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邊塞詩人王昌齡的邊塞詩《從軍行》七首品讀
王昌齡(698— 757年),我國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以寫七絕詩為著稱,被後世稱為「七絕聖手」。王昌齡和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人交往深厚。王昌齡的七絕詩可與李白齊名。
王昌齡在開元十三年,漫遊西北邊地,有了較深的邊塞生活體驗,因而創作了較多的邊塞詩,此時岑參11歲,高適還沒有開始邊塞生活,後人依此考證稱王昌齡為邊塞詩的創始和先驅。王昌齡的七首《從軍行》邊塞詩為其代表作品:
《從軍行》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上海風秋。
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
《從軍行》其二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從軍行》其三
關城榆葉早疏黃,日暮雲沙古戰場。
表請回軍掩塵骨,莫教兵士哭龍荒。
《從軍行》其四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從軍行》其五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
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
《從軍行》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葉城西秋月團。
明敕星馳封寶劍,辭君一夜取樓蘭。
《從軍行》其七
玉門山嶂幾千重,山北山南總是烽。
人依遠戍須看火,馬踏深山不見蹤。
第一首詩刻畫了邊疆戍卒懷鄉思親的情景;
第二首詩描寫征戍者在軍中聽樂觀舞所引起的邊愁;
第三首詩描寫古戰場的荒涼景象,寫將軍上表請求歸葬戰死將士骸骨,表現將帥對士卒的愛護之情;
第四首詩表現戰士們為保衛祖國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
第五首詩描寫奔赴前線的戍邊將士聽到前方部隊首戰告捷的消息時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軍強大的戰鬥力;
第六首詩描寫將軍欲奔赴邊關殺敵立功的急切心情;
第七首詩主要描寫山巒疊嶂、烽火遍布的邊塞景觀。
王昌齡因去過邊塞,真正看到過邊塞的大漠、雄關、孤城、長雲、雪山、烽火、羌笛等景象,因而在他的邊塞詩中,組成了一幅非常壯美的自然景物的群體圖。這些意象的上面附著了邊塞將士的情與意,是特定環境中的特定物,即自然的物與將士的情兩相交觸,詩人還藉助化無形為有形的藝術手法,構成了王昌齡邊塞詩的情景妙合,意與境渾的藝術境界。
王昌齡還有一首更出名的邊塞代表作《出塞》,筆者將在明天的文章中詳細介紹,歡迎繼續閱讀。
史家之韻——借中華文化之源遠流長,品五千年文明史之韻味!
推薦閱讀:
※唐五律(九)1903-2134(王績.王勃.王翰.王昌齡.王建專輯)
※李白寫給王昌齡的一首詩,情真意切,真摯感人!
※詩家天子王昌齡
※第五節 王昌齡研究
※送別詩多不勝數,只有王昌齡寫出光明磊落、表裡澄澈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