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黃帝內經》,學養生之道
前幾天,小固跟一位醫生朋友聊天,他跟我說現在很多人的健康觀念不正確,關心的不是身體是否健康,而是身體是否有疾病。認為只有身體不舒服了才會去找醫生,但真正關心健康的人,應該是讓身體處於良好的狀態,做到少生病,甚至不生病。
其實這位醫生朋友主張的就是「治未病」,而這個理念在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中就有提到,中醫歷來是主張防重於治的。養生防病固然是好,但這《黃帝內經》讀起來確實有些晦澀難懂,所以小固在這裡就為大家簡單地總結了幾條:
1. 和自己和諧相處
《黃帝內經》講養生,總結起來就是四個字——隨緣隨性,也就是和生存的外在環境、自己的身體和諧相處。想要和自己和諧相處,首先就是要有一個好的心態。
小固認識一位副局級領導,本身有高血壓,經常被頭暈頭痛所困擾。工作上呢,遲遲不能被提拔為正局級,更是讓他著急上火,這個高血壓癥狀也是越來越嚴重。最後正式任命終於下來了,正局級人選另有他人。沒想到,他的血壓反而降下來了,頭也不疼了。這是因為他不再被升職的慾望所煩擾,身心舒暢了,病情自然就緩解了。
這就是《黃帝內經》——《素問·舉痛論》提到的「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所以,氣既不能不足,也不能有餘,更不能不暢。人要百病不侵,那就要學會養氣、護氣。
2. 是通還是補要看體質
如果生體本質就弱,光有好的心態也是遠遠不夠的。在進行身體調理之前,我們還需要了解自己的身體。
人體如果營養過剩了還去補,就會發生「交通堵塞」,這時應該要通,無論是血脈、經絡、腸胃都要通。比如高血壓、高血脂、痛風人群就屬於宜瀉不宜補的類型。但如果是體質虛弱的人呢,那就可適當選用人蔘、冬蟲夏草等進行補益。所以,你的身體是要通還是要補,關鍵還得看身體狀況。
養氣護氣、通補得宜,簡單的八個字是《黃帝內經》帶給我們的啟迪,讓我們學會與自己的身體和諧相處。那接下來呢就要說說對外的問題了,面對這大千世界,我們又該如何與之和諧相處呢?
3.不違四時,順應自然
《素問·上古天真論》有句話叫「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就是說要迴避與自然法則相違背的事情。比如夏天,自然界是生髮的,那麼人就應該多活動,多出汗,排出身體里的「垃圾」。
而秋冬之時,萬物斂藏,養生者宜順時而養,須護藏陰精,使精氣內聚,以潤養五臟。可用阿膠、銀耳、紅棗、蓮子、桑葚等具有滋陰、養血、益精的中藥或食品進行防治保健。
4.工作和休息是一對陰陽
《黃帝內經》有個很重要的養生法則叫「陰平陽秘,精神乃至」,就是強調陰陽的平衡。我們常常說勞逸結合,其實這就是一個陰陽平衡的典型。
工作屬於「陽」,休息就像「陰」,一味工作,休息不夠,就會打破陰陽平衡,使健康的天平出現問題。而說到休息,那可不只是指睡覺,適當的體力活動,比如散步、打太極拳等都是不錯的休息方式。
總的來說,《黃帝內經》是不主張刻意地、教條地養生的,所以我們一定要注意根據不同氣候、不同體質來「辨證」養生。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把書找來看看,先看《黃帝內經·素問》里前幾章,因為這部分與預防、保健、養生相關的內容較多,相信會對你有所幫助。
推薦閱讀:
※《〈黃帝內經〉針法針方記》第二講 針法
※黃帝內經中脈以胃氣為本的重要性及其四時五臟病死脈表現
※《內經圖》釋
※張燦王甲談黃帝內經
※武當山珍藏內經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