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演變五百例 前言

前言漢字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字之一。它已經有五六千年的發展過程,現在有約佔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在使用著它。漢字在中國源遠流長的文化史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優美的漢字書法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寶庫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幾千年來,漢字的形體經過了多次的演變,主要字體有下面幾種:一、甲骨文。這是商朝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由於它是以記錄占卜之事為主的,所以又被稱為「卜辭」、「契文」;又因為最早是在殷墟(商朝後期的都城遺址,在今河南安陽小屯村)發現的,又叫「殷墟文字」。已收集到的甲骨文單字約有四千多個,其中一千多字可以釋讀。這種文字已較完備,但是有許多字的筆畫和偏旁尚未完全定型。周朝早期也有少量甲骨文出土。二、金文。這是商、周時期刻鑄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又叫「鐘鼎文」。這種文字前期字體與甲骨文相近,有的還保留了早期圖畫文字的痕迹;後期與小篆相近。已收集到的金文單字有五六千個,多半可以釋讀。金文的形體結構比較成熟,周朝的金文銘辭有的一篇長達五百字。三、小篆。這是秦朝通行的文字,又稱「秦篆」。戰國時期,中國各地文字異形;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對文字加以整理和簡化,在「大篆」(又稱「籀文」,春秋戰國間通行於秦國)的基礎上,規定了一種標準字體,這就是「小篆」。秦朝的這一統一全國文字的重要措施,對漢字的規範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四、隸書。這是漢朝通用的文字。始於秦未,沿至三國。又稱「漢隸」、「佐書、「八分」等。早期的隸書保留了一些小篆的形跡;後來波磔的筆法增多,這成為隸書字體的一個顯著的特點。隸書的出現,為後來的楷書奠定了基礎,標誌著漢字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那就是由古文字階段進入了今文字階段。五、楷書。這是漢朝未年開始出現,一直通行到今天的一種字體。由於它的形體端正,筆畫平直,足為楷模,所以被稱為「楷書」,又叫「正書」、「真書」。歷代許多書法家都是以楷書聞名於世的。六、草書。草書出現的時代其實比楷書還早,大約始於漢朝初期。早期的草書是書寫隸書時的快捷變體,稱為「草隸」,後來又叫「章草」。漢末以後,脫去章草中保留的隸書筆畫的痕迹,形成一種筆勢連綿迴繞、偏旁相互假借的「今草」。唐朝時還出現了一種筆畫更加放縱、難以辨認的「狂草」,現在一般所謂的草書指的是「今草」。七、行書。這是一種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字體,三國和晉朝以來流行。這種字體寫起來比楷書便捷,又比草書易於辨認,所以很受群眾喜愛,行書中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但是很難有一個截然分開的界限。此外,自有漢字以來,就出現了許許多多的簡體字,它們被稱為「俗字」、「手頭字」等,這是為了文字應用的方便而產生的。在漢字的發展過程中,文字既有繁化的現象又有簡化的現象,但是總的趨勢是簡化。漢字的簡體字古已有之;只是到了本世紀五十年代,我國才把歷代民間流行的簡體字通過研究整理後逐批公布,這就是現行的「簡化字」。為了使具有一般文化水平的讀者了解漢字發展演變情況,從而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特編寫了這本書。本書有以下幾個特點:(一)這是一本普及性的漢字知識讀物。內容是通過列舉漢字幾種主要字體中的一些字例,並對這些字例的字源作圖解和淺釋,力求簡明形象地體現漢字發展演變的歷史過程。(二)本書共選取常用漢字五百字(加上釋文中提到的通用字、假借字等共為六百六十多字),每字依次列舉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草書和行書等七種字體(其中有的已簡化,另加簡體字)。生僻罕用的字和上述七體不全的字不選入(只有金文的個別字用籀文或戰國文字代替)。(三)漢字的各種字體一般都有多種不同的寫法。本書只選摹其中比較典型或比較常見的一種為例,為避免繁瑣,字例不一一註明出處。(四)本書對字源的解釋,多以文字學家有公認的定論為準;也有採用或參考某一家之言的:還有作者自己的一得之見。由於本書性質和篇幅所限,釋文都不加以論證,也恕不註明觀點來源。(五)對一些古今義變化較大的字,本書在解釋古義時,儘可能地引用了一些較早的文物或古籍上的詞句,作為佐證。(六)本書正文按漢語拼音字母順序排列(多音字以最常見的讀音為準〕,正文前有筆畫索引,以備檢索。
推薦閱讀:

【周易是什麼?】  (1)  周易是什麼?(代前言)
1-0.前言
0前言
前言12323
《解脫之道》前言(3)

TAG:漢字 | 演變 | 前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