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劇課] Vol.1:中國編劇最大的問題只有這兩個字
[編劇課] 谷臻故事工場邀請業內老師,定期開展線下課程,與復旦大學創意寫作班的同學深入探討編劇實戰技巧。
課程老師:
生於1989年5月,江蘇南京人。
南京藝術學院戲文系本科。
英國East 15 acting school電影製作碩士。
編劇、廣告導演、紀錄片導演、剪輯師。
現任教於上海建橋學院。
課程背景:須一瓜的中篇小說《淡綠色的月亮》是一部評價不錯的作品,而據其改編的電影《夜色撩人》卻差評如潮,不管是重出江湖的夏鋼導演,還是實力派演員王千源與余男的搭檔,都撐不起這部電影的票房與口碑。這堂課就來看看問題到底出在哪兒。
小說《淡綠色的月亮》所講的故事非常簡單:兩個男人闖進家中搶劫,丈夫在這樣一個意外事件中的表現很懦弱,他並沒有像女主角想像的那樣衝上去反抗,解救她,沒有表現出英雄主義氣概。這個意外事件讓女主角的心理發生了一些變化。並且因為她心理的這些變化,導致她跟丈夫的關係發生了一些變化。
原作著墨最多的部分在於女主角芥子在劫案發生後的心理變化。劫案並沒有給他們家帶來太大的損失,沒有傷亡,丟了點錢,不多。但是這一夜之後,女主角好像進入了新的世界。原來她覺得丈夫很帥很強壯,丈夫能保護她,現在她看她丈夫,怎麼看都覺得窩囊。雖然她丈夫並沒有任何變化,他還是那個樣子,他的衣著,他的動作,每天工作的那些事,都沒變化。可是她的心裏面就是感覺怪怪的。小說中這種心理變化寫得很好。
小說還有另外一條線索,女主角覺得丈夫窩囊之後,她對和這個案件有點關係的一個叫謝高的警察產生了某種依賴。這種依賴感很難去定義。他們是朋友,又比朋友多一點點;像是兄妹,又好像有一點點曖昧。他們也不是情人,他們就處於一種很微妙的狀態中,這種關係寫得也很好。
這是小說寫得最好的兩個點。如果用兩個字來概括就是微妙。
這部小說有個不錯的主題,也是經常被拿來討論的主題:英雄主義情結。女主角的丈夫在面臨搶劫的時候,為了性命安全,選擇放棄錢財,甚至放棄維護老婆的尊嚴。警察謝高給女主角講了一個故事。他的一個警察朋友坐火車時碰到一群劫匪,作為全車唯一的警察,他沒有跟劫匪殊死搏鬥,而是跟劫匪說,我卧鋪的六個人是我領導的人,錢財可以搶走,但不要傷害他們的生命。最後全車無人傷亡,而警察被失去錢財的群眾暴打一頓。警察無疑做了正確的選擇,但車內群眾不這麼認為。小說關於英雄主義情節的探討有它的社會意義。
綜合來看,《淡綠色的月亮》是一部不錯的小說。根據小說改編的《夜色撩人》,除了增加了女主角探望某見義勇為青年和結局女主角與丈夫離婚,警察謝高見義勇為不幸離世三個情節,在內容上與小說保持了高度一致,甚至對話語言也一模一樣。然而大眾對電影的評價卻很低,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夜色撩人》的海報,slogan是「撲朔迷離的入室劫案,糾纏不清的背後真相」,想像一下你和你的家人走進電影院,看到這樣的海報和這樣的廣告語,是不是很期待?然而看完電影你會發現,你的期待完全落空了。
這就是我今天真正想講的問題,類型。
夏鋼導演在這個故事裡看到了一些類型化的元素。比如說電影里有搶劫、所謂的真相、警察、劫匪,把這些關健詞拎出來後,有警匪元素,有懸疑元素,你會覺得好像是一部類型片。電影直到中間往後一點點,才告訴你真兇是誰,並且前面給小保姆加了很多戲。導演在電影的前半部分,煞有介事地去渲染了這種所謂的懸疑感,可兇手是誰根本就不是我們關心的東西。電影里還出現了綠色的月亮、沙漠、毒蛇、紅繩子,我作為一個普通觀眾,看到這些時感覺莫名其妙,因為它不在我對這部電影的期待當中。
這部電影中拼湊了很多元素,而我本來只是想看個懸疑片爽一下的,這些東西把我的思路打亂了。就像你在網上買了一個手機,到手後發現是個手機模型;買了一件藍衣服,到手後發現是件黑色的。那種感覺就跟我懷著看懸疑片的期待,看完《夜色撩人》後的感覺是一樣的,就是我被欺騙了。
這就是我想跟大家講的概念——類型滿足。
////
什麼是「類型滿足」?
這一點觀眾比編劇更有發言權
類型滿足是指,觀眾在看一部電影的時候,一定是懷著對於這個類型的期待的。這是最基礎的需求。就像我們去飯店吃飯,第一要滿足的是吃飽,然後才是好不好吃。類型滿足,就是「吃飽」這個層面。你告訴觀眾這是一部愛情片,那是一部懸疑片,首先要滿足他們對於愛情片和懸疑片的期待,這是最重要的一個層面。如果沒能做到,就會像看《夜色撩人》一樣,讓觀眾有種受騙感。
類型滿足是給故事定方向的,剛開始創作一個故事的時候,要對它有一個明確的定位,知道受眾是誰,你就會往那個方向去。《霸王別姬》、《活著》的編劇蘆葦出版過一部談話集,叫《電影編劇的秘密》。其中記者向他提了一個問題:你認為中國編劇最大的問題是什麼?這個問題特別大,但蘆葦的回答特別簡潔,就一句話,類型不清楚。當我們仔細去看一下國產片,會發現沒有幾個片子的類型是清楚的,比如《紅高粱》,再比如《霸王別姬》。在藝術片的範疇裡面,它們是好的電影,但如果我們正在創作一個面向大部分觀眾的一個商業片的話,這樣的路線就是危險的。或許會拍出一部《紅高粱》,但是更大的可能性是不會。
類型不清楚,這句話有一個前提,一部電影的類型不清楚,「不清楚」的接受者是觀眾,換句話說,觀眾是清楚類型的。這種訓練來自於他們看過的所有香港片跟美國片。觀眾看了那麼多美國片、香港片之後,會對某一種類型形成一個期待,比如對愛情片的期待就是兩個相愛的人如何突破障礙,要在一起的故事;對懸疑片的期待是有一個特別吸引人的謎團,主人公要迫切解決謎團,必須要有一個偵探或者類似於偵探的角色,劇情上面的數次反轉。
電影《殺人回憶》一直到影片結束,觀眾都不知道兇手是誰,和《夜色撩人》有些類似的「掛羊頭賣狗肉」感覺,但觀眾懷著看懸疑片的心理來看這部電影,卻並沒有感覺被欺騙。因為劇情一波三折,有反轉,作為一部類型片,它滿足我們了。電影《消失的愛人》,其中探討了婚姻、大眾媒體、民粹、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很多高級的問題,但首先,這部電影有個很懸疑、很抓人的故事,觀眾看著很爽,觀眾在為這個故事買單的基礎之上,接受了那些更高層次的表達。電影《45周年》在情節上和《夜色撩人》有些相似,一對平靜生活了45年的夫妻,妻子因為一個小意外,發現了丈夫的另一面。不同之處在於這部影片充滿了夫妻情感和生活的細節,滿足了觀眾對類型的需求,並且給出了一個超出普通愛情片的驚喜結局。
譬如做飯,類型就是食材本身,而不是調料,炒菜的時候撒一點懸疑或者愛情,更高層面的觀念表達才是調料。
Tips:
「類型」概念:
在《故事》、《救貓咪》等編劇書中都可以看到基本類型劃分,但是我更建議大家不要直接以書中所說的概念作為標準,而是去找五部最優秀的懸疑片觀看,總結一下這五部電影中的共同之處。每個人對類型的理解都有微妙的不同,你的直覺是可能比從書本得來的概念更準確。
最受歡迎類型:
每一種類型的觀眾群體是不一樣的,每一種類型有它的天花板。而觀眾受眾面最廣的,是喜劇和動作片。這兩種類型的天花板幾乎是沒有上限的,只要你拍得好,會有無數的人過來看,比如《戰狼2》和《捉妖記》,因為這兩種類型是合家歡的。
實操技巧:確定類型
當你接到一個定製要求,而客戶本身尚未明確類型時,比如手機商希望定製一部關於手機的電影,但並不要求是愛情片、動作片或者其他類型影片,這個時候我覺得先不用確定類型。這是最珍貴的頭腦風暴的一個階段,我可以假設手機裡面,藏著改變世界的秘密,它可能是一部科幻片;可以假設手機是從未來穿越來的,它蘊藏著未來手機的發展方向,這可能是一部穿越片或者商戰片。可以先不要確定類型,完全發散自己,然後把創意匯總起來,從裡面找到一個最好的,然後再確定類型。
////
如何鍛煉編劇技巧?
"改編小說"與"自己編故事"
一、小說改編劇本
把小說改編成劇本一般有兩種做法,一種是拉故事,一種是做人設。
(一)從人物設定入手。
舉一個例子。李安拍過一個電影叫《色戒》,它改編自張愛玲的一個小說。電影似乎是一個有類型感的片子,關於刺殺漢奸,裡面還有美人計。但如果大家讀過原著就會發現,小說寫得非常抽象,百分之八十都在寫女主角的心理。如果我是電影的編劇,我拿到這樣一部小說,我肯定是從人物出發。因為人物的心理寫得很清楚,我就知道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了。
緊接著我從人物的心理邏輯出發,去推導出他會幹什麼事情。如果你看過《色戒》,你應該知道電影給王佳芝這個人物加了很多戲。她的父親去了英國,她的媽媽把她拋棄了,她在她姨媽家長大,她姨媽又把她爸爸的房子賣了等等。這些東西都是小說中沒有的,是李安根據小說中王佳芝這個人物的心理邏輯推導出來的,那些事發生在她身上是合理的,我覺得這是一條路。
(二)從故事情節入手。
當你面對的小說內容不是那麼豐滿,我會做的一個工作就是拆,把小說逐字逐句地拆開來,去思考每句話之間是否存在空隙,一閃而過的人物,比如《淡綠色的月亮》中提到了一個警察陶峰。找到這樣的空檔去充實它。或者是抽取幾個讓我感到興奮的點深入挖掘,比如我對芥子這個人的分裂很有興趣,她一方面管理一個髮廊,手下有很多員工,是一個很有能力的女強人,但同時在她那個丈夫的這件事情上面,她又是一個,就是因為丈夫沒有挺身而出,我開始覺得他窩囊的這樣一個有點中二的女性。我對她的這種分裂的性格很有興趣,然後我可能會從此出發去挖掘一下。
當你面對一部情節性很強、容量很大、線索眾多的小說,更多時候要學會做減法,刪掉一些不必要的支線,然後只留一個適合改編成電影的核心線。如果我改編《淡綠色的月亮》,我會在第一時間把兇手交代清楚,不會一直拖到劇情中段,因為它不是一個重要的信息,重要的信息是發生這件事情之後,芥子跟她丈夫之間的關係的變化。
做好以上兩點,是否就說明一部好的小說已經改編成好劇本了呢?不,其實50%都不能保證。小說和劇本的載體有巨大的差異,幾乎就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表達方式,只是它們呈現出來的白紙黑字的形式有點相似。這就引出了第三個技巧——
(三)心理描寫必須外化成為動作。
《淡綠色的月亮》中心理寫得特別的生動。比如發生搶劫之後,第二天早上醒過來,芥子的心理狀態,小說是這樣寫的:次日一早,警察上門請走了保姆。芥子吃過麥片,靠在沙發上竟然睡了過去,直到電話響起來。喬北說你沒事吧,芥子想哭,可是她感到自己,不想讓喬北知道她想哭了,她說我沒事。飛機很順利是嗎?喬北說很順利,進程安頓下來太遲。她老公那個時候去出差了,沒敢去電話怕吵你。芥子聽我一句話,錢是身外物,你別看不開,破財消災懂嗎?我知道芥子低聲說。我本來想說這不是錢的事,但芥子說那你什麼時候回來,喬北說七八天吧,有事打小王的手機,我都跟他在一起,你記下他的手機號碼好嗎?芥子說好,你說吧。其實芥子手上並沒有紙,也沒有筆,喬北在電話里,三個三個一組的報了號碼,芥子三個三個的重複著,但什麼也沒有記錄下來,句號沒了。這一段寫一個人經歷了一夜驚魂的人早上醒來,發現做什麼事都集中不了注意力,幹什麼都干不好,寫得非常好。大家再想像一下,這一個小段落拍成電影之後是什麼樣子的?喬北說,芥子說,喬北說,芥子說。小說中的那些停頓,芥子本來想說,但是她實際說了的那些,在電影中是沒有的。因為電影是沒有辦法在一個人說話的同時,像漫畫一樣放一個框,展現她的心裡其實在想什麼。
所有的人物心理,必須外化成動作,成為用眼睛能夠看到的東西。比如一個人在說話的時候,同時鏡頭在拍他的手在顫抖,當然這個不是很高級的手法,但是我們至少可以從中看到,這個人說話的時候是有一點言不由衷的,他可能在想別的事情。我們在看小說和看電影時的狀態完全不一樣,因為它們的表達方式是不一樣的,這個是個非常重要的問題。觀眾在看電影的時候,沒有辦法像讀小說時那樣深入思考,一個逗號把兩個詞給隔開來了,這個逗號是否有什麼含義,是不是有某種人物心裡的變化在裡面,看電影的時候完全不會想這些事情,一個鏡頭就那麼幾秒鐘,馬上換下一個鏡頭了,觀眾的注意力得一直跟著走。不像看小說,我們的注意力是可以飄開來的,可以想別的東西。
二、鍛煉編故事的能力
(一)自圓其說
一個特別好的一個技巧就是給自己出題,給自己設置一個有點奇怪或者不太合理的情境——比如你在咖啡館喝咖啡的時候,突然出現了一隻狒狒——把它記下來,然後想這件事情怎麼去做到它,怎麼把這個不太合理的故事編圓了。這只是一個遊戲,沒有必要去想它的類型是什麼。類型只存在於項目當中,如果你真的要把它變成一個影視劇的劇本,你再去想它的類型是什麼。
(二)情節公式
構建情節時可以列一個表格,第一格是人物,第二格是目標,第三格是障礙,第四格是行動。
列了這樣一個表格,就是你會發現,基本上80%的類型片都是這樣一個套路:一個人有了一個目標,他在離他的目標之間有障礙,然後他想通過他的行動去突破障礙達到目標,最後他可能達到了,也可能沒達到。就是這個模型可以幫助你,至少在想不出創意的時候,有一個搭建情節的標準。
比如我會給芥子這個人物設置一個明確的目標。在小說中,她是沒有目標的,第二天早上醒來,她就陷入了另一個世界,但是她並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她也沒有說我必須要調查清楚什麼真相,因為真相早就擺在那兒了。我會給她設定一個相對比較明確的目標,比如說她要去拿到丈夫的口供,或者獲得別的什麼東西。有了這樣一個目標之後,她就有障礙了,那芥子的故事,就變成了,她要突破這些障礙,去達到她的那個目標的故事。在大多數的類型片當中,人物是目標非常強烈的,而不是處在一種猶猶豫豫的那種狀態當中。
本次課堂的主題是類型,接下去的兩堂課談結構跟人物。類型、結構、人物,我覺得對劇本來說是最重要的,在開始劇本精讀之前,我們需要對此達成共識。
推薦閱讀:
※電影 | 創造劇本中的世界
※「我會寫文字,能零基礎入門做編劇嗎?」「……」
※《編劇有章法》:先明白怎麼讀,再學著做
※[編劇]當你想寫一個現代普通人意外獲得超能力成為超級英雄的電影劇本時,一定會寫成《蜘蛛俠》
※今天我來推薦一本小黃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