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柔寡斷沒主見,那你告訴我怎麼辦啊

有些人總是習慣性問身邊人的意見,

但無論你給怎麼樣的意見,

他都拒絕接受。

他永遠處於做和不做,

這樣還是那樣的選擇之間。

收到一位女生的郵件,說是為自己缺乏主見和自信感到煩惱。

她說,在以前還在讀書的時候感覺還好,也沒有什麼事情。但畢業出來工作之後,忽然要面對些事情,才慢慢的發現自己不夠主見的這一缺陷。

比如,在做一些決定時候會猶豫不決,會問很多人的意見,但是聽了別人的說法後反而又沒有了自己的主張,現在變得越來越優柔寡斷,有時候甚至會逃避,或者拖著拖著事情就不了了之。

有時候和朋友一起出去吃飯,無論是找餐館還是點菜,她都會說隨便,都可以,不喜歡拿主意做決定。

她說在工作方面還是挺有能力的,經理對她也挺滿意,同事也曾表揚過,說她看問題有見地,對項目的運營也給了部門很多不錯的意見。

但是,當要她自己去決定一件事情的時候,她就變得優柔寡斷了。

她說自己常常會問身邊的人該怎麼辦,收集各方面不同的建議,但越是這樣的時候自己反而越是猶豫不決,總是忍不住問別人該怎麼辦?

這位女生在郵件中還舉了個例子,是她去年去數碼城買筆記本電腦的事情。

當時看了好幾個牌子和型號,有些商鋪她都來回逛了兩三次,本想多對比下,但後來內心竟然會有害怕的感覺,她怕店員會想:這個人怎麼來來回回看那麼多次都不買。

結果拖來拖去,最後是隨便進了一家數碼店,在銷售的推薦下買下了一部電腦,不僅超出了預算,而且所購買的電腦,也不是自己事先了解的那幾個牌子和型號。

她說,雖然後來也發現了,銷售有忽悠她的成分。但是,在當時竟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似乎預算、性能,當時考慮的性價比這些都已經不重要了,而且,每次想到要自己做決定的時候總是沒有主見,心裡又不停的在責怪自己,該怎麼辦?

「該怎麼辦?」很多人都有類似的口頭禪。

很多人在做事之前,做決定之前會問別人怎麼辦?會徵求別人的意見。

徵求意見是挺好的,可以把事情考慮得更周全。但我們也碰過,有的朋友會不斷的問該怎麼辦?

對方也一直在問身邊人的意見,但無論你給怎麼樣的意見,他都拒絕接受,他永遠處於做和不做,這樣還是那樣的選擇之間。

似乎自己已經完全喪失了思考能力,只希望你能夠給個解決方案,然後按照這個方案的步驟去做了,事情就完結了。

我想,這可能就是那位女生,在銷售的推薦下,買了一部自己從未考慮過的牌子的電腦之後,所感受到的如釋重負的感覺。

而很多時候,當我們被對方問急了,就下定論的對對方說一句:就這樣,你就這樣做,你就選這個。

這讓我想起,在心理諮詢工作中,諮詢師們也會常常碰到的問題。

有一些來訪者,在諮詢的時候,會希望他的諮詢師能夠幫他做出決定,包括是現實生活中所面臨的決定。

他們會說:你說該怎麼辦?你告訴我怎麼辦吧?

有時候,諮詢師會有些壓迫的感覺,特別是對於新手諮詢師而言,不知道該如何回應。

我曾聽過一位同行的分享,他說這種感覺,就好像是有一個孩子在等著你,他用很無助的眼神看著你,希望你能夠幫他一把。

來訪者面臨著現實與內心的困惑和衝突,他希望有人可以幫他看看是怎麼回事。

而且,很容易的就會把對權威,對父母的期望投射在諮詢師身上。所以很多來訪者會認為,在諮詢室里,面對著專業的人,他一定會有辦法,能夠解決自己的問題。

但諮詢師在工作的過程中,會很容易的發現,最大的問題不是『該怎麼辦』的問題。

而是無論怎麼辦,無論哪一種方案的選擇,來訪者看上去都好像沒有辦法去面對和承擔。

他不是不知道該怎麼辦,而是,他不知道或是不敢面對怎麼辦了之後的結果。

這樣的來訪者往往是在生活中總被要求的那個人,已經變成了別人要他變成的樣子,以致自己什麼事情都拿不出自己的主張,如果遇到要自己決定的事情,就會陷入內心的困境。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心理困境?

在《心靈的面具》中提到了一種心理防禦機制,叫『失區別』,也稱作『自體-客體融合』。

「你變成了他人要你變成的那個人。你變成了他人要求你成為的那個樣子以避免令你困擾的情緒出現,常見的是對喪失的恐懼。」

這種類型的人最突出的問題就是沒有自我,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缺乏主見,希望別人可以給自己拿主意,或者附和他人的觀點。

比如點菜的時候總是隨便,希望別人點好。當面臨決定或難題時,總會問別人:如果你是我,你會怎麼做?

這種情況,我們也常常能夠在那些聽話的乖孩子身上看到。

這種防禦機制的動力心理學解釋是:我為了避免被批評,為了避免遭受懲罰,所以我問你『我該怎麼辦?』這樣感覺就好像,你承擔了我的一部分,包括責任。

這個防禦機制的背後,常常是,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總是面對著父母的指責。

所以,我們為了保護自己,就讓自己跟在父母的身後,我都聽你們的了,我不要我自己了。

這樣的話,即使是錯了,也是我聽了你們的要求之後的結果。這樣,我就可以避免更多的指責和懲罰了,我就可以不用那麼難受了。

有些父母常常覺得自己的孩子不夠主見,其實很有可能是你把孩子的自我功能剝奪了,甚至還在不斷的對孩子挑刺。最終孩子的自我功能喪失,所以不得不問別人該怎麼辦。

我們之所以會採用『失區別(自體-客體融合)』這樣的心理防禦機制,是因為我們的行為背後,都曾是一顆受過指責驚嚇而又幼小害怕的心。

在這個防禦機制的後面,我們也可以看到,其實是我們的自主功能和自我探索的能力被抑制的結果。

對於一個成年人來講,在做選擇的時候會有很多對自身的理解,有很多過往的知識經驗可以運用,正是這些自我功能,可以幫助我們有能力去做一些現實中的選擇。

但是,我們在面臨一些問題的時候,會容易放棄已經學到的比較成熟的適應技巧或方式,心智又退行到了那個害怕指責和驚嚇的孩子。以原始的方法,來應付當前情景,來降低自己的焦慮。

所以,當下次你不斷的想問別人「我該怎麼辦?」的時候,不妨先試試問自己,我真正害怕的是些什麼?

作者| 吳在天,心理諮詢師,心理行業從業7年,始終在自我成長的路上。


推薦閱讀:

糖尿病,萬一得了該怎麼辦?
【懷不上怎麼辦】一直懷不上查查這三項
看「殭屍肉」黑鏈條是怎麼形成的
親子園虐童:房可以不買,股可以不炒,孩子怎麼辦?
想委婉地勸說女友減肥,該怎麼辦?

TAG:主見 | 優柔寡斷 | 怎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