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清朝能消滅捻軍流寇,而崇禎就亡於李自成?

這個比較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啊!其實可以對很多風雨飄搖的時代做一些對照,有些思路正確的方面完全可以借鑒!

明止於天啟,也可以說是一種宿命吧。明末的社會混亂、動蕩不安已經到了一種極致!崇禎朱由檢的才能應該比朱由校強的多!但是,朱由檢的強有促成了社會變得更加混亂,崇禎沒有縱觀天下的視野,對於朝廷的掌控能力不如魏忠賢。他卻以魏忠賢專權為由誅殺了魏忠賢。這是崇禎失天下的一個重要原因吧。生性多疑的崇禎,其實他的內心容不下任何人,濫殺無辜成了崇禎的一種習慣!這裡面包括不少忠臣!明末天災頻繁發生,也給李自成造成了極為有力的造反條件。比如北京城的瘟疫,導致了守軍幾乎沒有戰鬥力,也為李自成攻取北京創造了極為便利的條件。最終導致明覆之殤!

清朝剿滅捻軍有一定的歷史背景,雖然八旗軍和蒙古軍隊沒有戰鬥力了,但是,在消滅洪秀全的過程中崛起的湘軍,實力不容小覷。這些由有文化基礎的人所組成的軍隊,經過戰爭的歷練,應該是非常強的軍事力量。

曾國藩這個中華民族的半個聖人,品行才德之高,舉世罕見。在他訓導下的湘軍應該是可以戰勝一切困難的軍隊。當然還有左宗棠,李鴻章這些一脈相承的傑出軍事家。這些人都是人中精英!有他們督戰,應該在中華大地縱橫無敵的。有這麼一群人才存在,聲勢浩大的太平天國紅毛子造反才會被剿殺。捻軍是幾乎沒有正當政治口號的造反,本身又是流寇,沒有根據地,僅僅憑紅毛之亂的餘熱,就沒有廣大老百姓的支持面。所以必敗。

要說清末就不得不說慈禧太后,這個被曾國藩尊為女中堯舜的政治強人!崇禎對於神州的掌控和視野遠遠比不上慈禧太后!多讀一讀清史就會發現,晚清後五十年幾乎憑藉慈禧太后一己之智慧支撐下來的!不說別的敢於如此放權給曾國藩,左宗棠,以及李鴻章這些漢人本身就需要有非凡的胸懷。

清朝就最後滅亡也就是遜位,中國的社會基本秩序沒有亂,反觀明朝末期漢人的思想混亂,說明了統治者的自律對於一個國家有多麼重要。

這是一把手的胸懷和用人問題,清朝能消滅流寇是能夠向一線統軍漢將放權(當然,這也可能是不得已之舉),明亡於李自成主要是崇禎急於求功,猜忌過盛,屢誅大將所致。打仗,尤其是平定內亂,遠比單純對外作戰要複雜得多,因為身為合法政府在顧及各方面的情況,而亂軍則無所顧及,這時就不能責一城一地之得失,要把眼光放長遠,不要計日課功,在給前線統軍大將以極大的權利和信任,勝之固然要獎勵,敗了則不能馬上臨陣易將,要求其長功。

歷來政府軍比起外來的敵人,更怕內部的流寇。明清兩朝五百年,最大的流寇有兩股,一股是滅亡明朝的李自成,另一股是清末的捻軍。明朝其實是亡於李自成,清軍不過是乘機而起。

官軍之處以怕流寇有以下四個原因:

攻守異勢。流寇可以隨處攻取,而官軍就必須處處駐守,兵力看似幾倍於敵,在局部戰場上兵力卻少於敵人。

流寇不用攜帶軍需輜重,走到哪裡搶到哪裡,捻軍尤其喜歡搶馬騾,既可以騎行,也可馱東西,還可以當做會行走的軍糧,所以捻軍平均每人的都五匹馬,隨時換乘,行軍速度極快(這也是捻軍能夠戰勝蒙古騎兵,擊殺僧格林泌的主要原因)。而官軍卻要講究軍紀,如果也搶掠,則會逼民為匪,軍需補給要供後方供應,行動更加緩慢。

流寇動向不定,有利則進,無利則走,今天在河南,明天就可能到江蘇。而地方政府和官軍都是劃地而守,各管一段,特別是在訊息極不發達的時代,很難形成合力。

流寇走到哪裡破壞到哪裡,被了匪災,生產力大受破壞,不但當年租稅不能上交,以後幾年也難以恢復,有時還要靠政府賑濟,否則老百姓吃不上飯,往往就變成流民匪寇。

捻軍縱橫於皖、豫、魯、蘇、鄂、陝、晉、直(冀)八省十餘年,極盛時期兵力高達二十萬眾。比起太平軍,捻軍更讓清廷頭痛,全是清一色的騎兵,行蹤飄忽不定,難以捉摸,不像太平軍可以集中消滅。1865年,清朝滿蒙第一名將僧格林沁中伏被全殲之後,宣告以騎兵對騎兵對的追擊戰術徹底失敗。清軍滿蒙主力淪喪,捻軍一度接近京師,華北震動,首都戒嚴。

清朝看到滿族、蒙古的軍隊徹底失敗,只好把剿滅任何全權交給漢族大臣,先是曾國藩制定了「畫河圈地」變追為堵的戰略,隨後左宗棠、李鴻章貫徹執行,把捻軍分割成東、西兩部分,李鴻章剿滅了 東路捻軍,左宗棠剿滅了西路捻軍。

曾國藩說:「賊成流寇,若寇流而兵與俱流,則彼之資糧無限,我之兵力有窮。」「自四鎮設而變尾追之局為攔頭之師,以有定之兵制無定之寇,以應流寇之一勝著。」左宗棠說:「捻投流竄數省,畏圩寨甚於畏兵。」正是由於這種正確的戰略,縱橫中原十幾年的捻軍被剿滅乾淨。

當時清朝剛剛經歷了為時十四年的太平天國之亂,江南半壁糜爛,又剛剛經歷了第二次鴉片戰爭,京城失守,英國在沿海和西藏不懷好意,俄羅斯在新疆虎視眈眈,情況一點不比明末崇禎時候好。可是為什麼清朝能夠消滅捻軍,而崇禎就死於李自成呢?

是明朝無人,沒有人像曾國藩、左宗棠一樣看到正確的戰略嗎?不是的,1637年(崇禎十年),楊嗣昌就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策略,限制農民軍的流動性,各個擊破,最後殲滅。此舉在二年內頗見成效。

朝野都知道,抵禦流寇最好的辦法,是兵以逸待勞,限以河道,守以長牆,逐漸縮小包圍圈。可是,一 旦流寇突破包圍,朝中總會有不滿的彈劾之聲,這時就要看皇帝的胸懷了。在圍剿過程中,左宗棠、李鴻章等人也多次受到彈劾,清廷的做法時「記過效功」,並不進行實質性的處罰,而且多有嘉獎。

反觀崇禎的做法,幾乎就是殺雞取卵。崇禎嚴苛、猜忌、多疑,對大臣動輒怒斥、問罪、砍頭、凌遲,其殘忍和冷酷與魏忠賢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工作出點小問題,或者有言官攻擊,輕則撤職,重則殺頭。17年間他竟然換了17個刑部尚書和50個內閣大學士,大軍區司令員(督師、總督)被處死和被逼自殺的,包括袁崇煥在內合計有11人,如薊遼總督劉策,漕運總督楊一鵬,督師熊文燦,陝西三邊總督鄭崇儉,薊州總督范志完、趙光抃等。換一個領導就換一套政策和戰術,統兵大將都心存忌憚,戰局稍有好轉,就急於收功解去重任,有心報國的志士既不肯也不敢請纓效命,以至李自成、張獻忠都死灰復燃,終至不可收拾。

崇禎的失敗,只怪他自己,與朝臣大將無關。

當領袖,做領導,胸懷比能力重要,如果事事都覺得下屬不如自己,一點不合心意就想考核之威,這個團隊不會有好結果。

1、明朝已經到了非亡不可的程度,而清朝還沒有到這種程度。明朝沒幾個好皇帝,國家早就病入膏肓了,李自成只是壓倒明朝的最後一根稻草。而清朝,咸豐雖然昏庸,但還不至於出太多的昏招。慈禧太后比咸豐強很多,比崇禎更要強很多。清朝不亡,只是還沒到時候。

2、咸豐、慈禧雖然猜忌曾國藩等漢族大臣,但沒到崇禎皇帝那種程度。崇禎皇帝太多疑,心胸太狹窄,太急躁,隨隨便便就誅殺大臣。反觀咸豐、慈禧,則很少做這樣的混賬事。到了萬不得已的時候,他們敢於給曾國藩等人實權,讓他們放手去干。崇禎手下的那些大臣,像楊嗣昌之類的,絕對享受不到這樣的待遇。

3、明朝時,關外的清軍始終是明朝的敵人,消耗了明朝大量的實力。清朝則與列強達成和解。列強不僅不與清朝為敵,還幫助清朝鎮壓起義軍。這是晚清與晚明不一樣的地方。


推薦閱讀:

捻軍盟主一代梟雄張樂行夫婦之死:親看劊子手在自己身上割肉虐死
[原創]清末起義軍捻軍的20萬騎兵是從何而來[參賽]

TAG:清朝 | 李自成 | 崇禎 | 捻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