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瓦河,楚德湖,強敵折戟;莫斯科 漸崛起 驅逐韃虜, ——正說波蘭史(九)

涅瓦河,楚德湖,強敵折戟;莫斯科 漸崛起 驅逐韃虜, ——正說波蘭史(九)

來自專欄歷史⑨課

(前言:已經更到第九期了,emmm,我很想知道大家對這個系列都有什麼意見和建議?是寫的太枯燥干硬,太長了嗎?缺乏娛樂性,讀起來太枯燥嗎?我想在本期稍微改一下文風,儘可能的偏生動有趣一些。不管看沒看完,歡迎大家踴躍發表一下自己的觀後感~你們的評論是我寫作的最大動力。)

Alexander Nevsky

亞歷山大·涅夫斯基 Александр Невский ,生1221年5月13日~卒於1263年11月14日(42歲)。從1236年到1263,他先後三次擔任諾夫哥羅德大公,1246年就任基輔大公,1252年被授予「弗拉基米爾的偉大王子」稱號,1547成為東正教冊封的第一位聖徒。他身處俄羅斯民族跌入谷底的年代,在42歲的生命中完成了一系列維護國家民族統一,三次抗擊外敵侵略而且都成功的壯舉。1942年偉大的衛國戰爭中,他被斯大林欽定為俄羅斯民族英雄,成了這個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領袖之一。

亞歷山大他爹雅羅斯拉夫II是基輔和諾夫哥羅德的統治者,但因為自己次子的身份,按理說他是無緣成為統治者的,但是和歷史上很多開了金手指的偉大的君主一樣,因為種種關係,15歲那年,他應諾夫哥羅德共和國之邀擔任大公。他到任後,諾夫哥羅德議會給他的第一個新手任務就是抵禦瑞典和北方十字軍的侵略。

涅瓦河之戰(Battle of the Neva)

瑞典人覬覦涅瓦河河口地區已經很久了,你問我為什麼瑞典人這麼想得到這個看起來普普通通的小河口?因為賺錢啊。。。此地為諾夫哥羅德-波羅的海的重要出海口,也是「瓦蘭吉人到希臘人貿易路線」北部最重要的地區。如果能將此地收入囊中,不僅會是一大筆貿易收入,還可以在東歐建立瑞典的第一個落腳點,成為以後瑞典擴大在東歐勢力的跳板。

瑞典人也不傻,基輔羅斯強大的時候他按兵不動,現在蒙古大舉入侵,東部的基輔羅斯諸國投降的投降滅亡的滅亡,現在就是進軍的最佳時機!

亞歷山大得知瑞典人帶著一大票小弟(挪威、芬蘭、條頓)氣勢洶洶的進軍,他趕緊率部前去攔截,雙方在涅瓦河和伊若拉河交匯的地方對峙。那麼我們後人是怎麼知道涅瓦河之戰的呢?還是要歸功於諾夫哥羅德當時有人把這場戰鬥記載到本國編年史里了。原文我就不放了,這裡只放譯文:

「唉呀媽呀,瑞典人、芬蘭人和條頓人率領浩浩蕩蕩的大軍過來了,他們現在駐紮在涅瓦河附近。他們的目的就是搶走我們所有的土地!神啊,你是仁慈的,請庇護我們!我們搶在敵人之前抵達拉多加湖集結軍隊,亞歷山大非常果斷,他要在諾夫哥羅德和拉多加地區百姓和聖·索菲亞的幫助下痛擊來敵!最終瑞典人大敗,丟下了無數具屍體後逃回大海,而我們這一邊只損失了20人甚至更少!亞歷山大大公保護了諾夫哥羅德和拉多加湖的百姓,上帝和索菲亞保佑我們!」

這是一場敵我力量非常懸殊的戰鬥,瑞典人集結了約5,000大軍,而亞歷山大這邊只有1,400多人。但他不待全部人馬到齊,通過認真的戰前分析和對敵人位置的把握,在7月15日這天,趁著大霧瀰漫開始隱蔽的急行軍,然後對瑞典人發動了勇猛的進攻。亞歷山大衝鋒在前,他甚至用長毛刺傷了瑞軍統帥比爾蓋爾的頭部。

事實證明,瑞典人被打了個措手不及,經過急促和激烈的戰鬥,瑞典人終於崩潰,亞歷山大取得完勝。瑞典人傷亡數千,而自身損失只有20人。也就是這場戰鬥後,他被授予了「涅夫斯基」的稱號,他的本名是亞歷山大·雅羅斯拉維奇。

涅瓦河之戰後,亞歷山大的威望與日俱增,但與之對應的是諾夫哥羅德議會對他的態度越來越冷淡和趨於提防。議會開始給他各種使絆子,明裡暗裡排擠他,後來亞歷山大實在待不下去,只能選擇離開諾夫哥羅德。

楚德湖之戰(Battle on the Ice)

涅瓦河的慘痛失敗讓瑞典人默默的放棄了染指東歐的想法,但卻激起了另一個強大軍事集團的戰鬥慾望,這就是我們的老朋友——條頓騎士團。彼時的條頓騎士團正處在事業上升期,本系列第三篇介紹過條頓的崛起過程,此時的北方十字軍已經在波蘭北部和立陶宛東北部站穩了腳跟,急需擴張領土增進實力。

以討伐異教徒的名義對外擴張就成了他們當下的事業重心,然而早在10世紀末,「偉大的弗拉基米爾」就已經確立基督教為基輔羅斯的國教。因此,條頓騎士團對諾夫哥羅德共和國的進攻連「討伐異教徒」的遮羞布都沒有,變成了赤裸裸的武力侵略。

1240年對東斯拉夫人民來說是漫長而嚴酷的,南方基輔羅斯已經宣告滅亡,北方的諾夫哥羅德共和國被迫對蒙古人俯首稱臣,剛剛打敗了北歐侵略者,又要面臨日耳曼人的進擊。(這個劇本怎麼有點熟悉......)在當年8月~11月之間,條頓騎士團揮師東進,大舉入侵諾夫哥羅德共和國,騎士團很快佔領了普斯科夫( Pskov)、伊佐保克(Izborsk)和柯波里(Koporye)。

1239~1245年,諾夫哥羅德的衛國戰爭,正中間的就是楚德湖。

彼時騎士團軍隊的領導者是多日帕特的赫爾曼(Hermann of Dorpat),在他的帶領下騎士團一路勢如破竹擊敗了許多抵抗的軍隊,一度進攻到距離諾夫哥羅德城只有35KM處。此時的亞歷山大還在家裡吃火鍋,諾夫哥羅德城內的貴族和議會急的火燒眉毛,不得不拉下臉來重新請亞歷山大出山抗擊侵略者。後者也不啰嗦,開始迅速集結軍隊,向前線進發,雙方主力最終在楚德湖東岸對峙。

1242年的春天非常寒冷,鵝毛大雪打著旋砸在人的臉上,鋒利的似乎要割破皮膚。亞歷山大·涅夫斯基營帳中的燈光在這雪夜中猶如一隻小小的螢火蟲。營帳厚重的羊皮帷幔被一隻粗糙的手拉開,一個男人緩緩走出,他將兩杯熱酒遞給門前站崗的士兵,後者連連表示感激,男人帶著疲憊的笑意擺了擺手。

二十一歲的亞歷山大和隨從策馬離開營帳一路西行,很快抵達了楚德湖的東岸。他若有所思的遙望對岸依稀可見的營火光亮沉默不語,少頃,亞歷山大彎腰撿起一塊石頭,他掄圓了臂膀,將石頭種種砸向湖面。

小小的悶響很快淹沒在嗚咽凄厲的風雪中。

隨後雪停了,借著皎潔的月光,亞歷山大縱馬四處騎行,他認真的觀察著湖面和岸邊的地形,思考著第二天的戰鬥策略。直到東方露出魚肚白,他才匆匆趕回軍營。

1242年4月5日的清晨,亞歷山大最終決定將戰場選在結冰凍硬的楚德湖上。士兵們在營帳中做著最後的戰鬥準備,騎兵抱著一捆捆草料前往馬廄,有的人拿出磨刀石將自己的劍、戰刀和手斧磨的越發鋒利,有的戰士在給月刃斧上油,鎖子甲和鱗片甲窸窸窣窣的噪音和竊竊私語充斥耳畔,還有許多人拿出簡陋的十字架默默祈禱。

亞歷山大·涅夫斯基穿著一身鱗片甲,騎著馬緩緩在冰湖上踱步前進,在他身後是約5,000個沉穩的呼吸聲。諾夫哥羅德這邊的軍隊由三部分組成,首先是亞歷山大本人的1,000個徵召士兵,再加上諾夫哥羅德支援的2,000步兵,1,400名芬蘭和當地烏戈爾部落(古斯拉夫部落)的援軍,外加600名攜帶弓箭的混編騎兵。對面的利沃尼亞·條頓騎士團聯軍保守估計約有2,600人,由900名重裝騎士和1,700個步兵組成。

繪於16世紀晚期,描述冰湖之戰的畫作

諾夫哥羅德軍的主力部隊被安置在兩翼,在中軍則是預備隊負責防禦敵人的衝擊,所有人的後方是陡峭的湖岸,這就導致條頓騎士最擅長的迂迴衝鋒無法施展。亞歷山大一聲令下,他們將手中的盾牌重重的插在冰面上形成盾牆,鋒利的長矛在縫隙中伸出。隨著一陣沉悶的號角聲,條頓聯軍的騎士們開始催馬前進,漸漸的增加速度,從小跑轉到疾馳,到策馬狂奔,條頓騎士們雪白的披風在風中狂亂的飛舞,步兵也緊隨其後向前進攻。

「因父之名!」「上帝的旨意!」

條頓騎士的衝鋒勢不可擋,就像是在雪地里撒了一泡尿,極快的速度和長長的騎槍給了第一排的長矛手以可怕的打擊。但他們沒有退卻,第二排的步兵發一聲喊,又頂了上去,側後方弓箭手也一刻不停的向騎士們拋灑致命的箭雨。騎士們眼見無法擴大戰果,只得向後撤退,給步兵主力讓出道路。

騎士前腳剛走,後腳步兵就到了,雙方主力糾纏在一起激烈拼殺了兩個多小時,此時雙方的都已打的筋疲力竭,但都咬牙堅持著,青白色的冰面被血水浸的緋紅。亞歷山大頂著巨大壓力咬牙堅持指揮,當他眼見敵人最後一個後備兵都投入作戰後,便馬上下令己方兩翼部隊和騎兵向敵人的側翼迂迴,以求達到合圍殲滅敵人的目的。

玩過《全面戰爭》的人應該了解,兩支旗鼓相當的部隊打到沒有體力的時候,誰的背後先遭到襲擊,哪怕是最輕微的襲擊,都會對士氣造成毀滅性的打擊。當條頓聯軍絕望的發現自己退路已被封死後,恐慌如瘟疫般席捲了戰場,勝負已然分曉。戰鬥結束後,只有極少數的日耳曼人得以逃脫,大部分都戰死了。《諾夫哥羅德紀年史》記載,至少有400位條頓騎士陣亡,50人被俘,剩下被殺者「不計其數」,而亞歷山大這邊只損失了20人。

之後,亞歷山大率軍反攻,一路將失地盡數收回才班師回國。

1992年發行,紀念冰湖之戰750周年的郵票

  • 很多人認為冰湖之戰中,有許多條頓騎士是因為盔甲太沉重,掉到冰窟窿里淹死了。這是一個看起來很靠譜的說法,然而在任何歷史記載中都沒有這樣的事情。騎士掉到湖中淹死這個說法主要是來自1938年的電影《亞歷山大·涅夫斯基》的情節。
  • 諾夫哥羅德軍在冰湖之戰中的損失少於對手這是肯定的,但我個人對20人陣亡這樣的記錄有很大意見,我估計是後世對亞歷山大戰績的過度誇大所致,實際損失至少也得有百幾人。

冰湖之戰的影響是巨大的,可以說,此戰的勝利拯救了風雨飄搖中的東斯拉夫民族的最後一個文明碩果。北方十字軍從此停止向東擴張,並且與諾夫哥羅德共和國劃分了邊界線。在後世,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在楚德湖之戰的事迹也在激勵俄羅斯民族在面對強敵入侵時的不屈精神,尤其在偉大的衛國戰爭中,同樣是抗擊日耳曼侵略者的亞歷山大形象成為了戰爭勝利的信心與希望。

1942年7月29日蘇聯確立了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勳章,用以表彰勇敢的戰士。

解決了西邊的強敵後,亞歷山大必須面對更加嚴峻的,來自東方的威脅。當蒙古人的使者趾高氣揚的來到他眼前時,亞歷山大選擇低下頭顱,向蒙古人表示臣服和效忠。而他換來的則是自己在諾夫哥羅德更加穩定的政治局面,還有就是國家自身的安全。為表示誠意,他親自前去覲見拔都汗,表示了自己的恭順。後來,亞歷山大的弟弟觸怒了大漢,他趕緊前去當和事佬,用巧妙的禮物和外交辭令化解了又一場血雨腥風。甚至在1259年,他也毫不猶豫的向本國任何反抗蒙古人的起義運動舉起屠刀。

許多後世認為亞歷山大對蒙古人的諂媚態度是可鄙的,是恥辱的卑躬屈膝。但在我看來,亞歷山大沒有讓自己的國家毀於戰火,讓諾夫哥羅德共和國在蒙古人的威脅下和平的留存了下去,這本身就是一種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

  • (許多人認為亞歷山大的行為是投降主義,但我認為這是需要就事論事的,雖然理論上諾夫哥羅德成了蒙古的藩屬,但實際上蒙古人給了他們極高的自治力。除了隔三差五有蒙古使節來收取貢賦,其他的並沒有什麼變化。蒙古人沒有要把他們亡國滅種,這個事實,我相信亞歷山大是了解的。)

1263年底,亞歷山大從金帳汗國處辦事回國後,沒幾天就病倒了,在11月12日去世。隨後,他被安葬在弗拉基米爾城的教堂內。1547年,他被東正教牧首封聖。亞歷山大去世後,他的第二個兒子迪米特里·亞歷山大成為了諾夫哥羅德共和國的領袖。他的第四個兒子也是最小的兒子,丹尼爾·亞歷山大德羅維奇得到了一塊在弗拉基米爾—蘇茲達爾公國邊境地區一個並不起眼的封地,這塊默默無聞的小城的名字就是——莫斯科。

保加利亞的亞歷山大·涅夫斯基教堂,世界上最大的東正教教堂,1912年完工。

蒙古統治下的東斯拉夫民族的狀態

在介紹主角之前,先簡單介紹一下金帳汗國統治時期,俄國人的命運。

「蒙古韃靼人建立了以破壞和大屠殺為其制度的一整套恐怖統治。同他們的大規模征服相比,他們的人數太少,因此需要用一道嚇人的光環來虛張聲勢,並以大肆殺戮來減少可能在他們後方起來反抗的人民。」

——by馬克思

羅斯的東部和南部地區遭到的破壞最為嚴重,社稷變為丘墟,蒼生飽受塗炭之苦啊!試圖反抗和一部分沒有反抗的鄉村和城市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焚毀和劫掠,一些百姓要麼被屠殺,要麼躲進了深山老林里,耕地長滿野草,商路斷絕行人。然而最慘的還是基輔羅斯引以為傲的幾十種精細的手工業產品製作技藝全部遺失,許多古老的技藝就此失傳。

「汗國貢稅」像大山一樣壓在了每一個百姓的頭上,在北邊的諾夫哥羅德得益於未受破壞,商業發達,而且領袖對蒙古人非常恭順,導致他們可以承擔這樣的貢稅,而被蒙古人實實在在統治的東斯拉夫兄弟就沒那麼幸運了。蒙古人毀滅了羅斯人民創造財富的工具,卻要在他們身上索取更多的財富。

但我必須說明的是,和同時代的漢族人民與後來的波蘭人民一樣,即便國家已經不復存在,東斯拉夫人一刻也沒有屈從外敵的殘酷統治,明裡暗裡的反抗和起義從沒有停止。

「羅斯雖不能使拔都的軍隊停住,但英勇的與侵略者鬥爭的羅斯一望無際的原野耗盡了蒙古人的力量,使蒙古人的入侵就在歐洲的邊緣上停住;蠻族不敢把被奴役的羅斯留在自己的後方,他們回到自己的東方草原上去了。遍體鱗傷,氣息奄奄的羅斯拯救了正在形成的文明......」 ——普希金

反抗是卓有成效的,14世紀後,蒙古人不得不改變了他們的統治策略,給予了當地羅斯人更高的自治力,這為後來莫斯科大公國崛起徹底擊敗蒙古人打好了基礎。

1263年東歐形勢

莫斯科大公國的崛起

「毫無疑問,早在很古老的時代,斯拉夫族的居民就已居住在莫斯科地區。在斯拉夫人之前,這裡居住著人數很少的遠古居民,他們大概與梅里人有親屬關係。關於他們居留的技藝保留在一些河流的古老名稱中,早在他們的遠祖獵人和漁人們創造獨特的多坑窪的梳狀陶器新石器時代文化時,他們就已住在這些河流的沿岸了。」 . ——《俄羅斯統一國家的形成》

人口紅利:

值得注意的是,莫斯科在周圍還都是小村子的時候,她就已經擁有一個小城的規模了。蒙古人入侵後,拔都也沒有放過這座默默無聞的小城,一把火將其燒成了廢墟。但就像堅韌的斯拉夫民族一樣,莫斯科也頑強的重建了起來,人們從四面八方重新匯聚到莫斯科,砍伐樹木,搬運木材,在莫斯科小城的廢墟上重新修築起了更加堅固的圍牆和更高更大規模的建築群

應該說,莫斯科公國的崛起,蒙古人還有意無意的幫了忙。從1252年~1282年的30年間,蒙古人的進攻引起了許多羅斯百姓的外出逃亡,他們從被毀壞的村子離開,紛紛遷入到相對安全和平靜的莫斯科城內,莫斯科的居民人數由此直線增多。除了百姓之外,從羅斯托夫、穆羅姆、契爾尼戈夫、基輔和沃倫等地的名門望族紛紛帶著家人、家僕、僕從、親兵等人浩浩蕩蕩的遷移到了莫斯科城。

丹尼爾的日常

此時,莫斯科的人口紅利迅速擴大開來,森林和其他資源得到了更有效的開採,廢地變成了耕地。莫斯科一躍變成了相對富有和人口稠密的公國,市民和農民向莫斯科大公繳納賦稅,提供兵役,莫斯科公國的農業、商業、手工業開始全面蓬勃發展。

「正如蘇聯與文學家的著作所指出的,到14世紀時,確切些說,到14世紀後半葉時,大俄羅斯語言開始形成,儘管當時的大俄羅斯語言還包含有各種成分,還分為互相頗為不同的多種方言,但已是統一的大俄羅斯語。」 . ——《俄羅斯統一國家的形成》

地緣政治:

莫斯科的崛起絕對不是偶然的,她優越的地理位置也為其崛起鋪平了道路。莫斯科是什麼地理位置?是處在一個被包圍的位置中,她的北面,諾夫哥羅德共和國和普斯科夫公國幫助其抵禦北方十字軍和瑞典人的侵略,梁贊公國幫他抵擋了蒙古人的數次進攻,西邊的斯摩棱斯克公國還在和立陶宛大公國死磕,只有新生的莫斯科公國被幾位大哥安全的圍在中間,這給了她寶貴的外交優勢。

而且從純粹地緣政治上看,當時的幾個大城市,如普斯科夫、諾夫哥羅德、梁贊等都處在東斯拉夫民族政權的邊緣地區。只有莫斯科城,如眾星拱月般處在正中間的位置。沒有別的城市能替代莫斯科在俄羅斯民族政治環境里的最中心地位,與之相比,莫斯科有點像是中國的武漢,九省通衢的交通要道。

1305年。注意右上角的「M」,那就是莫斯科的地盤,很小...

貿易優勢:

當一個地點處在一個大地區的正中心位置時,他就非常容易成為這個地區東西南北貿易往來的必經之路,也就順理成章的成為貿易中心。莫斯科城是伏爾加河與奧卡河的河間地區中心,周邊各大河流的支流星羅棋布。從諾夫哥羅德產出的毛皮和鐵礦可以順流而下進入莫斯科,立陶宛、波蘭、里加、斯摩棱斯克的商品經陸路也必然會經過莫斯科流動。

14世紀,隨著政局的穩定,莫斯科的商業地位坐火箭般的上升。莫斯科公國陸續與諾夫哥羅德、梁贊、特維爾都簽訂了有益於商業活動的契約。到14世紀末期,莫斯科已經成為東斯拉夫政權中僅次於諾夫哥羅德的商業大國。蓬勃發展的貿易自然會產生更多的收入,最大的受益者自然是莫斯科的統治者。

政治態勢:

拋卻諾夫哥羅德這個相對獨立的政體,莫斯科還算是整個羅斯諸國中的宗教中心,羅馬教會向莫斯科派去了主教。莫斯科越來越清楚的意識到該怎麼對付那些蒙古人,在莫斯科的號召下,各地公國漸漸放棄內訌,轉而都在以令蒙古人安心的馴服的姿態默默積攢實力。

羅斯諸公國的實力與日俱增,與之相對的是蒙古人在長時間的享樂後,戰鬥力和統治力都呈現不可逆的下滑趨勢。可以想見,在並不遙遠的未來,在一場決定性的曠世大戰中,蒙古人的統治將迎來毀滅性的打擊。

讓我們重新撥動時間鏈條,回溯到13世紀末與14世紀交接的時刻,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莫斯科迎來了她歷史命運的轉機。從強大的諾夫哥羅德共和國風塵僕僕的行來一隊人馬,為首的男人將會把莫斯科正式送上歷史舞台。

莫斯科的丹尼爾一世(Daniil Aleksandrovich 生1261~卒1303,統治1292~1303)

丹尼爾這輩子做了兩件事,第一:他在普熱斯拉夫擊敗了由蒙古人支持的梁贊公國的侵略,雖然這不是一個值得大書特書的勝利,但這是第一次在正面戰場上擊敗蒙古人的事迹,為東斯拉夫民族的獨立吹響了第一聲號角。第二:丹尼爾通過種種政治外交手段,將莫斯科從他個人的領地升格到了獨立的公國地位,也算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了。

丹尼爾一世的兒子,尤里·丹尼洛維奇(Yuriy Danilovich 1281~1325 後世稱為尤里一世)成為了第二任莫斯科公國的統治者。尤里一世的統治充斥著鬥爭和陰謀,他周旋於蒙古人、梁贊公國和瑞典人之間,他在位期間的最大功績就是獲得了與瑞典人戰爭的勝利,並且在1323年簽訂了諾特伯格條約(Treaty of Noteborg ),徹底確立了雙方邊界。

尤里一世死後,他的弟弟伊凡一世·丹尼洛維奇繼承大公之位。他的統治,讓莫斯科的崛起向前邁入了大大的一步。

對波蘭-東歐史感興趣的人,歡迎加群交流學習!

波蘭-東歐史學習交流群號:731688622

推薦閱讀:

我看波蘭政教關係
波蘭出土的中石器時代鹿角杖揭示遠古歐洲存在跨區人際交往
反攻與再反攻——蘇波戰爭漫談
萃歐2018波蘭工作移民最新政策解讀:工作簽證,回歸本質
波蘭居留卡申請及換卡

TAG:俄羅斯 | 波蘭 | 俄羅斯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