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強中國式管理巔峰之作:中道管理之前言

 前言  公元前5世紀的春秋末期,東周王朝由於禮崩樂壞,制度開始動搖,社會呈現出十分動蕩不安的狀態。孔子立志行道,企求恢復天下的秩序與和平。他行道的目的,在於訓練一批公正廉潔、忠勇愛民的行政人員,來推行古聖先賢的德政,實現為老百姓服務的目標。其具體的步驟,則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希望能夠完成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目標。這種以人為本、為政在人、以德化人的中道管理思想,歸納起來,有下述五個重要的原則:  (一)修身  管理者與被管理者都應該以修身為本。能力較低的人,最起碼要做到獨善其身,盡量做好自律,自己約束自己的言行;能力高強的人,就應該推己及人,以求兼善天下。我們推行能者多勞的原則,必須以自己的智慧與道德為基礎。因為一個人唯有既賢且能,才能受到大家的真誠擁戴。  (二)親民  管理者的責任,在於精神和物質兩方面並重,即一方面要促使被管理者不斷提升自己的倫理道德水平;另一方面應該使被管理者獲得必需的物質資料,以維持日常生活。管理者在職場中以身作則,用自己的品德來感化員工,同時在物質方面,最好不要和員工有太大的差距,這樣的管理者才具有親和力。  (三)守中  人在物質方面的享受,並沒有止境。身體的慾望傾向是十分危險的。倫理道德的力量很精微,我們稍有疏失便會使之蕩然無存。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為了避免發生錯誤,必須時時刻刻致力於守中,也就是尋找合理點,並堅持實踐。「中」即合理,堅守合理便是守中,人人守中,目標才能夠一致。  (四)中道  管理者由修身開始,謹慎守中以求親民。這種修己安人的管理途徑,即為中道。自堯帝以來,中華民族悉以中道為立國的根本,歷代興衰,也都是得中、失中的結果。五千年來,這個中道傳統一脈相傳,後人便稱之為「道統」。我們講求合天道而尊重人性,並且力求一以貫之,共同以天下太平為目標。  (五)和諧  孔子當年所說的「世界大同」,相當於現代的「地球村」概念。在西方霸道文化的影響下,19世紀英國殖民地布滿天下,20世紀美國武力超強,自命為世界警察,這些都不符合21世紀的發展要求。只有中華民族的和平崛起,才能使世人真正感受到中道文化的和諧與可貴。因而促進世界大同,才是人類之福!  我們往昔將「中國」解釋為「中原上國」,意思是世界中心、文化上乘,卻使得其他民族敬畏、妒忌和羨慕,敢怒而不敢言。其結果便是一旦各國自強自立了,就不約而同地以我國為目標,全力進行打擊。近數百年來,東西方的偏激政權無不儘力侵略我國,它們用鴉片使我們變弱,以分裂使我們變小。中華民族在21世紀的神聖任務,便是端正中國人的觀念。正本清源,中便是合理。凡事求合理,即為中庸之道,現代稱為「合理主義」。追求合理的途徑,便是中道。凡事講求合理的國家,稱為「中國」。因而,只有那些力求無一事不合理的人,才是堂堂正正的中國人。中國式管理,簡稱中道管理,說起來就是合理化管理。我們先在自己的國家實施中道管理,使其具有良好的效果,假以時日,自然可以轉移外國人對我們的觀感,不致再把「黃禍」放在心上而忐忑不安,也不致再因中國的崛起而多方加以圍堵。一旦世人普遍了解中道文化的可貴,世界大同的目標自然可以順利達成。這絕對不是中華文化的向外侵略,而是中華文化的寬大包容性,使世界各地的文化在大同小異的原則下,受到合理的尊重,彼此兼容並蓄,和諧共存。地球村成為快樂的人間天堂,實在是指日可待的;各民族共同平天下,也顯得並不困難。  中道管理,為什麼可以整合、包容各種不同形式的管理呢?因為全世界的管理都在追求合理,只是所採用的方式不相同而已。我們古聖先賢,早已研發出一套十分特殊,卻能夠千古流傳、天下通用的東西,那就是「仁、義、禮」的架構,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情、理、法」,並形成相當不一樣的運作過程,所以才稱為「中國式管理」或「中道管理」。這和一般人所說的合理化管理,是有很大不同的。  簡要說來,中國式管理便是依循「仁、義、禮」的道理,以求得其中(合理)的中道管理,也就是「將現代化管理,妥善運用在中國社會,以求合理有效」,成為中國式的合理化管理,並和中華文化充分結合起來。  「仁」引申為「安人之道」,「義」表現為「經權之道」,「禮」則演化為「絜矩之道」。組織的一切措施,都以「安人」為衡量目標。能安的,才做;不能安的,就不要做。原則確定後,視組織內外環境的變遷而持經達權(變),以求制宜,即為「與時俱進」,合乎「經權」的要求。在衡量及變通時,我們採取「絜矩」的道理,一切將心比心,設身處地,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綜合起來,在組織建立以後,管理逐漸制度化的時候,我們必須以「安人」為標準,採用「絜矩」的態度,樹立合理的典章制度,作為組織成員共同遵循的常道,並且靈活運用「經權」(持經達變)的方法,獲得變而能通的效果。依據這個簡單明了的架構,我們建立了「中國式管理的M理論」,簡稱為中道管理M理論。  孔子主張人性可塑,否則教育全無功能。基於這種觀念,我們歸納出M理論的三大要旨,簡要說明如下:  (一)人性可塑,員工是可能改變的  管理的條件是:安排良好的工作環境,形成良好的工作風氣,把慎選而來的員工,都塑造成忠誠、肯乾的優秀成員。管理者首先要以「患不安」(為什麼不安)來測試員工,盡量找出他們不安的原因,並加以消除,從而使員工能夠安心樂業。這種「安人之道」,是「仁」的精神,乃是中國式管理的衡量標準。凡事以「安」或「不安」來衡量,就比較容易找出「安人」的合理途徑。  (二)員工如果關心工作,就會用心地適時應變  管理的過程是:確立目標和標準(經),然後賦予員工應有的責任和許可權,使其在法令規章許可的範圍之內權宜應變(權)。這種「經權之道」,是「義」(合宜)的法則。組織成員應共同發揮「持經達權」的精神,適時地應變,以求合理。我們發現只有在安人的情況下,員工這種應變得宜的能力才有充分發揮的可能。  (三)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是人,彼此都需要被尊重、被了解和被同情,非如此不得其安管理的態度是: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組織成員各自扮演著不同的角色,而「禮」就是我們現代人所說的「角色期待」。每個組織成員都應該秉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原則,按照自己應有的角色期待,來好好地扮演自己的角色,便是合乎禮的表現。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彼此互信互諒,奠定互助合作的良好基礎,才能夠進一步以「絜矩之道」來促進協同一致的組織力量,並把組織的合力提升到最高的水平。  安人之道,是以人為本的具體表現;經權之道,是與時俱進的有效途徑;而絜矩之道,則是和諧社會的基本條件。三者簡單明了,易知易行,完全符合漢高祖當年「約法三章」的人性需求。我們運用起來,自然得心應手,絲毫都不會覺得困難。三者合一,即能合乎中道,無往而不利。  自古以來,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一切衝突都起因於走偏道、走極端;所有的暴力,均由於泯沒人性。科技發展雖然能夠打通山川的阻隔,卻仍然難以跨越人類心理的鴻溝。西方的物質文明亟待我國的精神哲理來加以指導。讓少數人先富起來,當然是安人之道的適時措施,但是貧富差距所造成的實際問題,則有待於絜矩之道的將心比心。因此,我們必須採用與時俱進的經權之道,諸如宏觀調控,以及各種必要的政策,來加以規範和輔導。新時期「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倡導,更是防止現代人慾望超越理智、情緒淹沒理性的必要措施。中華民族在經濟發展中提升自我的品德修養,在和諧中學會互助、分享,中道管理,當然普受世界的歡迎!
推薦閱讀:

中國式送禮
《看客》第419期:中國式民間救援
中國式家長身上的這些「毛病」,都被孟非治好了
中國式民主與美國式民治之比較
中國式家庭=缺失的父親 焦慮的母親 失控的孩子?

TAG:中國 | 管理 | 中國式 | 曾仕強 | 前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