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是總統,兒子也是總統,病重時卻為何不再治療!這顛覆認知!

近日,美國前總統小布希92歲的母親(芭芭拉·布希)去世,在她去世前,就決定不再尋求額外的醫療治療, 而是選擇回家將重點放在舒適護理上。

芭芭拉·布希的丈夫是美國前總統老布希,兒子也是總統小布希。以布希家族的財力和能力,他們可以選擇用現代醫療手段讓芭芭拉活得更長久。為什麼要選擇放棄治療?

4月初,過104歲生日的澳大利亞科學家David Goodal,並沒有由衷地為自己這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生日感到高興,反而覺得自己活得太久了,決定結束自己的生命。

104歲的David Goodal,雖然未遭遇重病折磨,但已接近失明,並喪失味覺、嗅覺。他計劃近日飛往瑞士,進行安樂死。

作家瓊瑤在其臉書主頁上公開一封寫給兒子和兒媳的信,談到自己的身後事。瓊瑤表示,萬一到了該離開之際,希望不會因為後輩的不舍,讓自己的軀殼被勉強留住而受折磨。

她特別發出聲明叮嚀兒子,表示無論生什麼重病,她都不動大手術、不送加護病房、絕不能插鼻胃管,最後再次強調各種急救措施也不需要,只要讓她沒痛苦地死去就好。

都說「好死不如賴活著」,按照常理思維來說,他們完全不差錢,但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決定?

這不禁讓人想到了「死亡質量」的話題。

中國的「死亡質量」排名倒數第10位

經濟學人智庫對全球80個國家和地區進行調查後,發布了《2015年度死亡質量指數》排行榜:

英國位居全球第一,中國排名第71。也就是說,中國排倒數第10位。

中國的死亡質量之所以低,一方面是治療不足,社會保障體系仍不完善,許多家庭在面對大病時無錢治療,只能痛苦等死。

而另一種情況是,治療過度。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聽到家屬對病人這樣說,「哪怕只有1%的希望,無論花多少錢,我都要把你搶救回來」。最終,病重之人全身插滿管子,與各種監視儀器連在一起,照顧他們的則是一些陌生人,肉體和精神都承受了巨大的痛苦。

人生最後10天最痛苦

身上插滿了管子,腦袋像是吹大了的氣球

這是一個80歲的老人,他險些因為腦出血丟了性命。他的家屬說:「不論如何,一定要讓他活著!」

4個鐘頭的全力搶救後,他活了下來,不過被氣管插管了。有一根粗長的管子,從口腔直到支氣管,連向呼吸機。呼吸機不停地發出沉悶的氣流聲,一下下地把人造空氣打進他的肺部。

後來,他腫了起來,頭部像是吹大了的氣球,各種管道的繩子在他的身上勒出了一道道的印子。

更糟糕的是,他的氣道出血,這使他需要更加頻繁地清理氣道。每次抽吸時,護士用一根很長的管子伸進他的鼻腔,進入氣管,在負壓的吸引下,只見血塊和血性分泌物被吸出來。這個過程很痛苦,只見他皺著眉,拚命地想躲開伸進去的管子。可是,每天反覆地清理,卻還能抽吸出很多。

醫生問家屬:「拖下去還是放棄?拖下去不一定是對他好。」

十天後,他死了。他死的時候,膚色變成了半透明,針眼、插管遍布全身。面部水腫,已經不見原來模樣。

醫生沒能拯救他,只是幫他延長了一點生命。

這就是我們常見的面對親人死亡的場景,因為不搶救,我們就失去親人了;因為我們總是傾向於認為「讓親人活著,才是愛親人的表現」。

然而如果他能表達,他真的願意要這十天嗎?這十天里,他沒有任何生命質量地「被活著」,除了痛苦,毫無意義!

所以,千萬別以愛的名義綁架別人的生命。

不得「好死」

可能是最被我們忽略的幸福難題

據調查,中國人一生75%的醫療費用,花在了最後的無效治療上。因為我們總是主張「好死不如賴活著」,而不是主張「你自己很重要,你的感受很重要」。

1999年巴金病重入院,搶救後保住了生命,繼續活了六年。但是,這六年,進食通過胃管,一天分6次打入胃裡。胃管兩個月換一次,長期插管致使嘴合不攏,下巴脫臼。後來只好把氣管切開,用呼吸機維持呼吸。

巴金自己想放棄這種生不如死的治療,可家屬和領導都不同意。每一個愛他的人都希望他活下去。哪怕是昏迷著,哪怕是靠呼吸機,只要機器上顯示還有心跳就好。「長壽是對我的折磨。」巴金最後說!

或許抓住那1%的希望,我們可以在生命的延時戰場上獲得短暫的勝利,但是遵照患者的意願,用他們所選擇的方式去走完人生最後一段,這可能才是對患者真正的尊重。

胃癌診治與研究專家朱正綱

央求:不要輕易給晚期胃癌患者開刀

「不要再開刀了,開一個,死一個。」原上海瑞金醫院院長、中國抗癌協會常務理事朱正綱,也是我國胃癌診治與研究專家,2015年起,開始四處去「攔刀」。

他在不同學術場合央求醫生們說,「不要輕易給晚期胃癌患者開刀。」現在中晚期胃癌患者一到醫院,首選就是開刀,然後再進行化療放療。這種治療觀念已深植於全國大小醫院。

朱正綱說,「其實開刀不但沒用,還會起反作用。晚期腫瘤擴散廣,轉移灶往往開不幹凈,結果在手術打擊之下,腫瘤自帶的免疫系統受到刺激,導致它們啟動更強烈的反撲,所以晚期胃癌患者在術後幾乎都活不過一年。」

而現在歐美髮達國家很多都採用「轉化治療」,「對晚期腫瘤患者一般不採取切除手術,而是盡量把病灶控制好,讓其縮小或慢擴散。因為動手術不但會讓患者死得更快,而且其餘下日子都將在病床上度過,幾乎沒有任何生活質量可言。」

所以,朱正綱現在更願稱自己是「腫瘤醫生」,只關注患者到底活得好不好。

讓生命最後一程走得有尊嚴

英國為什麼會死亡質量這麼高呢?當面對不可逆轉的絕症時,英國醫生一般建議和採取的是緩和治療。

何謂緩和治療?就是當一個人身患絕症,任何治療都無法阻止這一過程時,便採取緩和療法來減緩病痛癥狀,提升病人的心理和精神狀態,讓生命的最後一程走得完滿有尊嚴。

緩和醫療有三條核心原則:

1.承認死亡是一種正常過程;

2.既不加速也不延後死亡;

3.提供解除臨終痛苦和不適的辦法。

英國建立了不少緩和醫療機構或病房,當患者所罹患的疾病已經無法治癒時,緩和醫療的人性化照顧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基本人權。這時,醫生除了「提供解除臨終痛苦和不適癥狀的辦法」外,還會向患者家屬提出多項建議和要求:

1.要多抽時間陪病人度過最後時刻;

2.要讓病人說出希望在什麼地方離世;

3.聽病人談人生,記錄他們的音容笑貌;

4.協助病人彌補人生的種種遺憾;

5.幫他們回顧人生,肯定他們過去的成就。

……

肝癌晚期老太太維多利亞問:「我可以去旅遊嗎?」醫生亨利回答:「當然可以啊!」於是維多利亞便去了嚮往已久的地方旅遊。

其實,中國文化中的「五福」,第一福是「長壽」,第五福就是「善終」。

「善終」是什麼?善終就是能預先知道自己的死期,臨命終了時,心裡沒有掛礙和煩惱,安詳且自在地離開人間。

面對彌留的老人,人們常常不在乎病痛對老人的折磨,一味地多留一天再多留一天,以此顯示後人的孝道,然而這對老人來說卻是殘酷的。

當死亡終究再所難免的時候

我們應該讓患者

有精力、有心情去和家人享受快樂時光

有精力、有心情去走走看看這美麗世界

而不是躺在病床上


推薦閱讀:

再次顛覆認知!看完這些圖,你才真正知道人類有多麼渺小 | 線上科學日
禪的認知與修學
[轉載]人類認知原理
你的人際關係多成功,取決於認知邊界的廣度!|經理人
認同「門當戶對」實乃人們正常認知的回歸

TAG:認知 | 治療 | 兒子 | 總統 | 顛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