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共歷史上兩次和談 展望台海統一前景
當中國在二十世紀第一個十年內,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大國崛起之勢不可阻擋之際,台海統一問題擺上國家戰略發展的重要議事日程。這一議題,成為海內外關注的焦點,也是台海兩岸執政當局盤算良久的心事。
那麼,兩岸會不會統一?什麼時間會實現統一?統一的模式和結果如何?
當前,台灣執政的國民黨馬英久政府,和對岸大陸執政的中共政權,較為成功地實現了經濟、文化互通、交流,政治談判應在可以預見的時期內啟動。這一敏感而又涉及台海和平、涉及兩岸民眾福祉的政治事件,又將沿著怎麼樣的路徑發展呢?
一、 兩岸的需求與統一的可能性
經過1949年以來60多年的分裂分治,在台灣「反攻大陸」政策失敗和終止後,在大陸「解放台灣」戰略未遂和變更之後,兩岸的競爭變為在「不獨」、「不統」、「不武」的和平競爭。馬英久在2011年《壯大台灣 振興中華》的新年賀詞中提到,「兩岸間不應該是政權之爭,不應該是統獨之爭,不應該是國際空間之爭」。其實,政權、獨統、國際空間的主動權基本控制在大陸的中共手中,在抗爭的是台灣自己,大陸僅僅根據自己的底線對踩壓紅線的行為和信號給予了適度的打壓而已。
基於以上原因,台海兩岸對統一有著共同需求。大陸對統一的需求,基於國家領土的完整統一,以彰顯中共執在近代空前絕後的豐功偉績,以在提高民族自豪感的同時實現中共自己執政的長久性。當然,台海統一,也有益於提高中國資源和國防等綜合競爭力。而在台灣方面,實現統一,有利於台灣贏得國際空間,有利於台灣借大陸經濟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保持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更為重要的是,國民黨盤算在武裝反攻大陸失敗後,靠台灣民主和法統、文化的優勢,在大陸民眾中通過選舉贏得全國執政權,實現「不戰而屈人之兵」的「三民主義」反攻大陸的企圖。
另外,在目前的台海關係中,由於政治、經濟、控制面積及人口、國際地位等諸多因素,大陸是主導方,而台灣則是被動方。中共一再向世界宣示:台灣統一問題不能無限期拖下去。這就是說,即使台灣對統一的模式和結果不滿意,由於軍事實力所限,也不能單方面影響統一的進程。
二、 統一的時間表
既然台海統一是大勢所趨,統一在所難免。那麼統一可能在什麼時間完成?統一的時間表如何?
本來,在馬英久國民黨執政前,海內外均寄望於在馬英久任內實現統一。現在看來,在馬英久任內統一無望。
大陸方面,2012年中共第十八次全國大代表大會將實現黨的最高領導人和領導機構的交替,2013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將完成國家主席、全國人大委員長、國務院總理、中央軍委主席等國家領導人的就位。所以,大陸在本屆領導人任期內,無法完成台海統一重大而複雜的工作,只能冀望於下一屆領導集體了。
而台灣方面,馬英九執政以來,民望和政績遠沒有當選前國民黨內和海內外預期的那麼好。甚至在2010年台灣地區「五都選舉」中勉強過關。民進黨民望急遽上升。馬英九執政面臨著內憂外患。現在看來,馬英九謀選連任是一個問題。不過,以本人愚見,馬英久會艱難地獲得台灣地區領導人競選連任的。在繼續執政和謀取連任的這段時間內,馬英九不會冒險就兩安統一草率行事。即使馬英九贏得第二人期,他對統一的貢獻也不會大,主要因為他對台灣政治走向的影響力所限,也基於統一不會沿著他和國民黨及台灣主流社會的路徑走下去。馬英九的繼任者將面臨戰爭統一的問題。
那麼在中共新一屆領導人2012-2017年內,會實現兩岸統一嗎?
本人認為,也不會。首先,中國大陸因為收入分配不均,社會兩極分化嚴重,消極腐敗現象引起民眾不滿,目前社會矛盾尖銳,新一代領導人在第一屆任期內會專註國內治理,鞏固執政基礎,將穩健地推進兩岸交流,為政治和談和統一作準備。而前述大陸的考量,也符合馬英九「不獨、不統、不武」的執政需求。
這一時期,意外的情況是,如果馬英久謀選連任失敗,民進黨執政,台獨勢力再次走上前台,不排除中共大陸方面為了轉移社會矛盾、凝集人心,或者受國際其他突發事件的影響,發起太海戰爭,武裝統一台灣。
真正的和平統一時間表,應該在2017-2022年中共新一代領導人第二屆任期內,最遠不會超過2022-2032年下下一屆領導人任期。也就是說,在大約20年到30年左右,無論是和平方式還是戰爭方式,台海必將統一。
三、 統一的模式和結果
儘管兩岸當局並沒有宣示和平統一的模式,也沒有透露和談的要價砝碼,但仍然可以猜測,尤其是研究國共兩黨歷史上兩次和談失敗的根本原因不難發現抬海和談的趨勢。
在國際政治和國內政治鬥爭中,談判是講究勢力的,談判的結果總是按照強者的預先設計,而弱者卻不得不吞下苦果,要不,和談失敗回到從前,還是實力說話,結果必然是強者全勝弱者滅亡。
目前近代國家統一的模式,有德國模式。二戰後,德國分裂為西德的資本主義和東德的社會主義兩個國家。1990年7月1日,兩德建立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的第一個國家條約生效後,7月6日,兩德又開始就實現政治統一的第二個國家條約進行談判,並於8月23日鑒署具有歷史意義的兩德「統一條約」,又稱政治條約,或第二個國家條約,條約規定,民德於1990年10月3日正式加入西德。
1990年兩個德國統一於西德的資本主義,實行單一制社會制度。但是大陸對統一的設計與此將大相徑庭。這一切,是國共兩黨和談歷史和台海兩岸實力不均等所決定的。
1946年,抗戰勝利後,在美國的斡旋下,蔣介石電邀毛澤東赴重慶談判,國共簽定了《雙十協定》,暫時中止了戰爭。這次談判,國民黨是強者,儘管制訂了詳細的民主合作、建立聯合政府方案,但由於當時處於強勢的國民黨沒有誠意,最終沒能實現。
1949年4月7日,在中共領導的人民解放軍取得節節勝利,準備渡江之際,國民政府代總統李宗仁致電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表示「決心謀和」,要「與貴黨攜手,並與各民主人士共負努力建設新中國之使命」。8日,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關於具體實現和平談判八項原則複電李宗仁,指出實現八項原則要「以是否有利於中國人民解放事業之推進,是否有利於用和平方法解決國內問題」為標準。戰犯問題,在此標準下,我們準備採取寬大的政策。17日,李宗仁向共方要求暫緩簽訂協定日期。蔣介石閱畢黃紹宏攜回之24項要求後,在日記中寫道:「共黨對政府代表所提修正條件二十四款,真是無條件的投降處分之條件。其前文敘述戰爭責任問題數條,更不堪言狀矣。……」20日,南京政府拒絕接受修正案,李宗仁、何應欽電復中共和談代表團說:「綜觀中共所提之協定全文,其基本精神所在,不啻為征服者對被征服者之處置。」希望中「對協定之基本精神與內容,重新予以考慮。」「極盼能即日成立臨時停戰協定」。談判就此破裂。
台灣方面的奢望。兩個德國統一模式,肯定是台灣所喜歡的模式,即台灣與大陸均加入一個新的國家名稱,統一實行三民主義,平均分割政治資源和統一成果。
台海統一模式。大陸的選項----「一國兩制」,將是在港、澳模式基礎上稍做變通:台灣設為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並為其制訂基本法。台灣地區領導人由台灣自行選舉,自動當選,大陸無條件承認;台灣地區中國國民黨、民進黨等,可象大陸的其他參政黨一樣,可在全國人大、政協任職,不駐會,只參加有關會議;中共不在台灣發展黨員,國民黨、民進黨等也不在大陸發展黨員,雙方可以在對方設聯絡處。台灣可以保留其憲法,但不得與大陸的憲法發生分裂國家、顛覆政權的衝突。台灣的軍隊歸大陸統一領導,具體由台灣統帥。台灣享有部分外交權,但不得形成或變相形成兩個中國的影響。經濟上,台灣經濟僅僅作為全中國統計資料,獨立核算、獨立支付。台灣軍隊有協助大陸國防的義務,大陸有保護台灣的權利和義務。
至於和平統一和戰爭統一,哪個可能性大的問題,以本人愚見,不排除和平統一的可能,但鑒於國共兩黨和談失敗的歷史和台灣複雜的政治經濟現實,戰爭統一的可能性較大。
四、 統一對中國及世界的影響
1、台海統一對中國國內的影響
如果是和平統一,台灣對中華民國法統和治理理念的傳承將得到較好的保留和保護,將在中國的政治理論和意識形態上形成二元化格局,儘管中共信奉的共產主義意識形態更為強勢一些。如果是戰爭統一,台灣對中華民國法統和治理理念的傳承將難以得到完全保護和保留,將呈現支離破碎和中共按其所需進行閹割的趨勢。和平統一後,儘管國民黨和台灣其他政黨在分享全國政權中的資源有限,但仍可以在一定的範圍內形成政治多元化的機制;如果是戰爭統一,那麼目前中共和大陸其他參政的民主黨派合作的政治模式不會有大的變化,無非會在長長的民主黨派名單後增加幾個名稱而已。
但無論如何,統一後,「三民主義」作為孫中山的政治綱領和中華民國的治國大綱,將正面進入大陸,成為一種有別於共產主義的意識形態,從而影響全國執政者和民眾的思想和行為。
更為可取的結果,將是共產主義與三民主義作為兩個思想體系,互相吸納,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主要內容。三民主義,可以稱為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綱領,它結合了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社會發展需要,由孫中山主要首創。孫中山在《三民主義》的解釋中,曾經將民生主義解釋為社會主義。---「可說民生主義就是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生存國民的生計群眾的生命便是。......這個問題就是社會問題。故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又名共產主義。即是大同主義。」因此,從理論上三民主義與社會主義具有一定的相容性。中共近年來執政理念的進步也是驚人的,其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探索已經突破了傳統社會主義的框框。注重民生的執政理念,很難說和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沒有淵源。中共強調依法治國和建設法治政府的理念和行為,在符合世界現代國家管制理念的同時,也和中山先生創建的民國法治思想具有共同性,反而與中共文革及前後廢除法治、個人專權的執政思想相去甚遠。當中共效仿的蘇聯模式失敗和毀滅,中共在探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無師可循,三民主義和中華民國治理經驗、教訓就必然首先受到中共的關注。而且,隨著中共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矛盾的日益突出,中共的政策更多的和它曾推翻的中華民國政府相似,而與它在解放區的政權相遠,這不僅是當初中共理想的治理理念的破滅,也是公共行政的規律所在。
2、台海統一對國際的影響
首先,作為一種統一模式,台海統一直接對中共盟國朝鮮與韓國的統一產生影響。如果是和平統一方式,對朝鮮半島統一的借鑒意義更大;如果是戰爭統一結果,對朝鮮的黷武更有激勵作用。
其次,亞洲及世界政治、軍事、經濟格局會因此發生變化。台海統一,標誌著被中國學者和一些青年稱為美國對中國的「C型包圍」將破除一角,實現中國在軍事和國防上的新格局。經濟上,中國將實現經濟實力的激增,在經濟總量、資源和海上運輸上得益巨大,向世界第一強國邁進一步。
無論在台海統一的道路上有多少艱難險阻,也無論目前有多少問題沒有答案,但目前可見的是台海兩岸正在走德國統一中經濟一體化的初步階段,至於大陸的中共和台灣的馬英九所提的「先經後政,由易到難」能走多遠目前還難以預測,總之,中華民族復興和台海統一是歷史擺在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中華民族的歷史使命,是大勢所趨,是誰也阻擋不了的!
但願台海兩岸的執政者,能夠以民族大義為重,以國家利益為念,汲取國共歷史上和談失敗的教訓,以最大的包容和膽略,實現和平統一的目標,保留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和政治資源,實現中華民族「百年和平」!
推薦閱讀:
※皇權的衍生物 第四十章:宋與外國共天下——如何從兄弟之盟一步步屈辱成君臣之約??(36)兩宋外國篇
※一九七一年國共合作共同保釣
※越南這次徹底沒命了 這三國共剮越南猴子
※特務頭子評國共台灣地下鬥爭:若有周恩來歷史將改寫
※【今日話題-攝影】江西興國:國共將軍大PK - 今日話題 - 大雜燴 - 搜狐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