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輩子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
自從師專畢業之後,我已度過將近二十年的教書生涯。不知為什麼,最近幾年來,每當我和年輕的教師一起工作時,一種深藏心底的想法總是油然而生——就憑我的知識、經驗能幹不過他們?聽人家課堂教學,學生七嘴八舌,「異軍突起」,心想,這樣亂鬨哄的課堂能出成績才怪呢?看人家和學生在一起,平起平坐,說說笑笑,心想,這樣沒大沒小不成體統,班級能管理好才出鬼呢?看人家作文讓學生互相批閱,互相鑒賞,心想,這樣不負責任偷懶的教師能指導出好文章才怪呢?……然而,實踐證明,無論是教學成績,還是班級管理,自己往往都是失敗者,都趕不上年輕教師。是自己知識不夠用嗎?是自己的幹勁不足嗎?還是自己……很長一段時間,讓我陷入了生生的苦惱之中。我迷茫了,我彷徨了,我想自暴自棄。
更可惡的是,自從初當班主任之後,越來越覺得,這些十四五歲的學生竟然和他們的家長一樣,滿腦子裡都有著唯我獨尊的思想。從他們身上竟然找不到一點農村孩子應有的淳樸與天真,他們渾身散發著嬌氣、任性、自私、冷漠和無禮的臭氣,令人生厭。在我看來,這簡直不是人,純是一幫「畜生」,四五六不懂。我整天疲憊於處理他們的突發事件,簡直是「按下個葫蘆,又起了個瓢」,感到力不從心,甚至徹夜失眠。最後,只好抱怨自己倒霉,認命吧,誰叫咱抓了個這麼差的班,甚至在潛意識裡將自己教學的不順也歸咎於學生的不是。
為了讓任課教師高高興興的上課,為了好學生能夠安安靜靜的學習,我每天除上課之外,整天整天坐在教室里,甚至下課也不出去,導致有時學校開會、開展活動都全然不知。就這樣看著,流動紅旗一次也沒見到。因為你看了教內看不了室外,你看了校內看不了校外。有時天真的想著,如果有著三頭六臂、千里眼、順風耳那該多好呀。我提出過辭職,也挨過批評,受表揚的時候微乎其微。人啊人,同樣是做人,「做人的差距咋這麼大呢?」
就在我焦頭爛額、不知所措的關鍵時刻,一本《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又如雪中送炭,悄悄的來到我的案頭,真是喜出望外,趕緊翻開那帶著油墨芳香的書頁,一個個短小精悍的真實故事,深深吸引著我,震撼著我,使我彷彿在茫茫的沙漠中見到一塊綠洲一樣,看到了生命的曙光;又彷彿久居籠中之鳥,突然飛歸自然,感到心情十分舒暢、輕鬆,儼然肩上釋下千斤重擔。讀後,經過深層次的思考,我意識到自己的淺薄與幼稚。霍老師的那句「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的錚錚誓言,時刻回想在我的耳邊。它繼承了「因材施教」的傳統觀點,又豐富了「因材施教」的內涵。學生是受教育者,有怎樣的缺點都不足為奇。而自己作為教育者,自身的教育能力不可不硬,師德不可不高,胸襟不可不大。學生需要教育,自己需要學習和提高,一個出色的教師應該從挑戰自我開始!
霍老師的十六字教學方針:「數量要多,速度要快,質量要高,負擔要輕。」我哪一點能與人家相比?霍老師一個學期講了95篇課文,比教材設定的多講71篇。而我,一個學期下來,四個多月的時間裡,連教材設定的30篇課文都沒講完,僅講了15課精讀課文。怪不得學生的作文總是沒有多大的提高。「下筆」「無神」,原來道理如此簡單,「讀書未能破萬卷」。
俗話說:「給學生一碗水,教師需有一桶水。」回顧自己過去的教學,之所以失敗,歸根結底,就是把自己本有的一桶水全都給了學生。一篇課文面面俱到,惟恐講的不周不細。為了講好一課書,自己看了一本資料又一本資料,看多少問題講多少問題,有時一篇課文講一周還覺得不夠勁。現在想一想,多麼可拍。幸虧手頭資料少,否則一篇課文也許能講一學期吧。年輕的教師聽完我的課後,一對照,覺得自己有很多東西沒講,回去重講。嗨,年輕的教師啊,吸取我的教訓吧,不要把自己肚裡墨水全倒出來,留一點給自己吧。這樣才能給學生豐富的想像空間,學習討論的餘地,才能不斷激發他們去探索、去鑽研的興趣,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克服做吃被動的學習局面。精講精練,才是教學的本色!因此,我開始改變教學方式,一節課只訓練一兩個教訓重點,縮短課時,以次擴大學生的閱讀面,增加學生的見識,在潛移默化中,使情感不斷得到熏陶、升華,語言得到不斷的豐富與積累。
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水平,把課改落實到實處,徹底改變自己固有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我開始虛心向年輕老師學習,走進他們課堂,學習他們那種教學的熱情,學習他們那種「輕描淡寫」式的教學方式,學習他們那種先進的教學思想,學習他們那種融洽的師生關係。重新確定自己課堂優劣的標準,即看學生在課堂的反映情況、活躍情況以及情緒狀態。如果學生在課堂上,質疑、回答、爭論等十分活躍,個個不是緊鎖眉頭,筆耕不輟,那麼,這就是一節成功的課。否則,老師講得再天花爛醉、神情飛揚。也是失敗。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講,學生才是教學的真正評.
霍老師曾經說過:「老師教學生有趣味,學生的學習才能有興趣,濃厚的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和幹勁兒的來源。」是呀,學生上課不聽講,之所以搗亂,真正的原因何在?是學生的自我約束力差,不懂事嗎?是學生天生就不愛學習,討厭課本嗎?如果說他們天生就不愛學習,討厭課堂與課本,那麼他們就不會進學校的大門。為什麼沒上學的孩子渴望上學,上了學的孩子渴望放假?為什麼一個個課間龍騰虎躍,顯示了孩子本有的朝氣與活力,而課堂一個個焉頭耷腦,儼如枯萎的禾苗?……歸根結底,在我們的老師。「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興趣來自老師的興趣。因此,我在老師的興趣上反覆做文章,怎樣上課才能使學生覺得是一種美的享受呢?我開始研究課程資源,讓音樂走進課堂,讓偉人的故事走進學生的心靈,讓動手實踐代替平庸的講授,讓幽默笑話帶來天真的笑聲,讓學生的自由發言、暢所欲言引來陣陣的掌聲。我的良苦用心終於見了成效。
我欣喜的發現學生變得熱情起來,原來不願聽課不願發言的學生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於是我抓住一切微小的變化,充分給予肯定,給予表揚,更加激發他們上進的慾望。正如霍老師所言:「聽表揚,可以令人人奮進,挨批評則常常使人沮喪。老師應從孩子的錯誤中篩選出積極的因素,努力化批評為表揚,是他們棄誤就正,不斷進步。」情境教育學派溫斯坦也曾經說過:「一個教師如果認識到學習者的感情和企求,他能夠影響學習者的行為的機會就會增多。」
教師的教學趣味來自於哪?來自教師對學生的愛。「教師的愛是陽光,應該公平的照著每個學生,為他們指出光明之路;教師的愛是春雨,應該均勻的撒向每個孩子的心田,使他們茁壯成長。『不可救藥』的孩子是沒有的。」每當讀起霍老師的這句詩情畫意般的語言時,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我都要細細的咀嚼一番。「陽光」「春雨」;「春雨」「陽光」,多麼公平無私的字眼,他不管接受者是誰,都均勻的施以恩澤。老師就應該用愛心關心每一位學生,不偏不袒,因「愛學生是老師的品德」。我們應該像霍老師一樣「我選擇教師的職業,就因為我愛孩子,愛學生。沒有愛就談不上教育。」
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學生之間是有差異的,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這種差異可以表現為學校家庭文化背景的差異、志向水平的差異、智力的差異、學習風格的差異等。所有的學生都不可能唯為教師之命是從的,他們常常令家長教師生氣,甚至「頑固不化」,「愛」真的是萬能的嗎?這不能不引起我深深的思考。在《沒有教不好的學生》一書中,記錄了霍老師這樣一句話:「因材施教是千年古訓。這一古訓告訴我們,孩子的『材』有如樹與花,是千姿百態的。只要教育者不用一個尺碼量『材』,而是因其材而施其教,那麼每個孩子都有成才的希望。」這句話揭示了愛的真諦——愛是有層次的:針對不同學生施以不同的愛。如果教師用一個愛的標準去教育學生,比如,希望或要求每一個學生都考上大學,那麼作為老師而言,必將是出力不討好、好心不得好報。教師要想給學生施以不同的愛,我想教師首先必須學會用愛心去傾聽學生。為什麼有時候聽到學生在課堂或自習課嘁嘁喳喳的議論聲,感到心煩意亂?為什麼有時候聽到學生課間的辯論聲,覺得是一種噪音?……那是因為你沒有用愛心去傾聽。這世間的許多聲音,有動聽的、有刺耳的;有美妙的、有聒噪的。這些聲音全都入耳,可以讓你覺得是一種享受,也可以讓你覺得是一種折磨。但如果用愛去傾聽,這世上只有一種聲音——美妙和諧,讓人欣喜。只有這樣你就不會討厭學生,無論是遵守紀律的還是搗亂分子,他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在你眼裡都是可愛的,你都能從他們的錯誤中找到閃光點。這樣,你給他們的不是批評不是責罵,而是發自內心的關愛。在這種愛的感染下,只要功夫深,相信「兒童再頑皮」也有「金不換」的時候。正如古人所言「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只要愛是公平無私的,只要愛是有層次的,那麼你就不會放棄任何一個學生。「如果你放棄了一個,就全班而言是幾十分之一,但是對於一個家庭而言,你放棄的卻是百分之百啊!」記住或老師的這句名言吧,作為激勵我們工作的座右銘!
教書時間一長,碰到學習基礎差或學風不良的班級,有時難免說出這樣的話「一屆不如一屆」,看到學生懶散鬆懈,忍不住說一句「想當年……」然而事後反思,才覺得自己的幼稚。時代在發展變化,學生也不是靜止不動的。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過:「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學生是變化的河流。教師要善於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面對變化的學生,我們用心去傾聽,試著從他們的身上找出勝過往屆學生的優點,尤其是欣賞每一位學生。
時間默默的流逝。我改變自己,也改變學生。我和學生逐漸走向默契,共同成長,實現各自的超越。我願「做一輩子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永遠與學生共進!」
(來源:楓葉教育網 閱讀原文)
推薦閱讀:
※教師思考?關於參加浙江省陳鶴琴「活教育」課程思想研討會的相關感悟
※教師職業病——靜脈曲張的預防
※啊,入戶早教師的偉大榜樣!
※被瘋轉的復旦女神教師,這智慧的光芒太撩人
※教師文化(3)----教師的微笑
TAG:教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