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曠課、逃學行為的心理分析及矯治

  厭學而曠課、逃學,是中小學生特別是初中生中常見的不良行為,是學生學習心理障礙中最具危害性的問題。(一)曠課、逃學學生的心理特點   曠課、逃學往往是學生對學校生活失去了興趣,產生厭倦情緒,持冷漠的態度甚至懼怕的心理狀態,而在其行動中形成的不良表現方式。經常曠課的學生其心理健康及人格發展等方面呈現出下列特點: 1、心理健康水平較低   這些學生往往認知活動水平差,在課堂學習、課外作業等學習活動中完全處於消極被動的應付狀態。他們對學習普遍有畏難情緒,注意力極易分散,聽講心不在焉,記憶的方法和習慣不良,加之缺乏學習興趣,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的動力不足、效果不好。由於這些學生不願學、不會學而學不會,必然導致學習成績差並形成惡性循環。  調查發現,經常有曠課、逃學行為的學生表現出明顯的抑鬱、焦慮的厭學情緒,在強迫、人際敏感、敵對性和偏執心理方面也明顯高於一般對照組的學生。據一些接受個別訪談的家長和班主任反映,這些學生往往會隨著上學時間的迫近,心情由平靜變得不安起來。如果強迫其上學,他們就會閉門不出,沒有任何反應,甚至會發脾氣、破壞東西。可見,經常曠課、逃學的學生其心理健康水平是明顯低於一般學生水平的。2、自尊程度較低  調查中發現,經常曠課、逃學的學生自尊、自信水平也較低。由於學業成績差,他們很少受到教師、家長和同學的關注與重視,開始表現為慚愧、內疚、掩飾自己,繼而發展為滿不在乎、不以為然和自暴自棄,失去了應有的自尊和自信。同時,他們會積極尋找其他途徑實現自我的價值,從而表現出不守紀律、愛出風頭、與教師對著干,直至曠課、逃學。他們經常出沒於校外遊戲房、舞廳、網吧等青少年不適宜的場所,尋找刺激、混日子、消磨時光。3、人格特徵大多呈內向、情緒不穩定型  根據調查中運用艾森克個性量表測量的結果表明,經常曠課、逃學的學生個性內向型的明顯多於外向型的,情緒不穩定型的明顯多於穩定型的。這些學生往往表現出孤獨、焦慮、憂鬱、冷漠、反應緩慢、適應性差、情緒反應強烈、性情古怪孤僻等不良人格特徵。  這些學生往往心情容易激動,行動異常。個別學生早上情緒明顯不安定,有病態反應,午後恢復正常,夜晚卻能非常安定地坐在電視機旁看電視,而且時間很長。這時,他們可能表示出「明天早起一定上學去」的決心,但第二天天一亮,他們又無法約束自己的行為,賴床、遲起,甚至於閉門不出、睡大覺而不上學。有的學生往往是星期一情緒最不安定,雙休日、節假日心情愉快、行為正常。另外,這些學生往往還表現出特別小心、謹慎,敏感於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和態度。(二)學生曠課、逃學的原因  學生曠課、逃學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1、來自學校教育內部的原因  比如與學生生活相關的重大變化,如升留級、換班或轉學、新入學、升學等學習環境的變遷等。與學校生活有關或在學校遭遇到的痛苦、失望、挫折和打擊等不愉快的情緒體驗等,特別是升學競爭的壓力造成學生沉重的精神負擔。課程教材設置不合理,過難、過深,不適合所有學生的學習;教師教學方法單調、枯燥、「滿堂灌」;教師對個別學生的歧視與懲罰等。2、來自社會的原因  比如新「讀書無用論」等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日益惡化的社會風氣、社區環境的影響,社會規範的失調等。3、來自家庭的原因  比如不完整的家庭結構、不良的家庭環境、不正確的家庭教養方式等,特別是小學生由於「分離焦慮」所產生的一種對父母和家庭的病態情感影響等。4、來自學生自身的原因   以學生的不良學習動機和興趣為標誌的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學生的人格缺陷。具體講,主要有以下幾方面:(1)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對其曠課、逃學行為的影響  低水平的心理健康狀況是導致學生討厭學習,甚至產生曠課、逃學行為的一個重要原因。心理學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狀態可以對知覺、思維、記憶的形態和功能進行歸納,可以指引認識的進程——記憶的恢復、思維的構成和知覺的形成等。相反,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尤其是人際敏感、敵對、強迫、焦慮等心理狀態,極易導致厭學的情緒和行為。  不健康的心理狀態(特別是情緒情感)會在一定程度上破壞大腦神經系統的正常功能,從而影響思維的速度和敏捷性、精確性和靈活性,影響學生智力水平的正常發展。以至於使學生課堂上不能積極思考,作業、考試錯誤百出,學業成績不良。在當前激烈的升學競爭背景下,如果他們一直處於失敗的心理體驗中,進而產生不良的自我意識,失去了對學習的興趣和良好動機,更失去了學習的自信心,則這種低自尊的心理水平會進一步加重其厭學的情緒,進而導致曠課、逃學行為的發生。(2)學生不良的人格特徵對其曠課、逃學行為的影響  與一般的學生相比較,那些內向、情緒不穩定、強神經質型個性的學生更易產生厭學情緒和曠課、逃學行為。這是由於其不良的人格特徵會影響到其高級神經活動的強度、靈活度和平衡度,從而使他們的知覺、記憶、思維的功能受到阻礙,智力活動的積極性受到壓抑。最終導致他們從事緊張的智力活動時極易疲勞,注意力極易分散,反應遲鈍,學習效率下降,進而喪失學習興趣,產生討厭學習、害怕上學的曠課、逃學行為。(3)學生的人生價值觀、理想和世界觀水平對其曠、逃學行為的影響  有的心理學家將厭學曠課的學生分成多種類型,但無論是「品德不良型」、「學習不適應型」、「人際關係不適應型」、「有意拒絕型」,還是大多數的「混合型」學生,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缺乏「自我能動性」。他們往往不能積極主動地克服學習上的困難,不能自覺排除來自環境的各種干擾,不能自覺主動地控制自己的學習行為,而是採取消極的曠課、逃學行為來逃避學習困難。究其本質,在於他們缺乏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沒有遠大的理想。青少年正處於人生價值觀和理想、世界觀的形成期,但還很不成熟。一方面,隨著年齡的增長、體力的增強、知識面的擴大,在感受到成長喜悅的同時,一些學業基礎好、成績好的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成功的體驗,併產生良性循環,他們就會樂意去上學。相反,如果學生感到學校生活很無聊、乏味,甚至是痛苦,他們就不願意上學,更願意躲在家裡或校外娛樂場所尋找樂趣,獲得精神寄託。此外,在當前激烈的升學競爭中,學生預感到自己升學無望時,就會認為「去不去一個樣」,「去也沒什麼意思,反而難過、受罪」,倒不如溜出校外自由自在。這也正是初中生曠課、逃學比例相對高於小學生和高中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當然,到了高中階段,學生的人生價值觀和理想水平有了明顯提高,人生的目標已經比較明確,因而,雖然學生中仍有厭學情緒,但隨意曠課、逃學的行為也就相對減少。(三)學生曠課、逃學行為的矯治策略  如何有效地防止和矯治學生的曠課、逃學行為,促進學生心理和人格的健康發展呢?我們認為可採取以下一些策略。1、消除導致學生曠課、逃學的各種影響源,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和教育觀,努力使學生願學、樂學。  由於厭學心理是導致學生曠課、逃學等不良行為的直接因素,因此,要幫助學生克服和矯治曠課、逃學的行為,首先就要努力消除導致學生厭學的各種影響因素,使學生願意學習、樂意學習。導致學生厭學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諸如學生過重的學習負擔、教師不當的教育方式、教師對部分學生的歧視、來自家庭的不良影響、社會風氣及傳媒中消極因素的不良暗示、不良友伴群體的消極影響等等,這些都是要努力消除的負面因素。2、切實加強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學生心理與人格的健康發展。  由於中小學生的不良心理和人格特徵與曠課、逃學行為高度相關,因此,加強對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培養其健全人格是至關重要的。(1)要建立心因性曠課、逃學學生的心理檔案,認真了解、分析學生的心理與人格的發展狀況,以保證對這些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與幫助的科學性和針對性。(2)要注意在各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特別是要結合學科教學,對厭學曠課和逃學的學生進行學習心理輔導。(3)要將厭學曠課和逃學的學生作為學校心理諮詢工作的重點對象,通過心理諮詢,幫助學生了解自己厭學、曠課和逃學的根本原因。可根據「成功性原則」指導學生運用積極的心理暗示方法予以「積極強化」,建立學業自信。(4)要努力培養曠課、逃學學生的自尊人格,提高他們的自尊水平。對於曠課、逃學學生不能馬上就認定為特殊學生而另眼看待,甚至「打入另冊」。否則,他們會因為教師的歧視和學習過程中不斷失敗的情緒體驗而自暴自棄,失去自尊。3、特別要重視曠課行為嚴重的個別學生,給以及時、科學的行為矯治  對於個別由於某種原因而對學校產生恐懼、厭噁心理,對學習生活冷漠、毫無興趣,曠課、逃學行為特別嚴重的學生,必須予以足夠的重視,請心理諮詢師給以及時、系統的行為矯治。  當然,一般說來,沒有適用於任何類型厭學曠課學生的矯治策略。所以,幫助學生克服和矯治曠課、逃學行為,必須充分依靠學生家長與老師的配合。
推薦閱讀:

「女人默許你五個行為, 說明把心和愛都交給你了」
舊上海妓女行為規範(四)
張德文的文件夾【金融共 56 篇文章]行為心理學】

TAG:心理 | 心理分析 | 學生 | 行為 | 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