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糖尿病看抑鬱症,兼談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
抑鬱是一種心理情緒,幾乎每個人都體驗過,喜怒哀樂,五味雜陳,人生本就如此。對大多數人而言,不會無因而抑,也不會持久呈郁,最終都會走出來,恢復平穩。
而抑鬱症患者則看上去深陷於抑鬱泥潭,不能自拔,甚至走向自我毀滅。這讓人很自然地會給抑鬱症患者貼上標籤:鑽牛角尖、太執著、放不下、想不開、心眼小、懶惰逃避等等。
以前,社會上把抑鬱症看成是思想問題,現在也認可是一種病,這是一個進步。但大家更偏向認同是心理疾病,認為患者最需要的是心理輔導、啟發疏通,改變思維。很多抑鬱患者也自認如此,花高價請心理諮詢大師,不相信藥物治療,或視吃藥為病恥,追求儘快停葯。
然而,抑鬱症不是簡單的心理疾病,也是實實在在的生理疾病,是大腦神經遞質(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分泌不足或者失去平衡造成的。是疾病就有癥狀,只不過不同於其他大多數以身體癥狀為主的病,抑鬱症是以心理癥狀為主。
這些知識按說並不新鮮,上網查都能看得到,但大多數人還是不能很好地理解,究其原因,我很贊同張進老師在《渡過》一書中的觀點:「抑鬱症這個名字不科學,應該稱為腦功能失調症」。抑鬱症這個病名已經約定俗成,總讓人顧名思義,以為走不出抑鬱情緒就變成了抑鬱症,確實造成了很多誤導。
另外,對抑鬱症的介紹多為醫學名詞術語,太過理論深奧。現在我用糖尿病來比對吧。
糖尿病的病因是胰島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損,導致人體血糖升高,從而引起各種組織,特別是眼、腎、心臟、血管、神經的慢性損害和功能障礙,主要表現為多飲、多尿、多食和消瘦等生理癥狀。
按照同樣的句式,可以把抑鬱症再說一遍:抑鬱症是由大腦神經遞質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損,導致人腦功能失調從而引起慢性損害和功能障礙,主要表現為悲觀絕望、自卑消極、多思多慮、喪失活力等心理癥狀。
實際上,用糖尿病來說明抑鬱症,還真不是單純為了好理解。最近的醫學研究結果指出,糖尿病與抑鬱症均屬於一種同源性的疾病,二者有類似的發病機制,均在於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的功能紊亂。
有了這個比對,有些道理就會淺顯易懂。你會認為糖尿病是因為心理問題而患上的嗎?你會通過心理輔導讓一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降下來嗎?得了糖尿病不需要吃藥和打胰島素嗎?答案當然都是否定的。
如此,抑鬱症與吃藥間的關係也應該說清楚了,吃藥不是好不好的問題,而是不得不的問題。藥力見效之時,如撥雲見日,霍然而愈,浴火重生。精神學科對抑鬱症最重要和偉大貢獻莫過於二:一是闡明了作用機制,二是發明了治療藥物。
情緒是連接心理和生理的橋樑,古代醫學養生講大喜、大悲、大怒,都會導致身體疾病,就是這個道理。抑鬱情緒與抑鬱症肯定是相關的,而且是正相關。但抑鬱情緒畢竟不是抑鬱症的充分條件,這一點也正如糖尿病與營養過剩及缺乏運動有關,但遺傳因素、個體差異等也起著重要和難以定論的作用。
即便我們不去糾纏確切的病因,即便我們認可抑鬱情緒失控會導致抑鬱症,也一定要明白,那是一種質變,是兩個截然不同的階段,是此岸與彼岸的兩界。因此,應對二者的手段也迥然不同。抑鬱症如果到了中度以上,一定要從單純的心理手段轉變為以吃藥治療為主上來。
可以斷言,只要神經遞質沒出現分泌問題,遇到抑鬱的事和抑鬱心理,大多數人可以找出各種辦法緩解。而如果神經遞質出現了分泌問題,真正得了抑鬱症,如果不吃藥不治療,縱使你有多大的才華,多高的智慧,多少的財富,多深的領悟,喝了多少雞湯,找了多少心理大師諮詢,也恐怕無法擺脫抑鬱黑狗的噬咬。
釋一先生在「渡過」公眾號上這樣寫到:「病後常將患病時的心理感受與以前正常時進行對比,才發現所有的病症表現狀態正常時都有,只是正常時負面情緒持續不了多久就會過去,病時就深陷負面情緒中難以拔出」。
我二十幾歲時也得過抑鬱症,那時尋求過傾訴、諮詢、看心理書籍、心理輔導等,但要不就是如心靈雞湯般一時自己灌個水飽,要不就是感受到對方開導背後的居高臨下和優越感,徒增自卑,而對絕望、灰暗、無興趣、無活力的病理狀態毫無作用。
終於到了沒有退路的時候,母親堅定地按照醫囑給我服藥,那時候的老三環類藥物讓我口乾、多汗、心悸,但終於堅持了下來。兩個月後,忽然一天,站在窗前,感受到早春的暖風吹拂在臉上,抬頭看艷陽藍天,瞬間內心平靜祥和,化蛹為蝶,重生的喜悅直上九天。
得了抑鬱症不要怕,因為用藥能治好,萬一複發還能再控制。抑鬱症也不是高級病,不光「精英」、文化人得,誰得都有可能。得了很痛苦,但不「羞恥」
有一點也很欣慰,抑鬱症也有不少「正效應」,他可以讓你對人生有超出常人的深刻體驗,還會激發、代償和提升一些身心功能。
推薦閱讀:
※預防篇|如何預防糖尿病併發症!
※同一滴血,倆個值?血糖儀在「撒謊」?
※糖尿病眼病須預防
※全面認識餐後血糖,有效遏製糖尿病併發症
※4類天然「降糖葯」,越吃血糖越平穩,多吃還能「逼走」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