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武士》—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影子武士》—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來自專欄嗜啡電影

四月13日 2018

《影武者》—黑澤明

黑澤明。是一個在電影史裡面繞不開的名字。用偉大、高山這種詞形容,很難切實體會到他的地位和影響力。那就舉例說明好了,奧斯卡終身成就獎只給過兩個日本人,一個是1990年的黑澤明,另一個是2014年的宮崎駿,可在一部兩人訪談的紀錄片中,宮崎駿對黑澤明表現出的完全是後生對於大師的謙卑。

連粉絲都是大師級。「國師」張藝謀就是黑澤明的忠實擁躉,以至於張的作品中很多都是在向偶像致敬。張的很多經典大場景,都會找到黑澤明的影子。在很多人對張的作品嘆為觀止時,殊不知早已有人在二三十年前就創作出了這場視覺盛宴。

就像欣賞書法。根據創作者側重點的不同,電影的欣賞方式也不同。看偏劇情和推理的則是像讀小說,看營造畫面美感的則是像看畫作,看宮崎駿你甚至會認為自己在欣賞久石讓的音樂會,而看黑澤明,就是在欣賞書法,看他的運筆技法,看他的功夫力道,看他的氣勢。

《影武者》觀影指南

影子

《影武者》(或《影子武士》)講述了權勢爭鬥,講述了戰爭,講述了生存的意義。

劇情概要:故事發生在日本歷史最熱鬧的戰國時代(據說這個戰國時代也是武田信玄把中國的戰國時代引薦過來的了)。武田信玄,這個「戰國第一兵法家」與織田信長和德川家康,為求自保,尋找自己的前線替身——影武者。影片即從影武者的視角展開,見證了武田家族的敗落。

猜一猜上圖共有幾個角色?

答案是1個影子,2個演員,3個人物,一共4個角色。

至於為什麼要把影子單獨加進去,這個就是大師最厲害的地方了。原本三個人開場的這段戲是不需要額外補光的,可在屏幕的右側卻出現了一個燭台,把第四個角色「影子」投射了出來。

所以畫面中從左到右的角色依次是:武田信廉(武田信玄的弟弟,前任影武者)、影子、武田信玄(本尊)以及竊賊替身(繼任影武者)。

信廉在刑場發現了一個和自己兄長外貌及其相似的最煩,於是引薦給了信玄,我們姑且把這開場的一幕稱為面試。

仲代達矢老先生的一人分飾兩角不必多說,信玄的穩如泰山,替身的如坐針氈,雖然衣著外貌完全相同,但僅憑藉神態就把兩個人物的天壤之別清晰地刻畫出來。

從畫面構圖的角度來看,顯然起初的竊賊是被左側兩個高高在上的人物所排斥的,這就是人物關係初期的不信任。而唯一能與兩位大人物共處的,就是信玄身後,那個真實的影子。看過全片之後,各位就會發現,替身付出了全部,卻還是沒有贏得「大人物」們的認可和信任。無論再怎麼努力,他都不可能成為主公身後真正的影子。

在這第一幕行將結束時,信玄主公的翩然起身。燭光的映照下,人物身後的影子被放大強調。跪地的渺小替身與偉岸的身影形成鮮明對比,這種差異,也為後續的悲劇結局做了很好的鋪墊。

這個影子恐怕籠罩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時代。

子孫。對於兒子武田勝賴而言,父親這座難以逾越的大山,其身後的巨大陰影,一直籠罩著自己。父親在世時,自己無法施展拳腳;即便父親過世後,遺留的「影子」也成為了自己的阻礙,無論自己多麼成功,總會被人說成是父親的餘威。父親本身就儼然成為了勝賴心裡最大的一塊陰影。

可當他真正擺脫了父親的陰影后,他所要面臨的結局又是什麼呢?是整個武田家族的命運葬送在自己手裡。也許此時他才能明白,父親的影子並不是為了遮掩他的光芒,而更像是一種庇佑,可惜樹下乘涼的人啊,卻還在惦記著樹上的果子。

至於信玄的孫子竹丸,他還不知道爺爺留給他的江山,也不知道自己身上肩負的使命。他只需要一個能夠陪他一起玩耍,給予他親情之愛的一個爺爺,這一點,影武士替信玄做到了。所以於竹丸而言,爺爺的影子,就是一種愛的傳遞。

對手。 對於德川和織田,兩個人得知疑似信玄的死訊後,沒有第一時間幸災樂禍,反而是一種英雄相惜的嘆惋。雖然立場不同,但幾乎所有人都對信玄的實力表示讚歎。

甚至按信玄的遺詔中所說,隱瞞了三年的真相才公之於眾。織田信長得到此消息的第一反應,讓人看到了英雄過招之間亦敵亦友的氣魄,那一支舞應該就像孔明哭公瑾的情緒吧。

信玄的影子,留給對手的是內心潛藏的恐懼和敬畏。

歷史。貫穿全片的《孫子兵法》中:「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動如山」,簡稱風林火山的用兵之道,堪稱信玄的戰術精髓。可以說信玄一個人決定了戰國時代的局勢,以致其死後三年,秘不發喪,仍然可以以憑藉自己的威名保全武田家族的一方權勢。

一個人物對於一個時代有如此深遠的影響,這種人物形象的側麵塑造,要比馳騁疆場的拼殺特寫更加有力。無論是信玄的身影還是他的影武者,作為「影子」的他們都只是本尊的附屬。他們的存在是為了更好地證明本尊的價值和地位。

生存與毀滅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這裡所討論的生存與毀滅可以涵蓋不同的層次,它可以聚焦到單一個體,可以上升到精神信仰層面,最後就是一個國家甚至一段歷史的生存與毀滅。

活成充實的別人,還是虛無的自己。

影片進行了半個小時,武田信玄就因為一次暗殺後的重傷死亡,而即便是信玄死後,他仍然想一個無形的影子一樣影響著這個時代的很多人。

主公死後,繼任的影武者臨危受命,卻因受不了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自己不能理解的戰鬥信仰而選擇臨陣脫逃。

在這個階段,替身是迷茫的,他想逃跑並非是為了做回自己(其實他可能連原來的自己都不知道要怎麼回去),只是因為他不知道如何去扮演主公,也不知道除了威風凜凜和錦衣玉食之外,自己又要面對什麼。因為他沒有信仰作為支撐。沒有辦法從精神上繼承,那麼再掙扎,也僅僅是像死去的人而已。

所以,這不是尋找自我,而是不願做別人的一種逃避

毀滅不堪的過去,換個活法。

重新做回了武田信玄的影子武士後,觀眾們看到的是一個關於成長的故事,儘管故事的主角年紀已經不小了。

從戰場上的擺擺架子,裝腔作勢,到戰事會議上頗有主公底氣的決斷力,再到祖孫之間的天倫之樂。可以說,影子武士不但慢慢學會接受了主公的角色,反而把自己的一些生活觀念融入其中。使原本威嚴冷酷,高不可攀的主公形象,多了幾分溫情。

眾人享受著主公健在時的庇佑,而影子武士則在這短暫的和平中,尋找到了自己嚮往的生活。

所謂不破不立,替身破除了過去的自己,迎來新生。

命運的大限將至,毀掉人眼前的幸福,再將其打回原形。

影子武士從黑雲駒上這一摔,摔掉的是整個武田家的命運。

眼看信玄遺書中的三年時間已到,而勝賴的實力也逐漸成長起來,影子武士即將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並告別這個舞台,只是告別的方式,不禁讓人唏噓。

原來,眾人景仰的並非是作為替身的自己,而是那個主公的影子。那麼自己這三年存在的意義又是什麼呢?他的建議、他的思想、他的情感,對於武田家的人而言並無價值,他們只需要他做到一個「影子」該有的價值即可。而當天陰下來,影子不見了的時候,他之前的存在也就隨之毀滅了。

這一個留戀的轉身,很複雜,與不舍相比,他的內心更多的應該是惋惜,他本可以繼續扮演主公,為武田家做得更多,起碼等到孫子長大,能夠按照遺囑繼承家業才好。

門內的以禮相待,門外的人人喊打,這種落差發生在一個心甘情願為主公做點事情的人身上,很不是滋味。

影子的身份雖然被毀滅,但是替身收穫了支撐他前進的信仰,所以,這算是一次重生。

戰場藝術,殺身成仁。

最後一站的具體情景,我們在後面單獨聊。這裡只講影武者的選擇。

用一句很膚淺的話來解釋:「生是主公的人,死是主公的鬼。」當影武者卸下了身上的責任,沒有外界施加的壓力時,他所做的選擇才是真正發自內心,無怨無悔的。而推動他的,正是他之前建立的對於武田信玄的信仰。這也就解釋了,他為何在武田家大勢已去的時候,仍要選擇孤身奮戰。這是他想要的死法。

就在影武者倒下後,鏡頭馬上切到了空空如也的點將席。原本應該坐在那裡的主公——即便是影子,也是所有人的精神支柱,變成了一個毫無招架之力,疲於頑抗的老叟。這一層是命運的凄涼。

還有一層,則是人情冷暖的對比。這場戰役中,坐在主公席的是武田勝賴。眼看大勢已去,作為主公之子的勝賴落荒而逃,可一個出身卑微的替身,卻能夠做到殊死一搏。

影片到結尾,影武者死在了主公的旗幟旁,這應該是他最完美的謝幕。

戰場美學

通信兵的軌跡視角,以小見大。

如果各位看過《指環王》、《特洛伊》這種一大場面著稱的電影,那就一定會感嘆於特效技術的氣勢恢宏(紅旗招展,人山人海)。

但1980年(早在三年前《星球大戰》電影出來的時候,那個視效可是讓人高潮不斷的,所以當時拍攝電影的技術難度可見一斑,更不會有什麼摳圖一說……),黑澤明呈現的戰場純粹是靠調教群演,把整個場子撐起來的。

通信兵這一路小跑,路過之處,士兵皆聞聲而起。這橫七豎八的躺卧,可以看出應該是剛打完一場惡仗。沒有像老謀子拍《英雄》時的那種人海,但戰爭帶給士兵的疲累,以及士兵對於戰事的警覺性,都從這一處動態鏡頭表現出來,用的是四兩撥千斤的巧勁兒。

大陣仗有沒有?那是當然的了。

信玄負傷退兵後,長達1分鐘的逆光鏡頭,就是這樣的一種美感。遠近景的畫面層次,近處從人物看心態,遠處則是交代行軍背景,襯出一個浩蕩大軍。

夕陽,雖然色調溫暖,但也象徵著武田家族自信玄受傷開始的日薄西山。很多人曾調侃,日本自詡的戰國時代,無非是幾個村子之間的茬駕,不足以和我們的戰國相提並論。而黑澤明,則把他對於日本戰國時代的理解都融入了片子當中。

行軍陣列的美感。

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張藝謀就用自己這種大開大合的方法,呈現了大國底蘊(沒錯,就是那個擊缶)。《英雄》當中,秦軍的「風,大風,大風」,無名與飛雪在密不透風的人牆中筆試,以及無名死時面對的萬箭齊發……乃至《滿城盡帶黃金甲》中,傑王子單挑的禁軍護牆都追求的是這種美感。所以,張藝謀算是把黑澤明的影子又發揮了一下。

看似簡單,人多取勝,但真正想要把場面控制住,不僅要求群演的專業度,還要考驗導演的駕馭能力。想必各位參加過軍訓的同學都知其中滋味,想要視覺效果規規矩矩的威嚴,功力是自然不能少的。

人拍膩了,就拍馬出來皮一下。

大場景中,比人更難控制的就是馬。所以不難理解《戰馬》、《鬥牛》、《忠犬八公》這種動物電影的難度了。在武田家一敗塗地的戰場上,除了傷兵殘將之外,馬的翻滾掙扎,也是亮點。

如果像大多數電影一樣,戰場上死氣沉沉,群演只要躺屍過個場就行這種就太沒水平了。讓人窒息的,正是臨死前的奄奄一息,還有一口氣咽不下的掙扎才讓人揪心。

綜上而言,無論是戰前的陣列行軍,戰中的衝鋒陷陣,以及戰後的悲慘,黑澤明都能夠把控得力,不得不讓人嘆服。

孫子兵法中的「風林火山」已經被很多廣告文案玩兒爛了。不管是買電腦的(明基),做綜藝的(街舞),從得找出這麼點兒噱頭,過度消費一下。

「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動如山。」

不知道日本人看這部片子會不會像中國人看《三國演義》,我是找到了一些共性的,謀略、膽識、英雄人物之間的惺惺相惜,以及戰場呈現。

似乎除了勝賴拿下的那場火攻看上去稍微有些假,其它的處理放到現在也是上佳。

PS:影武者做的那場夢,是比較有代表性的黑澤明的審美了。

weixin.qq.com/r/diiCmjr (二維碼自動識別)

網盤鏈接:

pan.baidu.com/s/1ykU0I_


推薦閱讀:

TAG:影子武士電影 | 黑澤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