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字的姓名 和三個字的姓名有什麼區別?

本質上有什麼區別,不會僅僅為了順口才叫兩個字吧


謝邀~

起名一定要選取三字姓名!

理由如下:

1、姓名乃個人風水中心點

就個人八字命理而言,其命局一定有對應的喜神和用神。以近期出生寶寶為例,除了財星、官局、食傷、印綬等運用,因處寒冬臘月,還必須考慮命造之暖局暖身之用,無論日主強弱,冰寒則難以發令得志。其他季節亦有對應關係。

——漢字皆有五行屬性!二字名方有機會構成有益幫扶行運之最大補充。

2、平穩、意趣、格調

兩點為線,三點構成面,其穩定性不可同日而語。

姓氏乃固定屬性,萬年如一(如果能一直傳承的話),殊無意趣,主要在於配合讀音,其他野趣、意蘊等等運用,二字名能最大限度得以呈現。

再次,才是重名等社會問題。

——伴隨一生且能幫扶行運的物件,當然要選取最好的處理方式!


連名帶姓罵人的時候三個字更有氣勢更咬牙切齒。


沒法回答,看父母吧。我感覺目前的父母分幾類:第一極其麻煩類,要找人算命,看看五行缺什麼。缺啥取啥!還要算整個名字的筆畫對不對!第二怕麻煩類,隨便取,很多父母就會取兩個字的,因為簡單順口。第三言情父母類,取的名字和電視劇或者言情小說主角一模一樣。第四古典詩意類,這類父母一般會翻一些古書,或者詩經,楚辭,取的比較生僻或者民國風。


省事。

我認識好些人是三個字,有一個字不是媽的姓就是奶奶的姓,明顯也是為了省事只肯想一個字。


都好~兩個子會比三個字的同名率高一點的~呵呵~可是只要名字意義好~念起來也好聽~那也沒什麼聯繫的~戰國時期就有3個字的名字了
看了《三國演義》之後,有人提出問題:為什麼三國時絕大多數人都是單字名?的確是這樣,翻開前史看看,整個的東漢、三國這300多年間的人名,幾乎滿是一個字,雙字名是很少很少的。《後漢書》、《三國志》中的人名,間或有兩個字的,但這些人,有的是山人,如龐德公、鄧盧敘;有的是乳名,如劉盆子、鄭小同;有的是以字行世,如黃承彥、苟巨伯。知識分子、官員、顯要是找不出雙字名的。這真是怪事。
問題出在王莽身上。西漢末年,王莽奪取了政權。為了鞏固控制,他撿起了董仲舒的「神學目的論」,大搞迷信,大搞復古,以此為中心,還推行了一系列所謂的「新政」,從土地準則到用人準則,從錢銀到地名,無孔不入,也觸及到了人名。 王莽這個人對「名」特別注重,他一上台,就鬧起了一股改名風。首先把中心各級官名改了,然後是大改地名。今日改了,明日又改回來,弄得人手足無措。後來,乃至將「匈奴」改成「降奴」,「單于」改成「服於」,由此引發了民族戰役。王莽對名字更是大下功夫。他對自家的「王」看得特別重,對許多劉姓皇族和有功部下賜姓「王」,以示恩寵。
《漢書·王莽傳》中有這樣的記載:王莽的長孫叫王宗,要是慢慢地等,靠死爺爺和爹爹,這個王宗是能夠當皇帝的,可是,他性子太急,等不得了。自己弄了皇帝的衣服、帽子,穿上讓人畫出了畫像,還刻了銅印三枚,與其舅舅合謀,預備搶班奪權。可水平有限,工作暴露了。儘管是親孫子,但這事也不能輕饒,王宗一看欠好,就自殺了。儘管人死了,但「政治權力」也要掠奪,王莽下了這樣一道指令:「宗本名會宗,以製造去二名,今複名會宗。」這道指令不揣摩是看不出門道的。「製造」就是法則,王宗正本名是兩個字,叫「王會宗」,是依法則後改成的「王宗」,現在犯了法,得再改回去,還叫本來的「王會宗」。從王莽這道指令能夠看出三個問題:一、王莽之前的人名用字數是不受約束的,他自己孫子的名都是兩個字。二、王莽上台後,從前下過「去二名」的「製造」,也就是以法律形式規則禁絕用雙字名。三、人犯罪後,康復二字名,以示處分。
《漢書·王莽傳》又有:「匈奴單于,順製造,去二名」之語,意思是說,匈奴單于依順王朝的法則,去掉二字名中的一個字。可見,其時不但有禁止運用雙字名的法則,並且還影響到了匈奴。
由於王莽的法則,從那時起,人們逐漸養成了運用單字名的習氣,後來儘管王莽說話不算了,卻一向也沒有改過來,居然成為習尚,以為用兩個字取名是不光彩的事。如果是現在,人人滿是單字名,那費事可就大了,由於單字名很簡單形成重名。可是其時人口並不是許多,人的活動範圍、外交半徑也有限,單字名並沒有對社會形成太大的不良影響。因此,單字現象得以沿續,一向到三國年代。
三國時的人名,通知咱們,人名有極強的階段性,每一個年代,有每一個年代的命名特色。知道了這些,有的人一看名,他是什麼年代的,也就能估摸個差不多。


舉個栗子

三個字的同志在紙上印出來是這樣的:

XXX

而兩個字的同志是這樣的:

X X


劉備、劉玄德。關羽、關雲長。張飛、張翼德。

正好好奇問一下,三國里有名和字都是兩個字的嗎?


在五格命理里的五格演算法不同


不會重名,有更多可發揮的餘地,可以賦予更多的意義。


先秦時代,人物有姓、氏、名、字。

漢代以後,人物的姓氏合一了,還有名、字、號。

所以,實際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物姓名,絕對在兩字以上,比如:

子 · 孔丘 · 仲尼、

曹操 · 孟德、

諸葛亮 · 孔明、

李商隱 · 義山 · 玉溪生。

蘇軾 · 子瞻 · 東坡居士。

秦漢大一統的,姓氏合一,是第一步簡化;

宋明民族憂患,複姓留一,是第二步簡化;

民國共和,取消字型大小,是第三步簡化;

改開新時代,單名崛起,是第四步簡化。

於是,造成了現在的現象:絕大比例的單姓、大比例的單名,即姓名總共只有 兩字、三字,占絕對主流。

但是,中國人口卻正好在明清、民國共和,發生了爆炸式的增長,於是重名現象非常嚴重。

個人的建議,

  1. 倒不必去恢復字型大小,那太麻煩,誰記那麼多迂腐的東西呢,取消字型大小畢竟是共和的標誌之一。
  2. 姓、氏也不必拆分、恢復,因為也太麻煩,姓氏合一畢竟是中國大一統的標誌之一。
  3. 單名有必要盡量少取,這是為了孩子好,雖不必取個炫酷之名,但一個爛大街的名字,寓意著泯然眾人矣。
  4. 原本複姓卻被簡化的,可以恢復原姓,畢竟那是特殊時期的狹隘民族關係導致,現在無論是看少數民族的姓名,還是日本的姓名,或是歐美的姓名,中國漢人的姓名都顯得那樣的小家子氣,即使台灣、香港、朝鮮、韓國,也是三字為絕對主流,更有四字崛起。


謝邀?為什麼總有這種奇怪的邀請

三字名可能家裡還存在輩分

兩字名幾乎不可能還在傳承輩分(除非有爸媽真實懶癌晚期直接用輩分單字 )

(當然還有可能輩分是按偏旁部首劃分)

三字名關係好時大部分都會喊你後兩個字

兩字名什麼亂七八糟的都有

對了,題主似乎忽略了複姓人群(。)


一個在我們這裡不讓上戶口,一個在這裡可以上戶口。


我們村都沒有兩個字的名字,大多都是三個字的名字或者四個字的名字,因為我們是複姓啊,完顏,同事之間直接喊我完顏,親人朋友喊我顏X,特奇怪是吧就像是歐陽鋒,喊成陽鋒


沒有區別吧!主要看爸媽了,


這個得問孩子父母。比如我給孩子取兩個字的名字,只是因為我願意。


感覺區別就是,,,少一個字...


根據自身的運勢匹配做選擇。


沒法答,這題我沒法答。

四個字名字我很絕望。。。


本質上一個短一個長


兩個字的名字連名帶姓叫會顯得很,,生硬

三個字的名字去掉姓直接叫會顯得更親切?


推薦閱讀:

中國最古老的姓氏起源
二十餘種少數民族姓氏和名字系列總匯
中國人一見到就有臣服感覺的姓氏,如今僅有數百人
百家姓 常用姓氏筆畫表
用甲骨文寫姓氏

TAG:姓名 | 姓氏 | 名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