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中國獨立建築事務所都在思考些什麼?
原文發佈於高屋學社公眾號:
眾相 | 當下中國獨立建築事務所都在思考些什麼?2017年是中國建築市場非常有趣的一年,低迷的傳統設計市場呈現一種生機勃勃的狀態,鄉建與民宿熱潮為無數充滿激情的青年建築師帶了機遇,一些新的獨立設計團隊在當下以及未來成為了新生代的設計主體。
他們基於傳統紮根當地,他們有小情趣也有大情懷,他們有著自己獨立的批判性思考並付諸實踐,他們慢慢走進人們的視野,他們在更大的舞台發出自己的聲音和宣言……本文通過對目前國內十六個獨立建築事務所的設計理念和宣言進行解讀和梳理,藉此希望了解和傳達新生代設計主體對建築學的思考和理解。
▼龍美術館/大舍
01 大舍建築設計事務所
大舍建築事務所於2001年成立於上海,由柳亦春和陳屹峰主持。大舍建築設計事務所注重實踐,並著意保持對與建築相關的更廣泛的文化意義的敏感性以及對自我秉性的認知。他們的作品受邀參加了諸多國際性的建築與藝術展覽。他們的作品追求整體性與細節品質的控制,並通過整體感受植根於地域傳統、現代思想與當下的社會、經濟及其文化環境的關係之間。
「大舍建築設計事務所關注建築的基本元素,強調回到建築的原點,從零開始,剔除中國當代建築中所熱衷的一些花哨的、多餘的東西,注重對光線、材料、細部、尺度、比例的精確表達,以及對空間結構、形式語言的持久探索與場所氛圍的營造。同時,在中國當代建築的現代性和本土性的探索過程中,他們意識到必須根據現有的條件來做設計,因此其最終的設計是屬於本土的,但又以超越本土為目標。」
—— 中國傳媒建築獎青年建築師入圍評語
▼朱家角人文藝術中心/山水秀
02 山水秀建築事務所
山水秀建築事務所於2004年創立於中國上海,由祝曉峰主持,業務涵蓋建築設計、城市設計、規劃設計,是當代中國最有影響力的新銳建築事務所之一,他們向業主提供高端優質的設計服務,並為復興中國現代建築文化做出自己的努力。
山水秀以平等和開放的態度看待所有時代、所有地域的設計資源。他們相信,建築來源於人對自然和生活最基本的感知。21世紀的建築不僅要響應人的需求,更要積極擔當人與環境之間的媒介。透過建築,作品尋求空間與時間的相生相融,尋求在人、自然及社會之間建立平衡而又充滿生機的關聯。這一切,都必須經由材料、技術、形式等「物」的組織來實現。山水秀把這一過程稱為「建築設計」,並期望通過思想和實踐的積累,使建築成為令人嚮往的生活體驗,成為物質和精神的共同載體。
——山水秀建築事務所簡介
▼深圳藝象iD Town藝術社區/源計劃
03 源計劃建築事務所
由何健翔和蔣瀅主持的源計劃建築事務所2007年創建於南中國廣州,在快速城市化進程當中保持專業的冷靜與剋制,滿懷熱情追尋已廣泛失去的內在空間和城市生活本源。源計劃將建築設計作為泛化都市中的建構與遊歷,嘗試建立一套跨越城市、空間、藝術和研究的綜合設計策略。對珠三角城市歷史和記憶的保護以及對新都市居住形態的研究是該事務所近年的設計和研究重點。
成立初衷正如其名稱所蘊含的意義:在空白地帶探索新的建築空間範式和前景。他們試圖在當代中國強大的「製造」氛圍下以建築和空間設計為平台,建立一套跨越技術、藝術、影像、媒體等領域的空間建構策略,在為現實問題提供出色空間思路的同時,堅持把建築設計作為對城市經濟現實進行批判性研究的手段,並不斷保持二者的平衡。工作室目前的項目涵蓋城市設計、建築、空間和展示、甚至產品等不同空間尺度。
在瞬息萬變的中國城市背景下,源計劃嘗試在每個項目結合業主的特定需求和自身的價值體系構建特定的設計策略框架以維繫設計的延續性和可操控性。他們關注建築從概念生成到建築建造的全過程,尤其是在現今社會普遍缺失的對建構與材料等方面的精細追求,以實現建築的真實意義。事務所成立至今,以執著的設計態度和精密的團隊合作陸續完成了一系列體現源計劃建築理念的建築作品並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同。
——源計劃(建築)事務所簡介
▼安徽齊雲山樹袋屋/亘建築
04 亘建築事務所
亘建築事務所由孔銳先生和范蓓蕾女士於 2013年在上海創立。無論是在城市環境中還是在自然條件下,亘建築事務所堅持關注設計與建造實踐的真實狀態,並希望通過審慎地對待場地要素和功能需求,為複雜而不確定的現實局面尋找到冷靜而誠懇的答案。
亘,彌山亘野,天地間連綿不絕的意思。這樣一幅純粹的自然圖景,有著厚重的寧靜,它是世界原有的樣子,他們用它來激勵自己,永遠心存敬畏地去認識並感知這個世界。
——亘建築事務所簡介
▼杭州徑山精品酒店/久舍營造
05 久舍營造建築工作室
由范久江和翟文婷於2015年在杭州創立,工作室是一家十人左右的小型設計機構,涉及的項目包含建築設計,建築及空間改造和室內設計。工作室秉持從觀念出發,結構性、敘事性的空間營造方法,關注當下的城鄉空間更新與在地建造活動,並不斷積極嘗試以空間生產介入社區營造活動。工作室相信建築與使用者、設計者之間會持續(continuation)地互相影響並改變各自的軌跡,因此需要設計者具備正確的價值觀與預見性的思考能力。
——久舍營造建築工作室簡介
「相較「建築」,我更願意用「營造」來指代我目前的工作,即心手合一地建構自己與外部空間的關係。於我,營造是一種理解世界的方式,它是帶有強烈指向性的一系列操作。空間、界面、材料、構造、結構,甚至自然,都將超越他們物質層面的屬性,將傳統的、當下的、文化(亞文化)的內容編織進來,形成一張巨大龐雜的網。而形式,則帶著活生生、幽靈般的陌生氣息浮現於網中。」
——《domus國際中文版》雜誌 120期,第54-67頁
▼凹舍(馮大中住宅+工作室+美術館)/陶磊
06 TAOA陶磊建築事務所
TAOA 在實踐中不斷的尋求一條與當今社會及自然環境共存的道路,以東方的自然觀探討屬於未來的建築。TAOA 所有的項目,不論是居住、商業還是文化中心,都在始終秉承著讓建築在當代的語境下,以有機、輕鬆且快樂的方式體現真實、自由的生活氛圍,旨在中國傳統的空間意識、文化意識及當下價值觀的前提下去營造屬於自己的空間意境。TAOA同時重視從項目策劃、概念設計到項目施工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一直致力於對建築品質的完美追求,重視建築的工程細節和最終真實建築的完成度,重視業主的真實需求和建築表達社會意義的統一關係。
——TAOA陶磊建築事務所簡介
▼架景疊原/出品建築
07 出品建築事務所
出品建築事務所由丁鵬華主持。出品建築是個名詞,是一個公司團隊、一種設計主張、一群把每個建築都當成作品的設計理想者的稱謂。 出品建築也是個動詞,是倡導將時間融入設計,重視建築的設計、建造及生長過程,賦予建築以生命。 出品建築還是個形容詞,是一座突破了定勢、刷新過場景、蘊育了生機的建築。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一面是高速發展創造的機會;一面是速度帶來的社會亂象。建築師可以保持絕對的獨立性,做純粹的烏托邦主義者;也可以批判性地融入發展的洪流,落實建築的社會意義。建築生而凝固,卻也在自由流淌。動態建築觀思考如何激勵生動的場景及場景與環境的連續性。 在這個時代,建築師不再是豎起神廟立柱的英雄,而是澆灌建築的園丁,使之審情度勢,自發生長。建築也不再關山阻隔,而是流轉於人與環境間。
——出品建築事務所
▼浦東街區商業/大正建築
08 大正建築
大正建築由李碩於2014年10月創立,2016年成立深圳辦公室。大正團隊的設計工作,往往從初始就在追問設計的現實意義,直面真實的問題,而非建築師自我意識的過分表達。並以此為絕對線索,建立獨立而清晰的設計觀念,從項目策劃,概念設計開始,直至指導施工節點,貫穿始終,保持團隊對設計全過程的完整控制,充分實現原始的設計意圖。
在城市急速劇變的今天,大正建築試圖通過自己的工作方式,在不同尺度,不同地域和功能的設計中,建立人與自然的平衡,營造出充滿東方情愫,具有認同和歸屬感的空間,最終讓一個普通的使用者也能感受到的精神的愉悅與關懷。
大正的日常工作,採用一種適應時代和媒介,異常扁平化的方式,相對於固定的工作組織關係,他們更加註重自下而上互動反饋,更加期待隨時迸發出的充滿靈性和趣味的想法,並加以實現。
——大正建築的豆瓣小站簡介
「媒體時代,建築可以跳過學科的評價體系,直接面對公眾。而社會的認可度往往又和設計本身的類型貢獻有著巨大的偏差,同時也帶來了無比豐富的價值觀。這也可以理解成一件益事,就像當貨架的貨品琳琅滿目到無法消化時,反而會倒逼自己去尋找最初的那款,做出更具現實意義的事情。」
——大正建築事務所
▼竹庵/趙楊建築
09 趙楊建築工作室
趙揚建築工作室由趙楊於2007年創立,其建築作品,現代而且抽象,一種對當下的洞見,而不是對過去形式的模仿。但是潛藏於作品深處的,又是一種古老的觀念——場所精神中的秩序觀——每一個特定場所中事物的秩序賦予建築以形式、運動和節奏。趙揚竭力在每個場所中尋找一種「存在的理由」,並將此呈現為當下的形態。這是一種充滿勇氣和遠見的嘗試,一種理智而又感性的回應這個飛速變化的中國情景的方式。
——引自Erwin Viray 在《亞洲日常:演變的世界的可能性》里關於趙揚建築工作室的導言
▼青浦練塘鎮政府/致正建築
10 致正建築
致正建築工作室由張斌和周蔚主持工作。張斌在一採訪中如此說道:
「我從本科畢業(1992年)後進入這個行當,到正兒八經造完一棟自己的房子的時候已經是2004年。因為沒有真正造過房子,自己對建築的理解起初就會比較狹隘,更多關注「物」的層面,類似戀物癖這樣的痕迹。慢慢做得多了,就會豁達一點,覺得完全沒必要「一定怎樣」。我覺得造房子這件事能改變自己,我很慶幸那時我決定把全部精力放到造房子上來。
這幾年過來,我認為自己是通過造房子來介入社會,追求的是每個項目都達到一個最簡單的狀態--所謂簡單,不是極少主義,而是能夠用最少的方式和資源去做成這件事情。現在我去看一個房子,如果它時時刻刻都讓我覺得到設計師想告訴我什麼,想讓我怎麼去欣賞它,我會非常不自在。有時候設計師會有強制心理,如果能把它放到不那麼過分的分寸上,可能會更合適。我們就想避免這種刻意的狀態,讓建築能留給使用者更大的自由處分。
建築最能打動人的不是概念的推演與物化的高超技巧——至於細節與技術的處理之類,那更只是一切合格建築的必要條件而已,不必執著於這些——建築的動人之處還是它面對棘手的具體問題時所傳達出來的深思熟慮之後從容不迫的氣質、品性與面相,這大概就是所謂的「風骨」吧。」
——訪致正建築工作室(Atelier Z+) 主持建築師 張斌
▼斜土社區活動中心立面改造/阿科米星
11 阿科米星建築設計事務所
阿科米星建築設計事務所成立於2009年7月,由庄慎、任皓創建,唐煜、朱捷加入合夥。
「阿科米星」是「Archmixing」的諧音,意為「混合建築」,源於成立之初,他們認為:「今天中國的城市與建築,總體上越來越豐富刺激,而容易被人感知的局部領域或單體卻日益被分解成為互相隔離、單一的狀態。今天中國的建築師,其精神與社會、大眾之間的疏離也越來越明顯。對於這樣的矛盾,我們認為設計需要消除從專業領域到社會價值的各種狹隘的界限,不放棄去嘗試各種可能性,以實現在中國現實中關心普通大眾的新設計。我們感興趣的是城市複雜文脈中的多重需要,建築中的非單一性,設計中的混合組織方式。」
——阿科米星建築設計事務所
▼船長之家/直向建築
12 直向建築設計事務所
直向建築設計事務所於2008年在北京成立,由董功主持。在七年的設計實踐過程中,"設計需要面對問題"是事務所一直相信的一種建築師的工作態度,即:設計要有對於客觀現實的尊重,要有邏輯的支撐,有章可循,而不是建築師自我意識的強加,或者對於時尚符號和表面形式的一味追逐。當下中國的設計行業風氣浮躁,快速批量生產成為普遍現象,以高度,規模和地標性為追求的評價系統成為主流,設計師因此無暇也無心顧及建築設計更為本質的內容。正是在這種環境下,堅持「面對問題」的樸素態度才顯得尤為真實和與重要。
在這種真實的支撐下,對於"建築和生活的關係"、"場地和體驗" 和 "構造"的關注則是他們在建築設計本體上的宏觀取向。
對事務所而言,"建築與生活的關係"是建築設計的本原問題。每一個建築都是承載生活的容器,都在有意無意間,在不同程度上定義著使用者的生活方式。這種定義起源於對於某種脈絡的依循,它包括生活習慣,氣候,人文條件,場地特徵等眾多因素。新的生活方式應該由此而生,但卻並非是對既有生活類型的簡單挪用或照搬,而是通過設計的智慧而創造出來的一種使用者未曾經歷過的生活體驗。這是新建築存在的意義。
對於"場地和體驗"的關係,每一個建築都應當是具體場地語境下的唯一產物,一旦脫離專屬的場地環境,建築將成為無本之木。在每一次的項目設計中,直向建築都會投入大量的精力,試圖感知並發現項目和場地之間可能存在的某種潛藏的專屬關係,並通過新的建築的介入將這種關係揭示出來,建立一種人在"此地"的獨特的生活體驗,並藉此將人的行為和情感鮮活地植入場地之中。而作為生活載體的建築空間,也因此獲得了一種無法替代的和場地的內在聯繫。
而關於"構造"設計,直向建築感興趣的是在每一個項目里如何準確地建立建造的秩序和邏輯,更完整地體現建築設計的整體概念,並確保其在建造環節中得到貫徹。好的建築就像是一棵大樹的系統,其中每一處構造像是樹的細枝末節,而概念就如同根系,能量從樹根輸送到末端枝系,它們之間是內在連通,一脈相承的。
——直向建築設計事務所簡介
▼四川德陽孝泉鎮民族小學災後重建/華黎
13 跡.建築事務所(TAO)
跡.建築事務所(TAO),由建築師華黎於2009年在北京創立,是當今中國建築領域最活躍的設計團隊之一。在TAO的實踐中,建築並非僅僅被視為一個形式物體,而是被理解為一個與其環境不可分割的有機體。TAO的項目大多處於具有鮮明的自然以及歷史人文特徵的場地中,其設計實踐通過深入挖掘建築的場所意義以及充分運用此時此地的條件,營造根植於地域文化與環境的建築和景觀,並詮釋其營造過程中涉及的豐富意義。場所精神、場地及氣候回應、當地資源合理利用,以及因地制宜的材料與建造方式等命題的探討,構成了TAO每個項目工作的核心內容。
——http://www.t-a-o.cn/office/
▼北京四中房山校區/OPEN建築
14 OPEN建築事務所
OPEN由李虎和黃文菁創立於紐約,2008年建立北京工作室。OPEN建築事務所是一個國際化的建築師團隊。OPEN與跨越不同領域的合作者一起實踐城市設計、景觀設計、建築設計、室內設計以及設計策略的研究與創造。
建築不僅僅是關於美學、圖像、光線、材料、細部等等的,建築與所有這些都相關,但對我們最重要的是,在當下的時代和社會背景下,建築以其創新的力量去影響改變人們和他們的生活方式,同時在建造與自然之間達成平衡。OPEN直面這一挑 戰,投入前所未有的機遇與巨大的困難之中;在這場史無前例的社會與環境巨變中,以OPEN的實踐,來探索建築的力量和潛能。
——OPEN建築事務所簡介
▼雅魯藏布江小碼頭/標準營造
15 標準營造
「標準營造」(Standard Architecture)是張軻、張弘、Claudia Taborda及其助手的建築設計工作室目前的正式漢語註冊名稱,按照英文直接翻譯過來的名稱應當是「標準營造」。談及「標準」這個名稱的意義與由來,張軻介紹說,「標準」首先是一個中性的名字,當然也不是想創立一個什麼標準,這個標準應該是指回到建築的最基本問題當中去,在新的背景下,去重新思考標準意義上的建築。
張軻認為這也是代表了中國最新一代青年建築師的共同立場,即:一、對追隨任何風格形式、大師流派不再感興趣;二、對新任何國外的東西移植引進到中國來不再感興趣;三、對把中國的東西挖出來拿到國際上展示不再感興趣。從標準進一步引出了張軻的標準宣言:「我們代表了中國即將出現或正在出現的一種現象,我們是一個群體,而不是某一兩個人。我們的作品只代表建築本身而不反映一種風格、或是一種社會身份及其它。中性的建築,因此是標準建築。」
——《時代建築》「標準營造」 Standard Architecture ——卜冰
▼龍門文化中心/西線工作室
16 西線工作室
西線工作室來自於中國貴州,在那片既封閉、鄉土、神秘、又追逐時尚的土地上,土生土長,生根發芽……
西線工作室成立十餘年,專註於地緣秩序+共同體公共生活模型+氛圍製造+複合建造這一基本工作模型,其建立既有利於保持地緣場地的存在原境與情緒質感的穩定,更有助於在當代普適社會的背景下達成場地秩序與場所精神共生的存在結構,有效地保護地緣生境的人文骨架,並尋找在雙重社會結構(普適性+血緣型)背景下的鄉土社會公共生活模型再建的方法。
——西線工作室簡介
THE END
本文由伍匠原創整理向高屋學社供稿。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請勿商用查看原文請移步:眾相 | 當下中國獨立建築事務所都在思考些什麼?
獲取更多文章請掃碼關注我們:
高屋 ● 紮根設計,面向教育
微信公眾號:KAOWU-SOCIETY
http://weixin.qq.com/r/VzhqcnDE1i2prTQR921F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那些建築軟體培訓班都是些什麼人?
※PS建築效果圖的分析圖做法
※建築師,讀博,有什麼用?
※Horizontality-Operation of [ENGINEERD] Chance
※彩色建築給人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