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讀筆記(7)《神聖家族》讀書筆記
主講人:李忠一
《神聖家族》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合寫的批判青年黑格爾派主觀唯心主義,並論述歷史唯物主義的著作,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制定無產階級世界觀的理論基礎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列寧指出:「它奠定了革命唯物主義的社會主義的基礎。」接下來就該著作的寫作初衷和成果我具體闡述一下。
該書就是為從理論上徹底批判思辨唯心主義思潮而寫的。1843年12月,鮑威爾及其夥伴創辦了《文學總彙報》,鼓吹以「自我意識」為基礎的主觀唯心主義,宣稱世界歷史進程中唯一積極因素是他們的理論活動。並稱這種活動為「批判的批判」。他們把改造社會的事業歸結為批判的批判的大腦活動,認為純粹的思想是社會進步的動力;他們堅持敵視人民群眾的唯心史觀,稱群眾為「精神的敵人」,把群眾說成是「非批判的」、是消極被動的「群氓」。
馬克思恩格斯在揭露、分析和批判青年黑格爾派的「自我意識」是「永恆的創造源泉」,「一切事物都起源於無限的自我意識」,「實體只是自我意識的現象,暫時的體現,轉瞬即逝的火焰」理念等。批判自我意識哲學稱為「兒子生母親,精神產生自然界的頭足倒置」,同時,從正面闡述了他們所創立的新世界觀的許多原理:首先,馬克思和恩格斯闡述了物質生產在社會發展中起決定作用的思想,批判了鮑威爾等人把「精神」和「群眾」絕對對立起來的錯誤觀點。認為,決定歷史發展的是物質生產,不是自我意識。不去認識某一歷史時期的工業和生活本身的直接生產方式,就不可能真正地認識這個歷史時期。提出,「思想只有反映了社會的現實需要,反映廣大群眾的利益,才能成為有助於社會發展的力量」。其次,闡述了「人民群眾在歷史中起決定作用」這一重要的歷史唯物主義原理,指出隨著物質生產的發展,群眾必然會認識到自己的利益同少數統治者的利益相衝突,必然會日益自覺地參加到社會的歷史活動中來,群眾是社會進步的主要動力。提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最後,論證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闡述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作用。提出,「無產階級在獲得勝利之後,無論怎樣都不會成為社會的絕對方面,因為它只有消滅自己本身和自己的對立面才能獲得勝利。隨著無產階級的勝利,無產階級本身以及制約著它的對立面——私有制都趨於消滅」。
汪海燕
文章的大體結構分為序言和正文,序言部分簡明扼要地交代了批判的原因,思辨唯心主義的危險;批判的對象就是鮑威爾在《文學總彙報》中的批判;批判的目的就是使讀者通過這份材料識破思辨哲學的幻想;文章的性質是屬於關於現代哲學學說和社會學說態度的論戰性質的文章。接下來的幾章內容分別針對埃德加、塞利加、布魯諾等人的批判所進行的批判,在批判的過程中提出自己的哲學觀點。
在本文中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重要觀點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第二,關於人的本質。人,現實的、活生生的人在創造這一切,擁有這一切並且進行戰鬥。「人的關係的現實豐富性」;人是本質、是人的全部活動和全部狀況的基礎。第三,關於哲學的根本問題。思維和存在第一性的問題。第四,關於市民社會理論。國家是由市民生活來維繫的;市民社會成員之間的現實的紐帶是市民生活,而不是政治生活。第五,關於政治解放和人類解放問題。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之間必定是存在差別的。第六,關於自由人權的認識。自由的人性就是在所謂普通人權中得到經典式承認的那種「自由的人性」;按照自己的意願選擇信仰的權利,進行任何宗教禮拜的權利,都作為普遍的人權得到了明確承認。第七,現代國家政治理論。現代國家的自然基礎是市民社會以及市民社會中的人,即僅僅通過私人利益和無意識的自然必然性這一紐帶同別人發生聯繫的獨立的人。
總體來說,批判的批判充分顯示了馬克思、恩格斯在創造新的世界觀過程中理論不斷豐富的動態變化過程。從蒲魯東關於國民經濟學批判的觀點入手,由經濟問題進入到哲學問題,開始了對唯心主義觀點的批判,確立了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文中關於宗教問題、人的本質問題、政治解放與人類解放問題、市民社會等認識,與之前的著作相比較有了很大的發展和完善。
趙陽
《神聖家族》是針對以青年黑格爾派為代表的整個唯心主義哲學體系進行徹底批判的理論成果。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和人本主義思想,對青年黑格爾派的布魯諾·鮑威爾及其夥伴的「自我意識」哲學等進行了嚴厲的批判,並最終同青年黑格爾派徹底決裂。在此基礎上產生了新哲學世界觀的萌芽: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人類社會應該同自然界一樣有著自己的發展史和自己的科學。他們的任務就是要用唯物的觀點來說明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馬克思恩格斯徹底否定了自我意識創造歷史這一唯心史觀,提出歷史是人的活動過程,群眾應在現實的運動中獲得現實的解放。同時馬克思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指出了無產階級現實的生存境況並提出了無產階級在現實中經受的嚴酷但能使人百鍊成鋼的勞動訓練,這使得無產階級能夠承擔起解放自身的歷史使命。也揭示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只有他們才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馬克思恩格斯在《神聖家族》中已粗略地看到了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運動規律,因為歷史的發源地就在「塵世的粗糙的物質生產中」。推動歷史前進的是粗糙的物質生產,而不是人的精神,不是人的自我意識。這一觀點第一次將創造歷史的活動放到了人類生產勞動的堅實基礎上。
吳霜
我主要從歷史背景及重要意義這兩個方面談一下。《神聖家族》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合寫的第一部作品。這本書寫於1844年9-11月間,主要是針對以《文學總彙報》為代表的青年黑格爾派,批判青年黑格爾派的「批判哲學」或「自我意識」哲學而寫的。青年黑格爾派的哲學把「自我意識」作為萬物的創造者、宇宙的最高實體,把理論批判看作高於一切,認為隨著觀念的王國革命化,現實會站不住腳,斷言一切現存的東西都應當成為他們毀滅性的批判的對象,企圖單純憑藉理論批判的力量來改變現存世界。《神聖家族》就是針對當時德國唯心主義的這種表現形式所做的諷刺性的批判。
《神聖家族》由一個序言、一個結論和九章正文組成,全書第一、二、三章、第四章的一、二節,第六、七章各一節,是恩格斯寫的,其餘部分都是馬克思寫的。《神聖家族》闡述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許多重要原理,提出和論述了一些他們在以前的著作中尚未探討過的新問題,如關於歷史的發源地的思想、關於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思想、關於思想與現實關係的思想及關於唯物主義發展形態的思想等,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誕生準備了充分的條件。列寧認為馬克思恩格斯的《神聖家族》明確地強調指出了自己的全部世界觀的基本原則,奠定了革命唯物主義的社會主義基礎。這些科學論斷,揭示了《神聖家族》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成中的歷史地位和重要意義,它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誕生,作了充分的、直接的理論準備。《神聖家族》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成中的一部重要著作,是馬克思恩格斯共同創立新世界觀思想體系的第一個成果,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成和發展的道路上樹立了一個重要里程碑。
戚奇
《神聖家族》是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合寫的批判青年黑格爾派主觀唯心主義和論述歷史唯物主義的著作,闡述了唯物史觀的主要觀點。在馬克思、恩格斯寫作《神聖家族》時期,二人的思想已經發生了一些轉變,已經從唯心主義逐漸過渡到了唯物主義,從革命民主主義過渡到了共產主義。這一時期的青年黑格爾派,他們把自我意識絕對化和神聖化了。馬克思卻相反,注重理論與實際相聯繫,對青年黑格爾展開了批判,其中一點就是批判青年黑格爾派對蒲魯東思想的錯誤認識。蒲魯東認為私有制是違背人性的,是人們貧困和不平等的根源,認為應該消滅私有制,實現真正的平等。對於這一點馬克思是贊同的,但是青年黑格爾派特別是其中的鮑威爾卻不贊同蒲魯東關於私有制的理論。他把現實中人與人的關係歪曲為了思維中的平等關係,認為擁有與不擁有只是範疇,不值得去說明。對此,馬克思進行了批判,認為不應該將貧困與財產看作是一個整體,而應該研究貧困和財產本身,這使得馬克思認識到了物質生活背後的人與人之間的生產關係。在《神聖家族》中,馬克思恩格斯通過對青年黑格爾派的思辨唯心主義的批判,清算了自己以前的哲學信仰,指出了青年黑格爾派的錯誤之處,闡述了一些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對後來歷史唯物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非常重要。
劉嘉驍
馬克思在《神聖家族》中用了不少篇幅對人的現實歷史性、社會性等思想進行了闡述,是繼馬克思在《論猶太人問題》中對鮑威爾人的思想的批判後,關於人的思想內涵的進一步發展和成熟。
在《家族》中,馬克思不再單一的、孤立的從原子的角度看待人,首先,他認為人是有需要和利益的利己主義的人,每一個人從其生理特性和本質活動上來講,都是有自己的需要的,這種需要必須從同樣的有著需要的其他人那裡獲得,從而互相之間就產生了利益關係,正是這種利益成為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的紐帶;其次,人是處於社會關係中的人,馬克思把人與其周圍的物質條件聯繫起來,認為人們是通過勞動和交換產品相互滿足互相的需要的,從而建立起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然後,馬克思認為人是從事著創造歷史活動的人,人們正是通過創造歷史的活動來到達滿足自身需要和利益的目的,即「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並指出人的物質生產,即主體現實地改造客體的活動,它永遠是人類最基本的活動,從這裡,我們已經感到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的轉變;最後,馬克思指出,人是隸屬於一定階級的,分析了私有制條件下,兩個對立的階級,無產階級和有產階級(資產階級),資產階級為了保持自身的存在,不得不維持無產階級的存在,而無產階級在必然消滅自身的條件下,又必然消滅制約著它的私有制,從而得出:私有制的滅亡是它自身運動的必然結果,無產階級消滅私有制也就成為了歷史運動的必然。
王曉艷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聖家族》這部著作中對青年黑格爾派的思想進行了徹底的清算。
他們認為青年黑格爾派的觀點是對黑格爾的唯心主義歷史觀的惡性的發展。馬克思恩格斯指出,黑格爾作為客觀唯心主義者,把「絕對精神」看作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和基礎,把群眾看作絕對精神創造歷史的材料和承擔者,而哲學家只不過是絕對精神創造歷史的運動完成之後用來回顧意識發展的自身的一種工具,他只是在事後才登場。黑格爾的這種見解表明他的歷史觀雖然是唯心主義的,但在思辨的結構中不自覺地把握了歷史的某些真實的內容,是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價值的。而鮑威爾等人則完全拋棄了黑格爾歷史哲學中的合理性和有價值的因素,把其唯心主義徹底化,取消了黑格爾的這種不徹底性。他們認為,自己就是批判,就是絕對精神,就直接是歷史的積極因素和有意識的創造者,而群眾則完全是消極的、精神空虛的歷史材料,是其批判的對象。
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思想、精神是由物質因素決定的。精神的敵人並不是群眾。精神、思想也首先是群眾的思想。人們的任何思想都不能離開物質利益。「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醜。」沒有離開人的利益的目的的人的活動,也就沒有離開利益主體的群眾。「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人類歷史上確實有一些歷史活動沒有成功,但其原因並不是革命「喚醒」了群眾的「熱情」,也不是引起了群眾的「關懷」,而是這些「革命的原則」並不代表群眾的實際利益,並不真正是群眾的革命原則。
郝晗婷
馬克思恩格斯在《神聖家族》中初步表達了群眾創造歷史的思想。在「誰創造歷史」的問題上,歷來的歷史學家、哲學家堅持「英雄創造歷史」、「精神創造歷史」的觀點,鮑威爾等人也是如此。「一方面是群眾,他們是消極的、精神空虛的、非歷史的、物質的歷史因素,另一方面是精神、批判,……他們是積極的因素,一切歷史行動都是由這些因素產生的」他們從黑格爾的思辨哲學出發,在歷史領域製造群眾與英雄、物質與意識的對立。
針對鮑威爾的英雄史觀,馬克思恩格斯初步闡述了「群眾創造歷史」的思想。歷史是「人的活動」,而「人的活動」就是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因為「思想根本不能實現什麼東西,為了實現思想,就要有使用實踐力量的人」而使用實踐力量的人,就是群眾。不是意識決定歷史和群眾,而是群眾決定意識和歷史。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因為「群眾給歷史規定了它的任務和它的業務」。
群眾創造歷史離不開一定的動力,這個動力就是群眾的利益,「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醜。」革命要想得到群眾的支持,就必須代表群眾的利益。以往革命之所以不成功,「並不是因為革命喚起了群眾的熱情,並不是它引起了群眾的關懷,而是對不同於資產階級的絕大多數群眾來說,革命的原則並不代表他們的實際利益,不是他們自己的革命原則,而僅僅是一種觀念」。以往革命之所以不成功,是「由於迄今發生的革命都是為了少數剝削者的利益而進行的,因此在這些革命中,人民群眾的作用受到了束縛」。
The End
推薦閱讀:
※魯迅文集作品目錄
※《菊子詩文集》序
※魯迅文集作品目錄&作品巧記
※蒼燃文集【八字直斷五十法
※惟因老和尚文集——《六祖壇經》講義(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