瑟姆議會,施拉赤塔和第四、五次莫-立戰爭——正說波蘭史(十二)

瑟姆議會,施拉赤塔和第四、五次莫-立戰爭——正說波蘭史(十二)

來自專欄歷史⑨課

老西吉斯蒙德一世(Sigismund I the Old of Poland),出生於1467年1月1日,去世於1548年4月1日(81歲)。頭銜為波蘭國王兼立陶宛大公,統治時間從1506年12月8日到1548年4月1日。他在位期間,以中小貴族為主的施拉赤塔階層得到崛起,並且在之後的波蘭歷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主導了第五、六次莫立戰爭,通過奧爾沙之戰給了瓦西里三世沉重一擊,並且收回了一部分立陶宛的失地。後期爆發了雞的戰爭是波蘭貴族第一次行使自己的「合法」叛亂權利,哥白尼在他統治期間寫成《試論天體運行的假設》手稿,並在自己去世前夕發表。他統治期間頻繁的戰爭沒有阻礙波蘭的科技進步,文藝復興的風潮席捲全國,各種領域的大師層出不窮,波蘭「黃金時代」的開端。

(在老西登上歷史舞台之前,他必須要先讓一讓,讓一群更加重要的人物登場做個自我介紹。我本該在前幾期就介紹他們的,但現在歷史進程已經進入16世紀,再憋著不講就很不合適了。他們是波蘭史絕對繞不開的一環,也是波蘭中後期政治形態中的重要一員。 )

施拉赤塔階層(Szlachta

Szlachta」這個詞語來自古日耳曼語中的「Slahta」,意為「貴族貴族家庭」。14世紀時,波蘭的騎士階層和施拉赤塔之間幾乎沒有區別。波蘭-立陶宛聯邦從等級君主制進入貴族共和制之後,施拉赤塔就成為了有著極大政治影響力的中等貴族階層。值得注意的是,施拉赤塔雖然都是世襲貴族,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是有錢有勢的,一些施拉赤塔甚至還不如部分市民有錢。但即便再貧窮也並不妨礙他們在法律和政治上的特權和影響力,最貧窮的人享有與最富有的大貴族相同的權利。就算窮的要給大地主打短工,施拉赤塔也有權利在瑟姆議會上發表自己的意見和投票。

施拉赤塔階層得以崛起有賴於1505年憲法,早在1501年亞歷山大剛剛繼位時,波蘭的大貴族階級就進一步增強了參議院的政治作用,將國家的統治權從日益強大和數量眾多的中等貴族手裡給搶了過去。然而由於要準備與莫斯科的戰爭,亞歷山大本人以國王的名義又把統治權還給了中等貴族。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和歐洲傳統的「公侯伯子男」貴族相比,施拉赤塔階層在波立邦聯聯邦擁有更多的政治影響力。

——注意,這裡非常重要,務必仔細看!在中後期波蘭-立陶宛聯邦共和國的政治環境里,形成了以三股政治勢力互相制衡、博弈的局面,分別是:

  1. 國王,王室代表的傳統王權;
  2. 廣大施拉赤塔階層;
  3. 少數非常有權勢的貴族巨頭;

三股政治勢力的互相制約形成了一個良性、穩定的政治環境,任何一個勢力的獨大或衰弱都會造成非常糟糕的影響。在波立聯邦晚期,隨著戰爭、經濟的失利,王權受到沉重打擊,政治生態嚴重失衡,施拉赤塔和貴族巨頭權力瘋狂膨脹,直接造成了以「一票否決權」為代表的一系列惡劣的政治現象,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共和國的衰亡。

?????

  • (廣義上講,任何貴族都算是施拉赤塔階層。狹義上講,施拉赤塔階層只是那些數量龐大,財富地位良莠不齊的中小型貴族。)

「1505年,在拉多姆舉行的議會上,中等貴族取得了對大貴族的決定性勝利。這次議會通過了一部憲法,叫「毫無新內容」的憲法。憲法確認了由兩院組成的議會制度,結束了波蘭議會制度的形成過程。」 ——《波蘭通史》

大家靜一靜靜一靜,開會啦~

這部憲法當然不是毫無新內容的,它確立了兩院在波蘭政治中無可動搖的統治地位。如果沒有參議院和眾議院的同意,高貴如國王也沒有權利頒布新的法律和憲法。我們提起波蘭-立陶宛聯邦共和國時期的貴族民主制度就是起源與此,此時波蘭的政治制度在歐洲是非常先進的,她實現了民主議會治理國家和控制國王權力的憲政制度。而同時期俄國的伊凡四世則走向了徹底的專制集權制度,我無意比較這兩種制度孰優孰劣,但我會將他們對國家的影響在以後詳細的說明。

很多人在一些簡單描寫波立聯邦貴族的文章中都會看到這麼一句話:「波蘭的貴族數量是歐洲最多的,10%的人口都是貴族,同時期英國這個數字只有3%。」這段話基本沒什麼問題,只是描述的過於簡單,缺乏很多必要的細節。關於施拉赤塔階層的數量問題,我在這裡簡單論述一下。

在波立邦聯聯邦時期,貴族的結婚問題並沒有其他歐洲國家那麼嚴格,波蘭立陶宛的貴族除了政治聯姻外,也有很多和平民通婚的現象。一位男性貴族娶了一個農民的女兒,他們生下的孩子必然也是貴族。但如果女性貴族下嫁給了平民男性,他們的後代並不能成為貴族(當然,基本不會有這種現象發生...)。再後來,聯邦的國王因為種種原因,甚至會直接將貴族的稱號賜給別人,比如在吞併利沃尼亞地區後,為了維持穩定的統治,國王大手一揮就封了幾萬個平民成為貴族。(這完美解釋了為什麼有很多窮貴族......)施拉赤塔約佔整個人口的6~12%,相應的,除西班牙外,其他歐洲國家的貴族人數僅為1~3 %。不同省份,施拉赤塔所佔人口的比例也是不同的,在這裡就不細說了。

18世紀末期,波立聯邦共和國的貴族巨頭

理論上,所有的貴族(施拉赤塔)的政治地位都是一樣的,但實際上貴族之內還是可以細分一下的,細分的標準就是他們的財力情況:

  • 貴族巨頭(Magnates):作為一股獨立的政治團體,他們的數量是相對較少的,但他們的財力和勢力無意是最強的。他們的封地和財產包括大片的土地、村莊、城鎮、城堡和數以千計的農民。
  • 中等貴族(?redniaszlachta):從這裡開始就是狹義上的施拉赤塔階層了,他們大都是一個或多個村莊的所有者,他們通常是瑟姆議會的當地代表。
  • 再往下可以細分成13多種小貴族...只有一個小村子的叫Drobna szlachta;只掛貴族頭銜的普通人叫Okoliczna;只有一個農場的叫Zagrodowa ;只有一塊田地的叫Zagonowa ;必須自己耕地的叫Hreczkosiej;偽裝成富人,其實很窮的叫Pó?panek;混的最慘,連地都沒有的無產階級貴族叫Go?ota......還有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了。

「瑟姆奇」(Sejmiki)地方議會與「瑟姆」(Sejm)全國議會

在之前我簡單介紹過瑟姆議會,但為了防止很多人對她一知半解,我在這裡有必要全面的重新講一下這個重要的行政機構:

sejm和sejmik這兩個詞不是波蘭的原創,她們來自古波西米亞語:sejmovat,意思是「彙集」或「召喚」。瑟姆奇脫胎於早期斯拉夫國家的「維策議會」,在14世紀末~15世紀初出現,並且作為波蘭-立陶宛聯邦共和國最重要的行政機構一直延續到1795年波立聯邦滅亡。然而瑟姆奇議會作為波蘭文化中不可割捨的一部分堅韌的留存了下來,在波蘭淪亡期間一直都作為地方基層的行政機關存在著,雖然有過一些改革和變體,但主體一直延續到波蘭第二共和國時期和今天的波蘭人民共和國。

接下來,請大家打開桌子上的抽屜,放心大膽的跳進去,我帶大家穿越到16世紀初的波蘭,讓你們看看這兩個議會究竟是什麼樣子的:

別吵啦~!

此時,在盧布林地區的一個小鎮子的教堂里正在舉行「瑟姆奇」(Sejmiki 地區議會),鎮長、小貴族,地主、牧師、衛隊長官以及任何有頭臉的人物都參加了,不大的教堂擠滿了參加會議和旁聽的人。此時,一位留著白色鬍子的老者用力敲了敲手中的拐杖,嘰嘰喳喳的教堂瞬間安靜了下來,這位老者就是「最高司法長官」,是會議的主持人。

一身酒氣的衛隊長說道:「最近附近山裡的土匪越來越猖獗,有許多來我們鎮子經商的人都被打劫,這影響了我們鎮的聲譽和貿易,所以我要擴大本鎮的衛隊士兵,隨我進山剿匪!」此話一出,眾人開始交頭接耳的討論,一位穿著奢華的小貴族清了清嗓子說道:「秋收時節了,鎮子的勞役莊園也很缺人手,如果把青壯年給了你去剿匪,誰來收割農作物?」地主點頭同意他的說法,一陣交頭接耳的討論後,司法官宣布了討論後的結果:「你可以挑選15個男人加入你的部隊,同時,本地的地主、貴族和教會可以撥給你一筆錢用來僱傭軍隊,這樣你可滿意?」

衛隊長聽後顯得很高興,他大跨步走到講台上,向下面的人群觀望,然後一個一個指出他要的男人。牧師畫了十字,然後說道:「上帝保佑,教堂又需要翻修了,樓頂的十字架都要掉下來了......」說這話的時候,牧師的視線停留在地主身上。地主急了:「我的錢也不是天上掉下的,我...」「得了吧,您上次來我肉鋪買豬肉佘的錢還沒還呢!」有人打斷道。周圍爆發了一陣鬨笑,隨後,司法官表示讓地主出一半的錢,剩下的讓所有鎮民一起湊出來,大家都滿意的點了點頭。

別把瑟姆議會想的太複雜,就是一群人圍繞一些事情通過扯皮吵架的方式得出結論

隨後又處理了幾個財產糾紛,離婚,宣判了幾個犯人的罪名,司法官隨後問道「距離兩年一度的全國瑟姆大會只有兩個月了,咱們今年派誰當我們的代表去克拉科夫參加?」一陣交頭接耳的討論後,本地貴族老斯塔瑞茨基年紀大了,讓他兒子去吧!

小貴族斯塔瑞茨基高高興興的座位本地的代表前去首都參加了瑟姆議會,其實瑟姆議會就是放大版的瑟姆奇會議。討論剿匪就變成了討論戰爭,討論借錢變成了討論商業、經濟和稅收,討論規矩變成了討論法律,討論誰當下一任鎮長變成了討論下一任國王......

第四次立陶宛-莫斯科戰爭 Lithuanian-Muscovite Wars (1507-1508)

亞歷山大·雅蓋沃去世後,老西就動身前往克拉科夫,經過一個月的選舉投票,他沒什麼意外的當選了國王,於1507年1月24日在瓦維爾城堡舉行加冕儀式。加冕儀式過後沒幾天,老西風風火火的趕到參議院,將他撰寫的與莫斯科大公國開戰的提案拍在了桌子上。

1507年,伊凡三世已經去世,其子瓦西里三世繼位。當開戰的文書被送到面前時,瓦西里被迫緊急徵召軍隊應對戰爭,雙方在邊境地區試探性的小打了一場,誰都沒有佔便宜。就在老西準備集結波蘭本國的軍隊前進時,一個令他感到震驚的消息傳來,立陶宛在一位大貴族格林斯基的操作下發生了叛亂,情況十萬火急。

格林斯基的紋章

  • (米哈伊爾·格林斯基(Michael Glinski)生1460年~卒於1534年9月24日,立陶宛大貴族。他曾經在科爾特斯克戰役中大勝克里米亞汗國,在立陶宛急劇升高的政治地位引起了其他貴族的不滿。亞歷山大死後,格林斯基被指控謀害了他,前者在1508年發動叛亂,武裝反抗老西的統治。叛亂失敗後逃到莫斯科,幫助後者在其後的戰爭中攻下了斯摩棱斯克。由於他作為二五仔不被信任,又打算叛變瓦西里三世,結果消息走漏,他被關在地牢里12年......在牢里他轉信了東正教,瓦西里覺得他認錯態度可以,就將其放了出來,還娶了她的侄女。但後來他又捲入到政治陰謀中,又被投入了監獄,在1534年9月24日餓死在獄中。(二五仔沒好下場啊!)

在亞歷山大統治末期,格林斯基已經在立陶宛身居要職,但他坐火箭式的升職引起了許多人的不滿,尤其是一些資格比較老的立陶宛貴族,雙方暗中角力,誰也不讓誰,明爭暗鬥一直持續到亞歷山大去世。有趣的是,格林斯基是支持老西繼位的,而等到老西繼位後,格林斯基的政敵反而設法讓老西不再信任他,老西甚至還剝奪了格林斯基的職位。

此時老西忙著去克拉科夫參加瑟姆大會,格林斯基覺得必須要先發制人,他聚集了2000餘個士兵直接包圍了政敵的莊園,他帶人沖了進去,命令手下將政敵斬首在他的卧室里,叛亂由此爆發。然而格林斯基不是傻子,他深知一旦等老西反應過來,自己必死無疑。於是他向莫斯科大公國的統治者瓦西里三世送去信件,想要效忠於他。瓦西里非常高興的接納了格林斯基,從這裡開始,叛亂的性質就從立陶宛的內部事件變成了與莫斯科的戰爭。

從6月到7月中旬,雙方几乎都只是試探性的交戰,並沒有數萬軍隊的大規模交鋒,莫斯科軍試圖圍攻幾座立陶宛的堡壘,但是都失敗了。奇怪的是,老西和瓦西里都很有默契的沒有擴大戰爭規模,到秋天,雙方就簽訂了和平協定,雙方的領土沒有任何變動。然而從後來發生的事情來看,這只是暴風雨前的寧靜。

第五次立陶宛-莫斯科戰爭 Lithuanian-Muscovite Wars (1512-1522)

自從上次草草休戰後,老西就在謀劃著下一次行動,一方面他要求瓦西里將格林斯基送回立陶宛接受審判,另一方面他開始集結軍隊,準備著下一次戰爭。果不其然,1512年末,瓦西里三世接受格林斯基的建議,再次進攻立陶宛。應該說,格林斯基的叛逃造成了很惡劣的影響,因為他長期在立陶宛擔任要職,對立陶宛的軍事、政治情況了如指掌。這一次的入侵就是以它為主導的,而他的目標只有一個——斯摩棱斯克!

我們不得不佩服格林斯基的戰略眼光,讓我們打開地圖,斯摩棱斯克的地理位置極其重要。她屬於四通八達的中間之地,往來商旅貿易的必經之地。斯摩棱斯克身處莫、立兩國交界線,屬於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跳板地帶,往東396公里就是莫斯科城。雖然立陶宛現在處於劣勢,理論上,如果能以這裡為支點,積蓄實力打一波反擊是有可能收復失地的。

斯摩棱斯克圍城戰

瓦西里三世發動數萬軍隊將斯摩棱斯克城圍的水泄不通,慘烈的攻城戰一直打了六個星期,斯摩棱斯克內的立陶宛軍倚仗堅固的城牆數次擊敗莫斯科軍的進攻。如果繼續這樣下去,斯摩棱斯克是可以撐到老西的援軍抵達的,但命運之神對立陶宛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格林斯基從神聖羅馬帝國帶來了150多門當時歐洲最先進的實心鉛丸炮,他將炮兵帶到附近的小山上,猛烈轟擊斯摩棱斯克城牆的薄弱點

古老的城牆架不住轟擊,被炸開一個大缺口,附近的莫斯科軍聲勢大振,發起衝鋒。即便如此,斯摩棱斯克的立陶宛守軍依然死戰不退,他們堵在缺口處拚命抵抗,莫斯科軍的進攻又停滯了。格林斯基毫不猶豫的下令炮兵越過城牆,對城內居民區開火,用鉛包裹的熾熱彈頭傾斜入城內,斯摩棱斯克的市民從來都沒有見過如此可怕的武器。

「整個城市火光衝天,濃煙滾滾,人們都喘不過氣來,市民驚慌失措。」 ——《古立陶宛編年史》

1514年7月30日,剩餘的守軍在當地居民和神職人員的壓力下被迫開門投降,斯摩棱斯克落到了莫斯科大公國的手裡。斯摩棱斯克城的易手對於立陶宛來說是一次絕對的戰略失敗,是軍事上無法彌補的沉重打擊。這意味著以後如果波立聯邦要發動反擊,必須要進攻重兵把守的斯摩棱斯克城。而莫斯科如果要發動進攻,以此城為支點,將會更加得心應手。格林斯基對瓦西里三世的貢獻是巨大的,從此以後,立陶宛再難有翻身的可能。

  • (值得一提的是,格林斯基認為自己是攻陷斯摩棱斯克的最大功臣,他想讓瓦西里將這座城封給他,但瓦西里根本就不信任他,把城封給了別人。格林斯基大怒,他威脅瓦西里要轉投老西的陣營,結果瓦西里二話沒說直接把他扔進了地牢......)
  • (二五仔永遠都是沒有好下場的!)

奧爾沙戰役(Battle of Orsha 1514)

從第二次莫-立戰爭到現在,立陶宛都沒有贏得一場勝利,隨著斯摩棱斯克的快速淪陷,老西的救援計劃也泡湯了,莫斯科軍乘勝追擊,又接連攻下了科爾切夫、莫斯特斯拉夫、多布凡納等城鎮,失敗的陰影籠罩在許多人頭上。

但老西是個心思縝密,性格堅韌的人,斯摩棱斯克雖然已經丟失,但他手上依然有籌碼,那就是已經完成集結的強大軍隊。這支軍隊的規模雖然不是特別大,但質量是實打實的強:16,000名精銳的立陶宛騎兵,14,000名從波蘭抵達的輕裝和重裝騎兵、3,000名波蘭步兵和炮兵和2,500名從波西米亞來的志願者構成了這支約35,000人由騎兵構成主力的軍隊。

瓦西里深知對手是準備玩真的了,他也不敢大意,45,000莫斯科軍謹慎的在奧爾沙鎮附近建立營地。經過雙方探子的來回偵查以及其他準備,9月8日清晨,奧爾沙戰役打響。此戰莫斯科軍的指揮官是來自羅斯的古老貴族後裔,伊凡·切爾雅德寧。波立聯軍的指揮官是上一篇1500年在韋德羅沙戰役中戰敗被俘的立陶宛大貴族康斯坦丁·奧斯特羅日斯基,他將立陶宛的主力騎兵和波蘭重裝騎兵布置在陣線正中,前方是用來掩護進攻的步兵,波蘭的輕騎兵在兩翼,預備隊和炮兵放在後方。

奧爾沙戰役中的康斯坦丁

1514年9月8日清晨,陽光刺破淡淡的晨霧照在了波蘭重騎兵銀光閃閃的板甲上。伊凡搶先下令進攻。莫斯科軍的騎兵在伊凡的親自指揮下向兩翼包抄迂迴,試圖包圍對手的軍隊。然而波立聯軍早有準備,弓箭和騎兵協同防禦,莫斯科軍好幾次衝擊都失敗了。伊凡執著的繼續整理軍隊進攻對手的兩翼,從而忽略了己方本陣的防禦,這是一個要命的疏漏。

康斯坦丁抓住機會,馬上下令讓波蘭重騎兵和立陶宛輕騎兵從正中心向莫斯科軍主力衝鋒。雙方激烈拼殺,立陶宛人一次又一次的向莫斯科軍兩翼猛攻。波蘭重騎兵在步兵的掩護下發起迅猛無比的衝鋒,他們猶如鋼鐵洪流般楔入到莫斯科軍的陣線中,再撤出來,再衝進去。莫斯科軍也爆發了絕強的鬥志,他們拚死防禦波蘭騎兵的衝鋒,一撥人受傷後另一撥人迅速頂上,雖然防線遭受了猛烈的打擊,然而還沒有潰散。

波蘭胡薩輕騎兵的追擊

此時,正處上風的立陶宛和波蘭騎兵似乎經受不住打擊,開始向後撤退。伊凡認為對手已經崩潰,大喜過望之下下令所有後備軍隊出動追擊「逃兵」。然而波立聯軍的騎兵的「潰退」僅僅維持了幾分鐘,康斯坦丁眼見莫斯科軍傾巢出動,立刻下令聯軍騎兵回頭,向敵軍兩翼包抄。此時正在波立聯軍側翼鏖戰的莫斯科騎兵突然受到了在附近森林裡埋伏的波蘭炮兵的猛烈轟擊,猝不及防的騎兵來不及規避,無數實心彈丸狠狠的砸在騎兵堆里,人和馬破碎的肢體混雜著泥土被潑灑到空中。

此時波立聯軍的騎兵已經完成了對敵軍的包圍,所有騎兵向包圍圈內的步兵發起了無情的攻擊,炮兵也對莫斯科軍主力發起覆蓋射擊。十幾年來的屈辱和仇恨在這裡得到釋放,韃靼人和立陶宛人射出遮天蔽日的箭雨像冰雹一樣重重砸在莫斯科步兵的身上,無數人中箭倒地,發出悲愴的哀嚎。來自克拉科夫最精銳的波蘭重裝騎兵擎著紅底白鷹大旗來回衝鋒,被衝撞而死的,被踐踏成肉泥的,被騎槍戳個對穿的,被戰刀,釘頭錘,大斧屠殺的士兵不計其數......伊凡這才反應過來上當了,他急忙下令撤退。

波蘭重裝騎兵

撤退很快變成了崩潰,莫斯科軍被康斯坦丁追著屁股追殺了五公里,由於波立聯軍以騎兵為主力,莫斯科人兩條腿怎麼跑得過四條腿,因此又有許多人死於立陶宛人的追擊。立陶宛人恨透了莫斯科人,只要被追上,如果是普通士兵的話基本沒有活路......此戰莫斯科軍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失敗,前線精銳野戰部隊一朝盡喪。戰死者接近30,000,包括伊凡在內的幾百位貴族和指揮官被活捉,3000士兵被俘,300門大炮被繳獲......

油畫《奧爾沙戰役》,原圖尺寸非常大,有很多戰場細節

康斯坦丁乘勝追擊,一舉收復了所有被攻佔的城市,除了斯摩棱斯克。此時波立聯軍經過奧爾沙戰役已經精疲力盡,而且冬季即將來臨,這一切都給了瓦西里三世鞏固斯摩棱斯克防禦的時間。兩個月的圍城沒有任何進展,康斯坦丁只能無奈的撤退,但奧爾沙戰役的影響無意是巨大的,莫斯科大公國雖然控制了斯摩棱斯克,但其野戰部隊遭受重創,短時間內無力組織兵力反擊。奧爾沙之戰為波蘭贏得了足夠的國際聲望,直接的影響就是讓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連一世在維也納主動與老西和平談判,解散了針對波蘭-立陶宛的聯盟。

之後,立陶宛多次試圖奪回斯摩棱斯克而不成,1518年莫斯科軍再次被康斯坦丁擊敗在波洛茨克,雙方小規模的衝突一直持續到1522年再次簽訂為期五年的合約。但值得注意的是,瓦西里三世沒有將斯摩棱斯克還給立陶宛,老西竟然也默認了這個事實,至此,第五次莫-立戰爭划上了句號。

第五次莫立戰爭有許多的疑點,奧爾沙戰役的勝利標誌著波立聯軍反守為攻的開始,但在後面幾年他們卻幾乎沒有什麼太大的作為。軍事重鎮斯摩棱斯克的丟失是非常沉重的戰略失敗,老西應該努力將其奪回才是,可他竟然沒有那麼做。戰爭結束後,立陶宛不僅寸土未收,竟然還丟失了56,000平方公里的土地。有鑒於此,我認為莫斯科大公國依然獲得了第五次莫-立戰爭的勝利。

本文參考書目資料:

[1]《波蘭史》;

[2]《波蘭通史》;

[3]《波蘭簡史》;

[4]《波蘭政治體制轉軌研究》;

[5]《論波蘭傳統文化的特徵》;

[6]維基詞條—立陶宛-莫斯科戰爭、老西吉斯蒙德一世;

[7]《俄羅斯戰爭史》;

前期鏈接:

張益達:聊聊我們比較陌生的中歐國家——波蘭(一)

張益達:波蘭的統一之路、拔都西征與普熱梅斯爾王朝的統治——正說波蘭史(二)(補文)

張益達:波蘭立陶宛珠聯璧合 條頓騎士團百年悲歌——正說波蘭史(三)

張益達:波蘭立陶宛珠聯璧合 條頓騎士團百年悲歌——正說波蘭史(四)

張益達:波蘭國王血灑瓦爾納 ,十三年戰爭普魯士稱臣——波蘭史話(五)

張益達:十三年戰爭對決條頓 ,涅沙瓦法令鬥智斗勇——正說波蘭史(六)

張益達:波莫瑞重回祖國,條頓騎士團俯首稱臣——正說波蘭史(七)(上半部分)

波美拉尼亞重回祖國,條頓騎士團俯首稱臣——正說波蘭史(七)(下半部分)

波蘭兩院議會嶄露頭角,基輔羅斯風起雲湧——正說波蘭史(八)

張益達:涅瓦河,楚德湖,強敵折戟;莫斯科 漸崛起 驅逐韃虜, ——正說波蘭史(九)

伊凡 I 修築俄國基石 頓河王吹響反攻號角 —— 正說波蘭史(十)

伊凡三世的統一之路,諾夫哥羅德的毀滅和前三次莫-立戰爭——正說波蘭史(十一)

波西米亞胡斯戰爭番外篇:

張益達:偉大的殉道者:楊· 胡斯 ——波蘭史話番外篇(上)

張益達:聖杯派、塔博爾派與胡斯戰車 ——波蘭史話番外篇(中)

張益達:獨眼猛男楊·傑士卡與胡斯戰爭——波蘭史話番外篇(下)

對波蘭-東歐史感興趣的人,歡迎加群交流學習!

波蘭-東歐史學習交流群號:731688622


推薦閱讀:

蒙哥馬利的愛情絕唱
揭秘:馬克思為何留大鬍子?
啟蒙時代的人類學學科淵源初探
二戰歐陸雄心系列之二十三—1942.1.7
反抗千年神國的偉大戰爭--------文藝復興!

TAG:波蘭歷史 | 東歐 | 歐洲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