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將成為「中國世紀元年」?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26日報道,IMF在最近的一份報告中預測,「美國時代」已經接近尾聲,它將在5年後結束,2016年將成為「中國世紀元年」,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中國GDP將超過美國。報道稱,根據IMF按購買力平價方法的計算,到2016年,中國的GDP總量將由今年的11.2萬億美元增至19萬億。美國2016年的GDP總量將由今年的15.2萬億增至18.8萬億美元,屆時美國經濟佔全球生產總值的比重將降至其在近代以來的最低值17.7%,中國所佔的比重將升至18%。
IMF與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號稱世界三大經濟類國際組織。美國《華爾街日報》說,IMF首次為「美國時代」結束和美國經濟被中國超越確定了具體日期,「這一天比你認為的要近很多」,「大多數人尚未對此做好準備。他們甚至沒有意識到這一天距現在是那麼近。那些背景各異的專家們會告訴你說,這一天是幾十年以後的事。他們之中最不看好中國的人說這一天會在2025年前後到來。」
《華爾街日報》還說,這一事件並非只具有統計學意義,它是美國時代的終結,「我們正在見證美國經濟霸權的終結。我們已經在一個被美國主導的世界裡生活了太長時間,以至於現在活著的人沒有誰還記得別的哪個國家曾經主導過世界。美國自從19世紀90年代超越英國成為世界頭號經濟體以來,還從未擔心過會被其他國家超越。」
英國《每曰郵報》配了兩張照片,一張是中國晉江高速運轉的紡織廠,另一張選擇了美國汽車城底特律一條蕭條的街道。該報說,近代以來,還從來沒有哪個國家的經濟能夠與美國匹敵,美國、甚至它在政治和財政上的盟國都對這樣的前景感到焦慮,IMF看起來也對宣布這樣的消息感到局促不安,並沒有在它的網站上對這一消息的發布熱熱鬧鬧地進行預告,而是把它「深深地藏在」上周發布的最新世界經濟展望中。這一消息對美國的衝擊被道瓊斯旗下的《市場觀察》形容為「投下了一顆重磅炸彈」。美國國家廣播公司提出疑問說,美國被中國超越之後的下一步將是什麼?「印度會超過美國位列世界第二嗎?美元的世界第一儲備貨幣的地位會被替代嗎?」
更多媒體的第一反應是質疑。「美國之音」的文章在標題中說,這種預測「低估了美國的制度優勢」。文章認為,人們對美國可能過於悲觀,對中國過於樂觀,但經濟發展從來都沒有直線進行的,關鍵是看這個制度的效率和靈活性, 「在這方面,自由市場制度對國家主導的壟斷經濟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
英國《每日電訊報》稱:「現在將美國趕下世界超級大國的寶座還為時過早。美國擁有極強的再造能力。美國仍然是全世界數十億人希望的明燈,一個以自由和解放理念為基礎建立的國家。」
美國《政治畫刊》25日的漫畫用一個怪獸來代表中國,它正邁著大步輕鬆地追趕已經跑得滿頭大汗的瘦弱的美國,而跟在後面的日本只露出了一隻腳。不過,文章認為IMF的預測是誤算,中國的經濟狀況沒有預測的那樣好。
美國《國際商務時報》25日把這一預測與世界銀行前不久預測中國2030年超過美國的預測放在一起,認為這類預測根本不可信,「在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工作的經濟學家們毫無想像力,並且假定目前的條件會毫無疑問地繼續下去。他們的預測應該更加確切地被稱為『校正後的推算』。」文章說,現實不是簡單地從歷史數據中推算出來的」。文章還質疑說,中國過去幾十年的繁榮是以貨幣貶值和向美國出售廉價產品為基礎,如果中國經濟依賴美國消費,其經濟規模怎麼會超過美國呢?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金燦榮26日對《環球時報》說,從美國媒體的反應來看,不少美國人認為「美國時代終結」的話題多少有點傷自尊。美國社會對這個話題情緒複雜,心態平和與情緒緊張的都是少數,主流社會對將退居次席在感到不適應和難以接受的同時,也在接受這一趨勢的無可避免。金燦榮說,中國應該對美國遭受的心理衝擊和由此可能的行動有所預估。多數中國人不信5年超美
最近幾年中國不斷刷新世界大國的GDP排名,有關中國GDP的說法層出不窮,既有中國何時超過美國的種種猜想,也有印度經濟增長率何時超過中國的對比,但中國人對各種說法越來越理智。「環球網」26日的網路調查顯示, 67.1%的投票者不相信IMF有關中國經濟2016年超越美國的預測,有18.8%的人相信。在回答「中國經濟何時能超越美國」的問題時,55.3%的人選擇了「20年或者更長」的選項,還有12.3%的人認為永遠不會超過。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袁鵬認為,大部分中國人已經知道GDP 標準的狹隘性,經濟總量只是實力對比中的一個指標,綜合實力的強弱還有待觀察,GDP向人民幸福指數轉換的程度也有待觀察,經濟總量世界第一背後的增長模式也值得思考,所以國內對此類預測大多保持一種理智的心態。
金燦榮則認為,中國網民之所以無法相信IMF預測,與美國人的無法接受具有同樣的歷史因素。過去200多年裡,西方由內而外主導天下,無論是國力向上的中國還是下滑的美國,都難以面對歷史慣性格局可能被打破的局面。另外,中國現代化百年史有過挫折和反覆,一些人擔心經濟高速發展的勢頭同樣可能中斷。
按照美國中央情報局的數據,2010年中國的GDP為5.745萬億美元,而美國為14.62萬億美元,兩者差距明顯。IMF是用購買力平價才得出2016年中國超過美國這一結論。這種演算法的一個最大問題是,不同機構會採用不同的衡量標準,然後得出不同的結論。去年11月,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發布的報告稱,按照購買力平價標準,到2012年,中國的經濟規模就能超越美國。
「美國之音」介紹了兩種專家的觀點,一種認為,匯率變化太快,中國的匯率尤其不可靠,因此IMF採用的購買力平價標準更能反映經濟規模的真實變化。但另一派的觀點認為,如果要了解人均收入和國民生活水平,購買力平價法應該是一個更好的工具,但要用它來評估GDP總量,並不是一個好的方法。美國企業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施密特說,購買力平價法的準確性比較差,跟實際情況差距很大。當年用這種方法計算東德的CDP就出現了很大誤差,柏林牆倒了之後發現先前的計算和實際情況差得太遠了。「扣人心弦的世界歷史轉折」對很多中國人而言,在我們的人均GDP不到美國的1/10時談論超越美國有點遙遠,但多數世界媒體認為這一趨勢已經不可避免。加拿大《環球郵報》評論說,按照目前的增長軌跡,沒有人懷疑中國經濟將在未來的某天超越美國,但在美國卸下皇冠之前,中國仍需結構性改革,而且在衡量中國經濟健康程度時,對比人均產出和收入比單純對比GDP更有意義,這些數據表明,中國在扔掉「新興經濟體」標籤之前,還有很大的山需要翻越。
英國《每日郵報》說,在權力平衡由美國偏向中國的過程中將產生許多大問題:首先,一個崛起中的中國是會表現良好還是將毫無顧忌;第二,美國如何應對中國在經濟和軍事領域的統治地位。文章說,美國過去曾面對許多敵人,如帝國主義日本、納粹德國以及蘇聯等,但從未面臨一個經濟實力超越自己的敵人。蘇聯在頂峰時期的產品和服務產出僅為美國的1/3,日本在其頂峰期的產出也只有美國的一半。
德國《時代周報》25日的文章說,中美兩國近年來在太平洋地區的霸權爭奪是這個時代「最大的角力」,最終將導致新超級大國取代老牌超級大國的「歷史性轉折」。文章認為,對中國採取遏制政策沒有意義,因為中國不同於過去的蘇聯,它不想打破國際秩序,而是想參與其中。中國是一個現實政治大國,而不是革命大國,但中國崛起成為與美國勢均力敵的世界大國,將會導致中國更加自信地理解自己的利益。文章認為,亞洲的穩定與和平由一個外來的大國保障,長此以往終究會過時。美國作為亞洲的秩序大國遲早會成為歷史。文章斷言: 「美國時代的終結端倪可見,這是一個扣人心弦的世界歷史的轉折。如果發展良好的話,太平洋世紀將成為美中兩國和平共處的世紀;要是發展不好,現在就可以觀察到的軍備競賽就會演變成激烈的權力爭奪。然而,戰爭性對峙的可能性不大。這兩個大國的競爭缺乏冷戰時東西方那種你死我活的敵對。」
美國是一個危機感比較重的國家,幾乎從成為世界上最強大國家那一天起,這個國家便不斷有人提出「美國是否將要衰落」的問題。但現在,反駁美國衰落論的聲音多了起來。《華爾街日報》25日的文章說,對外宣稱美國正在衰落且不再是世界頭號強國正在成為一件很時髦的事情,但事實上,他們的告誡一點也不現實。
推薦閱讀:
※為了我們每個人的權利 請不要把他們當作與風車作戰的唐吉訶德
※中國「裸官」簡史:揭秘貪腐官員的出逃路徑
※誰是中國最大的敵人
※巴菲特中國之行背後的秘密:巴菲特計劃1
※中國製造業趕超日本的最省力捷徑:努力生更多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