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因是什麼?


這個問題就很複雜了,要從三個方面來解答這個問題。

第一是根本原因,德國的崛起威脅到了現存世界體系的既得利益者。原來的德意志地區是三百個小邦國,名義上是神聖羅馬帝國,其實一片散沙。他們之間樹立起高高的貿易壁壘,自始至終沒能形成統一市場,就更不可能成為統一國家。

這樣一個破碎的中歐,對於周圍的國家是十分有利的。尤其是對英國、法國和俄國來說,相當於周圍少了一個勁敵,國際環境會安全不少。所以,在一戰前,英法俄是典型的現有國際秩序的既得利益者,有著龐大的殖民地和經濟總量。

但是,隨著拿破崙擊敗普魯士,將除普魯士和奧地利以外的德意志地區整合成萊茵同盟,並向他們傳播民主自由博愛的思想,導致了德意志地區民族主義的產生。於是德意志人在普魯士鐵血宰相俾斯麥的領導下,經過了大半個世紀的努力,從關稅同盟逐步成立北德意志聯盟,再合併南德意志聯盟。並通過三次王朝戰爭,依次擊敗了丹麥、奧地利和法國,終於在1871年成立了統一的德意志國家,即德意志第二帝國。當然,奧地利排除在外。因為俾斯麥想建立的,是一個只有德意志人的小德意志國家。但是奧地利由於和周圍的匈牙利、斯拉夫等民族長期融合,民族問題難以解決。所以有人說,希特勒吞併奧地利,才是德國歷史上唯一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統一。

德國一經建立,便憑藉其嚴謹的性格,較好的國民教育和社會福利,以及阿爾薩斯洛林的鐵礦和魯爾的煤炭所形成的工業體系,一躍成為超過英法,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工業國。這就讓歐洲的老牌帝國看懵了,他們絕不容許一個統一強大的德意志國家橫在他們中間,威脅到他們的既得利益和環境安全。尤其是法國,一心抱著要報普法戰爭戰敗之仇,收回阿爾薩斯洛林。

俾斯麥也深知這一點,所以他小心翼翼的構建了一個聯盟體系。其宗旨是防止法俄聯盟(再保險條約),讓俄國站在自己一邊,拉近與英國的關係(地中海協定),並且組建三國同盟 拉攏周邊的奧匈帝國和義大利,隨時防止兩線作戰。

但是對於德國的崛起,其他國家眼睛又不瞎,聯盟體系終究是如履薄冰,總有破碎的一天。隨著新皇帝威廉二世的上台,俾斯麥被迫辭職,德國的末日就到來了。這裡要插一句,解釋一下威廉二世。威廉二世其實也是一個可憐人,出生時左手臂受傷萎縮,騎馬非常不便。作為一個皇室繼承人,其母親對此十分不滿,從來就沒有給小威廉好眼色看,還用電擊和殘酷的訓練來治療他的殘疾。所以,這影響了威廉二世的性格,變得表面張揚好戰,實際上自卑懦弱,缺乏領導人應有的智慧。

正是因為威廉二世的張揚,在外交上屢屢犯錯,一點一點把俾斯麥精心布置的聯盟格局給毀了。導致了法俄聯盟,對德國兩線夾擊。他還大搞海軍競賽,想要挑戰英國海上霸權,爭奪殖民地,又引來英國不滿。最終還是難逃被周邊國家圍剿的悲慘命運。

第二個方面是直接原因,關係到薩拉熱窩事件的由來,這就要講到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衰落。隨著意土戰爭的結束,義大利全面擊敗奧斯曼帝國,奪取了非洲殖民地。

這也刺激到了巴爾幹地區的其他民族。他們被奧斯曼帝國統治了幾百年,終於見到可以翻身獨立的機會,所以爆發了巴爾幹戰爭,趕走了奧斯曼土耳其。

可是舊的帝國走了,新的帝國又來了。沙皇俄國和奧匈帝國看上了巴爾幹地區,開始了新一輪的爭奪。1908年,奧匈帝國強行吞併波斯尼亞,引發塞爾維亞的不滿。同屬斯拉夫,塞爾維亞原本想向波斯尼亞擴張的,結果被奧匈帝國捷足先登。所以塞爾維亞的民族主義組織黑手會決定派殺手報復奧匈帝國,地點就在波斯尼亞首府薩拉熱窩。這就是著名的斐迪南大公遇刺事件,最終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三點是我自己總結的技術方面的原因。我曾經想過,光是新舊帝國矛盾,就一定會引發世界大戰嗎?為什麼歐洲的事情,會有六十幾個國家參與呢?是什麼給了他們造成如此巨大傷亡和破壞的能力?那就是科學技術。

首先,雖然說一戰的主戰場在歐洲,但是全世界的國家都參與了進來。別的國家為什麼要參與歐洲的事情呢?因為他們不過是歐洲國家的殖民地罷了。像是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印度和南非都是英國殖民地,摩洛哥等西非國家都是法國的殖民地。所以,大航海和殖民體系才是世界大戰的根本原因。只有幾個大哥將整個世界都變成自己的小弟,才有能力將全世界拉入自己的戰爭。否則就只是幾個大國家打仗,和世界其他部分沒關係,其他國家沒有義務管你們的閑事。

除此以外,鐵路、機槍、無線電等技術也是推動世界大戰形成的重要條件。

鐵路運輸意味著兵員運輸和補給變得更快,可控制的範圍更廣。有些走路很遠的地方,補給非常困難,行軍又累,資源消耗又大,以前不敢輕易打。現在鐵路幾天就到,那就可以往更遠的地方打,或者在同樣的距離上做到更快的補給,瞬間投入百萬兵力再也不是夢想。這推動了戰爭的規模進一步擴大。

機槍在我看來,是殺傷效率的體現。拿破崙時期,由於槍射擊精度低,大多採用方陣戰術,提高射擊密度,從而彌補缺陷。那個時候,一場戰役下來,死個幾萬人。但是,自從馬克沁機槍發明之後,一分鐘660發的射速簡直就是生命收割機,而且不用太多技術含量,訓練起來非常容易。這就意味著誰都可以變成殺人狂魔,一場戰役死個幾十萬人都不是事兒,傷亡人數成幾何形式增長。

最後還有無線電通訊技術,這讓信息的傳播速度變快,讓指揮者可以更快的掌握較遠地區的作戰情況,及時做出正確指示,避免錯失戰機。這也讓在全世界範圍內作戰成為可能。以前傳遞情報快馬加鞭跑死人,還要個把月。現在一個電波,幾天之內就能讓全歐洲乃至全世界得知最新情況,極大地增強了情報信息的掌控能力。

以上是我總結的一戰爆發的原因,全部手打,希望能夠幫到你。


其實說細節有一大堆,比如三皇密約,歐洲階級鬥爭激化等等。其實可以宏觀的看,如果把當時的國家看做公司的話就直觀多了。公司運作簡單的說就是有買有賣,進原材料,加工或者直接加價賣給客戶,工業化國家也一樣。當時的套路是從殖民地低價拿回原材料,加工後高價賣給殖民地或者其他工業化國家,如果殖民地不買,就打到買為止。開始是沒問題的,長期來看殖民地總有榨乾的一天,這種商業模式是不可持續的。但短期來看殖民地是取之不竭的,除了非洲美洲這些未開化地區外。原有的地區霸主也在崩潰,吐出了很多新殖民地。例如近東的奧斯曼吐出來北非阿拉伯巴爾幹,遠東的中國吐出了中南半島日本朝鮮中亞。但是這些地方不是未開化地區,這樣就加劇了殖民成本。再加上德國這樣的新興國家崛起,更加劇這種競爭矛盾,就打起來了。


em,首先安利一本書,『the sleepwalkers how Europe went to war in 1914 』來自Christopher Clark。Clark在書的結尾和自己的多次演講中也提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正是在於知道的太多了以至於根本不知道怎麼開始的。實際上也是,從刺殺大公到七月危機,很難把大戰的鍋扔給任何一個國家,當然,凡爾賽和約把戰爭的起因歸結在好戰的德國人身上。感覺其他的幾個答案既不全面也不客觀。

那麼我按照Clark自己寫書的順序,列一下幾個要點。

1.塞爾維亞王國本來就暴脾氣。塞爾維亞王國在戰前本身就是充斥著陰謀與謀殺的地方,1903年塞爾維亞政變,一幫軍官殺死了當時的國王,並引入了憲政議會進行改革。然而塞爾維亞王國的野心很大,意圖能夠統一所有的南斯拉夫人,而其中一個核心問題就是波黑,然而波黑在早前的柏林會議就被划到了奧匈的勢力範圍。塞爾維亞從奧斯曼帝國獨立後,始終充滿了暴力與詭計,各種各樣激進民族主義組織滲透入政府。其中一個要扮演重要角色的是Black hand和一個背後黑手Apis。他們在政府中擁有廣泛的人脈,並且認為奧匈是阻止統一大業的大敵。刺殺弗朗茨的最上端黑手就是Apis

2.國際秩序在激變。德國統一了,在曾經協調大陸均勢的俾斯麥下台之後上來了野心勃勃的威廉,奧斯曼衰退了,在巴爾幹半島留下了巨大的權力真空,沙俄東進失敗了,在日俄戰爭失敗後,重心轉回了東南歐或者中亞。以及一票子新獨立的民族國家,塞爾維亞,希臘,保加利亞等在東南歐很不安分。算上德國工業後起之秀對老牌英法的激烈競爭,國際秩序已經不同於俾斯麥掌舵時的均勢。那個時候,英國和法國在非洲競爭,法國和德國普法世仇,英國和沙俄在中亞中國競爭,沙俄和奧匈在奧斯曼半死不活的巴爾幹競爭,德國則把法國晾在一邊調停關係。而在爆發戰爭之前,德國和英俄關係飄忽不定,最後導致了兩個軍事同盟的出現。這兩個軍事同盟的本意並不一定是爭霸世界,但是一環扣一環的保護關係,在局部的勢力範圍糾紛,就可以點燃火藥桶。

3.國內的決策層互相鬥爭。在奧匈有好戰的Hotzendof,也有主張和平演化南斯拉夫人的弗朗茨大公,也有不希望惹惱羅馬尼亞人的匈牙利人,也有相信和平的最終裁決者奧皇。其他國家就不列舉了。權力是分散在國家的各個部位的,而不是真的完全掌握在某幾個人的手裡。即使是君主,英王喬治五世不如愛德華七世喜好政治,決策根據立憲也都在文職官員手上,德皇性格不定,時而干涉時而靠邊,沙皇作為理論上的最高裁決者在東進失敗後也有賴於文職官員。而文職官員,也不像機械一樣服從一條完整的指揮鏈,法國外長就如同走馬燈一樣換,而真正的決策思維錯綜複雜,依靠所有人的互動最終產生,人越多事越雜。

4.猜忌不信任與大戰的最終爆發。法俄有條約但是雙方互相擔心對方的忠誠度,英國人則更不可靠,在外長Grey的指揮的下貌似獨立於歐洲大陸,不願意干涉。義大利看起來與德國一夥,實際上與協約國靠的更近,奧匈可能是德國的小跟班,至少英法俄是這麼認為的。實際上情況只能更加複雜,加上國內的內鬥,真正的博弈都是在蒙著眼往前走。而自薩拉熱窩事件以來,英法媒體的注意力都不在東南歐,德國貌似也希望局部問題局部解決,而沙俄卻堅定的站在塞爾維亞一邊。最終,奧匈宣戰塞爾維亞,出發塞爾維亞-沙俄一環,沙俄總動員,觸發奧匈-德國一環,德國總動員,出發沙俄-法國一環,法國要參戰,啟動施里芬計劃,侵入比利時,最終出發英國一環。而觸發鏈式反應的完整路線再複雜一點。

5.心態。戰爭作為一種人類文明的活動也許是不可避免的,而達爾文主義彷彿告訴人們,戰爭鬥爭是證明優越性的一種方式。民族主義情緒自19世紀浪漫主義以來到處井噴,人們都堅信於防禦性戰爭的正當性。而複雜的反應鏈又導致誰都認為自己是防禦的一方,塞爾維亞認為收到奧匈壓迫,奧匈認為塞爾維亞鼓動推翻奧匈帝國,沙俄認為塞爾維亞是自己的勢力範圍,德國要履行對奧匈的義務,法國要履行對沙俄的義務,英國要履行對比利時的義務,最起碼,看起來,大家彷彿都是「正義的防禦方」,但是這些理由並沒有誰比誰更可靠,討論誰比誰更正當在這樣一條鏈式反應中是沒有意義的。

所以一次大戰的起因非常的複雜,遠遠沒有二次大戰那樣的清晰明了。Clark也說這個題目延伸出來的各種辯論已經誕生出了卷帙浩繁的文字資料,並沒有一個簡單明了的解釋。


一戰的導火索是薩拉熱窩事件。薩拉熱窩街頭,一個塞爾維亞民族激進分子三槍刺殺了奧匈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一戰爆發。

而一戰的根本原因還是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與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之間對於殖民霸權的爭奪產生的矛盾。當時歐洲三個主要矛盾:英德、英俄、法德。都是積怨已久,只要擦出一點兒火星就會爆發戰爭。薩拉熱窩街頭,三聲槍響,一戰爆發。


看了看其他答案都是從大的歷史背景討論的我就不贅述了。我主要想說一下一戰爆發的偶然性

學過國際關係的都知道歐洲在一戰前的安全體系搞得都是權力平衡。也就是說不同的國家勢力相互制約,誰最強就會被其他國家聯合起來對抗。比如拿破崙時期的法國歐陸最強,而英國普魯士奧地利和俄國就組成反法同盟。這個體系一直維持到一戰之前,沒有任何一個歐洲國家擁有歐陸霸權。這樣的結果就是一戰前夕歐洲各國只能通過結盟相互制約,也就導致協約國和同盟國陣營的產生。拋開各國各自具體的動機不談,這種兩極對抗的情況是長期權力平衡體系的結果。

而說到一戰的爆發,就不得不提到德國的施里芬計劃。鑒於二十世紀初俄國和法國結為同盟,德國為了避免陷入雙線作戰的困境,制定了快速擊敗法國的計劃。考慮到俄國落後的交通運輸能力,其完成總動員所需的時間至少要一個月。德國總參謀部計劃用六個星期的時間通過比利時攻佔巴黎從而徹底擊敗法軍,然後再集中兵力和俄國打持久戰。(諷刺的是在戰爭中情況是完全相反的)這個計劃就意味著德國必須在俄國動員完成之前擊敗法國,否則這個計劃本身就失去了意義。

在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兩天後,俄國開始全國總動員。注意這時德國還沒有決定加入戰爭,而是向俄國政府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其在十二小時內解除全國總動員,但俄國對此置之不理。之後德國向俄國宣戰,並要求法國保持中立。在沒有收到法國政府的回復後德國向法國宣戰,同時開始入侵比利時,執行施里芬計劃。在德國向比利時宣戰後,英國為了維護比利時的中立地位和自身戰略安全向德國宣戰,至此一戰全面爆發。

可以說是俄國總動員間接導致一戰全面爆發,因為德國施里芬計劃的關鍵就在於利用俄國完成總動員的時間差在西線贏得一場快速的勝利。因此俄國總動員迫使德國先發制人,向俄國和法國宣戰,使原本可以局限在巴爾幹的局部戰爭變成席捲整個歐陸的大戰。當然這都是從後世的眼光去評論,畢竟100年前的俄國是不可能想到這麼多的。從這個角度來說一戰開始於薩拉熱窩事件是有偶然性的,但是從整個歐洲兩極對抗的格局來看一戰又是早晚要打的。


教科書上上歸納的一戰起因其實也是言簡意賅和精闢的。

首先是殖民地問題。德國自1871開始統一後,實力是飛速的增長,增長速度是歐洲第一世界第二,其煤炭和鋼鐵的產量超越了英國,在一戰前已經是法國和俄國的總和了。德國對新技術的採用率,普及率,人民的受教育率都居世界前列。除了傳統的陸軍外,德國自威廉二世上台以來,發瘋的擴充海軍,其海軍軍艦的生產能力和各項技術指標已經逼近英國,英國只是在軍艦技術生產的經驗方面和海軍精神傳統上略有優勢,但隨著時間推移必將被消失。英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有著廣闊的殖民地,而且所佔之地都十分富饒,法國殖民地的面積和富饒程度僅次於英國,俄國雖說真正的殖民地不多,但俄國本身領土太大,潛力十分的巨大。比較起來,後起之秀的德國雖然也有些殖民地,但無論是殖民地數量還是質量上完全不能與英法俄相比,甚至都不如比利時。擁有歐洲巨大生產能力的德國卻沒有廣闊的殖民地市場和原材料產地,而生產力逐漸萎縮的英法卻擁有著十分龐大的市場和原材料來源,這讓德國人是十分不滿的。德國人知道在非洲和遠東是爭不過老牌強國的,就看上了比較近的奧斯曼帝國,這塊德國人認為的印度,但奧斯曼帝國雖然衰落,但地緣戰略位置十分特殊,英法俄是不可能放棄的。在戰前,圍繞對奧斯曼帝國的爭奪德國與英法希望合作,但合作不成只能搶了,英國人搶先與奧斯曼邊緣的阿拉伯部落結盟,並支持和武裝他們,確保自己在波斯灣地帶的優勢。德國對英國的舉動大為不滿,派遣軍事和工業顧問大批的進入奧斯曼,戰前的奧軍陸軍高層基本上都受過了一套德式教育,德國最看重的還是3B鐵路,即著名的巴格達鐵路,希望建成從柏林經過奧斯曼首都君士坦丁堡直到中東腹地巴格達的一條鐵路線,甚至希望能延伸至伊拉克南部的巴士拉地區,更接近海灣地區,威脅英國在中東乃至印度的安全。這條列路線經過的多是內陸國家,可以避開英國人傳統海軍優勢,發揮德國及其盟國的陸軍優勢,所以德國人選擇這條路也是精心設計的。英國人自然知道這條鐵路對大英帝國在經濟以及地緣戰略上的威脅,所以極力阻撓,加上這條鐵路投資巨大,沿途經過許多崇山峻岭,難度不小,所以這條鐵路直到一戰結束仍未能全線貫通,一直處於斷斷續續的修建狀態,不過這條鐵路修成的部分對一戰的戰局也確實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其次是巴爾幹問題。巴爾幹半島曾經是奧斯曼帝國的地盤,在奧斯曼帝國衰落後,奧斯曼控制下的巴爾幹地區的民族運動愈演愈烈,希臘在維也納體系後率先獨立,在19世紀後半期,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塞爾維亞,門的內哥羅(黑山)也相繼獲得了獨立或事實上的獨立。對於巴爾幹這片南鄰地中海,東接黑海和中東,北鄰中歐的戰略要地,英國、俄國、奧匈帝國等強國覬覦之心已久。一戰前的兩次巴爾幹戰爭,奧斯曼帝國和巴爾幹各國互相結盟又互相拆台,大打出手,雖然名面上是奧斯曼帝國和曾經屬地之間的戰爭,但是背後都是英法德俄奧在支持的。德國與這片地區並沒有接壤,雖然他對奧斯曼帝國十分感興趣,但對巴爾幹最感興趣的是他的鐵盟奧匈帝國。奧匈帝國當時最感興趣的是波黑與塞爾維亞,而塞爾維亞作為俄國在巴爾幹的鐵杆,也早有擴張之心,試圖在巴爾幹稱王稱霸,所以奧匈帝國早欲除之而後快。根據後來的解密以及一些猜測,已經有人說甚至斷言薩拉熱窩事件是塞爾維亞軍方支持和默許的,只是不能由政府和軍隊出面,所以選擇了民間激進狂熱分子,這樣進退都有餘地。薩拉熱窩事件是一戰的導火索,時間是6.28,但一戰正式開打是在一月之後,中間這一個月本來是一個可以緩衝的時間段。但斐迪南大公妻子的平民身份使得歐洲大國皇室不屑於進行穿梭外交,化解危機,而各國的軍方造就躍躍欲試了,也極力阻止外交行動。最終一個月之後的1914.7.28奧匈帝國宣布對塞爾維亞發動預防性戰爭,8.1法德俄互相宣戰,3日,英國也卷了進來,同盟國協約國的主幹力量都卷了進來,戰爭不可避免的要徹底動手開打了。俾斯麥宰相當年曾說過的不要為遙遠地方的一顆火星字點燃整個歐洲的預言還真的被猜對了,恩格斯的那段著名的預言也實現了,老毛奇元帥十分擔心的曠日持久的戰爭也終於拉開了大幕。

附幾句中國在一戰初期的態度。

一戰初期,德國在遠東有個最重要的海軍基地,就是在中國山東的青島,山東省也被劃為德國的勢力範圍,日本的勢力範圍是在與山東一海之隔的南滿洲,而同樣在山東省,英國還租借著威海衛。一個小小的山東省,牽動著英德日三強。一戰開始後,德國軍政高層重點是在歐洲,對於海外殖民地的指令是盡量堅守,堅守不住是可以撤退的。對於在遠東這塊旗幟性的殖民地和海軍基地而言,德國人心理上是自然不願意放棄的,但德國直到,青島山東孤懸海外,與德國本土距離甚遠,而周圍到處都是英國的眼睛。中國當時是袁世凱政府執政,自近代以來,中國軍隊和中國工業的設備採購來源基本上是以英德兩國為主,但自李鴻章開始,中國的軍政高層更加喜歡德式設備,所以對德國還是比較親近的,而德國對中國市場是極為看重的,如果不是激進的威廉二世在搶佔青島和義和團運動中出格太大惹惱了老佛爺和清政府,本來清政府還是會在各方面更青睞於德國的。在晚清最後幾年,德皇威廉二世也曾突發奇想希望構建中德美三國同盟,清政府當時的重點防範對象是日本俄國,次之是英國,心底里也願意借德美之手發展自身實力,對抗日俄英,但因為三國距離甚遠,加上各國熱度不同,以及日本的從中阻撓破壞,最終告吹。一戰開始後,德國知道青島難保,曾與北洋政府和袁世凱秘密商議,為了避免青島被英日佔領和破壞,德國願意將青島和山東的特權交還給中國,條件是希望中國起碼中立。中國對於一戰的局勢是十分關注的,而且中立已經被袁世凱確立為暫時的外交政策,收回山東與青島的權益,袁世凱也想,整個中國也都想,但是考慮到自身實力和日英的外交壓了,北洋政府始終是想接受而不敢接受的,最後英日聯合進攻青島,沒多久,青島被日軍佔領,日軍沿著膠濟鐵路一路西進,視中國划出的交戰區為無物,基本將山東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次年1915年,正當英法德俄在歐洲打的正酣的同時,日本利用列強無暇東顧之際,提出了二十一條,分為五項內容,主要是針對滿蒙、山東、漢冶萍公司、沿海和全面控制中國內部的。第五號因為太露骨,日本也知道不大可能,所以列為希望條款,重點是山東和滿蒙問題。日本為了能夠實現這些權益,可畏是煞費苦心,無所不用其極,甚至在向袁世凱提交的二十一條外交文本的紙張上暗中使用了帶有戰列艦圖形的特殊紙張,帶有明顯的武力威脅。圍繞二十一條,中日雙方進行了四個多月的唇槍舌劍,以段祺瑞和蔡鍔為首的軍方強硬派力主反對,不惜拚死一戰,據稱蔡鍔已經擬定了作戰計劃,並在參政院發表了一個小時左右的演說,馮國璋為首的南方督軍團也通電反對,英國駐華公使朱爾典也曾對袁世凱說,他知道段祺瑞已經在秘密的向山東調兵運送物資了。鑒於實力有限而且各國精力主要在歐洲無法外交支援,袁世凱政府被迫答應了二十一條,雖然實際簽署的只有十一條,其餘的都被駁回了,但在山東滿蒙問題上被迫全面讓步,基本上是答應了日本的要求。還有一提的是,在日本進攻山東期間,青島德軍曾希望山東的中國軍隊給予援助補充,陸軍次長徐樹錚自段祺瑞和袁世凱都未必知曉的情況下,擅自調撥一批軍火給德國。事後卻據說得到了段祺瑞的讚許,這恐怕也是後來徐樹錚訪問歐洲事後,興登堡總統親自接見,德國對徐樹錚極為禮遇的一個重要原因,據說德國還贈給一套火炮設計圖。


起因是因為薩拉熱窩事件(導火線),塞爾維亞的極端名族分子普拉西普刺殺奧匈大公夫婦。但另外一個起因是因為資本主義國家走向極端化,以德國為首的國家都想稱霸世界,世界列強瓜分殖民地。


起因就是階級矛盾的爆發,資產階級跟工人階級不可調和的矛盾隨著經濟危機的發生而徹底的爆發了,沒有國家宏觀調控,這種矛盾只能愈演愈烈,社會主義就是為了調和這個矛盾而誕生的


就我個人的觀點,首先以上諸位答得都很對,但我想從各個問題的根源說兩句,一戰的主要參戰國是歐洲各個列強,也就是說它是一次西方文明國家之間的空前大戰,是所有矛盾的總爆發,當政治協商和妥協都達不到目的的時候,在沒有核子武器制約的情況下,西方人之間決定,用戰爭這種最直接的方式來解決一切爭端,打個明白,打完了一戰沒解決徹底,再打二戰,直到血流幹了,打不動了,整個歐洲一起成養老院,西方文明這種建立在愚昧野蠻的基督教基礎上的虛偽文明,每個毛孔中充斥鮮血和骯髒的怪物,當真是合該走向自我毀滅。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今日海峽?
致舟山——不斷前進的腳步,一直努力成長的身影
中國歷史十大豪言壯語,都能撐起民族的脊樑,第一句至今無人超越
被誇大的「堅船利炮」 - 西方科技造福全球的500年歷史謊言(特別篇)
權力場|陌上花開說錢王

TAG:歷史 | 戰爭 | 世界 | 世界歷史 | 第一次世界大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