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凡三世的統一之路,諾夫哥羅德的毀滅和前三次莫-立戰爭——正說波蘭史(十一)

伊凡三世的統一之路,諾夫哥羅德的毀滅和前三次莫-立戰爭——正說波蘭史(十一)

來自專欄歷史⑨課

(本篇分為兩部分,上半部分講立陶宛大公國和莫斯科大公國之間的幾次愛恨情仇,下半部分講伊凡三世。在聊起曠日持久的立-莫戰爭之前,我必須先簡單的為大家介紹一下,立陶宛是怎麼參與到基輔羅斯諸公國的歷史中的。

這一切,還要從1362年的那場立陶宛和金帳汗國的決戰講起......)

湛藍之水戰役(Battle of Blue Waters)

1359年,短命的大汗布爾迪·不哥汗中毒身亡後,金帳汗國搖搖欲墜的政治局面頃刻間倒塌,群雄割據,內戰的陰霾籠罩在征服者的土地上。在這個充滿變數和機遇的時代里,有兩個人牢牢把握住了時代給予的機會,一個是莫斯科大公迪米特里,他的事迹上文已經講過。另一個就是前文介紹過多次的立陶宛大公奧爾蓋德。後者在看到不可一世的金帳汗國衰弱後,立刻徵召大軍揮師東進,他的目標很簡單,就是鞏固和擴張立陶宛的南部領土。

1357年左右,奧爾蓋德向東擴張,奪取了包括布良斯克在內的大部分金帳汗國統治下切爾尼戈夫公國的領土。此時的金帳汗國雖然還在內訌,但還是有能力抽調出一支軍隊抵抗奧爾蓋德的進攻。

藍水之戰

1362年秋天,雙方經過多次試探和集結軍隊,終於在今天烏克蘭西北部的托霍維茨基附近的錫紐哈河(Synjucha)岸邊紮營對峙,雙方人數都在20,000左右。蒙古人的戰術還是老一套的側翼射箭,中間推進。奧爾蓋德早有準備,他針對性的為自己軍隊安排走位和戰術,在騎兵的掩護下,蒙古人的萬金油戰術失靈了。雙方進入肉搏戰,蒙古人很快落入下風,向後過河撤退時又被截住,被殺、淹死者無數,奧爾蓋德大獲全勝。藍水之戰結束後,基輔和烏克蘭的大部分地區直接被立陶宛吞併,立陶宛最南端抵達黑海,疆域擴大近一倍。

1320年

立陶宛版圖的極盛

「......但是應該注意的是,立陶宛的進攻的破壞力與殘忍性遠遠不及蒙古人或條頓騎士團的入侵,某種意義上,不能把她對羅斯的統治視為外族統治......在立陶宛擴張至黑海後,它的三分之二甚至更多居民是羅斯人,擴張很少帶來社會變動,各個城鎮依然保持了羅斯民族特徵......」 ——《俄羅斯史》

第一次立陶宛-莫斯科戰爭(Lithuanian-Muscovite Wars (1368 - 1372)

藍水之戰後,立陶宛從東歐小國一躍成為東歐地界上數得著的強國,國家戰略致力於向東擴張。立陶宛和莫斯科的第一次接觸在上文講過,迪米特里正在想辦法收拾特維爾王公米哈伊爾,米哈伊爾見勢不妙就溜到了立陶宛尋求奧爾蓋德的援助,因為他們在之前就結成了政治聯姻,奧爾蓋德打算幫助特維爾公國反抗莫斯科的統治。

1368年的戰爭我在上一期提到過了,奧爾蓋德集結大軍向東進發,一路勢如破竹的擊敗來抵抗他的羅斯軍隊,一路打到莫斯科城下。多虧了迪米特里實現修築了石制城牆,才勉強擋住了奧爾蓋德的進擊。

1370年,圍繞著特維爾公國和莫斯科的外交爭端,奧爾蓋德又一次發動了對莫斯科的進攻。年底,立陶宛大軍包圍了沃洛科拉姆斯克(Volokolamsk 超級繞口吧...)。攻城戰非常殘酷,瓦西里王公戰死,但奧爾蓋德終究沒能打下這座城市。12月6日,他再次進攻莫斯科城,依然沒能攻下......很快,雙方簽訂合約,奧爾蓋德撤退。

一張圖概括立陶宛的擴張

在1372年春天,立陶宛在奧爾蓋德的兄弟維塔圖斯的率領下再次進攻羅斯諸國,搶了些錢,燒了幾個教堂後撤退。到夏天,奧爾蓋德再次進攻,這次迪米特里親自率軍迎戰,雙方在一個陡峭的山溝上僵持著,因為地形對雙方都很不合適,因此誰都不想主動進攻。尷尬的僵持了一段時間後,雙方簽訂為期七年的柳拜斯克合約,各自撤兵了。

1375年,斯摩棱斯克公國被立陶宛擊敗,並宣誓效忠。1403~1405年,維塔圖斯吞併了包括斯摩棱斯克在內的一大片羅斯領土。到15世紀30年代,立陶宛對羅斯公國的擴張開始停滯,下次雙方再大打出手就要等到1492年,莫斯科反守為攻。

伊凡三世的統一大業

真正的俄國國父

Ivan III Vasilyevich of Russia ,俄羅斯的伊凡三世·瓦西里耶維奇。後世稱呼為「the great Ivan」,也就是伊凡大帝。生1440.1.22~卒1505.11.27,統治1462.4.5~1505.10.27. 俄國版秦始皇,現代俄國地緣版圖奠基人,擴建克里姆林宮。在位期間領土擴大六倍,吞併幾乎所有主要的羅斯公國,徹底打垮並消滅金帳汗國。

伊凡三世繼位時的莫斯科大公國已經從內戰造成的破壞中恢復了過來,國勢強盛,以伏虎之態屹立在羅斯諸國中,此時的莫斯科已經具備了實現統一所需要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條件,只差一個足夠冷靜和能做出大膽決策的領導者,而伊凡三世恰恰就是這樣的人。

彼時的諾夫哥羅德共和國早已不復亞歷山大·涅夫斯基時代的盛況,國家的衰落體現在內部市民和貴族之間的階級矛盾空前尖銳,各種苛捐雜稅和粗暴統治讓「共和」之名不復存在,就連維策議會都不再召開了,普通民眾多次爆發的反抗和起義也很說明問題。由於軍事能力的下降,諾夫哥羅德的上層貴族們便打算與一個強國結盟,利用那個強國的軍隊去鎮壓未來可能發生的大規模叛亂。

擺在他們面前的無外乎有兩種選擇,要麼加深與南方莫斯科大公國的聯繫,強調對她的臣屬關係,但他們也十分恐懼自己被伊凡吞併。最重要的原因是伊凡熱衷中央集權的政治形態和崇尚貴族寡頭政治的諾夫哥羅德截然相反,這觸及了後者的核心利益。要麼就和旁邊興起的波蘭-立陶宛邦聯結盟,她們「貴族民主制度」的政治形態更接近本國的理念。毫無意外,他們選擇了後者。

14世紀末期的「白樺樹手稿」,見證了諾夫哥羅德鼎盛時期的文化昌明

此時波-立邦聯的執政者是前文詳細描述過的卡奇米日四世,也就是卡四爺。面對送上門的好事,豈有不笑納之理?卡四爺欣然同意了諾夫哥羅德的同盟請求,並且還向後者派遣了自己的全權代理人。得知這一切後,伊凡敏銳的意識到,動手的時機到了。伊凡早有吞併諾夫哥羅德之心,只是一直礙於沒有個合適的借口,而諾夫哥羅德對羅斯人的「叛變」行為就是最好的口實和把柄。

伊凡為了讓自己的吞併行為更合理和「文明」一些,他先讓莫斯科主教譴責諾夫哥羅德的「背叛」,宗教譴責的同時,他下令開始集結軍隊。次年,伊凡集結了全羅斯的各位王公開了個探討要不要進攻諾夫哥羅德的會議,這是一個從開始就已經確定好結果的會議,只是礙於形式不得不辦一下。6月,伊凡率領從羅斯各地集結起來的軍隊向北方出發。

  • (在宗教觀念濃厚的中世紀,「異端」之間的排斥是非常嚴重的,在整個羅斯公國眼中,同屬東斯拉夫人的諾夫哥羅德信仰天主教本身就非常不合適,現在還主動與天主教國家結盟,更加激起了眾國的不滿。)
  • (在現代考古發現的當年卡四爺與諾夫哥羅德管理者的一系列文件中發現,卡四爺並沒有要干涉諾夫哥羅德信仰自由的意圖。也就是說,即便諾夫哥羅德成為波立邦聯的藩屬也不會被強制改變信仰,更不會拆除他們的東正教堂。所以諾夫哥羅德並不存在所謂的「宗教叛變」,這些罪名不過是伊凡為了讓自己師出有名而捏造的。)

特維爾的亞歷山大,諾夫哥羅德獨立時期的最後一位王公

諾夫哥羅德共和國的毀滅

諾夫哥羅德的貴族們知道滅頂之災已經到來,他們向周邊所有國家發出了求救的訊息,甚至向自己的老對手利沃尼亞寶劍騎士團乞求援助。然而因為各種原因,包括波蘭和立陶宛在內,一個援軍都沒有到達,諾夫哥羅德被迫獨自迎戰伊凡的軍隊。

7月14日,雙方在謝倫河展開決戰,人數眾多但士氣低迷的諾夫哥羅德軍隊很快被打敗,數千人或被殺或被俘。伊凡是一位精明謹慎的政治家,他並沒有獅子大開口一下吞併諾夫哥羅德,他僅僅加強了自己凌駕於後者之上的政治權力,並處罰了諾國內親立陶宛的貴族,在索取了15,500盧布的貢稅後就離開了。

事實證明,伊凡的策略是非常有效的。戰敗的恥辱和賠款加劇了諾國內部矛盾,百姓再也無法忍受國內貴族,他們聯名請求莫斯科大公來為他們主持公道,這正中伊凡下懷。

  • (伊凡三世彰顯了他強大的政治智慧。如果他在謝倫河之戰後就直接吞併諾國地區或者取消他們的維策制度,這勢必會引起諾國舉國上下對莫斯科的不滿。要知道諾夫哥羅德的獨立傳統由來已久,名義上的羅斯大公在諾國內幾乎沒有任何權力,諾國人也並沒有羅斯公國的歸屬感。對諾國的暫時寬容態度會極大緩解自己武力擴張的負面影響,還會加劇諾國國內的內鬥。後世的洪承疇也建議多爾袞暫時停止「剃頭令」以減少漢族人民的反抗,這招就像溫水煮青蛙一樣,不可謂不高明。)
  • (既然提到了就不得不再多說幾句,洪承疇背叛祖國,在幫助敵人摧毀自己國家的戰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他鐵杆大漢奸的身份是過一萬年都抹除不了,洗不白的。但我們也應該正視他降清後的多次舉措都避免了清廷對漢族人民更多的屠戮行為,一定程度上保護了更多百姓免遭毒手,這也是他漢奸生涯中少數的幾件好事吧,人性真的很矛盾......)

維策議會制度的毀滅,諾夫哥羅德城迎接下一次民主社會就要等到1991年了。

1475年,伊凡以拯救黎民百姓於水火的姿態來到諾國,他在首都開展批鬥大會,凡是他認為,注意,是他認為有叛逆罪的地方貴族都被帶上鐐銬押往莫斯科,伊凡就這樣取得了諾國的最高審判權。但當時諾國已經有人清楚的認識到伊凡越過求證,申辯等司法程序直接利用洶湧民意的判決是不合常規的,但這種聲音被淹沒在了民眾此起彼伏的叫好聲中。

1477年,伊凡派使者去到諾夫哥羅德,拐彎抹角的詢問他們願不願意接受自己的統治,諾夫哥羅德貴族乾淨利落的予以拒絕,並且客氣的送使者離開。這一切都在伊凡的掌控之中,伊凡迅速宣布諾夫哥羅德之前已經效忠了自己,現在的行為就是背信棄義。於是就發動了第二次對諾夫哥羅德共和國的戰爭。

11月,伊凡的軍隊已經將諾夫哥羅德城包圍的水泄不通,城中貴族被迫與他談判。談判的結果顯而易見,諾夫哥羅德所有省份和西伯利亞的殖民地完全併入莫斯科大公國版圖,前者引以為傲的維策議會制度被徹底廢除,取而代之的是所有人都要唯莫斯科大公一人是從。諾夫哥羅德城中心有一口大鐘,一個世紀以來,就是這口大鐘負責召集全城市民和貴族參加維策大會,它也是諾夫哥羅德議會制度,公民社會和獨立自由的合法權利的象徵。然而這口大鐘被拆了下來,直接當做戰利品運回了莫斯科。

伊凡甚至沒有放過城中的圖書館和檔案館,保存了幾個世紀以來無數珍貴圖書和手稿的圖書館被莫斯科士兵們燒為一片焦炭。伊凡將諾夫哥羅德共和國一半的土地封給了自己,其餘的給了盟友。

從1136~1478,諾夫哥羅德共和國宣告覆滅,享國三百四十二年。

當大鐘被掠走後,諾夫哥羅德人民才深切而悲哀的認識到,這就是亡國。

  • (1479~1488年諾夫哥羅德地區爆發了聲勢浩大的起義,意圖復國的貴族重新佔領諾夫哥羅德城,並且與卡四爺,騎士團等勢力交往。但伊凡無情而迅速的率軍鎮壓,他甚至開炮轟擊諾夫哥羅德城牆,最終城內發生叛亂,起義失敗。伊凡將城內數百家不忠於他的世家大族全部流放,財產全部沒收。隨後,伊凡將諾夫哥羅德地區超過8,000家的中產階級或是小貴族也全部強制遷移到莫斯科的其他地區。隨著諾夫哥羅德的國家特點逐漸被莫斯科的政治、法律和習俗替代,前者徹底融入進了後者中。)

1463年,雅羅斯拉夫爾公國被併入莫斯科。1474年,羅斯托夫公國併入。1484年,拒絕吞併的特維爾王公米哈伊爾被伊凡打敗,他逃到了波蘭,最終在克拉科夫鬱鬱而終。桀驁不馴的維亞特卡公國誓死不從,1489年伊凡碾碎了她的抵抗並處死了誓不投降的維亞特卡王公。普斯科夫公國的行政制度和諾夫哥羅德是一樣的,因此伊凡就動用了老辦法,通過各種分化瓦解的手段最終以最小的代價拿下了普斯科夫。1503年,梁贊公國也併入了莫斯科

金帳汗國的徹底崩潰

1476年,當金帳大汗艾哈邁德的使者來到莫斯科,要求伊凡三世向大汗致敬效忠時,伊凡當著使者的面直接撕毀了大汗的敕令文件。1480年,盛怒的艾哈邁德汗組織大軍準備討伐莫斯科大公國,但沒等伊凡動手,艾哈邁德汗就被敵對部落的伊瓦克汗襲擊,並被其殺死了。1502年,末代大汗賽克赫阿里被克里米亞汗國擊敗,金帳汗國徹底滅亡。依靠武力征服起家的金帳汗國的統治根基註定是不穩固的,最終落得如此結局也算是一種天命。

伊凡三世撕信事件

  • (伊凡三世撕毀大汗使者要求其致敬的敕令信件只是後來杜撰的故事,但也足夠說明當時金帳汗國統治的崩潰與莫斯科的強大。)
  • (就在一個世紀前的1402年,坤帖木兒被叛將鬼力赤殺死,北元政權覆亡。)

957年,基輔的聖·奧爾嘉在前往君士坦丁堡回國後,懷著對強大的羅馬帝國的崇拜,宣布皈依東正教。1453年,東羅馬帝國最後一位皇帝身穿紫袍戰死在聖·索菲亞大教堂前的玫瑰花海中。1472年,東羅馬帝國末代皇帝的侄女索菲亞幾經輾轉,在羅馬教會的支持下來到莫斯科嫁給了伊凡三世。教會原以為已經改信天主教的索菲亞能在莫斯科擴大天主教的勢力,沒成想機智的索菲亞到地方就宣布重新皈依東正教,並且鞏固了東正教在莫斯科大公國的地位。

介紹這段歷史只為了說明一件事,伊凡三世自認為他是東羅馬帝國法理上的繼承者,亦是東正教會的捍衛者,他宣布自己是所有羅斯人的統治者,並且作為基輔羅斯法理上的繼承人要收回她丟失的土地。擴張行為到底的不光彩的,是需要一個借口的,而這幾個稱號往身上一加,就有了許多對外擴張的理由了。首當其衝的就是立陶宛,因為她在一個世紀前確實佔領了一部分基輔羅斯的領土。

無論第幾次提到這個故事,我都會深深為之動容,千年帝國的最後結局。

  • (關於伊凡三世和莫斯科大公國自認為是「第三羅馬」這個概念是個仁者見仁的事情,畢竟你也沒辦法把凱撒、屋大維、五賢帝、查士丁尼從墳里拉出來問他們認不認同這個和羅馬八竿子打不著的東斯拉夫地區政權成為羅馬帝國的繼承者。畢竟死人是不會說話的,而活人是會變通的。就和中國的禪讓制一樣,你自願禪讓也是禪讓,我把刀架你脖子上讓你禪讓也算是禪讓,其中奧妙大家自己體會吧。)

第二次立陶宛-莫斯科戰爭 Lithuanian-Muscovite Wars (1492 - 1494)

莫斯科大公國和基輔羅斯之間的所謂「繼承」關係是值得商榷的,正統基輔羅斯早已毀於蒙古入侵,後來的一系列羅斯公國也不過是金帳汗國的藩屬,包括莫斯科。伊凡三世時期莫斯科崛起,她總是需要為自己尋找一個名號,一個能讓眾人認可,至少是表面上認可的光鮮外表。基輔羅斯代表的是東斯拉夫土地上最被人認可的政權,因此,宣布自己繼承了基輔羅斯,也就意味著繼承了她統治全羅斯領土的合法性。當然,這種合法性只建立在誰拳頭大的基礎上。假設最終是由諾夫哥羅德統一了全羅斯,那她也可以自稱為基輔羅斯的繼承者,而實際上諾夫哥羅德還真就比莫斯科更「根正苗紅」一些。

但不管怎麼說,拳頭最大,實力最硬的伊凡三世已經這麼說了,那拳頭沒他硬的其他王公也就得坡下驢的認了。那麼按照這個邏輯,伊凡先生的統一大業還沒有結束,因為包括斯摩棱斯克在內的一大片前羅斯領土還在立陶宛大公國的手裡,法理依據也好,弱肉強食也罷,反正結局都是一樣,打吧!

亞歷山大·雅蓋隆契克,在前前期講過

1492年8月,伊凡在沒有正式宣戰的情況下開始了大規模的侵略行動。過程沒什麼好說的,立陶宛巔峰期已過,此時的軍事實力已大不如前,再加上伊凡屬於不宣而戰,自己完全沒有準備,被打的落花流水。伊凡連續攻佔了姆岑斯克(Mtsensk)、呂布特斯克(Lyubutsk)、斯皮耶斯克(Serpeysk)和梅曉夫斯克(Meshchovsk)。此時的立陶宛大公是亞歷山大·雅蓋沃,此時他才剛繼位沒兩年。

打不過,那就談吧。雙方在1494年簽訂合約,立陶宛大公國割讓了維亞濟馬公國和奧卡河上游相當大的地區,總計約為87,000平方公里,半個貴州省那麼大。簽訂條約之前,亞歷山大為了讓雙方的和平能維持的長久一些,就與對方締結了政治聯姻,他迎娶了伊凡的女兒莫斯科的海倫娜

從這裡開始續上第八期的內容

————現在和第八期前半部分串上了,回歸波蘭史!————

第三次立陶宛-莫斯科戰爭 Lithuanian-Muscovite Wars (1500 - 1503)

脆弱的和平只維持了六年,亞歷山大試圖運作外交手段利用瑞典和韃靼人反對伊凡三世的統治,但全都以失敗告吹。而事實證明,伊凡三世並不想實現長久的和平,已經嫁給亞歷山大的自己的女兒就是他楔進立陶宛的一顆大釘子。海倫娜的作用基本就是個間諜,她經常向父親彙報關於亞歷山大的「不軌」舉動,這都給了伊凡實施下次侵略的借口。亞歷山大也不傻,他第一時間就聯繫了波蘭國王阿爾伯特一世和匈牙利國王,想要他們支援自己對抗莫斯科大公國。而此時的波蘭和匈牙利正深陷與奧斯曼帝國戰爭的泥潭,根本無暇他顧。也正是看到了這一點,伊凡三世才更加放心大膽的對立陶宛發動了更大規模的侵略。

「伊萬加緊準備新的戰爭,召集了火槍兵隊伍;普斯科夫人組成了後備軍;無地的貧苦農民充當步兵,資產「10索哈」以上的農民提供一匹馬,「40盧布」以上的農民提供一匹馬和穿戴盔甲的戰士。從農民和商人中徵集的終身服軍役者也從羅斯其他領地召集起來,王公和領主的隊伍彙集起來。」

——《俄羅斯統一國家的形成》

有趣的是,伊凡在大軍開拔之前還向亞歷山大送去了一封信件,單方面撕毀了1494年的合。16世紀第1年的5月份,伊凡三世再次入侵立陶宛大公國。和上次一樣,大軍一路勢如破竹,先後攻下姆岑斯克、布良斯克、特魯布切夫斯克、戈梅利、契爾尼戈夫、柳別奇、斯塔羅杜布、普季夫利、雷利斯克等一系列城市和城堡。亞歷山大孤注一擲,集結全國所有軍隊約40,000人,在大貴族康斯坦丁·奧斯特羅日斯基率領下迎戰伊凡三世的主力於韋德羅希河畔,決戰一觸即發。

  • 這位康斯坦丁以後還有重大戲碼

7月14日,莫斯科軍隊先手渡河,剛剛與敵接觸就詐敗撤退。康斯坦丁不知是計,領軍過河追擊,結果立陶宛軍剛剛渡河,莫斯科軍反手就打了回來。立陶宛軍雖然處境不利,但還是堅持作戰。雙方在激烈肉搏時,莫斯科的一支伏擊部隊在側翼猛攻立陶宛軍,後者很快崩潰。康斯坦丁力戰被俘,被押解送往莫斯科國內。韋德羅希戰役,立陶宛大公國決定性失敗,主力大部被殲。

伊凡三世趁勝追擊,一路攻城略地,開始圍攻斯摩棱斯克,但畢竟城防堅固,伊凡三世的圍城戰失敗了。1501年6月,波蘭國王阿爾伯特一世早逝,他的兄弟亞歷山大登基為波蘭國王。但這仗已經沒法打了,亞歷山大被迫向匈牙利兄弟求救,匈牙利說我也沒軍隊支援你,但我可以幫你談判......在匈牙利使臣的幫助下,雙方再次簽訂停戰協定,亞歷山大割讓了70個地區,22個城鎮(城堡)給了莫斯科大公國,損失210,000平方公里領土(約為一個湖南省的面積),換來的是1503年~1509年,為期六年的和平。

1506年的態勢

關於為什麼立陶宛會敗得這麼慘,大概有以下幾個原因:

  1. 立陶宛的軍隊由貴族臨時徵召的民團、衛隊和僱傭兵組成。加上承平日久,失去戰鬥磨鍊,軍隊素質和戰鬥力有一定的下降。而莫斯科大公國的軍隊在統一戰爭中積累了豐富的戰鬥經驗,戰鬥素質和士氣非常高漲。
  2. 立陶宛大公國的統治根基非常不穩固,屬於重度分封模式,地方權力很大,統治者無法短時間內有效調動所有資源應對戰爭,這與莫斯科大公國的絕對中央集權制度形成鮮明對比。
  3. 立陶宛施行宗教、民族寬容政策,民族文化同化率太低,加上國內羅斯民族人數遠遠超過立陶宛民族,導致領土內羅斯民族的立陶宛歸屬感很少,反而對莫斯科大公國的歸屬感較高。因此一旦發生戰爭,各種東斯拉夫平民和貴族充當帶路黨就不用說了。
  4. 伊凡三世發動的第一場戰爭不宣而戰,亞歷山大本來就處於極大劣勢,加上沒有提前準備的時間,遭受的戰爭損失無法彌補成為惡性循環。

進擊的韃靼人

15世紀時,隨著金帳汗國的崩潰,東歐平原的局勢更加複雜化。就好像當地一個最強的黑幫垮台並不一定是好事一樣,金帳汗國作為當地最大的「黑幫」是有著對手下小弟的控制力的,一旦這個統一的「黑幫」崩潰,失去控制的韃靼人對波蘭和立陶宛造成的損失要比之前更加嚴重。在15世紀70年代到16世紀這段時間裡,來去如風的韃靼人對立陶宛和波蘭的侵擾從小打小鬧進化成了有組織的破壞性劫掠。

韃靼人憑藉極佳的機動性,幾乎如入無人之境,他們深入波、立境內大肆搶掠,很多時候當地的波蘭貴族帶兵抵達劫掠地點後,韃靼人早已揚長而去,留下一片狼藉。最後南方的貴族們不堪其擾,湊了一筆錢打算給盤踞在克里米亞的韃靼草根可汗們上供禮物,希望停止這種劫掠。但可汗表示自己也無法完全制止各個韃靼部落的劫掠行為,因為劫掠財物和人口就是不事生產的韃靼人唯一的生存方式。韃靼人的侵略讓立陶宛失去了黑海北部的控制,還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今天烏克蘭地區的移民活動。

名畫《扎波羅熱哥薩克寫信給蘇丹》

韃靼人無拘無束的劫掠日子在100年後被畫上了休止符。在頓河和第聶伯河一帶崛起了一支比韃靼人戰鬥力更強,更加堅韌的族群。他們無懼韃靼人的侵略,因為他們自己就是半游牧民族,他們在今天烏克蘭地區內建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城鎮和堡壘,成為了抵抗韃靼侵略的橋頭堡。他們還發起了迅猛的反擊,一度深入克里米亞半島內部攻擊韃靼人。這些人的祖先源於卡奇米日二世時期,由波蘭、立陶宛、羅斯、神羅等地的流亡者,冒險者,殖民者和中小貴族組成,他們在今天烏克蘭的土地上繁衍生息,逐漸有了自己獨立的民族文化,土耳其人叫他們「Cossack」,我們通常譯為哥薩克。

  • Cossack 源於土耳其語,有「邊境保衛者」和「流竄的歹徒」兩種意思,很貼切......

世紀交替期間波蘭的社會、經濟和宗教的變革

隨著西歐人口的增長,對糧食需求也節節攀升。因此為了追求糧食產出的最大效益,波蘭逐漸出現了屬於貴族、大地主和教會的勞役制莊園,這種莊園是由於當時落後的技術水平和直線增長的糧食貿易需求逐漸發展產生的。勞役制莊園的好處是極大增加了糧食產量,增加了當地貴族的收入和政治地位,但與之對應的是農民人身自由的限制。

一言以蔽之,農民雖然沒有受到肉體壓迫,但他們不得不長時間的呆在莊園內勞作,最終被固定在了土地上。隔壁的俄國也在伊凡三世時期確立了農奴制度,但因為簡單粗暴的集權制度和其他政治原因,生活在俄國的農奴的處境比波蘭這邊的農民要悲慘的多,他們受到了更多身心上的殘酷壓迫。

與之相對的,隨著波蘭貴族和市民階層的收入不停增長,使得他們更加願意去發展和參加教育事業,波蘭的文藝復興進入到更加輝煌燦爛的新階段。

1506年8月19日,45歲的亞歷山大在克拉科夫走完了他充滿失敗的一生,在他統治期間,立陶宛大公國的受到了致命的巨大損失,這樣的損失即便有後面幾代極為強大的波蘭君主都無法完全彌補。伊凡三世的莫斯科大公國版圖向西前進了一大步,由於新佔領土地大都是東斯拉夫民族為主導居民,導致並沒有發生任何反抗,莫斯科大公國的國力大跨步提升,為後來的利沃尼亞戰爭和與波蘭-立陶宛聯邦長達兩個世紀的軍事對抗埋下了伏筆。

但除了軍事上的慘敗外,在其他方面亞歷山大做的還算中規中矩,波蘭的政局在他手上以比較穩定的姿態傳遞給了下一任君主。他在位期間因受文藝復興風潮影響,修建了不少留存至今的美麗建築,最著名的就是以文藝復興風格大規模修葺了瓦維爾城堡,也就是現在我們看到的樣子。以及在他的老家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修建了哥特風格的聖·安妮教堂。

亞歷山大去世後,波蘭在1506年迎接了她的下一任君主,這位統治長達半個世紀的國王將開啟波蘭-立陶宛聯邦的鼎盛時代!

本文參考書目資料:

[1]《波蘭史》;

[2]《波蘭通史》;

[3]《波蘭簡史》;

[4]《波蘭政治體制轉軌研究》;

[5]《論波蘭傳統文化的特徵》;

[6]維基詞條—立陶宛-莫斯科戰爭、伊凡三世;

前期鏈接:

張益達:聊聊我們比較陌生的中歐國家——波蘭(一)

張益達:波蘭的統一之路、拔都西征與普熱梅斯爾王朝的統治——正說波蘭史(二)(補文)

張益達:波蘭立陶宛珠聯璧合 條頓騎士團百年悲歌——正說波蘭史(三)

張益達:波蘭立陶宛珠聯璧合 條頓騎士團百年悲歌——正說波蘭史(四)

張益達:波蘭國王血灑瓦爾納 ,十三年戰爭普魯士稱臣——波蘭史話(五)

張益達:十三年戰爭對決條頓 ,涅沙瓦法令鬥智斗勇——正說波蘭史(六)

張益達:波莫瑞重回祖國,條頓騎士團俯首稱臣——正說波蘭史(七)(上半部分)

波美拉尼亞重回祖國,條頓騎士團俯首稱臣——正說波蘭史(七)(下半部分)

波蘭兩院議會嶄露頭角,基輔羅斯風起雲湧——正說波蘭史(八)

張益達:涅瓦河,楚德湖,強敵折戟;莫斯科 漸崛起 驅逐韃虜, ——正說波蘭史(九)

伊凡 I 修築俄國基石 頓河王吹響反攻號角 —— 正說波蘭史(十)

波西米亞胡斯戰爭番外篇:

張益達:偉大的殉道者:楊· 胡斯 ——波蘭史話番外篇(上)

張益達:聖杯派、塔博爾派與胡斯戰車 ——波蘭史話番外篇(中)

張益達:獨眼猛男楊·傑士卡與胡斯戰爭——波蘭史話番外篇(下)

對波蘭-東歐史感興趣的人,歡迎加群交流學習!

波蘭-東歐史學習交流群號:731688622


推薦閱讀:

【第三章】特級話癆,裝逼酒鬼,全書最幽默的角色,也是譯者最喜歡的形象——薩格羅巴登場了╮(~▽~)╭
從包容到仇恨——對波蘭第二共和國時期反猶現象的反思
【第一章】主要人物表在置頂文章噢 (。?`ω′?)
十三年戰爭對決條頓 ,涅沙瓦法令鬥智斗勇——正說波蘭史(六)
波蘭民族主義

TAG:波蘭 | 波蘭歷史 | 東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