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雕像前的點頭耐人尋味 

《世界日報》8月24日訊:國家宮,原稱政府大廈,是位於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蘇赫巴托爾廣場正北側的一座大型公共建築。國家大呼拉爾、總統及總理辦公室、國家大呼拉爾成員辦公室等均在其內。它始建於1950年代初,共4層。因外牆顏色是灰色的,所以烏蘭巴託人也稱其為「灰色宮殿」。2005年至2006年,該建築經過翻修和擴建,前方(南側)的蘇赫巴托爾墓被拆毀並被一座放置成吉思汗雕像的大廳取代,雕像兩側則是其麾下大將木華黎(右)與博爾術(左)。2012年8月26日,國家宮對外開放。自此,每周六、日的11時40分,國家儀仗隊的士兵會在國家宮正門前的成吉思汗雕像前舉行行禮儀式。

實際上,作為蒙古歷史上最強大的開拓者,成吉思汗在蒙古人們心目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如今成吉思汗的遺迹在蒙古國隨處可見。成吉思汗國際機場、成吉思汗廣場、成吉思汗雕像……以成吉思汗命名的場所和物品數不勝數。除了烏蘭巴托以東54公里處的草原上矗立著的40米高的成吉思汗騎馬雕像外,不同的政府辦公樓內的牆上均掛有不同大小的成吉思汗畫像,學生們去成吉思汗大學上課,來往的遊客住在「成吉思汗」酒店,電視台播放與成吉思汗有關的電視劇、紀錄片或者音樂作品,書店裡多種版本不同語言的成吉思汗傳記暢銷不衰,成吉思汗主題的冰箱貼、鑰匙鏈、明信片和各種紀念品甚至不同產地的「成吉思汗牌伏特加」琳琅滿目。

1936年,毛澤東在《沁園春·雪》中一句「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氣勢「力壓」700多年前縱橫亞歐大陸的成吉思汗。而今,2014年8月21日,正是在一個百草繁茂的時節,中國元首時隔11年踏上烏蘭巴托。當天,習近平偕夫人彭麗媛來到上文所提及的國家宮成吉思汗雕像前駐足點頭致意。習近平那意味深長的「點頭」究竟意味著什麼,也許很值得留意。巧合的是,次日(8月22日)正是金庸先生大作《神鵰英雄傳》中全真教長春真人丘處機逝世792周年。而據傳說,丘處機當年正是受西征中的成吉思汗之邀請,從山東啟程歷經數年赴今天的阿富汗興都庫什山拜謁成吉思汗並勸告其止戈回師的。

眾所周知,蒙古之於中國究竟意味著什麼。當年興起於斡難河源(即今發源肯特山的鄂嫩河)的成吉思汗及其後代振長策而御宇內,揮師南下,從此中原漢人淪落在蒙古鐵蹄之下近百年,直到元順帝北逃。

(外)蒙古故地歷史上不斷易主,甚至也被唐代等漢人政權統治,在清朝聽命於烏里雅蘇台將軍。但隨著清朝的瓦解,中華民國建立後,雖經北洋軍名將徐樹錚1919年率師逼外蒙古取消自治,但最終難以阻止它1921年獨立。此後蒙古成為蘇聯的衛星國,中國民國在相當時期內不承認其獨立地位,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則在建政半個月後即與之建交。

這段密切的歷史恩怨糾葛自始至終在中國學界乃至民間都爭論不下,有關元朝是否應該列入中國正統王朝的爭論一直不休。成吉思汗及其後人征服中原王朝究竟是民族深痛還是立下不世功勛的民族驕傲?今年7月末,朱維群還在辯駁「崖山之後無中國」。他說,中國自古就是多民族共有的大舞台,歷朝歷代少數民族開拓土地,守衛邊疆,與中原民族共同生活,對中國疆域和中華統一體的形成與發展有巨大的貢獻。離開少數民族,就沒有今天中國的格局。比如,蒙古族主導的元朝結束了唐亡之後中國370多年的分裂局面(其中包括北宋,因為北宋只有一個相當局限的小一統),此後中國至今700多年再也沒有發生全局性的分裂。滿族主導的清朝不僅為近代中國的版圖奠定基礎,而且對邊疆的治理比較前面任何朝代更加規範、有效。清朝至少從康熙時代起,就完全徹底地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大清是「中國」的一個新朝代。最近一些人在網上熱傳一種說法,「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這種說法不僅完全不符合歷史事實,而且對國家的統一極具危害。更多的道理不說,如果把元朝、清朝排除在中國之外,那麼蒙古族、滿族歷史上世居的土地,兩個王朝開拓、鞏固、管轄的遼闊邊域,豈不也都不屬於中國?

而今,當習近平踏上蒙古時,或此或彼的民族主義觀念一直揮之不去。中國民間有聲音「強烈呼籲收復中國自古領土蒙古」,稱蒙古對中國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收復蒙古有利於鞏固北方邊防、凝聚民族自尊心、實現中國夢。而更也有人否認中國人成吉思汗的推崇,認為成吉思汗完全是外來蠻族入侵者,殘殺漢人無數,其野蠻暴行甚於日本人。區別無非是蒙古人入侵成功而日本人最終失敗。中國人敬拜成吉思汗總讓人感覺奇怪。

除了這些來自國內的民族主義的輿論紛爭外,在蒙古國內,近年的排華風潮也暗潮洶湧。現在,蒙古產出的礦物半數以上輸出中國,蒙古最富盛名的特產羊絨原毛也大量輸出中國,蒙古已成為中國製造業重要的原料供給基地。也因此,中國成為蒙古民族主義者例如蒙古白色納粹十字等極端民族組織的主要攻擊目標。2005年末,以「泛蒙古運動」為名義的團體襲擊了大量華人所開的超級市場和酒店。泛蒙古運動等極右團體主張排斥中國或韓國的文化及其民眾,其主張的支持層廣泛存在。例如,街頭的廣告或招牌上有漢字與蒙文並列使用,被極右團體發現便會要求取締,甚至破壞店面。在首都烏蘭巴托,漢字已幾乎消失(連日本商店的漢字也改為使用假名或英文)。華人店主為避免遭襲而將店招牌換成為社會普遍容忍的蒙文與英文並列。蒙古語中對中國人尤其是漢人的蔑稱是「胡扎」(夥計),此稱呼在元代廣泛流行。

此次時隔11年,中國元首重新踏上蒙古的土地,對一個深知歷史並且有深刻民族感情(借用烏茲別克總統卡里莫夫言)的領導人而言,感情是如何複雜呢?所以,習近平夫婦8月21日中午抵達國家宮前向成吉思汗雕像「點頭」的動作頗令人浮想聯翩。按照外交禮節,外國領導人拜謁訪問國精神象徵是十分正常的,比如不久前習近平訪問委內瑞拉祭拜前總統查韋斯,在哥倫比亞向玻利瓦爾獻花圈,在古巴向民族英雄何塞·馬蒂獻花圈等,而更早前訪問歐洲時也曾在俄羅斯、法國凱旋門、比利時布魯塞爾等向無名烈士獻花圈。

但是,此「點頭致意」既不是拜謁也不是完全緘默迴避。其實,點頭,在絕大部分人類社會中表示「是」,即贊同、接受或者理解。但是在少數文化(如保加利亞、斯里蘭卡)中,點頭卻是表示「不」。1872年,查爾斯·達爾文在其《人類和動物如何表達感情》(The Expression of theEmotions in Man and Animals)一書中對「點頭」進行了初步研究。他通過與世界各地的傳教士通信發現,各地文化中幾乎都以「點頭」表示「是」。對於這一禮節的來源並無定論,有一說認為這是出自人類嬰兒期的本能,當人類嬰兒尋找母親的乳汁時,往往會不自覺地做出點頭動作,而當其不需要乳汁時,則會搖擺頭部。另一說則認為點頭是鞠躬的簡化式。

由此,習近平的「點頭致意」暗含著的是肯定、否定、敬仰、困惑、剋制還是完全無感呢?實際上,在到訪之前,習近平在蒙古各大主流媒體上刊發文章,表明尊重蒙古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態度。「我在會見蒙方朋友時總是強調,中國尊重蒙古國獨立、主權、領土完整。中國堅持不干涉別國內政原則,不會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當代蒙古研究中心主任朴鍵一認為,習近平發表的署名文章,平常人看起來可能感覺跟此前發表的署名文章形式上差別不大,但是蒙古國人民看到後會有深刻感受。「由於歷史原因,少數中國人會對蒙古有一些誤解,很有傷兩國感情。」此次中國也再次重申不干涉別國內政,不會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並對彼此選擇的發展道路給予尊重,對相互核心利益給予支持。比如,可信賴、負責任的戰略夥伴,蒙古國人民會理解成中國尊重蒙古人民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這對蒙古人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中國政府將習近平此行視為習近平周邊外交的重要動作,一如早前「點對點」出訪俄羅斯、韓國一國以體現特別的重視。但蒙古國民眾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態度以及與日本近年越來越近的「曖昧」自然令中國相當不爽。正如上文所說,中國企業的滲入力被視為一種侵犯和掠奪,但是它又不得不依賴國外力量改善民生、進行建設。

另一方面,去年3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前往蒙古,《朝日新聞》當時報道說,「蒙古是戰略鄰國,訪問蒙古旨在遏制中國在這一地區的影響力的增長。」今年7月,蒙古國總統額勒貝格道爾吉回訪日本,雙方就自由貿易達成原則性協議。蒙古還表示願意為日本就綁架人質事件與朝鮮斡旋。蒙古英文報紙《UB郵報》(UB Post)高級編輯哈什-額爾德尼(Khash-Erdene)對BBC中文網說,蒙古像三明治一般地被夾在俄羅斯和中國這兩個大國之間,蒙古不希望過度依賴這兩個大國,因此推行「第三鄰國」政策,這讓蒙古與美國、日本、加拿大、歐盟等提升戰略關係。但是這顯然會令中國感覺腹背受敵,尤其是與中國至今難以冰釋前嫌的日本。

所以,不管蒙古是否意識願意接受現實或者奮力稀釋中國的影響,中國拓展影響力可能會遭遇更多的反彈,因此必須小心謹慎,首要的是排除對方的政治不信任感。此次北京與烏蘭巴托的互動大抵沒有跳脫人們的意料之外。雙方不僅將雙邊關係提升至全面戰略夥伴關係,而且一舉簽署了包括久拖不決的鐵路建設協議在內的26項文件。(之前,蒙古國有意願成為中國最大的焦煤供應方,並建設貫通中國邊境鐵路線,但因為鐵軌標準不同無限期擱置。)但這不表示中蒙一勞永逸地解決了所有的不信任。此次,習近平呼籲堅持礦產資源開發、基礎設施建設、金融合作「三位一體,統籌推進」原則,把互聯互通和大項目合作作為優先方向,2020年實現雙邊貿易額100億美元的目標。前路光明,中國的確應該把蒙古拉入上合組織、乃至絲綢之路經濟帶,使其發揮更大的作用。

推薦閱讀:

世界上那些鮮為人知雕像,每一座都震撼人心
秦檜夫妻跪像9張:全國處處有雕像,挨罵下跪800年!
為什麼我國古代帝王多是畫像而古希臘羅馬的多是人物雕像?
導遊知識 | 風靡倫敦街頭的雕像,你還不去看看?(上)
收藏級的人偶模型和雕像的設計生產過程是怎樣的?

TAG:成吉思汗 | 雕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