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育兒,孩子更出色

  爸爸育兒,孩子更出色

  在孩子6歲前,爸爸不需要參與育兒嗎?要等到孩子入學以後、青春期才需要爸爸發揮作用嗎?韓國醫學博士、小兒神經科專家金泳熏告訴你:不是這樣的,從胎兒期到入學前,爸爸參與育兒所產生的效應,是媽媽不可替代的,對孩子的大腦發育和身心健康是至關重要與不可或缺的。

  這本書讓媽媽們懂得,與丈夫聯手育兒對孩子才最有利。讓爸爸們相信,自己通過學習,也能輕鬆掌握與孩子相處的方法。書中具體闡述爸爸在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階段,促進孩子大腦發育的方法。告訴爸爸如何陪孩子玩,如何給孩子選玩具、選畫冊,如何給孩子讀書,如何與男孩相處,如何與女孩相處,如何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語言能力、獨立能力等等。讓爸爸們能夠參與到從胎教到育兒的過程中,讓「爸爸效應」得到最大化的發揮,為社會培養出卓越之才。

  本書出版後很快榮登韓國早教類圖書排行榜榜首,並創造了三個月連續加印6次的出版奇蹟,成了韓國育齡期父母熱捧的必讀書。根據本書內容策劃的電視訪談節目由EBS金牌主持人、韓國的知心姐姐——池勝賢親自主持,屢創同類節目收視新高。許多育齡父母早早就等在電視機前盼望新一期節目的播出,更有無數年輕的爸爸加入收視大軍——一場爸爸參與的育兒熱正在悄然興起!

  本書簡介:

  在孩子6歲前,爸爸不需要參與育兒嗎?要等到孩子入學以後、青春期才需要爸爸發揮作用嗎?韓國醫學博士、小兒神經科專家金泳熏告訴你:不是這樣的,從胎兒期到入學前,爸爸參與育兒所產生的效應,是媽媽不可替代的,對孩子的大腦發育和身心健康是至關重要與不可或缺的。

  這本書讓媽媽們懂得,與丈夫聯手育兒對孩子才最有利。讓爸爸們相信,自己通過學習,也能輕鬆掌握與孩子相處的方法。書中具體闡述爸爸在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階段,促進孩子大腦發育的方法。告訴爸爸如何陪孩子玩,如何給孩子選玩具、選畫冊,如何給孩子讀書,如何與男孩相處,如何與女孩相處,如何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語言能力、獨立能力等等。讓爸爸們能夠參與到從胎教到育兒的過程中,讓「爸爸效應」得到最大化的發揮,為社會培養出卓越之才。

  本書出版後很快榮登韓國早教類圖書排行榜榜首,並創造了三個月連續加印6次的出版奇蹟,成了韓國育齡期父母熱捧的必讀書。根據本書內容策劃的電視訪談節目由EBS金牌主持人、韓國的知心姐姐——池勝賢親自主持,屢創同類節目收視新高。許多育齡父母早早就等在電視機前盼望新一期節目的播出,更有無數年輕的爸爸加入收視大軍——一場爸爸參與的育兒熱正在悄然興起!

  作者簡介:

  醫學博士金泳熏,小兒神經科專家,現在韓國天主教大學聖母醫院院長。他在天主教大學醫學院先後獲得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1998年至1999年在美國貝勒大學任訪問學者,進修小兒神經學。已發表醫學學術論文70多篇,其中包括30多篇SCI論文。

  2002年當選為大韓小兒神經學會會長。2007年榮獲天主教大學小兒科學教室研究成就獎。現為大韓小兒科學會會員,亞太小兒神經學會財務委員,大韓癲癇學會會員,大韓腦神經學會會員等。

  著作:《金泳熏醫生的英才頭腦培養方法(2008)》、《GOBABY3(發育篇)》、《小兒神經學》(合著)、《癲癇的全部》(合著)、《臨床癲癇學》(合著)、《向國內最高專家學習過敏治療法99種》(合著)、《育兒百科詞典》(合著)、《著名妊娠法》(合著)、《著名育兒法》(合著)等。

  序言:爸爸可以改變孩子的人生

  孩子的大腦容量可能是由遺傳決定的,但是,神經元的數量和連接神經元的神經突觸網,卻會因父母養育方法的不同而不同。在適當的刺激和恰如其分的教育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他們的腦確實與眾不同。6歲以前的腦,我們也可以稱之為「尚在施工中的腦」。也就是說,6歲以前,我們給予的所有刺激和教育,將直接影響並最終決定其構造。

  一直以來,人們對於英才的理解僅限於智能決定論。也就是說,智能指數位於全體人群的前3%~5%,就被認定為英才。可是最近,人們的想法正在悄然改變,即以智能為主的英才單一評價體系,正在向更多地關注潛在能力的多層次評價體系轉變。現在的情況是,有些孩子,即使與智能無關,只要在某一領域,具備普通孩子們無法表現出來的卓越才能,就可以被認定為英才。比如,某個孩子,在語言或是音樂方面表現出非凡的才能,就會被視為語言英才,或是音樂英才。在數學或科學領域也是一樣。這類孩子只是某一領域的英才,但是在其他領域可能就是一個普通的孩子。所以說,最近的孩子成為英才的可能性大大提高了。

  以經濟上的成功為最高目標的「富爸爸」時代,似乎有些漸行漸遠。現在,我們正在迎來一個「新爸爸」時代,在這個時代,我們的孩子更需要的,是能和孩子一起摸爬滾打,不斷從中發現孩子的潛能,並激發孩子的腦發育,像孩子的朋友一樣的「新爸爸」。英國牛津大學曾以1958年出生的17,000名孩子為對象,對他們從出生到33歲的成長發育全過程進行跟蹤研究。結果表明,那些在爸爸積极參与孩子發展和教育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不僅學習成績好,在社會生活和婚姻生活中也更為成功。因此,在育兒方面,爸爸應該迅速擺脫長期處於「二線」的輔助者地位,並儘快地、堅決地投身到「一線」中來。目前,關於爸爸們在胎教、育兒和教育方面的作用,正逐漸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之一。

  爸爸們在育兒方面參與度越高,其帶來的影響越為正面,不論對孩子的人格形成,還是對腦發育都是有益的。那麼,爸爸們究竟應該怎樣做才行呢?

  可以先從孩子喜歡的遊戲開始。孩子在玩遊戲的時候,如果爸爸設定一個目標來共同參與的話,對孩子認知能力和集中力的提高都是很有好處的。特別是當成功達到目標時,再給予適當鼓勵,會大大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多和孩子對話。這對孩子的腦發育至關重要。爸爸多和孩子對話,共度美好時光。看似簡單,殊不知其對孩子的發育,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呢。不僅孩子的溝通能力、理解能力以及社交能力都會因此而得到提升,還會為孩子最終成為全球化時代的領導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讀書對於腦發育也是很有效的。希望爸爸們能經常抱著孩子,給孩子講畫冊里的故事。這不僅有利於培養孩子穩定健康的心理素質,促進孩子的腦發育、創造力的提升,還有利於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個知識淵博的人。

  多讓孩子體驗新鮮事物。如果能在孩子6歲以前,多給孩子一些體驗新鮮事物的機會,多給孩子留下一些美好的回憶,那麼,這樣的孩子到了成年以後,不僅會心懷感激之情,也會成長為更加具備融通性,並善於做出合理判斷的、充滿人性光輝的人。

  如果做爸爸的,能將上述幾條,每天做30分鐘以上,並且堅持到孩子滿6歲,那麼這個孩子將是非常幸運的。我們完全有理由期待,這樣的孩子,將成長為一個真正具有才能的、具備良好心理素質的、優秀的人才。

  如果說,以豐富的信息為基礎,細心地教育和培養孩子的人是媽媽的話,那麼,用一幅宏偉壯麗的藍圖,改變孩子人生夢想的人,就非爸爸莫屬了。本書的目標就是,讓爸爸們深刻認識並掌握能促進孩子腦發育的具體而有效的方法。

  從胎兒期到6歲,是孩子的腦發育最為迅速的時期。在這一時期,為促進孩子的腦發育,爸爸可以做很多事情。因為爸爸和媽媽的腦是不同的,所以,只有把媽媽和爸爸的作用相疊加,對於孩子來說才是完整的。只有爸爸參與到育兒中來,孩子才能獲得最完美的健康心理素質、最有效的腦發育。我相信,本書對於那些準備進行腦胎教的爸爸們,或是對腦育兒和腦教育充滿熱情的爸爸們,將是一本很好的指南。

  在這裡,我要感謝我的妻子宋美景,她以養育孩子的直接經驗和一位媽媽的視角,審閱了全書原稿。最後,我還要衷心感謝VegaBooks出版公司的權基大總經理和裴惠珍理事,他們在我寫作本書期間,給予了一貫的關心和幫助。

  金泳熏2009年4月

  後記:爸爸參與育兒,國家才有真正的未來

  我一直以為能成為爸爸是一件很幸福的事。雖說也有過因為不懂得如何育兒而帶來的緊張和壓力,但成為爸爸這件事本身帶來的內心感動是不言而喻的。我們經常能在各種育兒講座上看到父母們討論有關育兒話題的場景,或是對一些問題交頭接耳,或是認真做著筆記,可是其中當爸爸的不過十之一二。因為爸爸的主要角色是賺錢的人,為養家糊口忙碌的人,所以參與育兒似乎應該是例外的事。甚至有個笑話說,孩子要想考上名牌大學,其中的必要條件之一就是爸爸的漠不關心。

  這就是說,爸爸不干涉對孩子的教育,孩子才能考上好大學。在一定程度上,我們的社會確實到了這樣一個程度。那就是說,如果一個爸爸信息量不夠還不注意搜集,還想什麼事都管,還不如為了孩子什麼都不要管。

  爸爸應該帶著什麼樣的思考來育兒呢?爸爸會在現在就考慮孩子10年後的發展嗎?我堅信,爸爸對孩子的期望才是孩子真正的未來。我堅信,爸爸的關心和干預才是培養孩子健全人格的基石。爸爸應該經常撫摸自己孩子的頭,應該和孩子去野外露營過,應該能抽時間參加一下孩子的家長會,只要需要就應該能為孩子做頓飯。我堅信,只有這樣的爸爸才能把孩子培養好。

  就像被稱為「阿爾法爸爸」的人那樣,現在的社會裡,為了培養出優秀的孩子而努力奮鬥的爸爸確實越來越多了。這些爸爸不僅有面向未來的雄心壯志,更有勇往直前的勇氣。這些爸爸們不僅在社會上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對育兒也充滿熱情與奉獻精神。因為他們明白他們的一言一行將決定著孩子10年以後的未來。

  我想這本書的影響可能很微弱,但還是希望它能成為爸爸們的一個安慰,並成為他們理解孩子和養育孩子的必要指南。

  第一章爸爸在育兒中的特別作用

  a)爸爸的育兒方式與媽媽不同,互補才完美

  從腦科學的角度看,媽媽的腦更適合育兒。相反,爸爸的腦不適合育兒。所以,爸爸必須接受育兒相關教育後,才能做出適合育兒的行為。媽媽的腦比較感性,更適合於產生共鳴,而爸爸的腦偏理性,更適合於理解和構造系統性的知識。因此,爸爸的腦更易於理解事物的本質,善於預測。相反,媽媽的腦在理解孩子方面更為自然。媽媽們很容易理解孩子的感受,並能對孩子的情緒做出適當反應。艾力諾?麥柯比曾經做過一次有趣的測驗。他給父母和6歲的孩子4張比較抽象的圖畫,先讓爸爸或媽媽就其中某一幅畫進行描述,然後讓孩子來猜是哪一幅。結果是孩子更容易猜中媽媽描述的畫。這就說明,媽媽的溝通傳達能力更強。(西蒙?柏瑞科恩《那個男人的腦,那個女人的腦》)

  爸爸的育兒方式與媽媽的不同

  媽媽和爸爸的差異說到底是女人和男人的差異。與媽媽的感性判斷不同,爸爸的想法一般更為理性,往往會發現媽媽看不到的部分。如果這種不同能夠互補,則是非常完美的事情。也就是說,當爸爸和媽媽的影響非常完整而和諧時,這個孩子則更容易成長為一個完美而健全的人。

  爸爸的情感表達一般都比較少而且生硬。爸爸不願意表達自己的現象從社會學角度分析,是與文化傳統相關聯的。因為一個男人如果輕易流露出自己的情感,往往被視為不成熟的表現,而這在現代社會激烈的競爭中是絕不允許的。這樣的社會氛圍,是爸爸不易表達情感的重要原因之一,和孩子們的關係上也是如此。一般來說,孩子和媽媽的交流比較順暢,與之相比,和爸爸的溝通就困難許多。從抱孩子的姿勢中也能看出差別,抱孩子時能做到與孩子目光相對的爸爸,遠遠少於媽媽。於是,爸爸通過目光交流表達情感的幾率也就小得多。在遊戲過程中,媽媽們可以很好地了解並呼應孩子想玩的主題,而爸爸們則更多地將自己的想法強加於孩子。另外,媽媽們在和孩子說話時,會很注意孩子是否能聽懂,而盡量用一些小孩子的話;與之相反,爸爸們則很少考慮到這些,所以經常會使用一些孩子不熟悉或完全聽不懂的話。而且,總體上講,爸爸與孩子的對話比媽媽少得多。從以上養育孩子的不同方式可以看出,媽媽們更擅長和孩子產生共鳴。

  媽媽比爸爸更會說話

  女人一般要比男人的構詞量大一些。而且,女人在說話時所犯的詞法或語法錯誤也更少,發音也更清晰。還有女人的文章也會寫得更長,語法使用更規範,敘事更流暢。

  據本奈特?謝維茨的研究,男人和女人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腦的活性表現是不一樣的。半數以上的女人,其腦的左右兩半球布洛卡區(Broca』sArea,語言的運動中樞)可同時激活,而男人只有腦的左半球被激活。也就是說,媽媽在說話時,左右腦是同時使用的。這就是媽媽比爸爸更會說話的原因。

  媽媽的溝通能力比爸爸強

  腦梁是連接左右腦的通路。其在性別上的差異是,爸爸的腦梁較細,而媽媽的腦梁較粗。因為媽媽的腦中連接左右半球的神經纖維更多。這也就很容易解釋為什麼媽媽的溝通能力更強了。溝通需要腦左右半球更多的聯繫與配合。也正因為如此,媽媽們很難選擇自己要穿的衣服,因為左右腦看到和喜歡的衣服是不一樣的。但下結論時,需要是一個最優的、經過比較的好結論。媽媽們可以同時做兩件事,而爸爸們卻很難做到。爸爸們很難邊看電視邊和媽媽說話,可是媽媽們甚至可以在哄孩子的時候開會。(平山智《爸爸必須要為孩子做的20件事》)

  1.3.只有爸爸才能賦予孩子的特別東西

  爸爸們在和孩子對話時顯得更為理性,這對培養孩子的社會性和邏輯思考能力能起到正面的作用;而且對孩子的學習,特別是需要邏輯思考的數學很有幫助。碰到孩子從外面受傷回家,一般媽媽的反應僅集中在孩子受傷這個層面上,而對客觀上的受傷程度和受傷全過程則關注不夠。可是,爸爸會對受傷全過程做出客觀判斷,並且如果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有什麼過錯,還可能當即指出。爸爸這樣的視角,會促使孩子不再犯同樣的錯誤,而成為一名堅強的孩子。

  研究表明,孩子在和爸爸玩耍或相互作用中,其主管邏輯和理性的左腦會得到充分開發,而在嬰幼兒時期沒有爸爸陪伴的孩子,往往數理能力和行為意識低下。另外,爸爸的存在對孩子的社會性培養也有很大影響。《爸爸才能給的東西》一書的作者羅斯D?帕克,把爸爸對孩子成長發育的獨特影響,稱為「爸爸影響力」。爸爸在孩子面前應該如何表現,這樣的表現又對孩子的成長發育產生哪些影響,探究其中的奧秘正是時下研究的熱點。眾多研究結果均表明,爸爸對子女的成長和發育起著非常重要而獨特的作用。

  對孩子發出的信號,爸爸也會做出迅捷的反應

  對孩子發出的聲音或所做的動作,爸爸也會像媽媽一樣做出迅捷的反應。孩子在咿咿呀呀的時候,爸爸一般會和孩子說上幾句,也會撫觸孩子或用眼睛看孩子。同樣的情況下,如果是媽媽,也會撫觸孩子。類似的研究表明,爸爸和孩子也會形成一定的互動關係。這與媽媽和孩子的關係沒有大的不同。如果爸爸能夠對孩子發出的信號做出適當的反應,孩子為了做進一步的溝通,也會使用一些更為有效的溝通手段。實際上,溝通從每個人小時候起,就給人以非常肯定和積極的認識,因為溝通能讓人明確地感到,通過自己的行為是可以影響別人的。

  對8個月大的孩子和父母之間的互動關係進行觀察和研究,結果表明,與媽媽相比,爸爸會更多地玩把孩子拋向空中再接住,或是托舉孩子等身體接觸的遊戲。像此類身體接觸方面的刺激,對媽媽以語言為基礎建立的情感型互動關係,可以起到很好的補充作用。

  在家裡有決定權並處於支配地位的爸爸,如果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也能起到能動作用,那麼這對於培養一個男孩子來說會有決定性的影響。對女孩子的培養和教育,爸爸的作用可能更大。爸爸是否像個男子漢,爸爸是否對媽媽這個女兒模仿的對象經常給予肯定,或是爸爸對於女性活動是否能經常給予支持和激勵,所有這些,都會對女孩子的培養和教育產生巨大的影響。

  諸如此類,爸爸的影響力還不只於嬰幼兒時期。在青少年時期和成人期,女孩子對異性交往的態度,比起媽媽的影響力,其實受爸爸的影響更大,即更多地取決於和爸爸的關係如何。如果對成年女性異性關係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很多都是和小時候缺少父愛、遭受爸爸的冷落或敵視等因素相關。在研究4歲孩子的認知能力時發現,如果爸爸是親切的,而且經常激勵和幫助孩子的,那麼這個孩子的智力和語言水平,都比其他孩子高出許多。所謂其他孩子,就是指他們的爸爸不是那麼親切,而且不會經常激勵和幫助他們的孩子。(羅斯D?帕克《爸爸才能給的東西》)

  學習「爸爸影響力」課程的爸爸

  爸爸如何做好養育孩子的工作,如給孩子換尿布或餵奶、和孩子玩各種遊戲,並從中發揮「爸爸影響力」等,這一系列已被開發成為「爸爸影響力」課程。參加此類課程的爸爸們,在建立與孩子的親密關係和互動關係方面,確實比那些沒參加過課程的爸爸們要好許多。也就是說,「爸爸影響力」也是可以通過學習掌握的。因此,要想成為一名出色的爸爸,就只有刻苦學習了。

  在養育孩子的問題上,爸爸們再不能只是旁觀者了。對於育兒來說,確實有一些只有爸爸才能做。父母雙方,不論是哪一方都無法替代另一方的作用。當然,在爸爸可以發揮的作用當中,也有一些是媽媽可以做的,但是確實有一些是媽媽做不到的,這部分就必須由爸爸來擔當了。如果爸爸無法很好地發揮這部分作用,那麼,即使媽媽再優秀,也沒辦法代替。從孩子的立場上看,沒有什麼比從媽媽單一的榜樣中走出來更重要了。也就是說除了媽媽一個人的思想和價值觀以外,孩子還需要了解更多,而爸爸正是孩子通向世界的另一扇窗。

  在育兒方面,現在社會上有一個人們認識的誤區,那就是讓孩子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吧,不用管太多,爸爸尤其如此。因而導致爸爸們自動放棄了對孩子的教育權,實際上,爸爸對孩子的教育權在家庭中是至關重要的。因為一旦放棄教育權,孩子對爸爸的尊敬就沒有了。孩子6歲以前的教育本來就應該在家庭中完成。一個孩子的人格形成最重要的時期,也正是孩子上小學前這段時間。所謂尊敬,不是單向的,而是要互相尊重。所以,孩子在把爸爸作為尊敬的對象時,也希望受到爸爸的尊重,而且,與媽媽相比,孩子們一般更希望得到爸爸的認可。(七田真《爸爸應該給孩子的7件人生禮物》)

  1.4.一起來尋找適合爸爸的育兒方法

  「孩子已經8歲了,8年來,我作為爸爸,不知和孩子做了多少次對話,還通過一起玩讓孩子養成了許多好習慣,也讓孩子充分享受到了父愛,這一切都讓我這個做爸爸的感到無比自豪。」(鄭娜妍《爸爸的作用》)

  現在的爸爸們往往意識不到自己的作用,而在育兒上甘願當一個旁觀者。有關研究表明,即使是夫妻雙方都參加社會工作,回到家裡,家務事仍由妻子承擔的居多。60%的媽媽認為,丈夫具備照看孩子的能力,而只有34%的爸爸認為自己具備照看孩子的能力。而且,多數爸爸認為,只有在餵奶階段過去後,自己才能開始發揮育兒作用,特別是相信在孩子青春期時能起重要作用。(羅斯?D.帕克《爸爸才能給的東西》)

  身體接觸很重要

  大人要經常抱孩子,或是進行給孩子餵奶、洗澡等活動。只有多和孩子進行身體上的親密接觸,才能充分體驗和孩子的親密關係。也就是說,育兒是離不開抱孩子、餵奶、洗澡等這些具體工作的。如果爸爸們可以更多參與這些工作,不僅對和孩子建立親密關係有好處,還可以減輕媽媽們的負擔。

  在育兒方面,很多爸爸都覺得只要到時候自然就行了。實際上,確實有很多孩子,雖然他們的爸爸並沒有參與育兒,或是採取放任自流的態度,也照樣能夠充分發展、適應社會,並有所貢獻。不過,這樣的孩子一定在成長過程中,受到過許多其他家庭成員不一般的教育和培養,或者是孩子自身具備超凡的能力與堅強的意志。但即便是這樣的孩子,雖然今後在社會上取得成功,但由於成長階段爸爸教育的缺失,其性格方面會出現一些因沒有爸爸陪伴而造成的情感空白點。(李寶妍《爸爸的領導力》)

  對孩子的感情一定是在和孩子共度許多時光後才會產生的。媽媽和孩子們的親密感情,既來自十月懷胎的不易,更來自媽媽和孩子們朝夕相處的體驗積累。當爸爸能感到孩子因自己而覺得幸福,或是自己對孩子來說是必需的,這時候才能說這個爸爸是幸福的。這種幸福感對於不經常在孩子身邊的爸爸來說是難以體會到的。所以,要想體驗到這種幸福,爸爸和孩子們必須經常在一起。

  可以通過學習成為好爸爸

  沒有人天生就是好爸爸,我們可以通過學習成為好爸爸。一個好爸爸一定是了解孩子的。既要懂得孩子的心理,還要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對孩子來說,爸爸是最好的老師。孩子在上小學之前,爸爸就要成為孩子學習的老師。

  一般來說,孩子和媽媽待在一起的時間遠多於爸爸。據研究,不論是肯亞,還是日本,孩子和媽媽待在一起的時間都是爸爸的3倍以上,而在印度則是10倍以上。成為好爸爸的先決條件雖然要看和孩子共同度過的時間有多長,但是這個共享時間的質量可能更為重要。要想和孩子建立並維持良好的互動關係,首先需要有必要的知識和奉獻精神,其次需要能和孩子進行真正的感情交流,最後還需要誠懇的態度和對孩子的充分尊重。

  爸爸參與育兒,也要保持男人本色

  爸爸參與育兒,不用重新包裝自己,保持自己的本色就可以了。有不少爸爸在育兒時,想學著媽媽的樣子做,其實並不好。爸爸應該探索符合自己特點的育兒法,然後把它用於實踐當中。如果爸爸不太會玩抓羊拐,就玩一玩自己擅長的身體遊戲。因為在和孩子的遊戲中,重要的不是玩了什麼遊戲,而是玩得有沒有意思。爸爸們往往以為,和孩子玩的時候要積極引導孩子並讓孩子感到快樂才行。其實,爸爸們只要在旁邊陪著,並適當做些反應,孩子就會覺得非常開心了。那麼,到底怎麼做才好呢?孩子最需要而且盼望爸爸做的,並不是爸爸教了什麼,或是幫他們解決什麼問題,而是陪在旁邊,共度美好時光罷了。(威爾?格萊儂《父親智慧集》)

  孩子們現在成長的環境已經和他們的父輩們小時候不同了。這可能是件好事,也可能是件壞事,但不管怎麼說,總比父輩們小時候所處的環境更為寬廣也更為複雜。

  要想成為被孩子尊重的爸爸,一定要付出許多努力,甚至是一些必要的犧牲。但這是值得的,聰明的爸爸都知道這個道理:雖然有所犧牲,但隨之而來的回報更大。也就是說,當爸爸的責任和義務雖然很多,但是隨之而來的喜悅更讓人難以拒絕。

  第三章嬰兒期(0~12個月)——與媽媽不同的爸爸效應

  3.2爸爸也能全身心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

  爸爸也像媽媽一樣,在孩子出生以後,即能與孩子形成親密的紐帶關係。以當爸爸為榮的,通常在剛當爸爸時,會比較激動和自豪。出於對孩子的喜愛,爸爸很自然地就會產生抱孩子、舉孩子、往上拋孩子等心理衝動。爸爸也和媽媽一樣,也會撫摸孩子、抱孩子、逗孩子玩等。事實上,在抱孩子或悠孩子方面,爸爸會比媽媽做得更多。

  格林伯格和莫利斯把爸爸的這種最初的反應叫做「全身心投入」。這實際上是指爸爸完全被孩子所吸引,並體會到樂趣的一種狀態。對這樣的紐帶關係,孩子的貢獻不過是一些簡單的行為,諸如睜眼、握一下爸爸的手指、躺在爸爸的懷抱里扭動一下身體等等。

  孩子對爸爸和媽媽的依賴心理,差不多始於同一時期。一項研究表明,9個月以下的孩子在和父母分開時一般不會抵抗,而超過12個月的孩子,則不論爸爸、媽媽,要和他們分開時都會有抵抗。還有一項研究表明,比起陌生人,孩子一般更喜歡父母,而且在父母當中會更喜歡媽媽,特別是有什麼需要時更是如此。這可能是因為比起爸爸,更多的是媽媽在照看孩子的緣故。(羅斯D?帕克《爸爸才能給的東西》)

  孩子一開始進入「認生」的階段,父母往往會擔心孩子的個性是不是太小心翼翼或是太敏感了。其實,完全用不著擔心。因為「認生」說明孩子對主養育者已建立起依賴心理。也就是說,孩子和主養育者之間已形成正常的溝通關係,而且孩子能夠辨別主養育者和其他人了。「認生」還意味著,孩子已經具備了將儲藏的信息進行記憶的認知能力。一般8個月至12個月的孩子會出現「對象專屬性」,所以這一時期,會形成依賴心理,出現「認生」或分離不安等情況。

  順利度過「認生期」,對信賴感建立很重要

  雖然「認生」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但能不能順利度過「認生期」,這對孩子的情感發育以及對周圍人的依賴感建立至關重要。依賴心理的形成,絕不只是針對媽媽,所以爸爸也要注意和孩子一起分享時間,以便能和孩子建立起充分的溝通關係。在和孩子還沒有建立起親密關係之前,爸爸應該避免大聲說話,或是做出突然抱孩子之類的舉動。爸爸能不能和孩子較長時間相處是最重要的事情。

  傳統觀念認為,從生理學角度講,媽媽對孩子的需要,所作出的反應更為敏銳。但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對於孩子的反應,爸爸和媽媽並無差異。據說,爸爸可以像媽媽一樣和孩子說話、餵奶、喂輔食,當看到電視里出現孩子時,爸爸心律、血壓、皮膚變化等反應與媽媽也並無二致。

  可是,現實是爸爸還沒有媽媽做得那麼好。這是因為爸爸們在傳統觀念的影響下,不太積极參与育兒導致的結果。是否對孩子的需要敏感,不是由性別差異造成的,關鍵要看對照看孩子這件事的重視程度。和孩子的相互交流是和孩子培養感情最為基礎的過程,所以抱孩子,餵奶,和孩子說話,陪孩子玩,給孩子洗澡等,都是非常必要的。

  3.3.怎樣讓爸爸積極投身到育兒中

  大部分爸爸都缺少接觸小孩子的經驗,加上受一些知識的「驚嚇」,就更不敢碰小孩子了。因為在當下准爸爸教育講座或育兒書籍上,很容易學到諸如孩子出生後3個月內無法挺脖子等「雷人」的知識。相反,媽媽們則有10月懷胎的切身感受。另外,生完孩子的媽媽體內,會分泌大量與育兒有關的激素,身心能很快進入育兒模式。所以,能很自然地把新生命擁入懷中。

  孩子一出生,媽媽的腦會發生很大的變化,被稱作邊緣體的皮質會迅速產生活性。所謂邊緣體,是控制人體本能的功能區。媽媽們為孩子不顧一切的天性,在生理上的原因就是邊緣體的作用。我們稱之為母性本能。爸爸所體會的責任感,一般都是來自大腦皮層控制的理性部分,不同於媽媽與生俱來的母性力量。所以,爸爸們必須通過教育,認識到爸爸參與育兒的必要性,才能真正對這個問題有所認識。

  爸爸無法積极參与育兒的理由

  爸爸無法積极參与育兒有許多理由。可是,在諸多理由中,最讓人意外的,卻是緣於孩子媽媽自身的原因。這就是為什麼說,要想讓爸爸參與育兒,最重要的是媽媽要發揮作用的原因。這比起爸爸自身的關心和努力,以及改變社會偏見等還要重要得多。

  很多媽媽經常會替爸爸把所有的事都做完。正是這樣能幹而完美的媽媽,使爸爸無從下手。即使開始時想要為孩子做點什麼的爸爸,碰到了這種情況,自然也就會打退堂鼓了。之所以出現這種狀況,就是因為媽媽們的大包大攬,使爸爸們覺得養育孩子已經是「別人的事」了。如果想要避免這種事發生,爸爸們就要親自動手,把想法付諸實踐,給孩子換尿布、喂輔食、讀故事書,一個都不能少。

  爸爸想要成為育兒戰線的尖兵,應該怎麼做?

  男人本能就具有強烈的競爭心理。所以,一旦遇到不如別人的情況,就很容易引發消極心理,變得沮喪。如果從孩子出生至3歲,爸爸都沒參與育兒,那麼,此後要參與就更難了。因為孩子越小,越容易讓男人產生當爸爸的感覺。

  要想讓爸爸積极參与育兒,怎麼做才行?

  ●要把分工做好

  事先把爸爸該做的事和媽媽該做的事分好。開始時可以做些簡單的,哪怕只是陪在旁邊,慢慢熟悉以後再加大力度。可以按時間段分工,比如周一、三、五由爸爸做,周二、四、六由媽媽做;或也可以按事務分工,比如飲食由爸爸負責,哄睡覺和洗衣服由媽媽負責。

  ●必須有爸爸的一席之地

  爸爸要想和孩子建立親密關係,必須以深深的愛和依賴作為基礎。所以要有爸爸和孩子共處的時間。如果媽媽把所有的事情都做了,那麼爸爸就沒機會接近孩子了。爸爸不管再怎麼忙,每天都應該為孩子做幾件事。比如,給孩子換尿布、洗澡、餵奶等,事情雖小,但也很重要。

  ●即使開始時做得不好,也要堅持下來

  不管怎樣,實事求是地講,爸爸在育兒或家務事兒上,比媽媽笨是自然的。可是,如果以此為借口就把事情推給媽媽,那可不好。幹得好也罷,幹得不好也罷,只要爸爸下決心干,就一定會幹得越來越好。

  ●孩子一周至少有一次只和爸爸睡

  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最累的一件事就要數夜間餵奶了。尤其是孩子狀態不太好的日子,或是睡眠不太好的孩子,就更不好哄了。所以讓孩子一周至少有一次只和爸爸睡,就顯得非常重要。爸爸也要偶爾經歷一下這樣的事,才能真正體會到育兒的辛苦,對孩子的愛也會更深。

  ●一起工作,一起休息

  爸爸在照顧孩子的期間,媽媽最好同時做些別的家務。這樣做,不僅有利於提高做家務事和育兒的效率,也有利於夫妻感情的鞏固。

  3.5.爸爸抱著孩子餵奶:與媽媽不同的效應2

  據理查德等人研究,當爸爸的人當中,只有35%給30周大的孩子有規律餵奶,孩子滿1周歲時,只有40%給孩子喂吃的。現實情況確實如此:爸爸對給孩子喂吃的這件事,一般都是能少則少。

  在媽媽們仍處於給孩子喂母乳的階段時,爸爸們只在需要補充奶粉時參與一下就行了。完全改為喝奶粉時,則可以和媽媽們一起完成。一般來說,爸爸抱孩子時很少會考慮到孩子的視野,多數都只滿足於自己能看清楚孩子的臉。這樣一來,為了對焦,往往離孩子越來越遠。結果在孩子眼裡,爸爸的臉就一直是模糊不清的。所以,在孩子眼裡,自然而然地媽媽就成了更為熟悉的人。

  餵奶

  餵奶不僅可以和孩子進行目光交流、皮膚接觸,因為離得近,很容易建立親密關係。另外,傳統觀念上認為,餵奶就是媽媽的事情,而現在變成爸爸也能做的事情,這也是有進步意義的。爸爸可以在下班後或是周末給孩子餵奶。如果孩子還在喝母乳,那麼,可以事先把母乳接到奶瓶里之後再喂,或是嘗試一下喂孩子輔食的事兒。

  ●手要洗乾淨

  手要是不幹凈,孩子就有被細菌感染的危險,所以在準備餵奶之前,一定要先把手洗乾淨。

  ●用正確的方法沖奶粉

  餵奶的奶量是奶粉和水加起來的總量。在具體操作時,可以先加總奶量一半的水,之後加奶粉,混勻後再加水至總奶量。這樣既能保證奶的配比和量的準確,又能避免出現結塊或太多的泡沫。

  ●爸爸把孩子抱在懷裡餵奶

  餵奶時還要注意姿勢。最好像媽媽直接用乳頭餵奶的姿勢,因為這樣孩子最容易接受。讓孩子在和爸爸產生目光交流、聽到爸爸心跳聲的同時,還能感受到爸爸的體溫。

  ●餵奶結束後,要拍出嗝來

  孩子在喝奶時,還會同時喝進空氣。喝進去的空氣必須以嗝的形式釋放出來,孩子才不會吐。所以,餵奶結束後,要把孩子的臉靠在爸爸的肩膀上,一手托著孩子的臀部,一手輕輕地拍孩子的後背,讓孩子打出嗝來。

  3.6.爸爸給孩子換尿布:與媽媽不同的效應3

  研究表明,爸爸很難在照顧孩子方面產生責任感。而且43%的爸爸一次都沒給孩子換過尿布。現在比較流行的紙尿褲設計得很好,據說被孩子尿上三次都不怎麼濕,這大大減輕了以前換尿布的辛苦程度。但是,我們要知道的是,吸水性再好的紙尿褲,只要濕了,對孩子來說也是一件不爽的事情。

  最近,大家都在使用吸水性較好的紙尿褲,但除了吸水性,還要注意是否適合孩子的皮膚。特別是皮膚比較嫩的孩子,最好使用傳統的純棉尿布。另外,即使孩子沒哭,也要定時檢查,避免孩子的臀部被長時間浸淹,應該給孩子相應的部位塗抹防疹軟膏。

  換尿布

  換尿布是讓孩子熟悉爸爸手法的好機會。

  ●不能對孩子的腿使太大的勁兒

  換尿布時,如果對孩子的腿用太大的力,很可能造成孩子髖關節脫臼。爸爸一般力氣都比較大,加上對換尿布的要領不熟悉,很容易因力度過大對孩子造成誤傷。另外,也不能只抓著腳腕往上拎,這樣做同樣容易造成孩子脫臼。正確的方法是,一手沿孩子的臀部托至腰部,另一隻手換尿布。

  ●換尿布時要注意和孩子目光交流

  換尿布是和孩子建立親密關係的好機會,所以要想辦法和孩子目光交流,對孩子說話、微笑等,以共享愉快的時間。

  ●要是孩子不太老實,就用玩具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如果不太老實,換尿布就費勁了。這時,比起用強迫手段,可能用玩具更為有效。如把玩具放在孩子手裡,讓孩子玩,先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開,再換尿布就容易多了。

  ●要把尿布包到孩子肚臍下

  要把尿布包到孩子肚臍下,才能有效預防孩子著涼。另外,也不能把尿布包得太緊,否則會影響消化。正確方法應該是有一到二指的寬鬆度。

  ●擦屁股時,注意男女差別

  男孩一般最容易在小雞雞後邊的皺褶附近沾上大小便,所以擦屁股時,要注意這個地方。在換尿布時,要特別注意把前邊包得厚一點,以免小便外漏。對女孩子來說,尿道和肛門離得近,容易被細菌感染,所以要從會陰處向肛門方向擦。換尿布時,要注意把臀部包得厚一點,以免小便外漏。

  3.15比起其他人,把孩子交給爸爸照看才是最佳選擇

  隨著雙職工的增加,越來越多的爸爸加入到育兒行列中來,但仍有不少人認為育兒就是媽媽的責任。因為最基礎的育兒工作都是由媽媽來承擔的,所以,爸爸們也就是做些換換尿布的事,能做餵奶、喂輔食等工作的爸爸還是少數。但是,只要爸爸平時在育兒方面再多留意一些,是完全可以做好的,也是完全可以信賴的。爸爸們應該以愉悅的心情參與到育兒中來,積極地學習如何餵奶、換尿布、洗澡等。因為爸爸不像媽媽那樣整天和孩子在一起,所以往往會有些新的發現。爸爸和孩子在家裡一起待上一天,一定會有新的交流。

  需要請別人照看孩子的事情突然發生時,如果像奶奶、姥姥這樣的老人離得比較近,那麼請老人照顧是個不錯的選擇。先把孩子的情況交代清楚,再把奶粉、平時玩的玩具準備好,盡量營造一種和家裡差不多的氛圍以後,就可以把孩子放心地交給老人了。滿5至6個月後,因為開始認生了,所以可能會哭一下,不過很快就會好的。如果沒有親戚可以託付,就只能選擇託兒所或是親子班了。有時也需要選擇一個可靠的地方,把孩子暫時託管一下,以便讓媽媽能得到休息,並放鬆心情。選擇託兒所時,要事先考察一下有關設施,並把能夠反映孩子有關情況的健康手冊、預防接種記錄等帶著一起去為好。孩子太多,或是通風不好,保育員素質不高,或是保育員數量太少的地方,盡量不要選。

  和保育者的對話

  建立和保育者的密切關係,對於父母來說是很重要的。為此,必須和保育者進行對話,而且,對話要保持真實性。也就是說,真實的對話能夠讓保育者知道,孩子父母具體的要求是什麼,也能知道孩子的父母對保育者的信賴程度。另一方面,父母也可以了解保育者的能力、品德及保育方法,從而提高對保育者的信賴感。那麼,作為爸爸應該具體做哪些事情呢?

  第一,不能認為把孩子託付給保育者是件不好的事。這種否定性的想法,會讓人感到把孩子託付給了不該託付的地方,而且,這種想法會影響到保育者和孩子。

  第二,對於孩子的情況要毫無保留地講清楚。這樣做,最終保育者也會將孩子的情況原原本本地講給父母。父母和保育者是育兒合作者,不是單純的商業委託關係。所以,父母應該建立健康的育兒觀,並通過和保育者的對話,建立充分的信賴感。要明白,實際上父母和保育者是站在同樣的立場上。

  第三,不能把孩子託付給託兒所就不管了。現在有不少當爸爸的,很難為自己孩子的成長所感動。其實,爸爸不僅要關心自己孩子的成長,也不要吝惜對保育者的稱讚。

  第四,同一個託兒所的父母們也要經常來往。不僅可以交換信息,還可以就託兒所工作的改進進行合作。

  第五,當對託兒所或保育者產生不滿時,特別是存在安全問題時,應該毫不猶豫地提出來,並要求加以改進。最後,爸爸們要懂得對保育者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謝,不要吝惜感謝他們的話語。

  第五章第一個不安定期(3~4歲)——爸爸的方法決定寶寶的一生

  5.3爸爸的男性示範作用

  孩子從依賴媽媽的生活中分離之後,會更加關心和別人的接觸。這時孩子開始重新關心起與媽媽不同的爸爸了。除了媽媽以外,孩子通過最初接觸的人——爸爸,來奠定社會關係的基礎。因此,這時候擺脫媽媽,去和爸爸建立親密關係更為重要。隨著與爸爸關係的增進,進而認識到自己的性別。

  過了36個月的孩子會關注爸爸或媽媽的生殖器和身體結構。當然,此時孩子對生殖器的關注與成人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因此用不著責罵孩子。但是,要避免性刺激和與生殖器貼得過緊等行為,這並不等於不要做身體接觸和身體遊戲,爸爸可以通過健康的身體遊戲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其實,孩子一生下來就知道男女是不同的。通過媽媽抱自己與爸爸抱自己時觸覺的差別,爸爸媽媽聲音粗細的差別,來慢慢地、具體地認識到男女的不同。3歲時人會知道自己是男是女,過了4歲,男孩會出現想做像男人的行為,女孩出現想做像女人的行為。這時,很可能會突然發生女孩拒絕穿褲子、偏愛粉紅色,男孩不願意穿紅褲子等現象。另外,隨著年齡的增長,在思維、感情、行為上也會顯出性別差異。此時,如果爸爸表現出的性角色過於死板,孩子也會形成固定的性角色概念。因為無論對性的認識怎麼變化,只要男女在身體上、生理上存在著差異,心理上的差異是不容易消失的。

  爸爸和兒子

  爸爸對孩子的人格形成有很大的影響力。特別是對兒子來說,爸爸是一生的榜樣。孩子在跟爸爸接觸的過程中,看著爸爸的思考方式、辦事態度和在家庭中的形象等,從中學習男人該具有的基本思考方式和行為,而形成自己的人格。

  女孩看著媽媽長成女人,男孩看著爸爸學做男人。從這一點來說,爸爸的存在對兒子是特別重要的。有的男孩不喜歡男孩的粗魯,倒是喜歡女孩。這是因為爸爸不在身邊,未能讓孩子受到恰如其分的性角色教育所致。因為沒有和爸爸玩過激烈的遊戲,所以別的孩子稍微碰他,他可能就會反應過度。這種反應導致會被別的男孩孤立。從孩子的立場看,跟男孩玩感到不舒服,所以漸漸喜歡上和女孩子在一起。

  研究結果表明,爸爸不在身邊的男孩,與跟著爸爸過正常生活的男孩比起來,缺乏號召力,與同伴關係上也存在許多不足。缺乏爸爸照顧或者沒有爸爸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在成長中依賴性強,不太會調節衝動情緒,所以更具攻擊性。

  希望自己的兒子成為優秀的男人,爸爸就要和兒子親近,最好的親近方法就是跟孩子一起玩。跟爸爸玩粗魯又有挑戰性的遊戲,是男孩與爸爸增進感情的紐帶。與爸爸一起挑選、購買媽媽不太喜歡的機器人、刀、槍等攻擊性玩具,然後一起組裝,對爸爸與孩子之間的感情交流有好處。帶孩子去大眾浴池也是個好辦法,和爸爸一起洗澡的經歷,使兒子體會到不同於母親的感情,形成男子漢的氣質。

  另外,跟兒子親近之前,先要在兒子面前樹立爸爸的正面形象。例如在家裡起帶頭作用,尊重老婆和家人,適當分擔家務等。爸爸是兒子成功的榜樣,尤其是有責任感有擔當的男子漢榜樣。給孩子觀察和效仿爸爸的機會,對孩子掌握使用工具或解決問題的能力大有好處。

  爸爸和女兒

  對女兒來說,爸爸是最初接觸到的異性。跟爸爸的接觸中,女兒以爸爸為模特學習異性是什麼,如何對待異性等問題。女孩當中,有的和爸爸過於親密,有的很疏遠。爸爸如果偏愛或獨佔女兒時,會給女兒一種錯覺:爸爸是自己的。長大以後也不願意放棄這個位置,因而與媽媽發生衝突。另外,由於爸爸忙很難見面時,還會做出對爸爸的各種幻想。

  爸爸在女兒面前譏笑、為難媽媽,一味偏袒女兒也是不可取的。養女孩的爸爸應起到幫助母女相親相愛的橋樑作用。另外要記住,健康的家庭是從健康的夫妻關係開始的。因此,在孩子們面前做到相互信賴和愛護比什麼都重要。

  一般來說,爸爸的精力不應主要放在幫助女兒解決問題上,而應在鼓勵、保護、開玩笑、遊戲等方面花費更多時間。相比之下,對兒子可以更多地集中在事情的本質上。給兒子說明做事的根本道理,讓兒子不能只滿足於喜歡,而要強調把事情做完,還要定出一定的標準。總之,對兒子的要求是「要做好」,而對女兒的要求是「要玩好」。總之,有女兒的爸爸不應該偏愛女兒,而是表現出愛媽媽,以對家庭的責任感來取得信賴與尊重,並通過對女兒的愛和關心來取得信任。

  5.4能經常和爸爸在一起玩的孩子,有哪些特點?

  25至48個月孩子的爸爸,其實和所有爸爸都一樣——確實滿懷熱情地要養好孩子。可在信息爆炸的年代裡要把孩子養好卻很不容易。聽身邊的爸爸們說什麼書好、什麼遊戲不錯等信息固然必要,然而更重要的是要看看眾多育兒專家經過系統研究所寫出的文章。因此,需要讀讀各類育兒書籍並努力去實踐。比如,爸爸們也想站在孩子的立場上想問題,也想充分發揮孩子的主動性,挖掘孩子的潛力,但實際上這些並不容易。這是因為孩子想做的事情和爸爸的要求往往不一致。如果能更了解孩子的特性,就會減少不必要的錯誤。爸爸要多學習、多理解孩子,為孩子能快樂成長創造更好的條件。

  與媽媽相比,孩子更願意跟爸爸玩。據研究,讓滿30個月的孩子選擇玩伴時,三分之二以上的孩子選擇了爸爸。

  ●在同齡朋友中人氣旺

  一般來說,孩子先跟爸爸媽媽建立了關係之後,才慢慢去學習與他人相處的方法。孩子同媽媽以外的人交往,是需要一個過程的,而在這個過程中,爸爸要主動承擔幫忙的角色。

  ●自己會主導遊戲

  跟爸爸玩得好的孩子,不樂意拿現有的玩具玩,而喜歡自己選擇玩具,用新方法來玩。

  ●區別對待男孩女孩

  媽媽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比較平等,一般是不分男女的,而爸爸則從一開始就有區分性別的傾向。比如,和女兒貼身玩耍的強度要比兒子柔和,說話也一樣。這樣做,很自然地起到了男孩子像男孩子,女孩子像女孩子的作用。

  ●喜歡玩創意性遊戲,保持好奇心

  專家們說,孩子4歲以後,爸爸對育兒的關心程度,對孩子的發育起重要作用。3—4歲的孩子是渴望知識、好奇心旺盛、想像力豐富的時期。爸爸要能夠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和各種要求才行。

  ●想體驗多彩的世界,對將來的希望很具體

  社會經驗豐富的爸爸,不但看的、聽的事情多,而且接觸各階層人的機會也多。因為視野廣,能給孩子展示完全不一樣的世界,還能讓孩子體驗好奇和想做的事情。

  請忘我地和孩子玩耍

  爸爸要跟孩子玩得投入一些。爸爸和孩子玩的時候,最好要定時間玩,15分鐘也行,20分鐘也行,最好在這個時間內忘我地玩。玩的主角當然是孩子,所以要多聽聽孩子的要求,怎麼玩。做什麼決定,爸爸都要聽孩子的指揮。

  為了3至4歲孩子的發育,最近引進和開發了不少項目。有的地方在戶外安裝運動器材讓孩子們玩,以便促進孩子的體能發育;有的地方利用設計精細的教具,引導孩子鍛煉手部動作,促進思考能力的提高;還有的利用小人書等讀物來增進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並通過讀物提供給孩子更多的間接經驗。不強迫,而是以玩的形式進行的這些項目,如果利用好將會幫助孩子的大腦發育。

  3歲孩子大腦發育的基礎刺激方法

  世上所有的爸爸都希望把孩子培養成有用的人。爸爸跟孩子在一起玩就意味著:要有許多知識,要有勤奮的態度,需要細緻的觀察,有足夠的忍耐力。可實際做起來並不容易。所以,很多爸爸通過學習育兒書籍,來多少解決一點問題。爸爸要盡量從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給他們讀書,唱兒歌,領孩子去公園玩,經常看教育類節目等。即使這樣做了,爸爸們還是會感到做得不夠。

  到了3歲,孩子的思考力已經發展到了能夠洞察事物之間的關係、利用工具來滿足自己慾望的程度。創造力的基礎是利用右腦創造形象的能力。這裡所說的創造形象的能力就是想像力。從某種意義上說,能通過組合變形各種模樣的積木類玩具,比現成玩具更有利於培養孩子的想像力。引導孩子用積木隨便做一些東西,比買小汽車好得多。

  ●理解和事物相對應的文字

  因為孩子到了能理解抽象意義的時期,所以,首先要讓孩子理解「每一種事物都存在著與之對應的文字」這樣一個事實。

  ●給孩子讀幼兒讀物

  如果孩子要求連續不斷地讀,那麼爸爸就要按孩子的要求,想聽多少遍就讀多少遍。這樣過不了多久,爸爸們就會看到孩子給布娃娃「念書」的樣子。購買與孩子所喜歡的布娃娃或玩具能配合的書,並念給孩子聽。孩子會邊聽故事,邊和故事裡的人物玩起來。

  ●通過遊戲,掌握比較和分類的概念

  這一時期的孩子,有關比較和分類的概念已經初步形成。所以,讓孩子通過遊戲自然地熟練起來就行了。要從基礎性的測量和比較,如大與小、輕與重、長與短、多與少等遊戲開始。

  ●畫畫

  出生後30個月的孩子會畫圓圈,到了36個月會在圓圈裡畫眼睛、鼻子、嘴巴等,能夠畫出臉型。會添上眉毛、頭髮、耳朵等,要等到4歲才可以做到。到了4歲能把故事內容畫入圖畫里。例如,想用圖畫來表達和爸爸坐公交車去動物園的場景。

  ●通過各種體驗和感覺進行美術教育

  這一時期已經是孩子可以通過感覺系統進行學習的時期,通過各種體驗和感覺得到的經驗,會成為今後學習的基礎知識。孩子通過看和摸的過程體會色彩感,並開始對美術感興趣。

  ●主動讓步和自己獨立解決問題的方法

  讓孩子學會合作是很必要的,能夠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孩子會慢慢學會主動讓步和自己獨立解決問題的方法。

  ●過家家遊戲

  孩子的想像力和模仿力在玩遊戲中發揮很重要的作用。孩子模仿爸爸媽媽和大夫等熟悉的人,愛模仿他們的動作,對塑造新人物感興趣。因此,給他們準備一個能裝衣服、鞋、包、布等物品的「小品箱」為好。有時,孩子們會為了爭角色跟小朋友吵起來,但很快就能達成一致意見,高興地玩過家家了。過家家遊戲可以增進想像力,還能幫助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這樣的角色遊戲,5歲以後的孩子會繼續感興趣,對確立孩子的整體觀念,接受別人的感情都會起到很好的作用。

  4歲孩子大腦發育的基礎刺激方法

  ●書是孩子的好朋友

  書是孩子的好朋友,通過念書,孩子的創造力能夠不斷地受到激發。孩子們通過讀書了解那些沒去過的地方、沒見過的東西、沒見過的人,可以促進孩子想像力的提高。同時,孩子可以通過讀書,接受概念和記號等信息,分析和解決問題,形成自己解決問題的獨特方法,從而成為多才多藝的孩子。

  ●活用錄像機的英語教學

  爸爸給孩子反覆播放5至10分鐘的光碟小故事,並幫助孩子完全理解其中的內容。幫助孩子學習怎樣用英語溝通,並讓孩子熟悉正確的發音。

  ●說明事物共同點和不同點的數學遊戲

  通過說明事物的共同點和不同點的遊戲,還可以提高數學思維能力。數學思維能力,特別是空間洞察力對孩子的識文斷字也有幫助。數學當中涉及規則性的知識,對孩子參加音樂和體育活動也有幫助。

  ●根據主題能畫出輪廓清晰的圖畫

  這一時期的孩子,能夠根據主題畫出輪廓清晰的畫。也就是說,已經可以脫離無意識的塗鴉階段,到了渴望表達現實,並且能發現畫和實物之間關係的階段。在生活中得到的各種體驗,都可以增進孩子的感悟能力和創造力。讓孩子使用鋼筆、鉛筆以外的水筆和顏料等多種工具,表達出自己所想到的事物,並體會它們之間的差異。

  ●協同遊戲,角色遊戲

  4歲的孩子和小朋友在一起時,會變得比較安靜。即使發生爭吵或意見不一致的事情,也能在很短時間內恢復友好的關係。小朋友們能夠分享玩具和遊戲的樂趣,而且已經知道遵守秩序,還能理解和接納和新朋友的相互協作關係。因此,這時的孩子和他人在一起時,也就能用更被社會認可的方式行動。這時的孩子開始關心起穿戴來,想要一些扮演角色的衣服、布料和帽子等。另外,能和別的孩子一起演出有關「商店」、「房子」、「旅行」等遊戲,是很高興的事情。

  ●必要的話,可參加社會上有關的學習課程或教育機構的培訓

  這時的孩子為了能參加集體遊戲,經常會跟著別的孩子。所以,這一時期,能讓孩子參加一些社會上的有關學習課程或教育機構的培訓,對孩子來說是很有價值的事情。

  5.7做個開發孩子多種智能的爸爸

  現在,許多爸爸不再像過去那樣,認為孩子會讀書就算好了,而是希望幫助孩子在音、體、美等方面都能夠發揮才能。發現和培養孩子的潛在才能是爸爸的重要責任。哈沃德?加得納確認了和大腦特定部位相關的八種智能,他還發現了所有孩子在這些智能中都有強點智能和弱點智能。

  大腦分左腦和右腦,各自擔當相對一側的身體感覺和運動。左腦是管語言的,左腦發達的孩子分析力、邏輯力、思維能力都很出色。右腦是管形象概念的,右腦發達的孩子比較感性和直接,在美術、音樂、體育等方面很出色。

  典型的智能檢查主要是測定語言智能和邏輯數學智能,即測定擔當語言智能的左側頭葉和前額葉,加上測定擔當邏輯數學智能的左頂葉和部分右腦功能。要想知道孩子對什麼領域有好奇心,有什麼樣的才能,就得讓孩子經歷各種體驗。需要爸爸發現並加以培養的才能,跟大腦的許多部位都有關聯。腦的各部位跟下邊八個智能活動有關聯。

  表現智能的象徵體系

  即使因為腦部受到損傷,導致腦的特定領域發生障礙,其他未受影響的領域還能保持正常。例如因左腦的損傷,語言和邏輯思考力降低,可在右腦功能正常的情況下,把握概念和音體美活動都是可以的。愛因斯坦的大腦是頂葉和前額葉特別發達。頂葉擔當數學推理和視覺推理的功能,前額葉擔當計劃和解決問題的功能。

  孩子到了3至4歲時,爸爸一定要好好觀察,從中找出有發展潛能的那個領域。因為孩子3至4歲時,連接左右腦的觸突多數已經形成,各種潛能開始得以顯現。以多重智能理論為基礎,發現和發展孩子才能的事,也都可以認為是促進孩子頭腦發育的事。那麼,在孩子身上發現的所有才能都能稱得上是智能嗎?要稱為「智能」,必須在腦里有擔當那個智能的相應部位,還要有每個智能固有的象徵體系。例如,拿音樂智能來說,樂譜記號是它的象徵體系;那麼,邏輯數學智能呢,數字和數學符號是其象徵體系。象徵體系起著傳達重要信息、具體表現相關智能的作用。什麼是才能?才能就是很快學會和智能相關的象徵體系、解決相關問題,並創造相應象徵體系的能力。特別是孩子親身經歷的經驗,能促進孩子的大腦發育。所以,給孩子提供豐富的體驗機會,讓孩子能用更新、更複雜的方式去和世界溝通,並形成互動,只有這樣做才能讓孩子更好地使用大腦。(哈沃德?加得納《多重智能》)

  體驗教育很重要

  在孩子3至4歲時,多給孩子提供一些能用到大腦多個區域的體驗教育很重要。像動物園、植物園、博物館等在書中學過的內容,讓孩子直接通過親身感受去體驗。帶孩子去體驗之前,可以先翻翻書,也可以從網際網路、報紙上找有關材料給孩子看。這樣做既能提高孩子的好奇心,也能使體驗教育更為有效。回家以後還可以讓孩子講一講所見所聞。

  體驗自然也是開發多重智能的好辦法,自然是人們生活的源泉。利用周末時間領著孩子爬山或者去郊外,孩子就親身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讓孩子親手抓抓草或者摸摸樹,爸爸在旁邊進行講解。通過這樣的方式,既能讓孩子親近大自然,又能激活孩子大腦諸多區域的功能。

  雖然爸爸在家裡也可以教孩子,但這樣的家庭教育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利用音樂、美術、體育領域的專門機構也是好方法。特別是能讓三四歲的孩子過一過集體生活,還能幫助孩子分階段、分領域地學習、消化和發展相關才能。

  5.8爸爸對培養孩子道德情操的影響力

  孩子到了三四歲,就會從行為衝動期,慢慢過渡到為了躲避體罰而遵守規則的他律型道德期。這時的孩子已經能夠察言觀色,闖禍後也會先看一看周圍人的反應,有時還會刻意迎合父母的心意。3至4歲的孩子,由於左腦和右腦溝通活躍,開始能夠理解別人的情緒和感情,也能理解別人的想法和意圖。

  爸爸對三四歲孩子的行為所做的反應,對孩子道德情操的發展有直接的影響。一般來說,爸爸不願意讓孩子看眼色行事,所以很容易阻止孩子類似的行為。但是,還是順其自然比較好。因為這樣做,並不是要爸爸對孩子所犯的錯誤放任不管。當孩子做錯事的時候,爸爸先不要發火叫喊,而要好好告訴孩子這個行為和想法為什麼不對。3至4歲的孩子尚小,因此,對錯的標準還要由爸爸來幫助判斷。即使遇到非罰不可的情況,也不要做身體上的體罰,應該選擇暫停遊戲等懲罰。

  懲罰要有一貫性

  重要的是爸爸的懲罰要有一貫性,孩子犯了同樣錯誤,有時懲罰而有時不懲罰,或者罰他不罰你時,孩子的思維就會陷入混亂和迷惑,甚至認為爸爸不喜歡自己。

  過去的年代裡,一般疼愛孩子的是媽媽,嚴格教育孩子的是爸爸,分工明確。但是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已經很難再發現爸爸以一位嚴格教育者的面貌出現了。當然現在也有嚴厲的父親,可是大部分父親並不是在必要時才嚴格,而是一貫嚴格、愛啰嗦,使孩子不敢接近。一般來說,爸爸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比媽媽少,再老是啰嗦嚴厲的話,孩子當然不願意和爸爸交心了。相反,為了得到孩子的好感,老是笑臉相迎也不起作用,必要時該嚴格也是爸爸的作用和責任。

  承認和稱讚好行為

  獎勵對有的孩子能起到強化行為的作用,而對有的孩子則不起作用。即使對同一個孩子,在不同的情況下,效果也會不相同。因此要仔細觀察何種獎勵對強化孩子的行為起作用。

  孩子做出爸爸所希望的舉動時,要及時給予肯定。爸爸既可以表示感嘆,也可以說出稱讚的話,或者向別人說起孩子的行為時加帶稱讚的話,這樣效果會更好。孩子的行為一結束,馬上要跟上稱讚。稱讚要具體,比如「因為你自己收拾玩具,所以爸爸很高興」。這比「你真乖」那樣抽象的話更好些。

  有道德的孩子會更成功

  近來提到「老實」一詞,多被認為沒有別人聰明、會吃虧的等否定意思。但研究結果表明,老實而有道德的孩子比起不這樣的孩子成功率會更高。道德水準高的孩子能成功的理由,在於道德裡面包含著控制衝動和遵守規則的能力,還包括著理解他人、與他人產生共鳴和關懷他人的能力。這種能力對學好功課,發揮領導才能也是很必要的。研究表明,道德水準高的孩子注意力更集中、更樂觀,與同齡孩子關係更融洽,且更自信。另外,這類孩子不做過激行為,很少挑起事端,也很少會和其他孩子不和,很少發生攻擊性行為等。正因為有這種素質,他們成功的概率就更高。

  道德水準高的孩子更有幸福感。他們能分清正確與錯誤,並付諸行動;同時也為這種行動感到自豪,對違背自己原則的行動有負罪感和羞恥心。總之,有道德實際上是一種能控制自己衝動的能力。也就是說,想做的事可以不做,不想做的事也可以去做,這些都和前額葉的功能有關。另外,有道德的孩子喜歡關懷和幫助別人,而越是關心別人的孩子,對生活的滿足感越高,也更為樂觀,對生活的未來更加充滿希望。

  為了提高孩子的道德情操而必須做的事情

  ●不要強壓式地責備孩子

  爸爸教育孩子時,如果過於威嚴,孩子會變成不樂意助人、缺乏同情心的人。相反,要是太寬容,子女會放縱起來。在父母權威下長大的孩子,是服從性的,沒有父母的指示自己就不會做事。所以,千萬不能以強壓手段責備孩子。

  ●爸爸要當模範

  爸爸即使吃些苦,也不應該做不道德的事。要在生活中展現給孩子關懷別人的形象。那些在樂於助人、願與大家分享為理念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比沒有這種環境的孩子,更容易成為有道德的人。

  ●讓孩子相信自己是有道德的

  相信自己有道德的孩子,實際上更能做出有道德的行為。為了提升孩子的道德水準,爸爸看到孩子做好事時,要及時聯繫孩子的品質和內在動機給予稱讚。不能就事論事簡單地說一句「做得好」就了事。應具體地說:「你很樂意和小朋友分享好東西,所以才把玩具借給別的小朋友的,是吧?」這樣說效果會更好。

  ●要多強調合作,而不是競爭

  如果總是強調競爭,那麼孩子與人合作的能力就難以發展。「看誰收拾得最好!」這樣說會誤導孩子,認為勝者只有一人,幫助和合作妨礙得第一。反過來說:「看我們怎樣一起把玩具收拾好!」這樣多強調集體的成就,孩子才更容易學會合作的美德。

  ●把關心體現在稱讚當中

  為了引導孩子的道德行動,爸爸們經常想到的是立竿見影的獎勵手段,而結果則未必見效。得到過這種獎勵的孩子一旦得不到獎勵了,就很可能做出不道德的行為。孩子做好事時給予獎勵和稱讚是應該的,但應避免用補償手段誘導孩子做好事,這是屬於急功近利的想法。

  第六章入學前(5~6歲)——孩子的未來靠爸爸打造

  6.5需要爸爸教給孩子的動腦習慣

  5至6歲的孩子,記憶力和思維能力相當發達,所以對各種事物和情況已經都能理解和說明。這個階段多做一些能增進思維能力的遊戲,對孩子的智能發育有好處。剛開始時,可以採用一些具體的形式,以便孩子能通過親身經驗進行思維;或給孩子看看畫,讓孩子能夠分析推測有關的因果關係;最後,等熟練後,再逐步發展到有助於發揮想像力的內容上。這樣能使孩子的想像力發展到相當驚人的程度,即使對沒有經驗的事情,也能講得相當具體。

  一般說左腦處理語言的、邏輯的、分析的、數理的、理性的和系統的信息,而右腦處理非語言的、時間空間的、直觀的、感性的和同步的信息。研究表明,跟爸爸玩能開發主管邏輯和理性的左腦,嬰幼兒期爸爸不在身邊的孩子,數理能力差,進取心差。有的孩子喜歡讀書可是不喜歡數學,有的孩子不想當文學評論家和歷史學家,而想做工程師,這些可能都和爸爸的態度、鼓勵和行為傾向有關係。學習成績達不到平均水平的孩子,多是5歲前父親不在家的孩子,而學習成績靠前的孩子,多是有父親並與父親接觸多的孩子。

  需要爸爸教的動腦習慣

  ●深呼吸和散步

  深呼吸和散步是使孩子的頭腦保持安靜的捷徑。尤其是深呼吸向血液和腦提供氧氣,使大腦釋放出幸福激素。

  ●重要的是自信感

  情緒對孩子的學習影響很大。情緒對學習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某些情況下能點燃學習的慾望,某些情況下還可能妨礙學習。從邊緣繫到前額葉的神經迴路里,如果有不安或憤怒等強烈的情緒,對前額葉的記憶功能將起不好的作用。所以孩子認為學習是一種負擔,或者在發火的狀態下學習,效果就比較差。

  ●有利於頭腦的運動

  腦科學研究表明,運動可以促進與大腦發育密切相關的前庭功能發育,促進次序記憶和操作記憶。真正的知識不是從純粹的思考中來,而是在積極接觸外部世界,即行動和感性相結合得來的。運動可以促進神經網路的形成,神經網路越增加,大腦的認知功能就更加活躍。所以,輕鬆的運動既能使孩子高興,又能提高孩子的記憶力和注意力。

  ●通過感覺系統來體驗

  通過感覺系統的體驗而產生的印象,能成為思考和創造力的基礎。印象和概念,是通過頭腦各個部位學會的模式,反覆歸納形成的。色彩和形狀的模式從後枕葉形成,音調和語言從側頭葉和前額葉形成,情緒經驗從邊緣系形成,還有動作模式從基底核形成。通過感覺系統體驗的印象概念對頭腦發育很有效。

  ●音樂也重要

  聽音樂是一種多重體驗,需要大腦中聽覺、視覺、認知、情緒、動作體系等全部參與。處理音樂信號時,人的左右腦都要參與,所以音樂不僅能提高時空推理能力,還能促進大腦神經網路的發育,刺激腦神經細胞的觸突形成。孩子學習童詩、童謠時,音樂是必需的,用唱歌的方法學英語也很有效。

  ●孜孜不倦地讀書,把多種知識傳遞給大腦

  讀書越多越好,通過書接受多種信息。讀書不僅可以使頭腦靈活性大幅增加,還能滿足孩子的好奇心。書能開闊孩子的視野,擴充孩子的相關背景知識,對孩子的人格發育也有很好的效果。所以,培養讀書習慣比什麼都重要。

  ●和別的孩子協作時,腦活動得更好

  和別的孩子交流想法、共同解決一個問題時,學習效果將倍增。孩子們之間互相交換信息,比單方面傳達信息對腦的刺激會更多。

  6.8培養孩子的注意力,爸爸該怎麼做?

  你們是與多媒體為伴生活的一代。聽音樂、看屏幕、用手機,手舞足蹈地探索著世界和事物,這樣的結果,散漫不就成為必然了嗎?——鄭慧子(《小兒心理治療師》)

  注意力低下的孩子,其大腦中擔當語言發育、注意力長短、抑制衝動和邏輯推理功能的前額葉部分,活動情況低於正常水平。相反,與視覺有密切聯繫的領域——後枕葉部分很活躍。這可以證明,注意力差的孩子,自我控制力也差。

  曾有段時期,我們的社會是以說和寫支配的傳統社會。人們經常集聚在房間里,通過交談、讀書寫字和講演成長起來的。但是,現在的孩子差不多一生下來就用眼睛看著學。父母為襁褓中的孩子拿來黑白圖形的卡片進行刺激。有時候,孩子們坐在電視機前,一看就是幾個小時。廣告的台詞越來越少,而視覺刺激卻越來越豐富。與印刷品相比,人們更多地從電視或者電腦里獲得信息。不僅如此,報紙也變得更具視覺衝擊力了。

  這種現代文化是造就「短期集中」孩子的原因。電視、影碟、多媒體、電腦節目以及電腦遊戲等現代媒體,給孩子們提供著洪水般超高速圖像和信息。孩子為了理解快速提供的大量信息,採取短期集中發育戰略,孩子處在過度刺激中。因為刺激的內容過於豐富,無法長期集中在某一個方面,所以,經常出現接受一個丟掉一個的現象。

  要想讓孩子專心學習,大腦注意力體系必須能順利地發揮作用,同時,大腦其他各個部位也要參與其中。大腦內各神經迴路要把注意集中在有關信息的刺激上,而前額葉不僅能處理更複雜的信息、保持適當的刺激強度,還對合併已有信息和最新信息起著重要作用。

  培養注意力的方法

  ●一次只做一件事

  集中注意力意味著注視、傾聽,還要同時發揮觸覺、味覺和嗅覺。集中注意力也是一種深思,妨礙集中注意力的因素是意識的分散,而集中的秘訣在於把焦點對準我們聽的或者正體驗著的信息上。孩子常常錯誤地認為自己同時能做許多事,所以會邊讀書邊看電視,邊聽音樂邊學習。實際上,同時做兩件事,腦子不能完全集中。因此,最好一次只專心做一件事。

  ●理解真正的價值

  孩子真正知道自己所做事情的價值,是能夠集中注意力的根本。即使對繁雜的家務事,只要真正認識到其重要意義和必要性,也會做到集中注意力。要提高學習成績,其動機是主要因素,知道為什麼學習,才能夠真正做到集中注意力。

  ●養成一個人學習的習慣

  要讓孩子養成坐得住的習慣,特別是在學習的時候。一天學30分鐘也好,一個小時也好,爸爸要幫助孩子每天至少能保持一段真正的學習時間。為此,要讓孩子自己進行集中注意力的練習。要創造條件,讓孩子能埋頭做一件事,直到把它做完為止。要引導孩子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任務,教孩子學習做事要有頭有尾,這些都是提高注意力的重要方法。

  ●要讓孩子體驗成功

  孩子散漫的原因之一,也許是沒有集中注意力的成功經驗。讓孩子天天讀書,並且引導孩子在讀完書後,做一些感興趣的事,讓孩子充分表現自己。這樣做,孩子可能就會不知不覺地對坐下來讀書慢慢感興趣了。通過快樂的讀書經驗,能體會到成就感的同時,也就能很自然地專註其他事情了。

  ●不要比較,要稱讚

  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進行比較,如果孩子知道自己成了比較的對象,只會更加在意別的孩子和爸爸的反應,而不是研究如何解決問題。與其為自己的孩子不爭氣而著急,不如讓孩子做自己喜歡做的事。稱讚孩子對促進孩子的注意力也有好處,稱讚能使孩子增加成就感,而且能使孩子對所做的事情更專註。稱讚不要太抽象,要具體地說明孩子哪一點做得對。

  ●定好時間學習

  學習開始時,先定好結束的時間,然後再開始。不過,定的時間太長對促進注意力集中毫無幫助。關鍵是找出孩子能集中注意力的極限時間。所定的學習量應比極限時間內能完成的學習量稍多一點,效果會更好。

  ●營造有利於注意力集中的環境

  注意力集中的人,一般在任何環境下都能很好地集中注意力。但是孩子不一樣,在不同的環境里學習,注意力集中的程度大不一樣。所以,最好在一個固定的地方做功課,在書桌上不做學習以外的其他事情,應該在沒有外界噪音的安靜地方進行學習。一邊讀著難懂的書,一邊聽著音樂,可不是好的做法。如果真的把注意力集中在讀書上,音樂是幾乎聽不進去的。

  ●在乾淨的地方學習

  屋子如果雜亂骯髒,孩子就容易心浮氣躁,處於緊張狀態。因此,盡量把房間收拾乾淨。特別是書桌上不要放與學習無關的東西,教科書、筆記本以外的其他東西都會起妨礙作用。

  6.11爸爸可以教給孩子的領導力

  既然父母也是人,有時也會處於艱難的境地,只是儘力克服而已。所以,把父母的難堪狀況如實地給孩子們看是件好事。而且,還要對孩子們說:爸爸正在努力做得更好。

  爸爸的存在,對孩子來說相當重要。在孩子的眼裡,爸爸是個子高、聲音粗、勁兒大、知識廣的人。爸爸有點不高興,孩子就會看眼色,怕爸爸失望。而爸爸對他表示關心,孩子就會感到高興,想成為一名讓爸爸感到驕傲的孩子。正因為如此,爸爸要給孩子力量,而不是留下創傷。爸爸說話要平靜,行動要柔和,為親近孩子做努力。爸爸不是神,是人,也有許多缺點。但要讓孩子看到爸爸的心,讓孩子明白爸爸總是在保護和幫助自己的。孩子知道爸爸是愛自己的,就會丟掉必須把事情做得完美的被強迫的感覺,可以放心地去做事,不怕失誤,可以放心地跌倒,每晚也能安心地睡覺。

  爸爸的稱讚會讓孩子興高采烈

  爸爸們平時一般不太喜歡錶達情感。所以,如果當爸爸偶爾稱讚一下孩子的時候,孩子就會認為一定有合情合理的根據。所以,爸爸的稱讚比媽媽的稱讚更能讓孩子興緻勃勃,從而變得更有自信。母性的代表特徵是「照顧」性的庇護,而父性的特徵是「剛毅」。並且,父性是以不感情用事、尊重原則、理性思考為代表的,這種父性特徵使孩子對爸爸的稱讚賦予更多有價值和有意義的解讀。

  據研究,以爸爸為主要養育者的情況下,孩子們自我奮鬥、解決困難的信念會比一般的孩子更強。孩子們一般相信,有爸爸在時,能夠有效地調整外部環境,這對培養孩子的成就感將起到重大作用。研究表明,直接養育孩子的爸爸,比其他爸爸對子女寄託的教育和職業要求更高,並能促進孩子們的智力發育。因此,要想把孩子培養成未來的醫生和法律工作者,爸爸們要集中更多精力參與培養。

  有無領導力,經驗很重要

  孩子們之間玩的時候,經常會發生打架的情況。那時候一般會以領頭的人為中心,自己找出解決的方法。實際上積累這種經驗很重要,為解決問題動動腦子,分析各自運動能力的差異之後,或者改變遊戲方式,或者集中大家的想法重做計劃等,這些都是培養領導力的基礎。

  好腦子意味著除了學習好以外,還具有應對各種情況的能力和克服困難的能力。爸爸的作用在於讓孩子在安定的環境里盡情地發揮自己的才能。爸爸要懂得劃清必要的界限,但也要留有餘地,讓孩子能自己去慢慢拓展邊界。孩子經常能逗爸爸開心,也常常會讓爸爸感到驚訝!同時,爸爸也要趕得上孩子的發育速度。站在孩子的立場上看,旅行的過程是最重要的。因為通過旅行來體驗生活,能讓孩子在和父母的相互交流中體驗到成就感。而是否能到達目的地完全是次要的。

  教給孩子冒險是爸爸的傳統。很久以前開始爸爸們就會教給孩子通過野生地帶的方法、判斷危險的方法等。到了今天也不例外,爸爸有責任擴大孩子的眼界。過度保護孩子,部分孩子會變成什麼冒險都不敢嘗試的懦夫。讓孩子到外面的世界自由闖蕩吧,容許失誤也需要一定的練習。

  把孩子培養成領袖人物的教育法

  ●一起學

  一起學不但有趣,還能帶給父子(女)倆在認知上的刺激。因為兩個人同時接觸新技術、新主題,所以是平等的關係,這也能讓兩個人變得更加親密。而且,把經驗比較豐富的爸爸作為朋友,還能起到後援的作用。

  ●構思、計劃、製作

  先設定在生活中可以達到的適當目標,並為實現這一目標制訂有效的計劃,這些能力是作為領袖的必要條件。有領導力的孩子不但會制訂恰當的目標,也能設立包括時間、環境等條件的實施計劃。這些寶貴而有趣的經驗,將對孩子的一生產生深遠的影響。

  ●讓孩子理解他人的眼神

  如果孩子能知道別人對自己的想法,將有助於孩子交友和判斷形勢。有能力的孩子會正確把握別人對自己的想法和態度,並且很準確地作出分析和判斷。

  ●積極傾聽

  能傾聽對方說話的孩子,更能理解別人,也更具同情心,更願意幫助別人。這樣的孩子還能事先化解矛盾,並且具有較強的理解力和說服力。為了讓孩子能夠做到積極傾聽,首先爸爸要起到示範作用。

  ●交朋友

  一起活動並且具有共同的興趣和相似價值觀的孩子,更容易培養出友誼。爸爸的信任對孩子學習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會起到很大作用。孩子在交新朋友的過程中,逐漸變得更為自信。

  ●參加小組活動

  參加組織的活動,對孩子來說也是必需的經驗之一。能學會當小組的頭兒固然令人高興,但學會當組員更為重要。按各自的角色做恰當的行動,這是培養孩子協作能力的好方法。

  ●實際體驗領導力的作用

  有自信心的孩子,在該出面時,一定會挺身而出完成任務的。爸爸要不斷地幫助已經很有自信的孩子,作出更加高明和穩妥的決定。實際上沒有比實際體驗更好的教育,哪怕是小事也要提供機會,讓孩子體會領導力的實際感覺。孩子是在自己發揮領導力的過程中,學會其中奧妙的。

  6.13.一定要想一想10年之後

  猶太人爸爸在孩子滿3歲生日時,給孩子蜂蜜一樣香甜的東西說:「學問是像蜂蜜一樣香甜的。」像這樣,爸爸在孩子很小時就向孩子灌輸「是學問把上帝創造的世界變得更加善良、更加美麗」的思想。猶太人把奮鬥不息、愛惜時間、探求真理、貢獻社會的思想銘記終身,這就是猶太人的生存之基。

  現在,如果向學生提問「為什麼學習」時,可能回答「為了過好生活」、「為了出人頭地」的學生較多,而能說出「為了貢獻社會」、「為了創造美好的世界」的學生並不多。

  而猶太人信奉的是,學問有改變世界的力量,學問還可以改變孩子的成長未來。做學問能使孩子做他愛做的事,進而能擁有成功的人生。做學問到了成人後能改變世界,貢獻於人類。像這樣,猶太人從小就把學問的意義教給孩子。

  學問並不是謀生和出人頭地的手段,而是培養吃苦耐勞、努力奮鬥、勇闖未來、持之以恆的心,這才是真正的學問。一句話,以學問造就人才是很重要的事情。

  卡爾?彼得說過:「我絕不把孩子養成拉丁語或者希臘語學者和數學家,也不想讓他成為早熟的秀才。只盼孩子到了十七八歲進大學時,有著不亞於同學的自信心就可以了,這就是我的目標。」

  世界級學者和天才們6歲時的特徵

  據哈佛大學的研究,世界級的學者和天才們在6歲時有如下特徵:

  1.愛向大人提問,愛向人展示,愛接觸成人等,能以社會上認可的方式取得成人們的注意。

  2.面前的課題太難時,會向大人尋求幫助。但不是全部依賴大人,而是恰如其分地取得信息或者求得幫助。

  3.做各種活動時,能領導其他孩子,這樣的孩子既能提出方案,直接指揮,能夠做出讓別的孩子模仿的示範,也懂得尊重其他孩子的提案。

  4.能跟同齡的孩子們競爭。

  5.不論是自己創造的,還是自己所有的,總之,對現在正在做的事或自己成就的東西,充滿自豪。

  6.能模仿大人的角色和成人的行為,能講出長大後自己想做的事情。

  7.能用合乎語法的語言,比同齡孩子掌握的辭彙更豐富。

  8.對周圍環境中產生的矛盾、缺乏一貫性和非規則性等的問題,能夠認識和表達,並能正確應對。

  9.能預測結果,並能判斷和講出其結果。

  10.對數字、文字以及規則類的抽象概念,能夠組織使用。

  11.能夠變換立場思考問題,能理解別人的想法。

  12.可以想像有趣的事,會把有關場面聯繫起來,能說出過去的經驗。

  13.能夠計劃和實施需要多個階段才能完成的活動。

  如果爸爸希望把滿6歲的孩子培養成有才能的人,就要著眼於長遠未來

  能看到遠期的目標,是孩子能感到最快樂的事之一。孩子只有把遠期的目標記在心裡,才能誘發出吸收知識的強烈動機,求知慾也才會被點燃。會玩的孩子應該是對學校功課有準備的孩子。如果孩子在兒童時期,幸福地度過了很多歡樂的時光,那麼,就可以說這個孩子已經為接受學校教育做好了一切應有的準備。這樣的孩子,會以高度的激情參與學業,能輕鬆地用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表現自己的個性。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應該充滿熱情和幽默感,並且不應喪失生活中的樂趣,這樣才能成長為穩重而有責任感的人,爸爸應該為孩子的成長起到這樣的幫助作用。


推薦閱讀:

一位南漂爸爸的遠程育兒經
這些科學育兒方法,助你消除育兒路上的焦慮
新手爸媽相見恨晚的育兒神器!第八個太搞笑~
育兒手冊:讀書
李松蔚:孩子在班上被同學欺負,該不該打回去?

TAG:育兒 | 孩子 | 出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