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王守仁《象祠記》《龍江留別詩》等十篇(附釋文)精品彙集
王守仁《象祠記》卷 紙本 草書 30.9×700cm 正德三年(1508)台北故宮博物院藏【釋文】象祠記 靈博之山,有象祠焉。其下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祀之。宣慰安君,因諸苗夷之請,新其祠屋,而請記於余。余曰:『毀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新之也,何居乎?』曰:『斯祠之肇也,蓋莫知其原。然吾諸蠻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遡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舉之而不敢廢也。』子曰:『胡然乎?有庳之祠,唐之人蓋嘗毀之。象之道,以為子則不孝,以為弟則傲。斥於唐,而猶存於今;壞於有庳,而猶盛於茲土也,胡然乎?我知之矣。君子之愛夫若人也,推及於其屋之烏,而況於聖人之弟乎哉?然則祠者為舜,非為象也。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後乎?不然,古之驚桀者,豈少哉?而 象之祠獨延於世。吾於是蓋有以見舜德之至,入入主深,而流澤之遠且久也。象之不仁,蓋其始焉耳,又烏知其終之不見化於舜也?書不云乎:「克諧以孝,烝烝乂,不格姦,瞽瞍亦允若」。瞍已化而為慈父,象猶不弟,不可以為諧。進治於善,則不至於惡;不抵於奸,則必入於善。信乎,象蓋已化於舜矣。孟子曰:「天子使吏治其國,象不得以有為也」。斯蓋舜愛象之深,而慮之詳,所以扶持輔導之者周也。不然,周公之聖而管蔡不免焉,斯可以見象之既化於舜,故能任賢使能,而安於其位,澤加於其民,既死而人懷之也。諸侯之卿,命於天子,蓋周官之制,其殆仿於舜之封象歟?吾於(是)益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無不可化之人也。然是唐人之毀之也,據象之始也;今之諸夷之奉之也,承象之終也。斯義也,吾將以表於世,使知人之不善,雖若象焉,猶可以改;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雖若象之不仁,而猶可以化之也。』年弟守仁。王守仁《送蕭子雍五言詩》
王守仁《送蕭子雍五言詩》軸 紙本 150×66.5cm 嘉靖六年(1527)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釋文】衰疾悟止足,閒居便靜修。採芝深谷底,考槃南澗頭。之子亦早見,枉帆經舊丘。幽居意始結,公期已先遒。星途觸來暑,極焚能自由。黃鵠一高舉,剛風翼難收。懷慈戀丘隴,回顧未忘憂。往志雁千里,豈伊枋榆投。哲士營四海,細人聊自謀。聖作正思治,吾衰竟何酬。所望登才俊,濟濟揚鴻休。隱者嘉連遁,仕者當誰儔?寧無寥寂念,且急瘡痍瘳。舍藏會有時,行矣毋淹留。子邕懷抱弘濟而當道,趨駕甚勤,戀戀庭闈,孝情雖至,顧恐事君之義口未為得也。詩以餞之,亦見老懷耳。 陽明山人守仁識,時嘉靖丁亥五月晦。 自嘉靖元年(1522)初王陽明因父丁憂,在越中家居,過了五年太平日子。1527年,廣西思恩、田州地區少數民族多次叛亂,因此朝廷不得不於一五二七年再次任命王陽明兼都察院左都御史,出兵征思田。本作就是王陽明寫給蕭子雍憲副定任的詩作。據《王文成公全書》作子雍,手蹟作子邕,乃同一人,音同字異而已。此時,王陽明因長期兵革之役,兼肺病足瘡,心力疲憊。詩開頭說:「衰疾悟止足』,正是其寫照。但為了朝廷,他又不得不抱疾遠征,儘管身體不好,但他的詩作依舊勁利遒健,流暢清勁,雅逸多姿,未見一絲衰頹之跡。王守仁行書《銅陵觀鐵船歌》
王守仁《銅陵觀鐵船歌》卷 紙本 行書 31.5×771.8cm 正德十四年(1519)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釋文】銅陵觀鐵船,錄寄士潔侍御道,契見行路之難也。青山滾滾如奔濤,鐵船何處來停橈。人間刳木寧有此,疑是仙人之所操。仙人一去已千載,山頭日日長風號。船頭出土尚彷彿,後岡有石雲船稍。我行過此費忖度,昔人用心無己忉。由來風波平地惡,縱有鐵船還未牢。秦鞭驅之不能動,奡力何所施其篙。我欲乘之訪蓬島,雷師皷舵虹為繅。弱流萬里不勝芥,復恐駕此成徒勞。世路難行每如此,獨立斜陽首重搔。 署款:「陽明山人書於銅陵舟次,時正德庚辰春分獻俘還自南都。」款下印「陽明山人王伯安印」。 鑒藏印有「林□周印」、「杜是鑒藏書畫之印」、「杜是收藏書畫」、「星衍」、「伯淵審定真跡」。 此書是王守仁在銅陵獻俘後回南都的舟中所作,由「鐵船」引發出內心感慨,感嘆人生道路的坎坷,時年49歲。 作品每行以三個字居多,行間疏朗,字間互不連屬,但每個單字卻牽絲不斷,如「觀」、「潔」、「難」等。通篇字體修長,行筆快捷,骨力內涵,豪放中見沉著,遒勁中見秀麗,有米芾書法「沉著飛翥」的神韻。徐渭曾云:「古人論右軍以書掩其人,新建乃不然,以人掩其書。」王守仁行草《回軍上杭詩》
王守仁《回軍上杭詩》軸 紙本 行草書 138.5×69cm 正德十二年(1517) 上海博物館藏【釋文】 山城經月駐旌戈,亦復幽尋到薜蘿。南國已看回甲馬,東田初喜出農蓑。溪雲曉度千峰雨,江漲春深兩岸波。暮倚七星瞻北極,絕憐蒼翠晚來多。雨過南泉庵,梁郡伯攜酒來,即席漫書遂錄呈。守仁頓首。 正德十二年,王陽明四十六歲。正月至贛平寇。行十家牌法,統兵大破大帽山軍,二月十九日,直搗象湖,殺詹師富、溫火燒等七千有奇。漳南數十年逋寇悉平。至四月,王陽明方駐軍上杭。故此幅的寫作時間當在一五一七年四月。時三月不雨,至四月班師,駐軍上杭,禱於行臺,得雨。詩中「溪雲曉度千峰雨」印證了這一時間。梁郡伯為地方官,與王陽明有交往。王陽明一五一五年曾有手札給他。本幅是草書,書寫輕鬆自如,喜悅之情自然流露在點畫問。筆意酣暢,字勢較為緊密,字形大小 穿插,頗有輕快之節奏,顧盼照應,一氣呵成,是一件佳作。王守仁草書《龍江留別詩》
王守仁《龍江留別詩》紙本 草書 28.1×296.6厘米 正德十一年(1516)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釋文】正德丙子九月,守仁領南贛之命。大司馬白巖喬公、太常白樓吳公、大司成蓮北魯公、少司成雙溪汪公相與集餞於清涼山,又餞於借山亭,又再餞於大司馬第,又出餞於龍江。諸公皆聯句為贈,即席次韻奉酬,聊見留別之意。未去先愁別後思,百年何地更深知。今宵燈火三人爾,他日緘書一問之。漫有煙霞刊肺腑,不堪霜雪妒鬚眉。莫將分手看容易,知是重逢定幾時。謫鄉還日是多餘,長擬雲山信所如。豈謂尚懸蒼水佩,無端又領紫泥書。豺狼遠道休為便,鷗鷺初盟已漸虛。他日姑蘇 歸舊隱,總拈書籍便移居。寒事俄驚蟋蟀先,同遊剛是早春天。故人愈覺晨星少,別話聊憑杯酒延。戎馬驅馳非舊日,筆床相對又何年。不因遠地疏蹤跡,惠我時裁金玉篇。無補涓埃愧聖朝,漫將投筆擬班超。論交義重能相負,惜別情多屢見招。地入風塵兵甲滿,雲深湖海夢魂遙。廟堂長策諸公在,銅柱何年折舊標。孤船渺渺去鍾山,雙闕回看杳靄間。吳苑夕陽臨水別,江天風雨共秋還。離懷遠地書頻寄,後會何時鬢漸斑。今夜夢魂汀渚隔,惟餘梁月照容顏。陽明山人王守仁拜手書於龍江舟中。餘數詩稿亡不及錄。容後便覓得補呈也。守仁 頓首。白樓先生執事。 王陽明書於正德十一年(1516),王陽明四十五歲。紙本,草書。凡五十八行,計二六七字。九月,由尚書王瓊特舉,升為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巡撫南、贛、汀、漳等地。這就是詩小序中的「領南贛之命」。出餞時在南京,故「龍江」指南京的龍江關。送別的人中,大司馬白嚴喬公,時官南京兵部尚書。太常白樓吳公,指吳一鵬,字南夫,號白樓居士,長洲人,時官南京太常寺卿。蓮北魯公為魯鐸,字振之,時官南京國子祭酒。王陽明此次奉命心情較為複雜,去年祖母年九十六,思乞恩歸一見未 允;而汀、漳各郡皆有巨寇,此行前途叵測。詩中說:「莫將分手看容易,知是重逢定幾時」,「豺狼遠道休為梗,鷗鷺初盟已漸虛」,都表明他遠離友人的複雜心情。 但本幅的書寫較為自然,行筆流暢清勁,略無凝滯,線條的粗細濃淡一應自然,字之間也疏朗有致,看不出有一絲感傷之氣。本卷乃為其送行友人白樓先生專門書錄,是王陽明傳世代表作之一,乾隆年問曾刻人《三希堂法帖》。卷中有清初朱之赤及乾隆、嘉慶內府鑒藏印多枚。卷後有朱彝尊題跋。王守仁行書《奉壽西岡羅老先生詩》
王守仁《奉壽西岡羅老先生詩》卷 紙本 行書 27.6×258.2cm 正德十一年(1516) 浙江省博物館藏【釋文】奉壽西岡羅老先生尊丈。蚤賦歸來意灑然,螺川猶及拜詩篇。高風山斗長千里,道貌冰霜又幾年。曾與眉蘇論世美,真從程洛溯心傳。西岡自並南山壽,姑射無勞更問仙。陽明山人侍生王守仁頓首稿上,時正德丙子季春望後九日也。 正德十一年,王陽明四十五歲,九月升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巡撫南、贛、汀、漳等處。三月,王陽明作壽詩一首奉壽西岡羅老先生。西岡在江西吉安泰和縣,為羅欽順故鄉。羅欽順(1465-1547)字允升,號整庵,大王陽明七歲,弘治六年進士。 1510年劉瑾被誅後升南京禮部右侍郎。學術思想上與王陽明為近。從詩序的口氣看,此壽詩中的羅老先生當指羅欽順父親。 本幅用筆勁挺瀟灑,骨力峻拔,風神高遠,多有露峰,但能沉著,尚嫌不夠洒脫。王守仁行草《矯亭說》
王守仁《矯亭說》冊 21.6×11.1 正德乙亥年(1515) 上海博物館藏【釋文】君子之行順乎理而已,無所事於偏;偏於柔者,矯之以剛,然或失則傲,偏於慈者,矯之以毅,然或失則刻,偏於奢者,矯之以儉,然或失則陋。凡矯而無節過,過則復為偏,故君子之論學也,不曰矯而曰克,克以勝其私,無過不及矣。矯猶免於意必也,意必於私也,故言矯者未必能盡克己也。矯而復其理,亦克己之道矣。行其克己之實,而以矯名焉,何傷乎?古之君子,其取名也廉,後之君子,實未至而名先之,故不曰克而曰矯,亦矯世之意也。秋卿方君時以「矯」名亭,嘗請家君為之說,輒為書之。陽明王守仁識。 《矯亭說》之文是代其父王華為朋友崑山方秋卿建立"矯亭"後所作文章,此件原為手卷,但後被割裱成冊頁。縱21.6厘米,橫11.1厘米,共194字。藏於上海博物館。「矯」為矯正、矯枉之意。文章論述了過柔者,矯之以剛,過慈者,矯之以毅,過奢者,矯之以儉等道理,認為完美的人必須隨時修正德行,加強修養。 徐渭曾評其書:翩翩然鳳翥龍蟠也,使其人少亞於書,則書且傳矣。冊頁後有清人錢大昕、方治、陸世儀、歸庄等人題跋。《矯亭說》是其代表作。王守仁草書 《題灌山小隱七言絕句》
王守仁《題灌山小隱七言絕句》軸 紙本 草書 85.4×19.6cm 正德九年(1514)上海博物館藏【釋文】一自移家入紫煙,深林住久遂忘年。山中莫道無供給,明月情風不用錢。守仁書。 正德九年(1514)王陽明四十三歲,在滁州。五月才回南京。在滁州期間,多有學者相聚討論。本詩錄自《南都詩四十七首》中的《題灌山小隱二絕》之一。詩中流露了淡泊自守的情懷。本幅草書寫得洒脫奔放,筆勢縈迥多變,多有連筆飛白,線條挺勁圓潤,別有出塵之致。《王陽明全集》卷二十收。王守仁行草《別妻侄詩》
王守仁《別妻侄詩》軸 紙本 行草書 92.8×35.3cm 正德九年(1514)台北故宮博物院藏【釋文】予妻之姪諸陞伯生,將遊嶽麓,爰訪舅氏,酌別江滸。寄懷於言。風吹大江秋,行子適萬里。萬里豈不遙,眷言懷舅氏。朝登嶽麓雲,暮宿湘江水。湘水秋易寒,嶽雲夜多雨。遠客雖有依,異鄉非久止。歲宴山陰雪,歸橈正遲爾。正德甲戌十月初三日,陽明居士伯安書於金陵之靜觀亭。至長沙見道巖,遂出此致意也。 正德甲戌(1514)王陽明的政治生活中發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年初,以祖母疾亟故,疏乞致仕,不允。六月,奉敕勘處福建叛軍,至牛城,聞宸濠反,遂反吉安起義兵。六月拔南昌,擒宸濠。九月,獻俘發南昌。其間,武宗南巡至維揚,王陽明十月在南京。十一月才返江西。這年十月,因妻姪將游嶽麓,王陽明寫了這首送別詩。從詩表達的心境看,其時王陽明心情較為沉重,有辭歸而不能行的無窮感慨。此詩《王文成公全集》未收。 本幅作品用筆俊麗遒勁,結字瘦緊綿密,並有欹側之勢,字字獨立而行氣暢達。全篇節奏有跳盪之感,但筆致中凝練、沉鬱之意顯然。王守仁《行草手札》
《行草手札》。手跡。經折裝共14紙,上海圖書館藏。 守仁手札流傳甚少。此為 其答虞佐侍御(即浙江按使唐龍)書,計一通,書法挺勁古逸。 款署「守仁」鈐有「陽明山人之印」,末署「七月五日寓廣信具」。 當為明正德十六年其自南昌返浙時所作。另鈐有「流傳在海昌張渭漁處」舊藏印。
推薦閱讀:
※[書法大觀]山西省館藏傅山書法精品
※精品男和A貨男
※【精品文摘】
※玉雕精品欣賞 二二四 (十二屬相、狗)
※命理精品
TAG: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