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政治觀的當代意義

中國現代最偉大的政治家、革命家、思想家,國共兩黨共同稱頌的領袖孫中山先生,有很多思想觀念值得我們高度重視。其中,他的政治觀更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到底什麼是政治?在當代中國分歧不小。在我國台灣地區,「政治挂帥」成了人們批評政治人物,執政時不抓民生,一心做「政治秀」的縮略詞,用於貶義。在大陸,由於十年文革的影響, 「政治挂帥」名聲不佳,以為是「左」的代詞。難道列寧說「政治與經濟相比不能不佔首位」說錯了嗎?列寧是有錯誤,但重視政治並沒有錯。「政治統帥業務」的觀點也不等同於「左」的 觀點,關鍵看你對「政治」怎麼理解。政治,是當前我國民眾思想觀念中分歧最嚴重的領域。而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在政治上不統一,心不往一處想,勁不往一處使,它的塊頭再大,對外 鬥爭總是鬆散無力;或者說「內戰內行,外戰外行」。而政治觀的統一,乃是政治統一的前提,所以不能不認真對待。 一 傳統政治觀存在極大片面性。以下摘自《簡明社會科學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2年1月出版)第730頁: 「政治 經濟的集中表現。政治歸根到底是由經濟決定的,同時它又反作用於經濟,給予經濟的發展以巨大的影響。是實現經濟目的的手段。處理階級內部的關係、階級之間的關係和民族間、 國家間的關係等,都屬於政治的內容。……」 「列寧指出:『政治就是各階級之間的鬥爭……』(《列寧選集》第4卷370頁)……無產階級的政治,是無產階級根本利益的集中表現。……在我國,逐步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 的現代化,已經成為當前和今後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的最大的政治。」以下不必再引述了,無非是政治工作是經濟工作、技術工作和其他各項工作的生命線云云。 詞典上的說明有相當的權威性和法律依據,都是根據黨在不同時期的重要文件和領袖著述摘編合成。但也正因為如此,才讓人感到抓不住要領,找不到核心,非常為難。這種政治觀是混雜的 、不系統的,甚至不能自圓其說。 政治從來就是和經濟相對比較而存在的,它們的關係歷來是:經濟決定政治,而政治領導經濟。因為政治屬於上層建築,上層建築由經濟基礎決定。領導經濟就是「占首位」,就是為經濟基 礎服務。四個現代化是什麼?它就是經濟建設!「四化是最大的政治」,經濟還有領導者嗎?把四化說成政治,而且「最大」,實際上是說經濟本身就是政治,經濟建設就是一切,也就取消 了政治對於經濟的領導權。 把政治等同於階級鬥爭,是更大的片面性。為了避免得出這一結論,又不敢否定列寧的論斷,詞典編纂者煞費苦心地在後面寫道:「到徹底消滅階級以後,政治就完全是人民內部的關係了。 」如果承認人民內部關係也是政治,那實際上又否定了列寧的論斷。政治並不等同於階級鬥爭。階級內部關係、民族關係也是政治,階級內部、民族內部顯然不應該搞鬥爭,這也與列寧的論 斷對立。更為嚴重的問題是:不同階級之間存在矛盾就一定要鬥爭嗎?階級矛盾是共性,工農兩大階級之間有矛盾,各不同階級之間都有矛盾;而階級鬥爭只是個性,不是任何矛盾都要靠斗 爭解決,很多矛盾靠合作,靠互相幫助來解決。例如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中第三等級內部工農大眾和資產階級合作,推翻腐敗的封建王朝;工農合作自不必說,而工農與資產階級也有合作,三 次國共合作取得不少政治成果是歷史事實。難道說只有階級鬥爭才是政治,階級合作不算政治嗎?那又算什麼呢?混淆共性與個性,是在犯邏輯錯誤。 這裡的分析決不是要批評詞典編纂者,而是明確地指出:我黨的政治文件前後矛盾,不能自圓其說。 2015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第1664頁,「政治:政府、政黨、社會團體和個人在內政及國際關係方面的活動。」(以下略)這樣的定義更是不得要領。因為政府、政黨更多的 社會活動是在經濟、文化和社會事業方面,難道這些都是政治嗎? 這反映了中國人政治觀的迷茫。 二 孫中山明確提出:「政是眾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眾人的事便是政治。」(2008年3.28網上鍥舍文章「重溫孫中山政治觀」 (從初中的《政治經濟學常識》中得知))「夫國者,人之積也 。人者,心之器也。國家政治者——人群心理之現象也。是以建國之基,當發端於心理。」(《總統誓言》第174頁)階級革命論者,把政治說成是階級鬥爭,而孫中山卻說是「管理眾人之事 」。這種原則上的分歧耐人尋味。恩格斯早就說過,「國家的本質特徵,是和人民大眾分離的公共權力。」(《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4頁。)孫中山的說法 與此精神一致。孫中山的發揮在於,把政治看成百姓的心理。這是「民心決定論」,是歷史唯物主義。把政治說成階級鬥爭,把國家說成專政工具,是政治觀的「異化」,這種觀點並不是馬 克思主義的出發點。但是階級鬥爭形勢嚴峻的時候,很難避免這種政治觀的「異化」,這是階級關係處於特殊狀態,是個性;就人類全部歷史來說,階級合作才是正常狀態,是共性。 從邏輯上講,孫中山的政治觀涵蓋了更大範圍,而僅僅把階級鬥爭看作政治,是過分狹隘的政治觀,違背政治工作的事實,歪曲政治的本質。請問我們部隊的各級政委、政治部和企業的政工 幹部們,我們所做的大量政治工作到底是什麼?難道不是艱苦細緻的思想工作和加強部隊和企業的管理嗎?事實說明孫中山的政治觀合乎實際,而把政治限制在階級鬥爭範圍內是錯誤的。 三 把政治看成社會管理,政治工作的重點是做好人民群眾的思想工作,是孫中山政治觀對於現時代的重要啟示。跳出「階級鬥爭」這個圈子,「政治挂帥」就不是完全錯誤的口號,而有其特定 的合理性。 我國實行市場經濟制度以來,由於片面追求「經濟效益」,人們的政治熱情急劇下降。企業政治工作者把「為老闆省錢」看作是工作的真正目的,實際上是「撤銷」政治工作。人們政治觀的 迷茫,必然帶來實際行動的盲目性和隨意性。於是乎老闆和員工的關係常常出問題,領導與被領導關係緊張,群體事件此伏彼起,社會治安有時會無人堅守。道德滑坡、信仰缺失,這些社會 現象已經讓人麻木,對壞人壞事義憤填膺的時代似乎已成過去。中國人心散了,關心國家大事的知識分子們憂心忡忡。之所以如此,政治觀脫離實際是根本原因之一。當前中國急需政治工作 的創新和強化,再放任自流下去,任「一切向錢看」主宰人的靈魂,中國前途堪憂,民族振興的希望將要落空。如果恢復及承認孫中山先生的政治觀,實事求是地把社會管理和有關思想工作 稱為「政治」,那麼「政治挂帥」是正確的。 現代社會化大生產,早已經把社會產品的生產者、設計者、管理者和消費者組成了一個複雜的系統網路。比如一件衣服質量如何,可能涉及幾十甚至上百家企業。一部書的文化品位、印刷質 量等涉及的人群更多更廣;一部電視劇的粗製濫造會坑害千百萬甚至上億觀眾。因此,經濟活動對於人們的社會思想造成何種影響,對於「人心」起什麼作用,是事關全局的重大問題。政治 問題的重要特點是:牽一髮而動全身,是它的全局性、戰略性影響。所以我們才會錯誤地把「四化」說成「政治」。政治的本質是社會管理,社會管理的高水平是民族健康發展和國家長治久 安的根本保證。可以設想一下:我們的國家和企業管理都是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落後而混亂,中國會成什麼樣?我們國家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在世界上的大國形象,正是得益於我們的管理在 全局上還算可以,還沒有出根本性的大亂子。為了國家和民族的長治久安,為了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宣傳和學習孫中山先生的政治觀,並按照中山先生的要求做好全民族的政治 工作。 四 上世紀後幾十年,中國掀起一波又一波系統熱。系統論作為管理科學風行於世界的時候,誰也沒有把系統論看成「政治」。然而如果承認孫中山的政治觀,系統論的學習和教育就是實實在在 的「政治」。因為它講的,就是「管理眾人之事」。 系統論從資訊理論(申農)開始,含控制論(維納)、系統論(貝塔朗菲),這屬於「老三論」;後來的耗散結構理論(普利高津)、突變論(托姆)、協同論(哈肯),是「新三論」,是一 個完整的發展過程。系統工程最終的目的是「協同」,社會管理最終目的也是全民族、全國各地、各部門的「協同」。可以說系統論是政治科學化的「潛科學」階段。在此之前,以及在此之 後違背系統論的「政治」都不科學,例如奴役政治、陰謀政治、強權政治、專制政治、靠鎮壓維持的政治等等,都是非科學政治。正因為當權者的非科學,迫使被壓迫者也採取非科學手段來 對付它。所以,今天我們否定「以階級鬥爭為綱」,不是要「清算」執行此政策者的所謂「罪行」。恰恰相反,他們的那些想法和做法,在非科學政治的壓迫下,都是可以理解的;甚至可以 說,在那種特定條件下,是「非如此不可」。但事情到了今天,當我們能夠冷靜下來思考什麼是政治的時候,就必須皈依孫中山先生的科學政治觀,不能再把「以階級鬥爭為綱」當作馬克思 主義的金科玉律,死抱著非科學的政治觀不放。 說系統論是科學,一般人不會反對。說政治工作要按系統論辦事,很多人可能不理解。他們以為政黨選舉、政治人物爾虞我詐才是政治,所以政治是骯髒的,競選者對於人民的承諾是欺騙, 當選後可不必兌現。烏傑曾提出「系統辯證法」,是作為哲學觀念,一種思想方法,還沒有把系統論看成政治。但是如果承認孫中山政治觀的科學性,就一定會承認系統理論就是政治。 當政治家們還在為爭權奪利而縱橫捭闔的時候,1962年,真正的科學家,一個名叫雷?卡遜的女博士出版了《寂靜的春天》一書,書中描述因化學成果(DDT)等殺蟲劑的應用,造成嚴重污染 ,通過水、土壤和生物鏈遷移、轉化、富集,對人類造成重大傷害。本來應該是萬物復甦、熱鬧非凡的春天,變得象死一樣寂靜。卡遜博士說:「『控制自然』這個詞是一個妄自尊大的想像 產物,是當生物學和哲學還處於低級幼稚階段的產物,當人們設想中的『控制自然』就是要大自然為人們的方便有利而存在。應用昆蟲學的這些概念和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應歸咎於科學上的蒙 昧。她和羅馬俱樂部一起,提出了今天為世界人民所接受的可持續發展理論,意思是:今日的發展一定要為子孫後代留下充足的能源、資源和良好的環境。可持續發展理論本質上是「利他」 的,是為全球著想,為後代人著想;這同資本主義傳統觀念「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格格不入,針鋒相對。可持續發展理論,是社會主義觀念,即社會主義政治。它要求實行生態經濟原則:局 部利益服從全局利益、眼前利益服從長遠利益、市場原則服從生態原則。而生態經濟才是社會主義的真正經濟基礎。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是人與人和諧相處的基本條件,人群間的一切衝突 ,都從爭奪自然資源開始。如果人人都一心想要保護自然環境和節約資源,世界上就根本不會有戰爭。可持續發展理論是把地球當成一個完整系統所進行的思考,由系統論引出這樣的結論, 系統論當然是政治,而且是真正走向科學化的政治。 當今世界,生態問題就是嚴肅的政治問題,所以黨中央提出生態、政治、社會、經濟、文化五位一體的觀念。五位一體的核心是社會管理和對全體人民進行生態教育,按孫中山政治觀,這是 不折不扣的政治。 五 地球是大系統。相對全球,各國、各民族都是子系統,子系統對於大系統處於要素的地位。在各子系統內部,階級則是要素,國家、民族是系統。這是遞階系統。層層向上致於宇宙,層層向 下致於分子、原子、……要素間的協同,是系統健康發展的前提;要素間的對抗、關係破裂是系統崩潰的原因,對於自然物是如此,對於人類社會更是如此。要素間合作得好,自然物是遵 循自然規律,人類社會卻要依靠科學管理,因為這二者遵循的原則根本不同。中山先生告訴我們:「人類進化之原則與物種進化之原則不同,物種以競爭為原則,人類則以互助為原則。」( 轉引自林家有主編的《孫中山研究》第三期,嚴國海文章)由於全球市場經濟的發展,由於進化論對於社會的影響,人的自私被認為是合乎規律,天經地義。但單個人的私心相互衝突,有了 你私自砍伐森林的自由,就沒有了人類保護生態環境的自由。市場經濟的自由主義學派,競爭口號喊得震天響,資本主義競爭帶來的危機接踵而至,給人類帶來兩次世界大戰的災難。隨後出 現的冷戰讓世界局勢長期不得安寧,今天的中東亂象、烏克蘭危機等等都不過是「冷戰後遺症」。利益的衝突決定了人類社會和自然生物群根本不同:對於人類社會必須加強管理:既需要有 形的組織管理,更需要深入靈魂的思想管理——這就是政治。 聯合國對於世界政治的作用十分有限,許多違反聯合國決議的事情照樣暢行無阻,根據並不存在的理由可以出兵滅掉一個國家,殺死該國元首。這種帝國主義的罪惡行徑,還被國內某些崇洋 主義者說成是維護民主,打擊專制。國際政治的這種亂象,不能不影響國內,改革開放以來,跟國際接軌成了時髦。世界各國都有自己的國情,各國人民都要依據自己的國情決定政治路線。 歷史一再證明:外來強勢輸入的政治模式,不一定適合本國需要。我們吃這樣的虧還少嗎?為什麼一提到某強權政治實體的對外政策荒謬之處就有人替它辯護呢?批評「革命輸出」可以,批 評帝國主義用武力輸出所謂「民主模式」就不行,不知道這些人遵循的是什麼邏輯! 還是中山先生說得好:「中國今日是患貧,不是患不均。在不均的社會,當然可用馬克思的辦法,……所以我們今日師馬克思之意則可,用馬克思之法則不可」。( 林家有:孫中山與辛亥 革命史研究的新審視,廣東教育出版社2007年12月版,278頁)中山先生的政治路線,才是實事求是的路線。一切根據本國當時的條件決定應當採取的政治方針,這是孫中山政治觀給我們的另 一重要啟示。今天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必須按照中山先生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來對待一切過去的、外來的,古典的和現代的政治模式,千萬不能被任何框架所框死。研究互聯網時 代的政治改革,仍然要求「復古」,用所謂傳統文化的復興代替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一批批「新儒家」就這樣從懷舊的土壤里冒出來,不做洋教條就必須做古教條嗎?一天到晚講創新,我 們自己的理論創新意識又到哪裡去了呢?醒醒吧,某些盲目的中國人!科學本身就反對人們做科學的奴隸,唯有創新才能救中國。 六 政治理論創新,必須有正確的目標。階級鬥爭理論的目標很明確:消滅「敵對階級」。可是按照辯證法,矛盾雙方都是成對兒出現的,例如沒有失敗就無所謂勝利,沒有上就沒有下,沒有唯 心論就沒有唯物論,沒有形而上學就沒有辯證法,……消滅了對方,自己一方還有存在的必要嗎?由此可見,這種鬥爭目標的確定是反辯證法的。 承認系統論是政治的潛科學階段,按要素互補保證系統穩定的觀點,鬥爭不應該以消滅對方為目標,而應該以清除合作障礙為目標。簡單地說:誰破壞良好的階級合作就打倒誰。按這樣一個 思維邏輯,工人階級與資本家鬥爭,不是要消滅整個資產階級,而是要打倒資產階級當中的反動派,即破壞階級合作者。對於維護資產階級與工人階級良好合作關係的資本家,工人階級必須 團結之。所以孫中山先生提出「節制資本」,而不是「消滅資本」。按孫先生的理想,到了「世界大同」,工人和資本家的本質差別就被消滅,而不是把那一部分人從肉體上消滅。 我們進入了全新的時代,這個時代的主要標誌是用合作代替競爭,因為競爭不再是市場經濟的本質。原始社會農業部落和漁獵部落交換糧食和肉類,互相向對方提供對方不能生產而又是生活 必需的產品,這叫互補,是原始商品交換的本質特徵。後來商品經濟發展到市場經濟階段,經過爭奪原材料和市場的兩次世界大戰,巨大的犧牲和長期的痛苦讓先進人物覺醒了:市場經濟走 向了它的反面,把人類的互相幫助,互通有無,變成了大爭奪、大屠殺。系統論和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提出,正是針對這種反常、反人類狀態所產生的警醒與反思,於是全球市場經濟又出現了 恢復原始商品交換本質的趨勢。這種趨勢的標誌性事件,是全球市場由資源主導型,經資本主導型、科技主導型向市場主導型轉化。不怕你錢多,沒有消費市場,經濟根本發展不起來。消費 者成為「上帝」,對於全球經濟,市場才擁有最終決定權。與此同時,市場經濟也就走到了它的最高點。下一步,全球市場要向生態主導型轉化,誰的生態環境好,誰就擁有最終的發言權。 這種轉變就是由市場經濟向生態經濟過渡。這兩個轉變,實質是回歸原始商品交換的本質:不同人群間的互助合作。因此,現代的政治理論創新,必須以實現良好的階級合作為目標。 在《一代偉人朱德》中「求真務實的經濟思想」一章,朱德說「在社會主義時期,應該允許全民所有制、集體所有制、個體所有制同時存在。」(第227頁)「農業的基本問題是全民所有制、 集體所有制和個人所有制結合的問題。不與個人所有制結合,農民沒有積極性。我看要退回去,退到允許個人所有制的存在是合理合法的。否則,農民總要向外跑,不安定。」1965年12月30 日,朱德主持全國人大常委擴大會第24次會議時說:「我們要在毛主席領導下,建設中國式的社會主義。」(《朱德年譜》,第541頁)概括起來有兩方面:一是強調調動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 。蘇聯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國內社會關係相當緊張」,斯大林認為社會主義建設成就越大,階級鬥爭越尖銳。「朱德認為調動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首先是要搞好社會各階級、各階層的團結 。」(同上,第265頁)。朱德還主張與美國做生意,他說:「因為現在一切生產都是世界化的」(同上,第267頁)要搞「內外交流,一個是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另一個是擴大同西方貿易往 來。」「保留一點私有制,多種所有制結構。」(同上,第276頁)在他所處的那個時代,即「文革」前夜,敢為「私有制」講話,已屬非常不易。強調階級團結,更是直接背離「以階級鬥爭 為綱」。所謂「中國式的社會主義」,源於孫中山,本質上就是「階級合作式的社會主義」。但是很可惜,我們沒有聽朱德總司令的話,而且在1966年,「5.16通知」剛發下來,劉少奇留在 北京主持中央工作,就組織一幫人把鬥爭矛頭指向朱老總。文革後期,江青集團編造莫須有的反動組織「中華革命黨」,又把朱德同志說成是這個「黨」的「總書記」。文革開始和終結,都 把人們心目中慈善溫厚的長者朱德當成鬥爭對象,這決非偶然,而是文革期間黨內階級鬥爭論向合作論發難。 如果回歸孫中山的政治觀,就可以給朱德同志主張「階級團結」一個正確的評價和科學的解釋。 參考文獻 1.林百克(美)著,徐植仁譯:總統誓言,紅旗出版社,2012年5月,北京 2.林家有:孫中山與辛亥革命史研究的新審視,廣東教育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3.上海市孫中山宋慶齡文物管理委員會:孫中山宋慶齡文獻與研究(第三輯),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年12月,上海 4.林家有主編:孫中山研究(第三輯),孫中山基金會學術委員會主辦,2010年9月,廣州 5.侯書棟主編:一代偉人朱德,人民出版社2011年1月版,北京 6.朱德生平和思想研討會組織委員會:全國朱德生平和思想研討會論文集——紀念朱德同志誕辰120周年,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年12月
推薦閱讀:

標與非標的劃分,或許已無意義
無鐲不成婚?揭秘黃金龍鳳鐲的特殊意義!
愛背後的意義?
六爻中六親的意義
我們為什麼需要生活的意義?

TAG:政治 | 意義 | 孫中山 | 中山 | 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