚,羞怯畏縮,甚或孤僻獨居,見人驚避;痰濁阻蒙心竅,神志昏聵,則目光獃滯,舉止失常,喃喃自語,心悸怔忡。舌質淡,體胖,苔白滑,脈弦滑,皆為痰濁內阻之象。 3.治療原則:化痰開竅,寧心安神。 4.選方用藥:《世醫得效方》十味溫膽湯。處方:半夏9g,茯苓9g,陳皮9g,枳實9g,酸棗仁15g,遠志9g,五味子9g,熟地12g,人蔘6g,甘草6g,生薑6g,大棗3枚。 方中半夏燥濕化痰為君。陳皮、枳實、茯苓理氣化痰;酸棗仁、遠志、五味子養心安神,其中枳實、遠志尚能化痰開竅,共為臣葯。人蔘、熟地補養氣血,且制理氣化痰葯之溫燥。甘草、生薑、大棗為使,協調諸葯,調和脾胃。諸葯合用,共奏化痰開竅、寧心安神之功。 方藥性偏於溫燥,若痰濁化熱者,加膽星、竹茹、貝母、瓜蔞以清化熱痰;兼心膽氣虛者,加党參、珍珠母、龍齒、牡蠣以鎮靜安神;若痰濁阻閉心竅較甚者,酌加石菖蒲、鬱金以化痰開竅。 5.典型病例: 病例一:心血不足,痰濁內阻,心氣失養,滯礙神機致卑惵案。 王某,女,61歲,退休幹部,2009年7月30日初診。 患者從小性格內向,很少參加社交活動,不願外出及過多與人交流,10年前因洗澡時門自動關死後受到驚嚇,爾後出現膽小易驚,尤其是害怕關門。6年前因膽結石行手術治療,因懼怕手術,後膽子更小,今年春節因兒媳腦出血,精神受到打擊後出現不願出門見人,不欲說話,自卑自憐,不能聽雜亂刺激的聲音,尤其是驚險恐怖的聲音,夜間睡眠中稍有響動即被驚醒。3月前行脊椎滑脫術後膽小更嚴重,獨處時極易受到驚嚇,自卑感更加明顯,平時必須有人陪伴。刻診:自卑自憐,驚恐膽怯,不願外出及過多與人交流,不能聽雜亂的聲音,面部表情、眼神獃滯,頭暈頭重,口苦口黏,納呆不飢,少量進食後即覺胃脘痞滿,晨起有少量白痰,大便乾燥,4~5日一行,舌正,苔白薄膩,脈滑細弦。中醫診斷:卑惵。證屬:心血不足,痰濁內阻,心氣失養,滯礙神機。治法:養心安神,化痰開竅,燥濕和胃,安神定志。方葯:《證治準繩》十味溫膽湯合《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平胃散加減。處方:茯苓15g,炒枳殼10g(搗),陳皮10g,清半夏10g,炒棗仁30g(搗),炒遠志6g,節菖蒲10g(後入),廣鬱金10g(搗),膽南星10g(搗),柏子仁10g(搗),蒼朮10g,厚朴10g,竹茹15g,炒神曲15g,炒麥芽20g,炒萊菔子12g(搗),鮮生薑10g。7劑,水煎服,日1劑。 gg8月6日二診:葯後知飢索食,胃脘寬暢,納食正常,白痰減少,自卑驚恐、膽怯諸症稍減,舌正苔白,脈仍滑細弦。至此痰濁內阻之象明顯減輕,心血虧虛,心氣不足之象逐漸顯露,繼以補益心血、扶養心氣、化痰開竅、安神定志為治療原則。故以上方去膽南星、蒼朮、厚朴,加當歸15g,太子參15g,甘草10g,小麥30g,夜交藤15g,合歡皮10g,炒谷芽15g。20劑,水煎服,日1劑。 8月27日三診:自卑、自憐、驚恐、膽怯諸症基本消失,關門不再害怕,開始外出,已願與人交流,睡眠好轉(每晚可安睡7~8小時),頭暈頭重減輕,晨起白痰已除,納食知馨,但仍不能長時間看電視,大便稍稀,舌紅苔白,脈滑細弦。上方去炒萊菔子,20劑,水煎服,日1劑。葯後諸症皆除,停葯。 【按語】本案患者性格內向,處事審慎,10年前又因洗澡時門自動關死後受到驚嚇,為開初致病因素。因性格內向,處事審慎,必然遇事猶豫不決,思慮過多,耗傷心血,又因多次突受驚嚇,氣機逆亂,化生痰濁,痰濁乘虛,進入心舍,導致痰濁內阻,《靈樞·邪客》篇謂:「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證治匯補·驚悸怔忡》所謂:「心血一虛,神氣失守,神去則舍空,舍空則郁而停痰,痰居心位……」形成了心血不足,痰濁內阻,心氣失養,滯礙神機的病理機制。臨床出現了自卑自憐,驚恐膽怯,不願外出及過多與人交流,不能聽雜亂的聲音,面部表情、眼神獃滯,頭暈頭重,口苦口黏,納呆不飢,少量進食後覺胃脘痞滿,晨起有少量白痰,上肢遊走性不適,大便乾燥,舌正,苔白薄膩,脈滑細弦等一系列卑惵癥狀。因此採用《證治準繩》的十味溫膽湯治心虛膽怯,痰濁內擾而引起的觸事易驚,驚悸不眠,夜多噩夢,去酸斂、滋膩、甘溫、壅補之五味、熟地、人蔘、甘草、大棗,加養心安神、養血潤便、化痰開竅、安神定志的柏子仁、節菖蒲、廣鬱金、膽南星。因脾胃痰濕阻滯明顯,再合《和劑局方》平胃散加炒神曲、炒麥芽、竹茹、炒萊菔子苦溫燥濕,和胃化痰,以杜痰濕生化之源。合方使心血得充,心氣得養,痰濁得清,神機暢明,卑惵自愈。 病例二:心虛膽怯,痰濁內擾致卑惵案 張某,女,39歲,教師,2010年2月20日初診。 患者自幼感情豐富,但性格內向,很少參加集體活動,不願與人過多交流。2年前因工作壓力大,導致遇事心慌不安,膽怯多疑,心煩少寐,經常胸中痞塞,納食偏少,胡思亂想,不願外出,不願與人交流,病情時輕時重。發病以來從未診治。刻診:自卑自怨,膽怯多疑,胸中痞塞,喜歡獨居,不願外出,不願與人交流,遇事心慌不安,伴有面色晦暗少澤,心煩少寐,小便頻數。舌正,苔白薄膩,脈弦弱。西醫診斷:抑鬱症。中醫診斷:卑惵。證屬:心虛膽怯,痰濁內擾。治宜:益氣養血,化痰寧心。方葯:十味溫膽湯。處方:茯苓15g,清半夏9g,陳皮9g,炒棗仁30g(搗),生枳殼9g,節菖蒲8g(後入),柏子仁10g(搗),炒遠志6g,太子參12g,當歸12g,炙甘草8g,覆盆子12g。10劑,水煎服,日1劑。 3月6日二診:葯後精神、心情均好轉,自卑自怨、膽怯多疑、胸中痞塞等症減輕,開始願與人交往,且與人交談增多,睡眠較前好轉。小便次數減少。月經未至。舌正少苔,脈沉弦細。繼服初診方10劑,水煎服,日1劑。 3月17日三診:葯後卑惵諸症消失,睡眠安好,小便正常。月經3月13日來潮,量較前增多,色偏暗,無血塊,無痛經,共行3日。舌正苔白,脈滑。上方加減:茯苓12g,清半夏9g,陳皮9g,炒棗仁15g(搗),生枳殼9g,節菖蒲6g(後入),柏子仁9g(搗),炒遠志6g,太子參12g,當歸12g,炙甘草6g。再服20劑而愈。 【按語】患者因工作壓力大導致心膽氣虛,心神失守,膽失決斷,正如《濟生方·驚悸怔忡健忘門》曰:「夫驚悸者,心虛膽怯之所致也。且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心氣安逸,膽氣不怯,決斷思慮得其所矣。」再因感情豐富但性格內向,情志不能暢達,氣機郁滯,化生痰濁,痰濁之邪乘心虛膽怯、神氣失守之機,內阻神舍,神不得歸,而形成卑惵症。因心虛膽怯,則神氣失守,神去則舍空,復因氣鬱生痰,乘虛而內阻神舍,神不得歸,即是本案的病因病機。本案為虛實夾雜之證,在治療時應針對致病之源,標本兼顧,一方面益氣養血,寧心定怯治其本,另一方面化痰開竅,使神歸其舍治其標。用《世醫得效方》十味溫膽湯,去甘溫滋膩的熟地以恐膩膈,去酸斂收澀的五味子以防痰濕留滯,加當歸補血養血,加覆盆子固腎縮尿,全方共奏益氣養血、化痰寧心之效。調理20日痊癒,再以上方減其量繼服20日鞏固療效。我的體會: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工作頻率加快,精神壓力也就加大,常因情緒激動、思慮、驚恐、過度勞累而誘發卑惵。卑惵與怔忡相類,其癥狀就像《證治要訣·驚悸怔忡》所說:「痞塞不飲食,心中常有所怯,愛處暗室,或倚門後,見人則驚避,似失志狀,此名為卑惵,以血不足故。」又如《雜病源流犀燭·怔忡源流》所說:「與怔忡病一類。其症胸中痞塞,不能飲食,如痴如醉,心中常有所歉,愛居暗室,或倚門後,見人即驚避無地,每病至數年。」其病因在於「心血不足」,正如《雜病源流犀燭·怔忡源流》所說:「卑惵,心血不足病也。」卑惵與怔忡的鑒別在於:卑惵常感胸中不適是由於痞塞,並有明顯的自卑,無語赧顏,膽怯,見人驚避;而驚悸怔忡緣於心跳,雖有坐卧不安,並不避人。卑惵,雖然證型較多,但臨床遇見最多的還是心血不足,痰濁內阻,心氣不足,滯礙神機這一證型,治療總的原則是養心血,通心氣,化痰濁,暢神機。主方以十味溫膽湯加減治療。 (二)心膽氣虛 1.臨床癥狀:神情疑慮,精神惶惑,遇事寡斷,自慚形穢,易驚善恐,如人誘捕,見人驚避,氣短自汗,惡夢綿綿,面色白,神疲乏力。舌質淡,苔白,脈虛弱。 2.病機分析:素體心虛膽怯,或暴受驚駭,使心膽氣虛,心神失守,膽失決斷,故見神情疑慮,精神惶惑,遇事寡斷,自慚形穢。心膽氣虛,神志怯懦,則見易驚善恐,如人誘捕,見人驚避;心氣不足,則氣短自汗,面色白;膽氣不足,則惡夢綿綿,神疲乏力。舌質淡,苔白,脈虛弱,皆為心膽氣虛之象。 3.治療原則:補心定志,鎮怯安神。 4.選方用藥:安神定志丸(《醫學心悟》)加味。處方:茯苓30g,茯神30g,人蔘6g,遠志15g,石菖蒲15g,龍齒15g。 方中茯苓、茯神養心安神,益氣和中為君。人蔘補氣養心,益智安神為臣。佐以遠志、石菖蒲、龍齒養心安神,鎮驚定怯。全方合用,標本兼顧,共奏補心定志、鎮怯安神之功。 本方原作丸劑,現易作為湯劑,取其功專效捷之用。作湯劑時,若心膽氣虛較甚,可加黃芪、五味子以補心益膽,加強本方補氣之功;若兼心肝陰血不足者,加酸棗仁、柏子仁、熟地、當歸以滋陰養血。5.典型病例: 病例三:心膽氣虛,心神失守致卑惵案 劉某,女,20歲,學生,2002年8月2日初診。 患者自幼膽小,形怯體弱,平素麵色白,神疲乏力,近年由於學校功課壓力較大,埋頭學業,刻苦學習,忙於考試,精神緊張,漸致入夜不能安睡,惡夢不斷,精神疑慮,遇事寡斷,自慚形穢,易驚善忘,不願見人,曾在某醫院檢查,西醫診斷為神經衰弱,服用多種西藥,初服小效,繼而無效,後又服中藥數十劑,未見顯效。來診時:面色白,神疲乏力,夜寐不安,惡夢不斷,精神疑慮,遇事寡斷,自慚形穢,易驚善忘,心悸氣短,不願見人,遇人多時則驚避,舌質淡,苔白,脈虛弱。據上脈症,中醫診斷:卑惵。證屬:心膽氣虛,心神失守。治法:補養心氣,鎮怯安神。方葯:安神定志丸加味。處方:茯苓15g,茯神15g,党參15g,炒遠志10g,石菖蒲10g(後入),生龍齒15g(搗,先煎),炒棗仁30g(搗),柏子仁15g,小麥30g。每日1劑,水煎服,連服7劑。 8月10日二診:葯後夜能安睡,惡夢減少,精神明顯好轉,但仍有易驚善忘,心悸氣短,他症基本如故,身易出汗,舌、脈從前。繼以原方加生黃芪20g、五味子10g。水煎服,日1劑,繼服20劑。患者疑慮、寡斷、自慚、易驚、善忘、心悸、驚避、氣短、易汗等症遞次痊癒,其後正常上學,二年後追訪,未見複發。【按語】心主神明,膽主決斷。《素問》說:「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膽性剛直,豪壯果斷,所以輔佐心神而參與思維活動。膽為中正之腑,喜寧謐而惡煩擾,喜柔和而惡壅郁,以舒暢條達為順。本案患者自幼膽小,形怯體弱,屬心虛膽怯之性格,後又因學習壓力,忙於考試,精神緊張,憂慮過度,繼而加重心膽氣虛,使心神失守,膽失決斷,膽虛心怯、神不守舍,而發生卑惵。出現入夜不能安睡,惡夢不斷,精神疑慮,遇事寡斷,自慚形穢,易驚善忘,不願見人,遇人多時則驚避。故治宜補養心氣,鎮怯安神,方選《醫學心悟》安神定志丸加味,調理一月,諸症皆除,病漸獲愈。 (三)心血不足1.臨床癥狀:自責無能,常懷愧意,目光疑慮,默默不語,羞怯畏縮,不願見人,或獨居室內,拉之不出,晝不安卧,夜寐易驚,面色無華,口唇色淡。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2.病機分析:心血不足,心神失養,則神氣怯懦,故自責無能,常懷愧意,目光疑慮,默默不語,羞怯畏縮,不願見人;神氣怯懦較甚,則獨居室內,拉之不出;心神失養,神志不安,則晝不安卧,夜寐易驚;血虛不能上榮頭面,則面色無華,口唇色淡。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皆為心血不足之象。 3.治療原則:補心養血,安神定志。 4.選方用藥:《壽世保元》四物安神湯。處方:當歸9g,茯神9g,白芍9g,熟地12g,黃連4.5g,人蔘6g,白朮9g,酸棗仁15g,竹茹9g,麥冬9g,梔子9g,辰砂1.5g。 方中當歸、白芍、熟地滋陰養血為君。茯神、酸棗仁養血安神為臣。佐以人蔘、白朮益氣健脾,以助氣血生化之源;麥冬、竹茹、梔子、黃連養陰清熱,除煩安神。辰砂入心,重鎮安神,清心除煩,並能引葯歸經為使。諸葯合用,既養血安神治本,又清心除煩以治標,且寓補氣生血之功。 若心經火熱不甚,去黃連,酌加遠志、石菖蒲、龍眼肉等,以增強養血安神之功,若兼肝氣鬱結,情志不暢者,加合歡皮、玫瑰花、綠萼梅以疏肝解郁。此外,辰砂重墜有毒,暫用尚可,不能久服,長期使用本方時,亦可去之不用。5.典型病例: 病例四:心血不足,神不守舍致卑惵案 吳某,女,33歲,農民,2001年7月18日初診。 3年前生育一女孩,由於產後失血過多,且諸事不遂心愿,悲哀氣惱,爾後先出現睡眠較差,胸中痞塞,隨後逐漸語言欠少,羞怯畏縮,獨居室內,不願見人,常喃喃自語,自責無能。察其面色無華,口唇色淡,表情獃滯,舌質淡,苔薄白,脈弱細。據上脈症,中醫診斷:卑惵。證屬:心血不足,神不守舍。治法:補養心血,安神定志。方葯:四物安神湯加減。處方:熟地12g,白芍12g,當歸24g,茯神12g,党參12g,白朮12g,炒棗仁24g(搗),柏子仁9g(搗),炒遠志6g,節菖蒲6g(後入),合歡花10g。每日1劑,水煎服,連服10劑。 7月28日二診:葯後胸中痞塞頓釋,睡眠安穩,逐漸願與人語和與熟人、朋友接觸,近兩日偶有微笑,自責無能、羞怯畏縮亦有好轉,舌脈基本同前。故繼以原方稍事加減,每日1劑,水煎服,連服30劑,諸症盡除,身體精神狀況基本恢復如初。半年後隨訪未見複發,一切正常。 【按語】心主血,血賴心氣的推動才能運行和營養周身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故《素問·五臟生成論》云:「諸血者,皆屬於心。」而心臟又需要有血液的奉養才能維持正常的情志思維活動。患者產後失血過多,精神抑鬱不舒,以致血虛不榮,心血亦虛,故先出現睡眠較差,胸中痞塞,面色無華,口唇色淡;心血不足,累及心神,故繼而心神失養,神不守舍,隨後逐漸又現語言欠少,羞怯畏縮,喜歡獨居,不願見人,自責無能,表情獃滯,神氣懦怯,發為卑惵。正如《證治準繩》曰:「卑惵之病,以心血不足耳。」故治宜補養心血,安神定志。方用《壽世保元》四物安神湯。因患者無陰虛煩熱,故方中去黃連、麥冬、梔子;因辰砂重墜有毒,故亦去此;遂加柏子仁、炒遠志、節菖蒲、合歡花組成新方,方中熟地、白芍、當歸滋養陰血為君;茯神、炒棗仁、柏子仁、合歡花、節菖蒲、炒遠志養心血,安心神,定心志為臣;佐以党參、白朮益氣健脾,以助氣血生化之源,竹茹除煩安神,合方使心血得養,心神得安,心志得定,卑惵得愈。 (四)心腎陽虛 1.臨床癥狀:神色惶惑,目光疑懼,自慚形穢,愧疚畏縮,孤僻獨居,見人驚避,心悸怔忡,畏寒肢冷,朦朧嗜睡,氣短自汗,神疲乏力,面色白。舌質淡,苔白滑,脈沉微或細遲。 2.病機分析:心腎陽氣不足,神失其養,志不得達,神機不振而失持,故見神色惶惑,目光疑俱,心悸怔忡;心腎陽虛,神氣怯懦,則自慚形穢,愧疚畏縮,孤僻獨居,見人驚避;心陽不足,則氣短自汗,神疲乏力,面色白;腎陽不足,則畏寒肢冷,朦朧嗜睡。舌質淡,苔白滑,脈沉微或細遲,均為心腎陽虛之象。 3.治療原則:溫補心腎,鎮靜安神。 4.選方用藥:《傷寒論》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處方:桂枝9g,炙甘草6g,生薑9g,大棗12枚,龍骨12g,牡蠣15g,蜀漆9g。 方中桂枝溫通心腎之陽為君。臣以龍骨、牡蠣重鎮潛斂,安神定驚。佐以蜀漆滌痰散結。使以炙甘草、生薑、大棗,與桂枝相合,辛甘化陽,以溫運陽氣;又益氣和中,調和營衛。全方合用,可奏溫補心腎、鎮靜安神之功。 本方偏於溫通心陽,宜於心陽虛衰,心神不攝之證者。若腎陽虛憊明顯者,可加附子、細辛以溫通腎陽,又能增強溫通心陽之功;若陽虛夾痰阻心竅者,可加遠志、石菖蒲、竹茹、貝母以化痰開竅;若兼心膽氣虛者,可加党參、五味子、龍齒、珍珠母以補氣鎮怯。 5.典型病例: 病例五:心陽虛損,神失所養,痰閉心竅致卑惵案。 姚某,女,18歲,職工,2009年5月6日初診。 患者平素性情孤僻。10年前因他人從右側拍打頭肩部受驚嚇而出現神情恍惚,孤僻獨居,不願見人,心悸不安,逐漸發展至見人驚避,問之不答,曾於運城市多個醫院,太原、北京等大型醫院就診,查頭顱CT、腦電圖等均未發現明顯異常,初用氟哌啶醇、安定等葯有效,久則效果不佳。經友人介紹來我院治療。刻診:神情恍惚,目光疑慮,問之不答,在家人的催促下勉強作答,大部分為家人代其作答,平常孤僻獨居,心悸不安,見人驚避,常常獨自待在家中,拉之不出,畏寒喜暖,朦朧嗜睡,望其神疲乏力,面色白。舌淡,苔白滑而潤,脈遲弱無力。西醫診斷:抑鬱症。中醫診斷:卑惵。證屬:心陽虛損,神失所養,痰閉心竅。治法:溫復心陽,鎮驚安神,祛痰開竅。方葯: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加減。處方:桂枝9g,炙甘草6g,鮮生薑9g,大棗12枚(擘),生龍骨15g(搗,先煎),生牡蠣15g(搗,先煎),人蔘6g,節菖蒲6g(後入),炒遠志6g,浙貝母9g(搗),珍珠母24g(搗,先煎),紫貝齒9g(搗,先煎)。7劑,水煎服,日1劑。 5月14日二診:詢問病情勉強作答,孤僻、畏寒之象略減,精神好轉,能出戶走動,且與人稍事交談。舌淡,苔白滑,脈遲弱無力。繼以初診方再服7劑,水煎服,日1劑。 5月21日三診:詢問病情已願作答,畏寒消失,與人言談已有笑容,但仍不能長時間交談。再以上方稍事加減化裁,連續服用40日。葯後諸症消失,告愈。 【按語】由於患者平素性情孤僻,志不能達,導致心氣不足,心陽虧虛,神氣浮越;加之他人拍打頭肩部暴受驚恐,心陽虧損,陽虛不能養神,心神浮越不斂,氣機逆亂,變生痰濁,形成了心陽虛損,神失所養,痰閉心竅的病理機制。從臨床神情恍惚,目光疑慮,問之不答,孤僻獨居,心悸不安,見人驚避,常常獨自待在家中,拉之不出,畏寒喜暖,朦朧嗜睡,神疲乏力,面色白,舌淡,苔白滑而潤,脈遲弱無力等表現證實了這一點。心陽虛損,神失所養,痰閉心竅,內阻神舍,神氣怯懦,形成卑惵。由於本案的病因病機是心陽虛損,神失所養,痰閉心竅,因此治療原則當為溫復心陽,鎮驚安神,祛痰開竅。在主證不變的情況下,根據兼證的心悸不安,畏寒喜暖,朦朧嗜睡,神疲乏力,面色白等心陽虛損,神失所養,痰閉心竅之象,斷然使用《傷寒論》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在臨床用藥時因缺蜀漆,蜀漆是常山之苗,味辛苦而性寒,功效與常山相近,有較強的截瘧、催吐祛痰作用,在本方中用蜀漆主要是散火邪、祛痰開竅,故在臨床沒有蜀漆的情況下代以浙貝母、節菖蒲,用浙貝母清熱祛痰,開郁散結,用節菖蒲開竅寧神。陳修園詮釋此方時說:方中龍、牡二葯不僅有鎮驚安神之功,而且又有消痰化水的作用,這種解釋使方義更臻完善。使全方的功用表現為溫復心陽、鎮驚安神、消痰化水。根據本案特點再加寧心安神、祛痰開竅的炒遠志;安神鎮驚的珍珠母、紫貝齒;由於素體較虛,故加入人蔘大補元氣,安神益智。通過辨證論治,以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加減50餘劑,使13年的頑疾基本痊癒。柴瑞靄
推薦閱讀:

乾震辯證
基礎知識和卦理辯證·一、啟蒙節要·14.六十四卦名
手診辯證
為什麼中國人要有政治自信?
漫話格龍------以《地理辯證》淺談各家格龍法

TAG:辯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