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姓氏堂號名與堂聯

姓氏堂名與唐聯堂號是中國姓氏文化中的一種特有現象,不但是祖先崇拜與尋根意識集中體現,也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人文內涵。

「堂」一般是指高大寬敞明亮的房子,或者住宅的正屋。古代居室前為堂,後為室,先登堂方能後入室。故成語「登堂入室」比喻學問、技能等一步一步達到高深的程度,而「入室弟子」的名份要比「掛名弟子」正統出不知凡幾。由於堂屋系進院後一覽無餘的門面所在,故而較為敞亮、考究,是一個家族聚眾活動的重要場所之一,祭堂、禮堂、靈堂、講堂、會客廳、會議室均可充得。不過,中國古代祭祀列祖列宗之處還有專門的場所,也即由春秋宗廟發展而成的祠堂。祠堂最早出現在漢代,開初多建於墓所附近。宋、明以後,民間聯宗立祠之風大姓,遂使祠堂遍天下。國人向有好名之風習,凡事講求名正言順,堂屋和祠堂既然如此重要,自然需要給它取上一個意義深遠豐富的名號。這個名號就是堂號。

作為民間家族文化中一種用以慎終追遠、團結血親、敦宗睦族的符號標誌,中華民族的每一個姓氏都有自己專用的堂號,如李姓的「隴西堂」以及陳姓的「潁川堂」趙姓的「天水堂」均是,這也可以稱為郡望總堂號。二是各姓氏的支派,既秉承該姓氏的郡望總堂號,同時又有自成一家的分支堂號,以與其他支派區別開來。這種支派堂號其實便是「房」和「支」的代稱。譬如,一個家族一代有弟兄五個,這弟兄五個各赴一方,自立山頭,在這種情況下,無人就各有各的獨特堂號。

支派堂號的命名方式也有兩種:一是仍以始祖發祥地為堂號,如太原王氏後來衍生出琅琊王氏、金陵王氏、固始王氏等,有些支派便以此分派世系的郡望作為堂號。這其實亦屬郡望堂號範疇,只不過使用範圍較小罷了。二是以某特定先祖的道德文章、功業科第或文治武功之最具代表性者為堂號,此為典故堂號。典故堂號包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文化意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和理想在民間文化中的具體體現。如魏姓的「十思堂」、任姓的「五知堂」、鄭姓的「務本堂」等均屬典故堂名類型。

因為一個姓氏一般會有一個或數個郡望,如陳姓的郡望為潁川,而張姓的郡望則有太原、清河、范陽等。郡望之名成為郡望堂號後,以其歷史久、名氣大、傳播廣,具有強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故在姓氏堂號中使用廣,往往又會自然而然轉化成為各姓氏的郡望總堂號,如:

京兆堂(以京兆郡望為堂號的姓氏)——杜、宋、韋、段、車、史、田、黎、米、邢、豐、雍等34姓

太原堂——吳、項、袁、殷、周、蔡、應、沙、藍、盛、梅等26姓

天水堂——秦、趙、嚴、尹、桂、庄、姜、皮、上官等20姓

隴西堂——李、牛、董、艾、關、時、萬等13姓

潁川堂——陳、鍾、許、荀、庚、韓等11姓

扶風堂——馬、魯、蘇、班、竇、寇等11姓

滎陽堂——鄭、潘、貿、羊、陽等7姓

須知姓氏來源十分複雜,尤其那些人口眾多的大姓,往往有多種淵源、多個支派,每個淵源支派都有可能形成一個郡望,每個郡望都有可能形成一個郡望堂號,而這眾多的郡望堂號中又必得產生一個個郡望總堂號作為其精神統帥和靈魂,以將所有同姓之人團結凝聚起來,為他們找到一個最終的精神寄託和歸宿。譬如王姓,支派如雲,盤根錯節,僅其重要郡望就多達21個,但近現代海內外王姓華人無不以「太原堂」為榮,「太原堂」當之無愧成為王姓的郡望總堂號。

郡望總堂號只是表徵一個姓氏的最初肇源地,沒有太深的文化意義。我們將在本篇重點講述典故堂號。

典故堂號細分下來,大致又有三類,現一一舉例分述。

1、以先祖的道德懿行為堂號

①楊氏「四知堂」

楊震,東漢弘農華陰(今屬陝西)人。為官清廉,剛正不阿,且博學多才,淹通經史,人稱「關西孔子」。一次,楊震前赴東來去任太守,途經昌邑,解鞍少駐。昌邑縣令王密素來欽慕這位老上司,又有幾分溜須拍馬之意,便趁夜深人靜,懷揣金銀來至楊震住處,想要聊表寸心。楊震堅辭不收,互相推讓了幾個來回,王密急道:「大人,您老人家就請收下吧!反正半夜三更的也沒有人知道」。一聽此言,楊震正色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有此四知,怎麼能說沒人知道呢?你趕快拿回去吧!別髒了我的地方。」王密自討沒趣,怏怏而回。楊震一生行事大抵如是,但求,「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地」,心下始安。他正氣凌然,多次上疏切諫時弊,中被誣陷罷官,飲?自殺。為了紀念楊震的清正德操,寄寓對先祖道德風範的崇敬與懷念,弘農楊氏即以「四知堂」為堂號代代相傳。

②孟氏「三遷堂」

取材於「孟母三遷」的故事。本出漢劉向《列女傳.鄒孟柯母傳》。孟母最初帶著孟子住在墓園附近,孟子的模仿能力很強,耳濡目染,沒多久就學會揮舞著鐵鍬在地下掘坑,學人哭喪也學得惟妙惟肖。孟母認為這樣子下去兒子不會有大出息,就把家搬到了集市旁邊。這次孟子學得更快,不幾天就變得油嘴滑舌,知錙銖必較,活脫脫一幅奸商模樣。孟母搖搖頭,帶著幾分「儒子不可教」的失望,留著淚又一次折騰著搬家。這會搬到了學宮附近,孟子想做「超級模仿秀」的志氣不減,很快便學會了近推揖讓等禮節,人也變得彬彬有禮了。孟母這次欣慰地笑了,似乎已然窺到兒子輝煌的未來。孟子後來不負母望,學六藝,習諸經,卒成一代大儒,後世之人尊其為「亞聖」。

孟母三遷的故事在幼兒啟蒙讀物《三字經》中被濃縮為「昔孟母,擇鄰處」六個字,作為一則著名的教育故事,千百年來一直為世人所稱道傳誦。孟氏後人因此將堂號命名為「三遷堂」。

③史氏「忠烈堂」

此堂名係為紀念南明小朝廷的孤忠臣子,抗清英雄史可法而立。

史可法,明河南祥符(今河南開封一帶)人。崇禎元年進士及第,歷任西安府推官、戶部主事、員外郎等職。崇禎八年,以副使銜監領江北諸路軍馬,抗禦農民軍,因治軍有方,能以身作則,臨陣感為士卒先,屢挫農民軍兵鋒。崇禎十七年,李闖王農民軍攻破北京,崇禎自縊煤山,福王於南京立國,史可法拜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旋被排擠,以兵部尚書出鎮揚州。時鎮將高傑與黃得功各擁兵自重,爭駐揚州,縱兵焚掠,所為多不法,鬧得人心惶惶,民不聊生。史可法煞費苦心,予以調和,二將勉強聽令,暗中依舊勾心鬥角。清軍入關後,一路勢如破竹,兵鋒直指揚州。多爾袞敬重史可法之忠義,致書勸降,史可法斷然拒絕。兩軍交鋒,各鎮兵無一聽令來援。史可法孤力難支,清兵如林而致,城破,史可法知回天乏術,拔刀自刎,北部將勸阻。終被俘,不屈,死節。

史可法非止能夠力御外侮,死而後已,對代家事也不含糊。其弟史可程,明亡前夕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史可程雖與其兄系一母同胞,實在沒有半分氣節可言,純粹就是一根隨風倒的牆頭草。起義軍陷京時,降起義軍;起義軍敗,降清。後逃至南方,史可法二話不說便要大義滅親。福王力勸,抬出史母說法,說可暫留他一條賤命以奉老母養老,史可法方才罷休。

④張氏「百忍堂」與「金鑒堂」

唐初壽張人張公藝九世同居,數百口人熙熙攘攘,卻能和睦相處,從無爭執,一時傳為佳話。唐高宗李治感到很不可思議,他可是見識過自己親兄弟為爭奪皇位繼承權是如何「以命相搏」的。封禪泰山返回途中便順道臨幸張家,向張公藝詢問保家守業、敦睦同族之道。張公藝一言未發,只慢吞吞地寫下了100多個「忍」字作為回答。高宗細思之後深以為然,賜給張不少縑帛財物。以後張公藝族人即以「百忍」為堂號。

唐玄宗開元年間,玄宗挽手,群臣搜羅奇珍異寶作為首例,獨大臣張九齡別出心裁,給玄宗呈上他編纂的五卷本《千秋金鑒錄》,書中盡述古今興旺之道、為君為臣之法,欲為治國鏡鑒。玄宗十分感動,對張九齡大加褒揚。張九齡後裔遂以「金鑒堂」作為堂號。

⑤劉氏「藜照堂」。

俗稱「張王李趙遍地劉」,劉姓作為大姓,歷朝歷代名人輩出,不乏可做堂號之故事素材,故而有很多著名的堂號,「藜照堂」只是其中之一,相傳來自西漢時著名文學家劉向燃藜讀書的典故。

漢成帝時,劉向奉命在皇家圖書館天祿閣中校勘古籍。有一次,劉向校書到深夜,燈燭燃盡,仍意猶未盡,毫無倦意,便在暗室中背誦經書。這時,房間中突地一派光明,劉向起身一看,只見一個黃衣老者正面含微笑看著他,光亮是老者手中拄著的青藜杖發出的,杖的一端正熊熊燃燒著,像火炬一樣照亮了整個屋子。劉向忙詢問老者尊姓大名。老者道:「我乃太乙真人,聽說你勤奮好學,特來看你,傳授你《洪範五行》一文。」老者說完,果然從懷中拿出一卷竹簡交給劉向。後來,劉向正是根據老者所授文章,寫出了《洪範五行傳略》一書。

傳說很神奇,用唯物主義者的觀點說來可信度不高,大可歸入神話一類。但這傳說寄寓了人們對刻苦學習精神的讚譽與崇拜。為鼓勵族人發憤讀書,劉向的這支後人便以「藜照堂」作為堂號。

⑥劉氏「墨庄堂」

「墨庄堂」的堂號主要流行於江西籍劉姓後人中,也是一個和讀書有關的堂號。

北宋初年,江西有個叫劉式的人,他官做得不高,一直在六部員外郎這樣的閑職上徘徊,但卻酷愛讀書、藏書。大約屬於「述而不作」那種,劉式一生並未留下什麼著述。劉式死後,其夫人陳氏當家,把諸子召集在一起說:「你們的父親一生為官清廉,沒有給你們留下什麼田產家業,只有數千卷藏書。你們千萬不要小看了這些書,它們就是一本本可供筆墨耕耘的田莊,可稱之為『墨庄』,希望你們能在這些『墨庄』里用心耕耘,它不會辜負你們的。」在母親的諄諄教導下,劉式的兒子個個潛心攻讀,最後都成為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才。陳氏教子有方,被後世尊稱為「墨庄夫人」。南宋時,大哲學家朱熹追慕墨庄夫人教子之功,還特意寫了一篇《墨庄記》予以讚美。

以先祖道德懿行為堂號的還有很多,如趙氏「半部堂」(得自宋初宰相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季氏「一諾堂」(秦末漢初人季布重義守諾,時有人「得千金不如得季布一諾」之謂,後演變為成語「一諾千金」);吳氏「至德堂」(周太王古公亶父長子泰伯讓位於弟季歷,自己則出奔「荊蠻之地」,是為吳姓祖先,孔子盛讚他「至德也已矣」);范氏「麥舟堂」(宋范仲淹之子范純仁運麥至丹陽,遇石延年無資葬親,純仁傾舟中之麥以相助);古氏「國寶堂」(北魏尚書令古弼忠心輔國,得魏主讚譽:「有公如此,國之寶也」),等等,不勝枚舉。

2、以先祖文章著述為堂號

所謂「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素為知識分子所重也

①魏氏「十思堂」

堂名源於被唐太宗譽為「人鏡」的魏徵名文《諫太宗十思疏》。

魏徵,字玄成,唐魏郡內黃人。少孤貧,難自立,出家為黃冠。性好讀書,諸子百家無所不窺,尤其醉心於戰國縱橫家之學。隋末曾任小官,後隨李密降唐。山東是時多響馬,率桀驁不馴,魏徵自告奮勇,請命安撫,成功勸降後因功高而賜國姓的徐世勣等人。太宗即位,拜魏徵為諫議大夫,多次向他訪求朝政得失,魏徵因此漸漸得以參與朝政。代王王圭為侍中時,令孤德棻等修《周書》、《隋書》,征受詔為總撰定,多所增補損益,時人目之為良史。

魏徵能名垂青史,卻非史才所致,而是因他號稱「千古第一諫臣」。此稱為後人所封,而非征自許。魏徵素有膽識智略,又認死理,講原則。每每對太宗犯顏直諫,逆批龍鱗,雖太宗怒不可遏而毫不退讓。太宗先還有好幾次砍掉他的腦袋圖個耳根子清靜,後來慢慢習慣了,見怪不怪,甚至到了偶爾做件壞事魏徵若不義正詞嚴數落他一頓心裡就空落落地茫然無措的地步。當然,以吾輩小人之心度之,太宗之不殺魏徵,除認為其諍諫確乎對治國理天下多所資助外,恐怕還有留下他以彰顯自己大度能容的私心在內。一存下不殺魏徵的心,時間久了,太宗竟至對這個犟老頭漸漸生出幾分懼怕了,有例為證。

太宗年紀大了,玩心復萌。近臣送給他一隻毛羽鮮亮的鷂子,太宗十分喜愛,帶在身邊玩賞不已,不知覺間就耽誤了不少正事。有一次,太宗正和鷂子玩得高興,魏徵來了。這種上不得檯面的事情自然不能讓魏徵知道,太宗急中生智,就把鷂子塞進龍袍袖子里去了。這種小伎倆魏徵怎會不知?偏生他就揣著明白裝糊塗,奏事時一改往昔簡潔明快、直截了當的習慣,啰里啰嗦,翻來覆去講了大半天。太宗著急的腦門上直冒冷汗,待魏徵走後,掏出鷂子一看,已經生生憋死了。

唐太宗和魏徵這一對好搭檔合作無間,共同創造了「貞觀之治」的太平盛世。魏徵死後,太宗十分傷心地對左右侍臣說:「夫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朕嘗保此三鑒,內防已過。今魏徵逝,一鑒亡矣!」

「十思堂」即源於魏徵勸諫太宗的一篇文章《諫太宗十思疏》中,有名句子「凡百元首靡不有初,鮮克有終,……」以諷勸太宗做事不要半途而廢,致功虧一簣,追悔莫及。

②周氏「愛蓮堂」

「愛蓮堂」得名於宋代哲學家、宋明理學的奠基人周敦頤有關。周敦頤,宋道州營道人,字茂叔,號濂溪。以父蔭為官,頗有政績。後因疾求知南康軍,在廬山香爐峰下築廬為室,修身養性,潛心學問。周敦頤精通《易》學,提出無極、太極、理、氣、心、性、命等哲學範疇,以及立誠、主靜學說,程顥、程頤兄弟皆為其入室弟子。

周敦頤有文章名《愛蓮說》,認為蓮「出污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可遠觀而不可褻玩」,寫「蓮」之風韻入木三分,為千古傳誦之名句。

除「愛蓮堂」外,周姓還有許多與周敦頤有關的著名堂號。如:「景濂堂」、「紹濂堂」、「濂溪堂」、「植濂堂」等。

③文氏「正氣堂」

不用說,「正氣堂」自然是和宋末抗元英雄文天祥的《正氣歌》有關的。

文天祥,宋吉州廬陵人,字履善,又字宋瑞,號文山。宋理宗寶祐四年進士第一。一生光明磊落,精忠報國。元兵攻宋,宦官董宋臣主張遷都以避鋒芒,文天祥上書請斬董宋臣,並進禦敵之策,上不用;賈似道專權,又出語譏似道,罷官家居。宋恭帝初年,元軍東下,文天祥破家財作為軍費,招募義軍萬人入衛臨安。次年以右丞相兼樞密使身份詣元軍議和,被拘,後逃脫,率兵在福建、廣東一帶堅持抗元。說起來,文天祥一片忠心可「照汗青」,軍事指揮才能卻著實不敢恭維,雖收復州縣多處,奈何杯水車薪,難濟大急。文天祥毫不氣餒,屢敗屢戰,最終被俘於五坡嶺,堅貞不屈,書《過零丁洋》一詩以明心志,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自勵。後被囚於大都三年,屢次拒絕元人和降元宋人的威逼利誘,視死如歸,終被殺。臨刑前作《正氣歌》。其後人為紀念文天祥為國盡忠、誓不背宋的高貴氣節,就把文姓的堂號命名為「正氣堂」。

以先祖文章著述為堂號的亦有不少,如孫氏「兵法堂」(「兵家之祖」孫武有《孫子兵法》十三篇傳世);戴氏「注禮堂」(漢時戴德、戴聖叔侄號稱「大小戴」,都曾編纂訂注《禮紀》,被後世奉為典範)。另外,亦有先祖以文章著述名世,後人取其室名、書齋名、別號為堂名,如蘇氏「繼述堂」,出自北宋大文豪蘇軾;朱氏「紫陽堂」,出自南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一代大儒朱熹的室名;白氏「香山堂」,則出自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別號「香山居士」。

以先祖的官職、封爵或出於家族的某一重要事件、掌故為堂名,反映後世子孫對祖先的崇拜意識與揚名顯親的心理。

以先祖的職官封爵為堂號的,如馬氏「伏波堂」,出自東漢伏波將軍馬援;屈氏「三閭堂」,係為紀念憂國憂民的大詩人,曾任三閭大夫的屈原;郭氏「汾陽堂」,則是為紀念唐代安史之亂後「以身系天下安危」的汾陽王郭子儀。

以家族史上的重要事件或掌故為堂號的,如翁氏「六桂堂」,前文已有「六桂聯芳」的故事,堂名即源出此處。王氏「三槐堂」,則源出宋朝宰相王古,他在自家院中了栽三棵象徵公卿的槐樹以表達對後世子孫入仕求官的美好希望。廖氏「清武堂」,肇源於明初的一次入贅行為,據《廖氏大族譜》載:「明初,張元子入贅廖家」,為福建詔安張廖一族之源,這支族人從張氏郡望「清河」、廖氏郡望「武威」中各取一字,合為「清武堂」。

與堂號密不可分的家族文化種類是堂聯。有堂號必有堂聯,有堂聯亦必有堂號,二者缺一不可。堂聯亦可稱為祠聯,主要用於家族祠堂。但細而論之,堂聯又不完全是祠聯,只能算作祠聯中的一類。

祠聯按其適用範圍,可分為通用祠聯和專用祠聯兩種。

通用祠聯是祠聯中的大路貨,不具備姓氏特色,顧名思義,各姓祠堂皆可通用,多反映對祖先的崇拜及紹繼祖峰、光耀門戶等內容。如:「世代源流遠,孫支奕祀長」,言後繼有人,子孫繁衍;「身范克端繩祖屋,家族垂訓翼孫謀」,言能遵循祖訓;「祖力永扶家道盛,宗光長照子孫賢」,言祖先恩澤惠及後人,如此等等。

和通用祠聯不同,專用祠聯具有姓氏特色,其內容反映某姓氏的歷史淵源、家族名人的崇高業績,只能用於某一特定姓氏家族的祠堂。專門祠聯也可以作為姓氏家族的堂聯,原因即在於此。這算是祠聯和堂聯的第一個區別。這類可做堂聯的專門祠聯在外人眼裡,是有「通名報姓」功用的,因一項歷史功績只能歸於一個特定的人頭上,不可能張冠李戴,因此明眼人一看堂聯即可知此家姓氏。

傳說從前江南有個小鎮,鎮上有朱、項兩家族,互不服氣,總想爭個高下,因此便鬧出不少齷齪,關係也愈來愈僵。一次,朱姓族人蓋了一座祠堂,想顯示一下本族的威風。項姓不服輸,立即也蓋了一座。朱姓祠堂揭祠那天,貼出了這樣一幅大氣磅礴的祠聯:兩朝天子,一代聖人。上聯說朱姓先祖中出過兩朝代的荒地,一指五代朱溫建立後梁,一指明太祖朱元璋;下聯指南宋朱熹。朱姓的祠堂修的莊嚴高大,祖先又這麼能文能武,睥晲當世,朱姓人覺得臉上有光,說話的嗓門都比先前高了。項姓族人的祠堂雖不輸於朱姓,但聚合全族也想不出能壓倒朱姓的祠聯,人家抬出天子聖人壓陣,你能有什麼轍兒?萬般無奈,一口氣實在咽不下去,只得按地向外界懸重賞徵求祠聯。一個老學究聞風而只,給項氏族人講了兩個故事。一個發生在春秋時期,大聖人孔子曾拜在項?門下學習禮儀;另一個發生在秦漢之交,項羽抓住劉邦的父親,差點沒用大鍋將他煮死。第二天,項家祠堂的大門上貼出一副祠聯:烹天子父,為聖人師。字字張牙舞爪,鋒芒畢露,直似要擇朱姓族人而噬。朱姓族人見之,無不目瞪口呆。

朱、項二姓鬥氣斗到了祠聯上,抬出先祖對決,固然有些意氣用事,但也從側面反映了一個事實,即後世對於有功績先祖的崇敬和禮拜之情絕對是發自內心的,無時無刻不以之為榮。

堂聯和祠聯的第二個區別是:祠聯中的通用祠聯雖無姓氏特色,卻有地域限制,只能用於祠堂;而專用祠聯則用途較廣,不只祠堂,家族個人居住的廳堂、書齋,家族其他公共建築如學堂、紀念物、山莊等均適用。

《說岳全傳》講,岳飛又一次去一戶人家拜訪,想參觀人家的祖傳寶刀。甫一進門他便告訴同行的夥伴說,這戶人家姓周。為什麼?因為客廳正堂懸掛著一副對聯,曰:柳營春試馬,虎帳夜談兵。將的是西漢時周亞夫屯軍細柳營欲平七國之亂的典故。

作為一族祠堂門面,甚至可以引申為一族門面的堂聯往往具有很深的文化內涵。要麼尋根尋祖,追尋本支世系的受姓或開基始祖與發祥地;要麼訓勉後人;要麼表達心系華夏,不忘故土之情。其中最後一類表達不忘故土之情的堂聯繫由海外華人創作,字裡行間洋溢著濃濃的木本水源之思,故國祖根之情,如泰國王氏大宗祠的堂聯:系出周秦萬派同源傳佛國(泰國為佛教之國);親聯中泰四聯合德耀南天(言王姓華人遍及東南亞)。

所有堂聯類屬中,以表彰先賢、顯揚光榮歷史者為最多,目的是通過記述本姓名人的文治武功、道德文章、佳言懿行等,弘揚祖先豐功偉績,反映宗族赫赫聲望,藉以振奮家族正氣,繼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歷史文化遺產。集中起來,就是一部簡明系統的中華民族發展史和歷史名人事迹彙編,最能激發炎黃子孫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試舉例如下:李姓:經傳道德(春秋時李耳著《道德經》);名重(唐代大詩人李白被賀知章呼為「謫仙人」)。

王姓:中說書香,世傳王子至理(隋哲學家王通著《文中子》,又稱《中說》);古人品重,文標八大名家(北宋王安石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劉姓:海隅文藻振世(魏劉楨有文名,為「建安七子」之一);順昌旗幟驚人(南宋劉錡守順暢,破金兀朮10萬兵馬)。

姜姓:超群智勇,榮拜征西將軍(三國蜀將姜維有智有勇,被蜀漢封為征西將軍);冠事文章,健羨登瀛學士(唐文學家姜公輔為「十八學士」之一)。

司馬姓:龍門良史(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望出龍門);洛邑相公(北宋司馬光致仕後歸居洛水)。

鄭姓:古之遺愛(春秋政治家子產);號為司農(東漢經學家鄭眾,官拜大司農)。

推薦閱讀:

哪些姓氏容易取出好聽的名字?
《呂氏春秋校釋》人名姓氏釋解貭疑(上)
最容易讀錯的姓氏,大全哦~
歷史上最不好取名字的25個姓氏,有你嗎?

TAG:姓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