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如何運用中醫理論調養?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得知道中醫是如何認識乙肝的?中醫認為,乙肝外因是濕熱疫毒,內因是郁怒傷肝,飲食不節,導致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陰陽虧損。疏肝理氣,條暢氣機是保證肝臟功能充分發揮的前提條件。
因此,氣鬱是本病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而「濕熱侵襲、邪正鬥爭、正虛邪戀毒淤、氣血失調、陰陽失衡」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機。總之,氣鬱、濕熱、淤血、正虛是本病的關鍵。由於慢乙肝患者存在免疫功能紊亂及免疫功能低下,部分患者存在病毒變異,且多數患者存在肝纖維化指標升高,導致病毒難以清除,患者病情反覆遷延,出現肝硬化或肝癌等。但中醫從患者病情的整體情況出發,注重調理患者臟腑功能,望聞問切,四診合參,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辯證論治,扶正祛邪,清熱解毒利濕,疏肝活血,健脾溫胃補腎,調節免疫功能,打破免疫耐受,主動攻擊病毒,從而提高了乙肝治療的轉陰率。
那麼中醫具體是怎樣治療乙肝的?1、疏肝柔肝,因為肝為剛臟,肝體宜柔,肝用宜疏。慢性肝病多兼有氣鬱之證,治療用藥宜柔中兼疏,疏中兼柔,使氣血調和。一要防止疏泄太過,以免有損肝體,一要避免養陰礙胃。在一張處方中不宜用多味疏肝葯,取葯應輕疏柔和而不傷陰。疏肝湯劑若久服,藥方不宜過大,藥量不宜過多。另外,要疏肝與柔肝並用,即可協同提高療效,又可制約藥物之散性。
2、健脾宜早,慢性遷延性乙型肝炎應注重調理中州,自始至終注意顧護脾胃。這是因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故肝病治療應將顧護脾胃放在首位。《內經》有「厥陰不治,求之陽明」,及厥陰應「調其中氣,使之和平」之論。故慢性肝炎每當出現肝氣亢盛,木盛侮脾時,其脾氣必虛,此時必須扶脾抑木,以制過盛之肝氣。倘脾氣衰敗,縱有靈丹妙藥,亦難起沉痾。
3、當心養陰,慢性活動型肝炎重點在於滋養肝腎之陰,肝藏血腎藏精,精血同源,肝血賴腎精供養,腎精依肝血補充,同源於水谷精微,有乙癸同源之說。如濕郁內盛,郁而化熱,病久毒熱耗損肝腎精血,致肝腎陰虛,陰虛而生內熱,以致陰虛為本,熱邪為標,則發為本虛標實證。對乙型慢性活動性肝炎患者來說,治療中保存一分陰血便有一分生機,並要防止陰虧進一步發展致動血出血。一貫煎是滋補肝陰的代表方。
4、注重解毒,治療乙型肝炎一般以解毒為重點,解毒既要解熱毒,同時又要注意解濕毒。但對於慢性病來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即使患病不久,仍有虛證,所以祛邪藥物只能暫用而不可長用,防止虛虛之戒。尤其在解毒的同時仍要注意避免傷陰,一不可過於辛燥,二不可過於苦寒。
5、留心治痰,勿忘化瘀,臨床上一部分慢性活動性乙型肝炎頑固難治,與痰瘀膠著有密切關係。究其病機,多由於濕熱久羈,日久煉液成痰,痰濁內生,痰濁阻絡,血行不暢,以致血瘀,痰瘀互為因果,相互轉化,以致形成膠著不解的局面,故治療中單純用化痰祛濕或者單純用活血化瘀任何一種方法均不易見效,必須兼顧痰瘀兩方面。久病入絡,血瘀絡阻是肝病病情發展的最後階段,是一種必然的病機轉化,臨床對慢性肝病即使無明顯血瘀見症,亦應在此病機顯現之前在補肝健脾方內酌加活血化瘀之品,而並非到上述血瘀證完全顯露才用去瘀通絡之法。
另外,乙肝患者除了用藥物來調理,還可以從情志上調理,讓患者保持心情舒暢,不大喜,不大悲,不大怒,這樣更有利於患者疾病的恢復!
關注「醫學慕課」頭條號,更多健康問答輕鬆看
推薦閱讀:
※中醫基礎理論考試重點
※中醫令你睡個安穩覺
※中醫的自學之路
※中醫藥治療中晚期肺癌
※《中醫藥法(人大版)》各方意見匯總研究報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