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12鄰國確定陸地邊界 結束數百年來紛爭
2008年的最後一天,中國與越南完成了陸地邊界的勘界立碑工作。2009年的第一天,已有遊客登上黑瞎子島,迎接中國領土上最早的日出。這些事實像界碑一樣清晰地告訴人們,陸地邊界不再是中國永遠的痛。作為世界上陸地邊界最長、陸上鄰國最多、邊界問題最複雜的國家之一,中國用60年的時間,改變了幾千年來「有邊無界」的狀況,結束了幾百年來的邊界紛爭。目前,除印度和不丹(未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外,中國已與12個鄰國確定了陸地邊界。中國的邊界曾被西方稱為「動蕩之源」,如今它們不得不承認,中國邊界的穩定已成為亞洲安全與發展之本。
中國劃定邊界的困難程度令人生畏
美國的安全問題在國外,中國的安全問題在邊界———這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和波士頓大學的兩位中國問題專家,比較中國和美國的地緣安全環境後得出的結論。他們認為美國東西有大洋,南北無強鄰,而中國的位置卻使它千百年來屢遭侵犯,中國面臨的最緊迫問題是在它的邊界線上和邊境之內。
事實也的確如此。中國陸上有14個鄰國,與俄羅斯並列為世界上鄰國最多的國家;中國的陸地邊界有2.2萬多公里,是世界上陸地邊界最長的國家之一;中國邊界問題是世界上最複雜的,僅三國交界點就有16個。此外,全世界10個人口最多的國家中有6個在中國周邊;軍事力量排在世界前25位的國家中有8個在中國周邊;公開宣稱擁有核武器的8個國家中的4個在中國周邊;當今世界五大潛在熱點衝突地區(中東、中亞、南亞次大陸、台灣海峽、朝鮮半島)中的4個在中國周邊。
從歷史角度看,中國與周邊國家始終「有邊無界」。即使是對邊疆進行過有效治理的幾個朝代,皇帝也不知道自己的帝國邊界在哪兒。對此,武漢大學中國邊界研究院院長鬍德坤教授說,在中華朝貢體系時代,中國不存在現代意義上的邊界問題。當時的中國中央王朝與所謂的「外藩」之間並沒有明確的邊界線,只存在一定的習慣線。現代資本主義國家誕生之後,產生所謂的國家主權概念,國家政權治理所及的疆域範圍隨之而來,從而需要明確國家的主權邊界。資本主義的入侵,使清王朝的治理受到嚴重衝擊,不僅讓中央王朝「外藩盡失」,而且造成了一次次邊界危機,使中國的邊界問題更加複雜。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沒有一條邊界是確定的。有的只是不平等條約劃定的邊界,多年形成的傳統習慣線和實際控制線。在建國初期,「團結一切亞非拉民族獨立國家」和向社會主義陣營「一邊倒」是中國外交的基石,邊界問題被擱置。然而從上世紀50年代中後期開始,隨著國際局勢的變化,邊界爭端變得異常激烈和突出。中國與印度、蘇聯、越南等國發生的戰爭基本上都是邊界戰爭。戰爭過後,兩國在廢墟上談邊界劃分,其難度可想而知。
60年,中國邊界經歷了平靜、戰爭、穩定、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在戰略上選擇陣營的重要性遠遠高於邊界問題。由於中國選擇了社會主義陣營,因此,北部與蘇聯和朝鮮等國的邊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保持穩定。對於邊界上模糊和有爭議的地方,各方都表示可以暫時擱置。中國支持亞非拉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立場,保證了中越邊界的穩定,並使得中印之間的邊界爭端讓位於政治互助。然而,上世紀50年代,印度要求以中國歷屆政府都沒有承認的「麥克馬洪線」為中印邊界,這使得邊界問題被提上了中國外交的議事日程。1960年,中國與緬甸簽署《中緬邊界條約》,這是新中國與鄰國締結的第一個邊界條約。以此為開端,中國在上世紀60年代,與尼泊爾、巴基斯坦、蒙古、阿富汗、朝鮮等國相繼簽署了邊界條約。就在中國與多國簽署邊界條約的同時,受中蘇關係等國際大格局的影響,中國與周邊幾個較大鄰國發生了邊界戰爭。劃界談判一拖就是二三十年。
最先爆發的是1962年的中印戰爭。1950年,趁中國忙於朝鮮戰爭,印度佔領了「麥克馬洪線」以南地區,單方面改變邊界現狀。1954年,印度修改官方地圖,將「麥克馬洪線」作為中印之間的邊界線。1959年,中印爆發邊界武裝衝突。1962年10月20日,中國邊防部隊奉命開始反擊作戰並大敗印軍。按照美聯社當時的說法,「中共軍隊在喜馬拉雅山南麓像快刀切奶油一樣橫掃印軍」。可就在這個時候,中國軍隊卻單方面宣布停火,並主動撤退到1959年11月中印實際控制線後20公里,希望以此推進談判。然而,直到1981年12月,中印兩國才重新恢復邊界談判。目前,中印邊界長約2000公里,從未正式劃定,雙方爭議地區約12.5萬平方公里。《環球時報》記者曾到中印邊界東段魯霞拉山口採訪。公安邊防部隊的一位少校告訴記者,解放軍邊防部隊主要負責守衛邊界,公安邊防部隊主要管邊境地區的治安。在有爭議的實控線兩側,中印的邊防力量還擺著對壘的架勢。實際上,從1993年和1996年,兩國政府先後簽署了有關中印邊境實際控制線地區的兩個協定後,雙方一直相安無事。中印邊防軍之間,一方歡度節日,另一方一定會表示祝賀,這樣的習慣已經保持很多年了。公安邊防戰士每年到採集冬蟲夏草的季節,就要跟采蟲草的人一起爬上高山,四處野營,以便隨時提醒他們不要過線。過去,確實發生過采蟲草的人誤越實控線的事,結果,不僅蟲草全部被印軍沒收,人身還受到傷害。不過,這段邊界已經許多年沒有出過事了,中印雙方的邊防部隊相遇時,都會主動迴避。與中印相比,曾給中國帶來最大戰爭威脅的是中蘇之間的珍寶島事件。1969年,蘇聯軍隊幾次對黑龍江省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中國一側的珍寶島實施武裝入侵,並向中國岸上縱深地區炮擊。中國邊防部隊被迫進行自衛反擊,中蘇矛盾惡化。最嚴重的時候,蘇聯在中蒙和中蘇邊界陳兵百萬,並考慮對中國使用核武器。此後,中蘇關係起起伏伏。蘇聯解體後,中國迎來了邊界劃分的第二個高潮,與北方新獨立的多個國家劃定邊界。1997年,「上海五國」元首在莫斯科會晤,簽署在邊境地區裁軍的協定。根據協定,俄羅斯在幾年內,在中俄邊界俄方一側100公里範圍內,將軍事力量減少為9個陸軍作戰師,8個航空兵團,14個邊防總隊。2008年10月,中俄舉行了黑瞎子島的界樁揭幕儀式,至此,中俄從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條約》算起,歷時300多年,終於解決了邊界紛爭。
幾天前,中越完成陸地邊界勘界立碑工作後,不少外國媒體都關注了此事。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1日報道稱,邊界對峙的代價是驚人的,中越邊境爭端不但導致了1個月的戰爭,更導致此後20年內,兩國在邊界陳兵數十萬,帶來巨大消耗,直到1999年《中越陸地邊界條約》的簽署才改變了這一局面。《印度時報》1日的報道也認為,中越邊界問題的解決不僅具有重大歷史意義,而且對彼此都有利,尤其是毗鄰的雙方邊境省區,可藉此機會擴大彼此間的經濟交往與合作。法新社同一天的報道稱,為了儘快確定陸地邊界,中國和越南雙方都表現出務實的態度,這一問題的最終解決,將使越南貧困的北方省份和中國廣西、雲南間的合作變得更加密切,年度雙邊貿易總額有望從去年的16億美元提高到2010年的25億美元。中國和東南亞各鄰國陸上邊界問題的全部解決,將促進東南亞區域經濟的一體化,給這一地區帶來更多的經濟利益。
對於這些評論,《環球時報》記者則有自己的感受。幾個月前,記者到位於中越邊界的雲南省河口縣採訪。一位邊防武警的警官把記者引進了當地一家很有名的米線店,他略帶一點神秘色彩地問記者:「你猜這裡原來是什麼地方?」「像是個堡壘吧」,記者仔細觀察了米線店的情況:圓形堅固的水泥結構、居高臨下面向南溪河對岸越南老街的幾個圓形瞭望孔、店內角落的一個地道入口……無不透露出這個建築曾經的軍事用途。「是啊!中越邊境當年打仗的時候,這裡是一個前線指揮所」,警官說,「不過現在這裡的米線,特別是就著腌泡過的越南小菜,香極了!不少老街的越南邊民早上也會來吃上一大碗」。採訪中,記者發現,每天中越口岸一開,馬上有大批越南民眾向這邊跑過來。當地人介紹說,他們是為了奪第一個過關的彩頭,這樣就會生意順利。由此可見,邊界穩定與否給兩國人民帶來的是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
中國解決邊界問題的努力值得稱道
自從民族國家出現以來,邊界戰爭、地緣威脅始終困擾著世界。據統計,蘇聯解體後,原蘇聯版圖內,大約有200多個地方發生領土邊界爭端。在非洲,西方殖民者通常按經緯線、幾何線或用曲尺在地圖上畫的線來劃分非洲國家的邊界。這樣人為劃界的方法易於在地圖上標出,但卻毫不考慮居民原來的生產和生活區域,以致埋下衝突的火種。中東也是如此,從二戰結束到上世紀90年代,中東地區已經爆發了60多次戰爭,平均每年約1.4次,由領土、邊界問題引起的有近30次。時至今日,中東地區的戰火仍與此有關。
其實,西歐國家的邊界糾紛一度是世界上最頻繁、最複雜、對人民傷害最深的。其中法德矛盾就頗具代表性。法德都是歐洲大陸國家。法國大部分邊界線都暴露在許多曾經強大的國家(西班牙、義大利和德國)面前,它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疲於應付邊界安全問題。侵略者曾經越過萊茵河侵入法國國土約達30次之多。更有甚者,德國人在一個世紀內5次讓巴黎百姓聽到了他們大炮的轟鳴,他們還3次讓法國人親眼目睹德國軍隊穿過巴黎的街道。在兩次世界大戰的洗禮後,歐洲才通過一體化實現了邊界穩定。
相比之下,在大國中,中國是唯一一個本著維護主權、以和平談判為原則,用幾十年的時間,一點一點與周邊國家建立互信關係,並最終簽署邊界協議的。亞洲的穩定也因中國妥善處理邊界問題而得到了保證。對此,胡德坤教授說,邊界問題事關國家核心利益。中國在捍衛國家邊界的核心利益上,國家意志是堅定不移的。但中國捍衛國家邊界,不會走西方國家的殖民擴張之路,而是抱著與鄰為善、和平友好、協商解決的原則,妥善解決邊界問題。從世界範圍來看,中國的做法是非常值得稱道的,也贏得了周邊國家和世界的讚賞,為中國的和平崛起營造了良好的周邊環境。▲本報記者 石 華 程 剛本報特約記者 陶短房 金點強
推薦閱讀:
※中國48項世界遺產
※科比曾經「艷遇」過的中國女星們
※中國駐聯合國代表:堅決反對強行推動「政權更迭」
※中國歷代畫家簡介 清代
※昔日亞洲的火槍大國――――中國明朝與日本的火槍發展史(轉)
TAG: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