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你怎麼還在?嚴肅點,我們在談政治

同志,你怎麼還在?嚴肅點,我們在談政治2014-11-18澎湃新聞

中共黨史上首次中央黨內法規文件集中清理工作全部結束,廢止691件黨內法規文件,「互稱同志」規定依然有效。那麼問題來了,同志一詞怎麼來的,它背後的政治寓意,你真的讀懂了嗎?有必要提醒一下,這是一個政治話題,請勿曲解。

黃桅 繪圖

澎湃新聞記者 王琛

兩千多年前,左丘明在《國語·晉語》寫道:「同德則同心,同心則同志。」「同志」一詞首次登上歷史舞台,用以表達「志趣相同」的含義。

古人言簡意賅,並無明說具體哪方面的志趣相同,腦洞大開的後人們就將「同志」一詞引向了兩條截然不同的康庄大道——「革命理想相同」和「性取向相同」。

「同志」遊走在官方與民間話語體系兩端,一詞兩義,成為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親歷者與見證者。

同志一詞怎麼來的,為啥和「革命」拉上關係

在此前漫長的歷史時期,「同志」實際上是兩個單音節詞連用,並沒有成為一個獨立的名詞,「同志」作為謂語使用興起於近代。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許多革命團體內部成員之間互稱「同志」。此時,「同志」代表了一種政治身份,是具有共同政治信仰的政黨成員間的特定稱謂。

孫中山曾在1918年發表《告海內外同志書》和《致南洋同志書》,孫中山在著名的《總理遺囑》中也呼籲:「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隨後毛澤東、羅學瓚等人在通信時也開始引用「同志」一詞。1921年中共一大通過的黨綱正式寫道:「凡承認本黨黨綱和政策……都可以接收為黨員,成為我們的同志。」這是中國共產黨在正式文件中最早使用「同志」一詞,並賦予其新的含義,表明黨員之間在為共產主義而奮鬥的大目標下的一種新型關係。

在戰爭時期,呼喚一聲「同志」,勝過千言萬語。「同志」表達的是無比熾熱的革命理想主義,對革命同伴無限的尊敬與信任,給人以神聖的革命歸宿感。

在諸多表現戰爭的影視劇中經常出現:一位解放軍戰士高舉點燃的炸藥包,一聲大吼:「同志們!為了新中國,沖啊!」一群為著高尚的理想而獻身的「同志」,用鮮血在向人們詮釋著「同志」二字的偉大定義。不僅是共產黨人,同時期的其他政黨也豐富「同志」的內涵,比如曾可達每次拿起電話聽筒,都要呼喊出那四個字:「建豐同志。」

當然,如今也有如廁廣告用上「同志們,沖啊」的宣傳畫,讓人詼諧一笑,當然這是另外一碼事了。

為啥領導人喜歡被稱為「同志」

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特別鍾愛「同志」一詞。毛澤東曾表示他最喜歡別人稱他為「毛澤東同志」。1951年,毛澤東在審閱李達撰寫的《實踐論解說》一書時,將書稿中出現的「毛主席」字樣,通通圈去,改為「毛澤東同志」。1958年11月,在與劉建勛、韋國清的通信稿上,他將標題中的「主席」改為「毛澤東同志」。1959年8月3日,毛澤東致信劉少奇、周恩來、彭真、楊尚昆等同志,建議黨內一律用「同志」稱呼,不要以職務相稱。

周恩來最喜歡的稱謂也是「同志」。新中國伊始,百業待興,一天周恩來剛剛走出辦公室,身邊的工作人員走上前來說:「總理,有幾件事想向您彙報一下。」周恩來馬上打斷他的話,很鄭重地說:「不要叫總理,我們黨內還是稱『同志』好。」

1965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黨內同志之間的稱呼問題的通知》,要求「今後對擔任黨內職務的所有人員,一律互稱同志」。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公報中也曾經明確,「黨內一律互稱同志,不要叫官銜;任何負責黨員包括中央領導同志的個人意見,不要叫『指示』」。

至此,「同志」在黨內已不僅僅是一個稱謂,而是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克服和抵制舊社會腐朽習氣和官僚主義作風的一種方式。「互稱同志」表明黨內所有黨員都是黨的普通一員,黨員之間的關係是平等的同志關係。黨內只有上下級組織,沒有上下級黨員。在黨內互稱同志,有利於增強黨內民主觀念,促進黨內團結,改善黨群關係和幹群關係。

進入21世紀後, 「同志」一詞在黨內和正式會議中依然被沿用。各地黨委還曾在2003年專門制定、下發《關於進一步繼承和發揚黨內互稱同志優良傳統的通知》,要求「對擔任黨內職務的所有人員一律稱同志,不稱職務」。

不再是「同志」後果多嚴重?看看薄熙來就知道了

在中央整治「四風」的當下,「同志」稱呼被提升到關乎黨員作風問題的重要地位。

《人民日報》在2013年10月10日發表的《黨內稱謂容不得江湖氣》中指出,「不知從何時起,互稱『同志』的人越來越少,甚至一些脫胎於江湖綠林,裹挾著濃厚封建陋習的『老闆』、『總管』『大哥』等庸俗化的稱呼,在某些部門或單位已滲透到黨內。稱謂折射作風,稱謂關乎作風,這種「社會病」的滋生與蔓延,直接導致人們對『同志』這一稱謂的冷落與『同志』觀念的消減。」文章強調了「同志」稱謂的重要性,「在黨內,『同志』這一稱謂是神聖的,它樹立起了一面立黨為公的旗幟……在黨內叫一聲『同志』,也會喚起黨員間的認同感、平等感。」

黨內互稱「同志」是中國共產黨的一大傳統,如果在黨內一個人不再被稱為「同志」,那麼後果將非常嚴重,這意味著此人政治生涯的完結。因此,「同志」稱謂的變動也可作為觀察政治動向的窗口。

劉少奇、彭德懷等在文化大革命中失去了被稱為「同志」的資格,直至被平反。瞿秋白、李立三等,由於黨內路線鬥爭和其他政治鬥爭問題,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也不被稱為「同志」。

再以王立軍、薄熙來事件為例,2012年2月王立軍被免去重慶市公安局長時,在相關任免文件中,王立軍還被稱為「同志」。3月15日,重慶市委書記換人,薄熙來被免去重慶市委書記。同時,王立軍也被免去重慶市副市長職務。此時王立軍已經不被稱為「同志」了。不過此時,薄熙來還被以「同志」相稱。4月份,薄熙來被調查,「同志」稱呼也一同消失了。

為啥小情侶談戀愛都互喚「同志」?

相比較在官方話語體系中的一脈相承,「同志」在民間話語體系中可謂起起伏伏、一波三折。

20世紀50年代,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完成,「同志」一詞改變了在黨內使用的慣例,普及到社會各個層面。「同志」在當時風靡一時,成為對所有人的通用稱呼,不分男女、不分老少,年少者可叫小同志、年長者尊呼老同志,女性則稱女同志,見到男性叫同志絕不會犯錯誤。小情侶談戀愛,用上「同志」也最保險,即有紅色的革命情懷,又有興趣相投的小資情誼。這種稱謂縮小了人與人之間的職業、身份、財產等方面的差異,讓很多人感覺到社會公平。

然後,文革開始後,「同志」稱謂開始走向衰落。在階級鬥爭為綱的年代,「同志」被賦予了強烈的政治色彩,具備了劃分敵我的功能。一些被劃分為剝削階級家庭出身的人,比如五類份子和他們的家屬後代,都失去了被稱為「同志」的資格。

「同志」的劃分增加了普通民眾的對立情緒。那時候到國營商店買東西,如果說:「同志,我想買一包鹽。」可能會受到售貨員的訓斥:「你管誰叫同志?誰是你的同志?你是什麼家庭成分?把戶口本拿來看看。」

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對「同志」稱謂的使用格外小心,生怕用錯了被說成是「敵我不分」。

「同志」是怎麼跨界的?

經歷了十年浩劫,改革開放之後, 「同志」這個帶著濃厚階級色彩的稱謂語,已無法適應新的形勢,「先生」、 「小姐」、「男士」和「女士」等稱謂日益取代其成為日常用語。正當「同志」一詞逐漸淡出民間舞台時,進入1990年,它又被賦予了一個全新的含義——同性戀。

1989年,香港知名藝術家林奕華將自己籌劃的首屆同性戀電影節命名為「香港同志電影節」,隨即「同志」的這一層意義被推廣至所有華語地區,也包括內地。

林奕華在接受楊瀾採訪時回顧,「在1989年,我們想在香港辦一個同性戀電影節,當時的情景不像現在,許多同性戀者害怕暴露自己的身份,不太敢來。我們就乾脆把它改成一個比較容易被人接受的名字,我就想到孫中山先生曾說過的一句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林奕華的想法是:同性戀要和這個社會、時代慢慢同步,然後不再成為這個社會所謂的陰暗面。

當前,「同志」一詞已不僅局限於同性戀者,已擴大到國際上通用的LGBT四大族群(男同性戀Gay、女同性戀Lesbian、雙性戀Bisexual與跨性別者Transgender)。由於民間已經很少使用「同志」這個稱謂,這使得同性戀這層含義反而後來居上,成為「同志」在民間的首要含義。

「有什麼同志電影值得推薦?

《建國大業》和《建黨大業》,一口一個同志的。」

以上這段對話可以囊括「同志」一詞在歷史與當今、官方與民間的所有內涵了。

最後,美國總統奧巴馬來亂入一下,他有個中國網名「觀海同志」,這個網名怎麼來的呢?請自行百度——

(本文參考《 青年商旅報 》的《」同志「稱呼的滄桑變化》,唐穎、曲晶的《「同志」稱謂的源流及其演變原因》)

↓↓↓澎湃新聞,現已進化。安卓2.0新版已登陸各大應用市場,安卓用戶可點擊下方「閱讀原文」,體驗2.0嘗鮮版。(蘋果用戶仍需耐心等待幾日。)

閱讀原文舉報
推薦閱讀:

關於《美國往事》的非嚴肅性八卦
Ayawawa的理論為何會吸引那麼多女性? | 「進化心理學」的嚴肅科普
嚴肅認真的說說舌癌
哈哈哈哈哈哈哈......嚴肅點兒!

TAG:政治 | 怎麼 | 嚴肅 | 我們 | 同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