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課程的靈魂是什麼
【教育箴言】美國心理學家斯奇卡列說:「好奇是兒童的原始本性,感知會使兒童心靈升華,為其為了探究事物藏下本源。」
在蘇格拉底看來,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有靈魂,有思想,能夠思維。杜威在《我們怎樣思維》一書中明確指出,「學習就是要學會思維」。因此,豐富幼兒的精神世界,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是教師重要的任務之一,也是幼兒園課程的靈魂所在。
在實踐中,我們常常看到兩種情況。 一種情況是典型的「成人中心」,幼兒被教師牽著鼻子走,他們常常無奈而費勁地猜測教師所期望的標準答案,因為答對了會被稱讚為「愛動腦筋』』的孩子。這種成人中心的教學方式關注的往往是教學內容,很少關注幼兒實際的思維過程。有時,教師看上去是在把幼兒的思維引向深入,但幼兒所作出的反應並不是獨立思考的結果,而是對教師後面要講的內容的推測,以迎合教師的想法。 另一種情況是典型的「兒童中心」,教師放下「架子」,讓幼兒「自主」探索、「自由」表達。然而幼兒的探索沒有明確的問題,沒有明確的方向,幼兒的表達也無視事實,不辨是非。這樣的探索活動既沒有挑戰性,也看不到教師的指導,從而走向另一個極端:只要營造一種自由學習的氛圍,讓幼兒自由地去「做」,他們便會產生積極的情感,思維能力也會隨之發展。在「兒童中心」的名義下,幼兒雖然玩了,做了,看上去忙忙碌碌,卻並沒有真正在學,也沒有獲得應有的發展。因為「做」可能是任意的和心不在焉的,「做」的過程並不能表明幼兒的思維已參與其中。事實上,幼兒的思維有否參與,要看幼兒在活動中遇到了什麼困難,他是如何面對困難,又是如何解決困難的。 也許,人們一想到思維就想到頭腦的教育,教師常常說「動腦筋想想」,似乎讓幼兒坐在那裡動動腦筋就訓練了幼兒的思維。如果我們僅僅把思維視為頭腦的教育,就會將思維與情感、行為割裂開來;如果以為只要讓幼兒活動了,就能讓幼兒的思維得到發展,這也是自欺欺人。杜威反覆提醒我們,不加思考的行動與不行動只思考同樣有害,「有那麼一些人,在這兩者之間,即或者從外面強迫兒童,或者讓兒童完全自流,看不到有第三種可能。因為看不到第三種可能,有些人選擇這種形式,有些人選擇另一種形式。兩者都陷於同樣的根本性的錯誤」。 在課程中關注幼兒的思維,意味著我們要在尊重幼兒思維發展規律的前提下發展幼兒的思維能力。也意味著要把思維發展看作是人整體發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為思維與情感是不可分割的。因此,發展幼兒的思維不僅是關於頭腦(Head)的教育,更是關於心靈(Mind)和身體的教育,應是手(身體)、腦、心靈的整體的教育。
推薦閱讀:
※你有靈魂,才有資格談什麼靈魂伴侶
※美是詩的靈魂
※伯克希爾的靈魂人物查理·芒格——「可惡的說不大師」
※放空心靈,等待靈魂
※發自心靈的清音,穿透靈魂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