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B 04 資本論

《資本論》(《Капитал》) 馬克思的主要著作,一部使得對人類社會的看法發生根本變革並把社會主要置於科學基礎之上的不朽作品。《資本論》是「現代最偉大的政治經濟學文獻……」(列寧《論馬克思恩格斯和馬克思主義》1955年人民出版社版第51頁)馬克思說《資本論》是他的畢生的事業。馬克思從40年代中葉起,一直到逝世時止都在從事《資本論》的寫作。《資本論》第一卷於1867年出版。馬克思在談到《資本論》時寫道:「無疑地這是一顆對資產者(也包括土地所有者)的腦袋發出的最可怕的炮彈。」(馬克思和恩格斯《關於〈資本論〉的通信集》俄文版第111頁)其後各卷是在馬克思逝世後由恩格斯整理付印的,第二卷於1885年出版,第三卷於1894年出版。《資本論》的第一種外文譯本是俄譯本。《資本論》第一卷的俄譯本於1872年出版,它由洛帕廷開始翻譯,而由丹尼爾遜完成。《資本論》第一卷分析資本的生產過程,第二卷論述流通過程,第三卷分析整個資本主義生產。馬克思詳盡地分析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這一社會經濟形態,揭明了它的產生、發展和滅亡的規律。《資本論》是「用唯物主義方法科學地分析一種(而且是最複雜的一種)社會形態的模範,是大局公認的無與倫比的模範」(《列寧全集》1955年人民出版社版第1卷第123頁)。 即使是以其最優秀的人物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也人物資本主義制度是永恆的、「自然的」社會形勢。馬克思以其《資本論》無可辯駁地論證了這樣一個原理:資本主義社會慣性是暫時的、歷史的社會生產形勢。這一形勢在社會發展的一定階段上必然合乎規律地產生,但在無產階級革命的烈火中也必然合乎規律地滅亡,而讓位給新的、更進步的社會生活形勢。資本主義的批評家——空想社會主義者——幻想把人類從資本主義壓迫下拯救出來,擬定了一些空想的方案。他們希望人們,首先是統治階級相信這些方案的公正合理後,就實現這些方案。馬克思用他的《資本論》「推翻了那種把社會看做可按長官的意志(或者說按社會意志和政府的意志,都是一樣)隨便改變的、偶然產生和變化的、機械的個人的結合體的觀點,第一次把社會學置於科學的基礎上,確定了社會經濟形態是一定生產慣性的總和,確定了這種形態的發展是自然歷史過程」(《列寧全集》1955年人民出版社版地1卷第122頁)。 馬克的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指出共產主義是社會發展的不可避免的將來階段,全部人類歷史和資本主義本身發展的內部客觀規律度在準備這一階段的來臨。馬克思指出了那些使資本主義制度走向滅亡的物質因素和社會力量。他說明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一定限度內和一定歷史階段上是進步的方式,因為資本主義的生產慣性在這個階段上完全適合於資本主義的生產力,並刺激生產力的發展,而且這種發展的速度大大地超過資本主義以前的其他社會形態。但是,生產力的這種發展,第一,是以野蠻地消耗最主要的生產力即無產階級的勞動力和自然力為代價而達到的;第二、是片面的,極不平衡的,它妨礙許多生產部門的發展;第三、是置資本主義於死地的,是和私有制關係處於不可調和的矛盾中的,它成為和私有制關係不能相容的東西,而要求過渡到另一種更進步的社會關係。資本主要日益成為發展著的生產力的桎梏。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生產具有社會性。資本主義制度下的這種勞動社會化首先表現在:隨著社會內部分工的發展,每一個人的勞動愈來愈不是整個社會勞動中的獨立部分。這種社會化也表現在資本主義生產由於其內部規律的壓力而集中於大的和更大的企業。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勞動協作形勢的發展,而主要是對機器的日益廣泛的採用,使小資本家遭受排擠。社會生產中愈來愈大的部分被大資本家和最大資本家所把持。這種生產的社會化是純粹資本主要的社會化。它不是同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廢除聯繫著,而是同生產資料私有制的進一步確立聯繫著的。由於這一過程,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的社會性和生產成果的私人資本主義佔有形式之間的矛盾(特別表現在生產過剩的危機中),便日益增長和尖銳化。同時,資本主義社會的一切矛盾也隨著尖銳化起來。 馬克思在其剩餘價值學說中揭露了對僱傭工人即資產階級社會全部財富的真正創造者進行資本主義剝削的本質。列寧說,這一學說是馬克思經濟力量的基石。馬克思創立了剩餘價值力量,從而揭穿了資本主義階級存在的基礎,暴露了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所極力掩飾的資本主義剝削的本質。工人為資本家工作,把自己的勞動力出賣給資本家,但他所得到的通常是低於其勞動力價值的工資形式的報酬。而工人所創造的價值要大得多。工人所創造的商品價值和工人工資間的全部差額度被資本家階級以剩餘價值的形式攫為己有,這種差額形成利潤、利息、地租、稅收各種資本主義收入形式的基礎。整個資本家階級是作為集體剝削者,作為完全依靠佔有剩餘價值而生存的統一階級來與無產階級對立的。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由於資本追逐剩餘價值,對勞動的剝削率就不多增長。延長工作日,殘酷地剝削女工和童工,破壞勞動力,摧殘千百萬工人的身體,——這就是資本為了滿足它對剩餘勞動的豺狼般的貪慾而採取的手段。 採用機器和發展生產力對資本來說並不是一種節省勞動的手段,而是提高剩餘價值率的手段。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對工人階級的剝削日益加強,工人階級的狀況日趨惡化。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由於資本主義關係的發展和機器的採用,產生了失業現象,造成了勞動後備軍。這就是過剩的勞動力,它經常充斥於勞動市場,使資本家得以降低工資,把工資定得低於勞動力的價值。工人的貧困化既是相對的,也是絕對的。「……在一極,有財富的積累,同時在另一極,在生產自己的生產品即生產資本的階級的那一面,就有窮困、勞動折磨、奴隸制、無知、粗野和道德墮落的積累。」(馬克思《資本論》俄文版第1卷第651頁)資本主義的發展不會使工人階級有任何可能在資本主義制度範圍內改善其處境。因此,無產階級是這樣一個階級:它的利益和資本主義制度的基礎根本相反並要求消滅這些基礎。同時,「資本主義制度在使工人愈來愈依賴於資本的同時,也造成聯合勞動的偉大力量」(《列寧文選》兩卷集1953年人民出版社版第1卷第72頁)。在資本主義生產積聚和集中的過程中,僱傭無產者的數量因小私有者的破產,特別是因資本主義條件下農民的破產而不斷增加。無產階級在數量上增加並成長起來。工人在資本主義大企業內集中為愈來愈多和愈來愈團結的群眾。這樣,資本主義自身在其發展進程中就產生了使它面臨死亡的社會力量。無產階級以革命的手段奪取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並剝奪剝奪者。 馬克思也指出了小私有者群眾,特別是遭受資本殘酷剝削的小農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是毫無出路的。資本主義使小私有者的基本群眾遭受不可避免的破產,使他們變成無產者。「……馬克思,這位所有的馬克思主義者中間原則性最強的馬克思主義者,卻堅定不移地勸告共產黨不要忽視農民,而要把他們爭取到無產階級方面來,要保證在未來的無產階級革命中取得他們的支持。」(《斯大林全集》1957年人民出版社版第5卷第280頁)馬克思所發現的資本主義社會發生、發展和滅亡的規律性,決不意味著似乎歷史可以不依靠階級鬥爭並離開階級鬥爭而把人類引向共產主義。資本主義和任何對抗性社會一樣,它的發展規律就是它的矛盾的發展和尖銳化,就是階級鬥爭的發展和尖銳化。資本主義發展的客觀規律的知識使無產階級能把自己反對資本主義制度的鬥爭引向革命的道路,看清自己的敵人,找到自己的同盟者,並滿懷信心地走向勝利,建立自己的專政。《資本論》詳盡地論證了由於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而產生的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必然性,及其勝利的不可避免性。馬克思的學說使全世界無產階級懂得了自己的歷史作用,向無產階級指出了跟資本主義作鬥爭和戰勝資本主義的途徑和方法。 馬克思的《資本論》不僅是一部經濟著作,而且也是一部偉大的歷史著作和這些著作。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首先根據對一定的社會經濟形態即資本主義的通盤研究,全面地論證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力量。《資本論》也是探討唯物主義辯證法並運用它來研究人類社會的無與倫比的範例。列寧在強大《資本論》的這些意義時寫道:「在《資本論》中,邏輯、辯證法和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度應用於同一門學科……」(《哲學筆記》1956年人民出版社版第233~234頁)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完全根據真實的實際情況,認定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不是永恆不變的,而是歷史地產生和發展的,並且必然為自己死亡準備著條件。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展的根源就是它本身所特有的矛盾,並深刻地分析了這些矛盾如何增長、尖銳化,整個資本主義發展的進程如何為社會主義革命地代替資本主義創造客觀前提。在《資本論》中,根據對資本主義形態的研究,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得以確立。《資本論》把深刻的科學性和對無產階級一切敵人毫不妥協的黨性結合了起來。《資本論》的副標題「政治經濟學批判」完全符合於《資本論》的力量內容。《資本論》探討了刷主義規律,同時也對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進行了科學的批判。 從《資本論》出版到今天,資產階級科學和資本主義的改良主義走狗一直都在拚命反對《資本論》,對它進行誣衊性的歪曲。但是,從《資本論》的問世起,人類歷史和階級鬥爭歷史的全部經驗歪曲證實了這部著作的天才思想。—————— 這裡錄入的條目均來自《簡明哲學辭典》(即《哲學小辭典》),原書初版於1939年,1952年出了第三版,本版譯本系據1955年俄文版翻譯,已是第四版了,於1958年出版,本次根據人民出版社第2版第9次印刷本重印,1973年9月北京第1次印刷。本書由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
推薦閱讀:

《資本論》與馬克思的歷史發展道路理論(1)
我為什麼勸你不要過度糾結於技術細節?
慧球科技無「人」控制:資本玩家浮出水面(16.9.24)
馬雲養牛資本攪動牧業江湖
毛哥的資本

TAG:資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