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遼、夏、金野史之將相野史大全
06-29
趙普以《論語》賓士天下 北宋開國丞相趙普是中國歷史上一個較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一個浪跡江湖的流浪漢,因一次偶然的機會,認識了當時任後周都指揮使的趙匡胤,兩人一見如故。後來,趙普協助趙匡胤奪取政權,整刷內部,大膽改革,為北宋政權的長治久安竭盡心力,趙普也因此而成為北宋開國第一謀臣。 趙普,字則平,幽州薊(今河北保定一帶)人,生於後梁龍德元年(921年),死於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父親趙回,系當地的一個族長,為避戰亂,舉族先遷於常山,後遷於洛陽。 為了使自己的兒子能在亂世中混口飯吃,在趙普十歲那一年,其父為他請了一私塾先生教他辭章、計數之學。可趙普對這些一點興趣也沒有,屢遭其父的呵斥,然而趙普道:「大丈夫處亂世要辭章何為?當輔明主以安天下耳。」其父大奇之,就請人教他先秦縱橫之學,可趙普亦不感興趣,認為縱橫之學是天下處士蠱惑人主為取富貴的詭詐之術。他獨對孔子的《論語》愛不釋手,終日揣摩研思,稍長,精通星曆象緯之學。所以,史稱趙普以一部《論語》治天下。長大後,趙普沉默寡言,好深思遠想,舉動常出人意。鎮陽豪族魏氏聞趙普之名,求見而大奇之:「此兒王佐之才也。」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趙普。 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大分裂的時代。朝代的更替、政權的興亡,像走馬燈一樣迅速。為了爭地盤,各路軍閥拼得你死我活,而最終倒霉的還是老百姓。見世道混亂,趙普毅然起澄清天下之志,於是別妻離子,出去闖蕩江湖,希望有朝一日能幹出一番事業,出人頭地。 可趙普一介文人,身處亂世,毫無用武之地。為蝴口,他給人家當過家庭教師,替有錢人家管過賬,都時間不長。後經人推薦,他在一將軍幕下當過一小辦事員。趙普覺得這些人不是成事的,整日只知花天酒地,毫無作為。所以,他索性辭職不幹,去浪跡江湖,這一浪就是十五年。 後周太祖郭威顯德元年(954年),後周永興軍節度使劉詞認為趙普是個人才,就征他做了自己的從事,算幕僚人員。此時,趙普的生活才算暫時安定下來,就把妻小接來與自己團聚。 可這樣的時光並不長,後周顯德三年(956年),劉詞病死,趙普又失去了依靠。幸好劉詞臨死時給朝廷寫了份推薦書,要求朝廷委用趙普。趙普就拿著這份推薦書去找正在滁州打仗的周世宗柴榮。此時周世宗正在滁州進行緊張、激烈的戰爭,哪兒顧得上一個節度使臨死時寫的推薦書?趙普的希望落空了。趙普雖然沒有見到周世宗,卻得到了一個意外的收穫,就是結識了都指揮使趙匡胤。兩人一見如故。歷史上把「二趙」的相見,比做劉備見到諸葛亮。趙普的命運從而改變。 相傳有一次,趙普一人在滁州的一家客棧里喝酒。都指揮使趙匡胤在戰鬥之餘,領著石守信等一班中下級軍官也進來喝酒。趙普一見趙匡胤,心中驚奇不已:此人儀錶堂堂,顧盼非常,非人臣也。於是,他想與趙匡胤搭訕。因人多客棧小,一幫人呼啦啦地坐滿了,一個小軍官沒地方坐,就坐在趙匡胤坐的凳子上,兩人坐在了一塊兒。趙普一見,在旁喝道:「你也配坐在他的旁邊?下去!」這一喝不打緊,大家都把目光轉向趙普。趙匡胤見了趙普,覺得這個陌生人不俗,就拉他來一塊兒喝。這時,石守信沒地方坐,也想坐到趙匡胤的旁邊,趙普道:「他最終可當到節度使,還可勉強坐在這裡。」此時的趙匡胤已是高級軍官,雄心勃勃,豪氣干雲,想於一番事業,正在物色自己事業的班底。今日趙普這個陌生人的言語,不是說明自己可以當皇帝嗎?趙匡胤聽了趙普的話後,心裡很高興,覺得這個人不簡單,就相約另找機會,兩人單獨交談。 在交談時,趙普為趙匡胤分析形勢,指出天下分裂已久,百姓盼望統一。他要趙匡胤順應歷史潮流,做統一中國的歷史人物。同時,他運用象緯星曆之學,說趙匡胤有人君之象,氣度不凡,要他好好把握,順天應人。一席話,說得趙匡胤心花怒放,熱血沸騰,就把趙普比做自己的諸葛亮,說:「當年劉備見到孔明之後,才成就大業,今天真是天賜先生於我。以先生之見,當如何干?」趙普道:「我觀天象,世宗不久於人世,那時就是將軍建圖大業之秋。我遊歷江湖十五年,還未見有如將軍之人者。」並要趙匡胤進一步取得周世宗的信任,把軍權抓在手裡。 此次談話不久,趙匡胤接到家信,說父親趙殷廷病重。趙匡胤憂心沖忡,但此時又不能離開軍隊,於是他找趙普商量。趙普沉吟半晌道:「自古忠孝不能兩全,將軍應以事業為重。如蒙不棄,我代將軍去服侍老太爺,如何?」趙匡胤一聽,大喜:「先生代我去服侍老父,真是功德無量。」 到了趙家後,趙普見到了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亦大奇之:龍驤虎步,真人君之象也。於是在趙家認真服侍趙殷廷,熱情周到,態度謙謹,盡職盡責,不怕臟、不怕累。三個月下來,趙殷廷對趙普極有好感,並臨終遺命趙匡胤,要認趙普為乾兒子、本家。這樣,趙普與趙匡胤之家又多了一層家族關係,也使趙匡胤對趙普更加信任。 淮南、滁州之戰後,趙匡胤薦趙普為渭州軍事判官,後又舉為推官,繼而遷為掌書記。以後趙家人包括杜太后在內,都稱他為「趙書記」。從此,趙普就成了趙匡胤集團的重要成員。 一天,趙匡胤在與趙普議論平天下之事時,問趙普為何對孔子的《論語》感興趣並鍾愛不已。趙普道:「治國平天下就少不了它,釋、道及其他學問都不行。」趙匡胤道:「那你在我這裡,《論語》怎麼用?」趙普道:「半部為將軍打天下,半部為將軍治天下。」趙匡胤大笑並讚賞不已。 後周顯德五年(958年)秋天的一個下午,趙普找到趙匡胤,說:「長星競天,彗星掃豫,此乃除舊布新之象。」趙匡胤問:「書記有何良策?」趙普神秘地一笑,說:「到時便會有分曉,只要將軍配合一下就行了。」 後周顯德五年底,地處晉地的後漢出兵南下,後周皇帝周世宗點起十萬大軍向北進發,想徹底掃除邊患。當大軍走出汴州(開封)不遠時,軍中出現了一塊神秘的木牌,上面寫著三個字「點檢做」。點檢「做」什麼呢?當然是做皇帝。周世宗認為這是不祥之兆,就班師回朝。回去後,便一病不起。他擔心當時任殿前都點檢的張永德對皇位不利,便將其撤職,改由自己最信任的都指揮使、宋州節度使趙匡胤接任。不久,周世宗病死,他七歲的兒子柴宗訓繼位,史稱周恭帝。 後用顯德六年(959年)正月,邊境上又傳來警報,說後漢入侵。當時的皇帝是個只有七歲的幼童,見大臣一片驚惶,就命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率軍出征。出征前,京城裡謠言四起,都在傳聞「都點檢」要做皇帝。 當大軍到達離汴京五十里的一個叫陳橋驛的地方時,天已傍晚,趙匡胤下令宿營。此間,趙普與趙匡義在下面部隊中不斷進行串聯,趙普還利用天象來蠱惑人心,說西方出現兩個太陽,正在斗得很厲害。一會兒工夫,士兵們就三個一群。五個一夥地議論起來:「皇帝年幼,立了功也沒人知道,不如先立點檢做天子,再上陣殺敵。」很快就在全軍上下形成一片要求立點檢為天子的呼聲。 那天晚上,趙普安排趙匡胤與自己一塊兒喝了不少酒。之後,趙普又命人扶趙匡胤去睡覺。第二天早上,趙匡胤醒來一看,全軍上下人聲鼎沸,荷刀侍立,一片殺氣。趙匡胤吃了一驚,喝道:「你們幹什麼?」這時,趙普上前一步,說:「全軍願立點檢為天子。」說完,就把一件黃衣服披在趙匡胤身上,並推他到椅子上坐定,然後率將士齊刷刷地跪下,三呼萬歲!這就是史不絕書的「陳橋兵變」。 因兵變有功,趙匡胤建立宋王朝後,以趙普功勞第一,官拜樞密使、檢校太保,成為北宋王朝的第一任宰相。 五代時期具有軍閥混戰、王朝更換迅速的政治特點,在北宋王朝建立之初,人們都認為這個王朝和它的前任一樣,也是短命的,很快就會被別人所取代。 可事實上並非如此,趙匡胤建立的宋王朝長達三百年,是中國歷史上少數幾個存在時間較長的朝代之一。這固然是由於開國皇帝趙匡胤的雄才大略,同時也要歸功於開國宰相趙普的深謀遠慮,君臣配合,共固大廈。 宋太祖乾德二年(964年)冬天的一個夜晚,寒風凜冽,瑞雪紛飛。時值深夜,家家都已進入夢鄉或是一家人圍在火爐邊取暖,宰相趙普一家也正準備就寢歇息。 突然,門口傳來急促的敲門聲,趙普打開門一瞧:只見皇帝趙匡胤獨自一人站在門外,身上披滿了雪花。趙普連忙磕頭請進,安排妻子魏氏準備火盆和酒菜。趙匡胤笑道:「嫂子,有何好酒,都拿出來,我要與趙書記痛飲一杯。」趙普道:「陛下深夜至此,必有事故。」趙匡胤道:「我睡不著。」趙普道:「天下已定,陛下有何不安?」趙匡胤道:「當初,你們協助我登上天子之位,但是大宋江山能否長治久安,沒把握。前車可鑒,我能睡得著嗎?」趙普一聽,連忙下跪拜了三拜,賀道:「陛下有此心,天下蒼生之福也。」 趙匡胤道:「天下要怎樣才能長治久安?」趙普道:「武將不擅權,藩鎮不林立,收回兵權,制其錢穀,則天下可安。」然後趙普做了個殺頭的手勢。趙匡胤搖搖頭:「石守信等人都是我的患難兄弟,不會有異心。」趙普一聽,大聲提醒他道:「他們無此心,一旦他們的部下要圖富貴,把黃袍披在他們身上,也沒有辦法啊!當初,我們不也是這麼做的嗎?」趙匡胤聽了,不住地點頭稱是。 見火候已到,趙普向趙匡胤提出了一系列鞏固政權、維護長治久安的方針、政策。概而言之,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收回節度使的兵權,委以有職無權的閑職,功勞很大者,就多賜良田、美宅,以養天年。 二、改革軍事制度,撤掉殿前都點檢一職,把原來的馬步軍由一人率領的情況改為馬、步軍各由一人率領,同時把天下健壯之士集於禁軍,地方的廂兵都只是一些老弱病殘者;其次,兵權屬於樞密院,可樞密院只有發兵權,沒有帶兵打仗之權,打仗之權屬於將軍,一旦戰爭結束,將軍就要把兵權上交。 三、改革政府機關,實行財政、樞密、行政三權分立,以防止宰相權力過大。同時,宰相下面設副宰相(參知政事)以分宰相之權,宰相的任務是上傳下達,對問題的最後決定權歸於皇帝。 四、在州一級地方政府設立轉運史,統管地方的財政收入。除了地方必要的開支外,一律歸中央。轉運史由中央政府委派。 五、洲、縣一級主要的行政長官由中央委派,定期調換或罷遷。 六、實行文官制度,政府的各級官吏和軍隊主要將領均由文官擔任。為了保證文官數量的源源不斷,朝廷大規模實行科舉取士。 這些確是關係到宋王朝長治久安的根本性措施。所以,聰明的宋太祖聽後,不住地點頭,同時大呼:「好酒!好酒!」趙普的妻子魏氏不斷地給趙匡胤斟酒、夾菜。趙匡胤大汗淋漓,對趙普說:「你說的是內政,要平外必先安內,可安內之後,如何?怎樣統一天下?」 趙普講出四個字:先南後北。趙匡胤道:「理由呢?」趙普說:「北有契丹和漢。如我們對漢用兵,取北漢之後,我們就要獨擋契丹的兵鋒,不如先讓北漢替我們擋住契丹兵勢,待我們取了南方之後,地廣兵強糧多,北漢彈丸之地,可一鼓而下。而且南方富庶,各個政權又不強大,兵弱主昏,正是我們用兵的大好時機,以陛下之雄略,必能克日掃平江南。」趙匡胤一聽,連呼:「卿計大妙!」從此著手實施鞏固政權的各項工作。 短短几年的時間,天下大治,五代以來那種武將擅權、藩鎮林立的局面徹底改變了。趙匡胤在此基礎上派大將曹彬下江南,逐一消滅了南方各個割據勢力,統一了江南。因功,趙普官拜右僕射、昭閣館大學士。 從歷史上看,宰相與皇帝的關係總是微妙的:皇帝擔心宰相權力過大有礙皇權,宰相害怕皇帝懷疑自己而喪失權力,有時甚至連腦袋都保不住,這幾乎成了中國歷史上之通例。以宋太祖之雄略、趙普之忠智,最終也不能使趙普免於失掉相位而成為老百姓的結局。 趙普作為一代名相,除了智深、謀忠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專。自己認為對的無論如何也要堅持到底,因此,他與趙匡胤的衝突在所難免,有時兩人甚至大吵大鬧,趙匡胤心裡很不舒服。 有一次,趙普向趙匡胤推薦韓當為朝官,認為此人是個人才,可任侍郎之職。但趙匡胤不用,趙普就堅持己見,趙匡胤大怒:「我偏不讓他當,你能奈何我?」趙普寸步不讓,說:「刑賞乃天下之刑賞,非陛下之刑賞,豈能以自己的喜怒而黜天下之才?」見趙普這麼說,趙匡胤怒愈甚,就起而入宮,趙普卻緊隨其後;趙匡胤關閉宮門,趙普便站在外邊等。趙匡胤認為趙普站久了會走,就打開宮門,可趙普仍站立在那裡,趙匡胤嘆了口氣,沒辦法,只好照趙普的意見辦。 在當時北宋初建、一切都還比較混亂的情況下,趙普這種舉賢任能的作風有利於北宋王朝的穩定和鞏固,然而在皇帝的心目中,趙普太專了。 太祖開寶六年(973年)春的一天,趙匡胤去趙普家探問。恰好在這時,江南的錢傲致書並送海產於趙普,來不及收藏,被皇帝發現了。趙匡胤問是何物,趙普實話實說,趙匡胤道:「如是海產則是好東西。」命打開來瞧:裡面哪有什麼海味,全是用黃金製成的瓜子。趙普一看,傻了,連忙磕頭頓首不已:「臣實在不知是黃金。」趙匡胤久不做聲,最後,酸溜溜地嘆道:「既然是送給你的就收下吧!他認為國家大事都是由你們這些書生決定的。」 從此,趙匡胤對趙普有看法了。見皇帝對自己有了看法,趙普也知趣,就上書辭職,趙匡胤二話不說,大筆一揮:欽准。 可趙普是個官迷,一旦失去權力,心裡很不是滋味。他見趙匡胤疏遠自己,就把希望寄托在其弟、晉王趙匡義身上,並與之熱乎起來。趙普與趙匡義是老熟人,陳橋兵變時,兩人又是首謀,因此,兩人正常來往,順理成章。 開寶九年(976年)十月的一個夜晚,趙匡義在與趙匡胤點著蠟燭喝酒時,用斧頭把趙匡胤劈死,這就是典故「燭影斧聲」的由來。趙匡胤一死,趙匡義就宣布自己當皇帝,史稱宋太宗。 但按周禮,趙匡胤是開國皇帝,江山是他打下的,理應傳給自己的兒子趙德芳。所以,嚴格說來,趙匡義繼位是不合法的,可算是謀篡。趙匡義於是絞盡腦汁,編造謊言,說自己即位是杜太后的主意,鑒於五代之亂,是因為國無長君,所以,杜太后要趙匡胤在自己百年之後傳位給弟弟趙匡義以保宋王朝的長治久安,並把它寫成遺詔,藏在金匱中,史稱「金匱之盟」。 其實,趙匡義的這個杜撰漏洞太多,其中最明顯的是:國要立長君,趙匡胤死時,其子趙德芳已有二十六歲了,能不能算成年人?所以趙匡義必須藉助於人來證實自己編造的謊言是杜太后的遺囑,而這個人必須德高望重,為天下矚目。於是,他想到了趙普,唯有趙普最合適。 這時的趙普正在湖北的房州任州刺史,為了立功重返相位,就出來作證,說杜太后確有此遺囑,並有板有眼地說杜太后作遺囑時,自己還在場云云。如此一來,趙匡義的篡位就變成了合理合法的繼承。因功,趙普出任河陽三城節度使、檢校太傅、同平章事,又遷太子少保、太子太保。太平興國八年(983年),趙匡義拜趙普為武勝軍節度使兼檢校太尉、侍中。人臣之位已極,而他在趙匡胤當皇帝時,從來沒有過這麼多這麼高的職位。 趙普的偽證換來了一頂頂耀眼奪目的桂冠。雖然中間有一段時問因呂蒙正所逼而離相位,但不久又官復原職。一直到太宗淳化二年(991年)春,趙普才向趙匡義上書要求辭職。此時退出相位,對於趙普來說已是心甘情願的事,因為他已經七十歲了。 趙匡義先是不準,但見趙普去意懇切,才欽准同意,以太師、魏國公、給宰相料科等歸第休養。 淳化三年(992年),趙普死,宋太宗趙匡義聞訊為之慟哭,並罷朝五日以示哀悼,追贈尚書令、真定王,謚號忠獻。趙普死後,他的家人在翻閱他的遺物時,發現他除《論語》二十篇外,一無所有。 作為北宋開國宰相的趙普,雖有微瑕,但仍不失為中國歷史上較有作為的政治家,一代名相。為保相位作偽證,也是封建社會官場的通例,無需過於苛求。 寇準逸聞 北宋年間,寇準在成安縣任知縣。一日郊遊,途中見到一位年高六旬的塾師坐在路旁鋪蓋卷上,正垂頭啜泣。寇準覺得奇怪,於是向前詢問。 原來,這位老塾師應聘在一個刁鑽吝嗇的員外家教書,契約上寫定三年期滿,酬銀三十兩。眼看三年就臨近了,員外把他叫到客廳,板著面孔在紙上寫了一個字,問他讀什麼。 老塾師一看傻了眼,紙上寫的竟是個「井」字,「井」字中間加了一點。他從來沒見過么古怪的字,頓時憋得滿臉通紅。 「這是投石下井的聲音,讀『啪』。連這麼簡單的字都不認識,你還有臉教我的子侄嗎?」員外又用諷刺的口氣對塾師說:「你這樣才疏學淺,會誤人子弟的,我無法再聘你為老塾師哪裡受得了這樣的羞辱,一氣之下,捲起鋪蓋就離開員外家。剛出城門,想到字帶回去,好好保存,不得毀失。」寇準又嚴厲地說,「要給老塾師賠禮道歉,三十兩酬銀不得拖欠。以後再敢欺侮、戲弄教書先生,本縣還要用竹板子伺候!」 員外連聲稱是,恭敬地把塾師請回家,三十兩白銀,分毫不差地付給了他。 公元1004年,遼朝蕭太后、遼聖宗親自率領20萬大軍南下侵宋。宋真宗在宰相寇準等大臣力請下,被迫御駕親征,在澶洲大敗遼軍。 蕭太后派使者到了宋朝行營議和,要宋朝割讓土地。宋真宗聽到遼朝肯議和,正合他的心意。他找寇準商量說:「讓土地是不行的。如果遼人要點金銀財帛,我看可以答應他們。」 寇準根本反對議和,說:「他們要和,就要他們歸還燕雲失地,哪能再給他錢財。」 但是,宋真宗一心要和,不顧寇準的反對,派使者曹利用到遼營談判議和條件。曹利用臨走的時候,宋真宗叮囑他說:「如果他們要賠款,迫不得已,就是每年100萬也答應算了。」 寇準在旁邊聽了很痛心,只是當著真宗面不便再爭。曹利用離開行營,寇準緊緊跟在後面,一出門,一把抓住曹利用的手說:「賠款數目不能超過30萬,否則回來的時候,我要你的腦袋!」曹利用知道寇準的厲害,到了遼營,經過一番討價還價,最後定下來,由宋朝每年給遼朝銀帛30萬。 接著宋遼雙方正式達成和議,宋朝每年給遼朝絹20萬匹,銀10萬兩。 由於寇準的堅持抗戰,到底避免更大的失敗。宋真宗也覺得寇準有功勞,挺敬重他。但是原來主張逃跑的王欽若卻在真宗面前說,寇準勸真宗親征,是把皇帝當賭注,孤注一擲,簡直是國家的一個大恥辱。宋真宗一想在澶州的情景,真有點後怕,就反過來怨恨寇準,把那忠心耿耿的寇準的宰相職位撤了。 奸相秦檜 在杭州西子湖畔的岳武穆墓前,跪著兩個雙手反背的鐵像。這兩個鐵像就是南宋高宗的宰相、殺害岳飛的直接兇手秦檜和他妻子王氏。人們之所以千百年來痛恨秦檜,主要是因為他賣國求和、殘害忠良。在中國歷史上,生前遭人痛恨、死後一直受人唾棄並且家喻戶曉的宰相,秦檜是第一人。 秦檜,字會之,江寧人。生於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死於宋高宗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中進士甲科,即狀元,後補密州教授,隨之遷太學學正,是個從事教育工作的一般官員,如果沒有非常之事變,秦檜是不可能有更大的作為的。 宋欽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國四太子完顏宗弼率兵南下,一舉滅亡北宋,把北宋王朝的兩位皇帝徽宗、欽宗,皇后,太后以及王公大臣一萬多人全部擄到北方。這就是歷史巨變「靖康之恥」。在這龐大的俘虜群里,就有當時年輕的狀元秦檜。金國不僅滅亡了北宋,還佔領了黃河以北的大片土地。 到金國後的秦檜過著恥辱的俘虜生活。白天乾的是只有奴隸下等人乾的重活,晚上睡在臭氣衝天的窩草棚里,吃的是糠渣霉豆粒。他妻子王氏也由狀元夫人成為嗓門粗大、幹活麻利的村姑野婦。後來,金宗室撻賴得知秦檜是狀元,為朝中管教育的官員,就免除了秦檜的粗活兒,讓他去自己家當僕人,專門服侍撻賴及其一家。 秦檜為了討好撻賴,在撻賴家幹活極為賣力,辦事較為穩妥,手腳也很靈活,尤其是他的妻子王氏,更是水靈靈的招人喜愛。時間一長,撻賴就覺得這個言語不多的漢人狀元是個人才,就免除了秦檜的奴隸身份,作為自己的朋友看待。 金國佔領北宋黃河以北的大片土地之後,在如何對待南宋王朝問題上,金國統治集團發生了分岐:以四太子金兀朮為首的主張以武力徹底征服宋王朝,佔領整個中國,屬主戰派;以撻賴為首的則主張佔領黃河以後,維持現狀,鞏固已取得的成果,不應急於南進,主張與宋議和。 當時金國國王是金太宗完顏晟,撻賴是完顏晟之弟,完顏晟把政事委於撻賴。撻賴主政後,就開始了與宋議和的國策。但是,在金國佔領了宋王朝大片土地之後,突然之間提出議和,維持現狀,就等於搶了人家的東西還不許人說話一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最好的辦法是在南宋政權內部有自己的人,促成議和,使議和合法化。 於是,撻賴想到了秦檜,覺得他是合適的人選。 一天,撻賴把秦檜叫到跟前,說:「我想送給你一個富貴,也不枉你在這裡服侍我一場。」秦檜感到莫名其妙。當他聽完撻賴的設想後,搖頭道:「我不能回去。」撻賴奇怪地問道:「為何?」秦檜道:「我這樣回去,一輩子也當不了尚書,而且在北時間長了,別人也會瞧不起。如果這樣,狼主交給我的任務也完成不了。」撻賴一聽,沉思半晌,猛然,一拍大腿道:「你果然好聰明,我當然不能讓你空著手回去。」 於是,撻賴給已在南方建立了政權的趙構寫了封信。信的大意是:如承認現有邊界,維持現狀,同意議和,金兵就不再南下,金國就冊封趙構為宋朝皇帝,已在北方的宋欽宗也不再回來。 同時,撻賴還命人讓已成為自己奴僕的宋欽宗趙桓給趙構寫信。信寫好後交給撻賴,撻賴就命秦檜仿照趙桓的筆跡再偽造一封趙桓的假信,大意是:要趙構議和,不要再讓江南百姓遭受劫難,維持現狀,迎回宋徽宗的靈柩,並接皇太后歸國。 當時在南方建立政權的是康王趙構,他是宋太祖的嫡系子孫。自從宋太宗當皇帝後,宋太祖的子孫就一直與皇位無緣。所以,趙構在南方建立政權對於皇位的延續是不合法的;同時,宋欽宗還沒有死,誰繼承皇位應由他說了算。因此,儘管處於非常時刻,趙構對自己皇位是否穩當卻非常憂心。而不管是金國大舉南下還是宋欽宗回來,都對自己不利。 秦檜正因為看準了這一點,才揣著兩封信及掌握的有關徽宗、欽宗與皇太后的情況,偕妻子王氏從水路坐船到了建康(南京),對人謊稱是自己如何冒著性命、殺死金兵逃出來的。 這兩封信不僅對秦檜本人,而且對宋高宗趙構本人都非常重要,意義重大:這等於說宋欽宗承認了高宗的皇帝地位,只要金兵不再南下,趙桓就不會回來,趙構的位子就是穩的。這就奠定了秦檜以後力主議和的基礎。秦檜一朝見,趙構就封他為禮部尚書。 對於秦檜編造的經歷,當時就有許多人懷疑:與秦檜一塊被俘的當時還有許多人,為何只有他一人獨歸?從金國首都黃龍府(今吉林龍安)到建康,一千多里水路,哪兒能一帆風順?如是殺死金兵而逃出的。安得與其妻同歸?因當時的宰相范宗尹與同知樞密院李回曾在汴京與秦檜友好,就極力為他辯護。同時,宋高宗得到了宋欽宗認可自己皇位的手書,心裡也踏實了,至於秦檜來歷如何,則是小問題了。所以,當有人懷疑秦檜的來歷時,趙構就說:「秦檜忠誠過人,又得知二帝、母后消息,朕喜而不能寐,真一佳士耳,余不必問。」最後就不了了之了。秦檜就成了金國安插在南宋內部的高級特務與內奸。 一旦在南宋朝廷中站穩腳跟,秦檜就開始為掌握南宋朝政而用盡心計。首先是獨標議和,聳動人主以取相。他掌握了趙構希望議和的心理及致命弱點,所以,他當上禮部尚書不久,就到處揚言,大倡議和以為標新立異,從而加重在趙構心目中的籌碼和印象。他對趙構說:「欲天下無事,南自南,北自北。」此言很得趙構的賞識,就命他起草給撻賴的信,要求議和。 紹興元年(1131年)二月,宰相范宗尹被罷職,朝中相位空缺。秦檜見了眼饞,就到處揚言:「我有兩條妙計,可聳動天下。」有人間他何以不言?他說:「今無相,不可行也。」八月,趙構果拜秦檜為右僕射、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院事。秦檜終於當上了宰相。 其次是大樹同黨、排斥異己以固相權。 秦檜一當上宰相,就對他的同黨大肆封官委職,隨行人員王安道、馮由儀等人均封侍郎以上高職,就連為他操櫓划船的水手孫靖也當上了承信郎。當時與秦檜同掌相權的還有呂頤浩,為了獨攬大權,秦檜指使同黨上書皇帝,要求與呂頤浩各掌其職,從而把呂頤浩排擠出朝廷,只得去鎮江另建一都督府。 因秦檜在朝廷任職時間不長,根基還不穩,行為又過火,太露骨,招致人人側目,群起而攻之,紛紛指斥秦檜是奸相,要求將其罷免。而宋高宗本人見秦檜任相以來毫無作為,就認為他只會說大話,無行動。他對大臣們說:「秦檜曾說南自南、北自北,朕是北人,怎麼能歸北?又說為相數月,可聳動天下,今毫無動靜,不可信。」對秦檜失去信心,就罷免了秦檜,使之出任觀文殿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觀。秦檜之黨羽也悉數被逐出朝廷。 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年),金主撻賴派人來南宋,與宋人正式議和。從紹興五年至七年,南宋是派右相張浚為代表與金人談判,可效果不大。張浚是武將,屬主戰派,他的工作使趙構很不滿意。張浚只好離開相位去軍隊指揮打仗。張浚臨走時,趙構問他:「誰可代卿?」張浚不答。趙構道:「秦檜如何?」張浚道:「此人心術不正。」但為議和早日成功,趙構拒聽張浚的建議,再度起用秦檜為相。 紹興八年(1138年)三月,趙構拜秦檜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秦檜又當上宰相後,吏部侍郎晏敦對人言:「奸臣為相,吾無所措手足矣。」 經過幾年的沉浮,秦檜較之以前成熟多了。他為了久居相位,大權獨攬,就採取欲擒故縱的手法使趙構對自己堅信不疑。他對趙構說:「大臣們畏首畏尾,多持兩端,此不足斷大事。若陛下決欲講和,就請全權委臣,勿許群臣干預。」趙構道:「朕獨委卿。」秦檜擔心趙構是一時之言,事後再變卦,就說:「陛下熟思三日再說。」三天後,秦檜問趙構,趙構說和意堅決,全權委託秦檜,可秦檜還不放心,說:「陛下再思三日。」三天後,秦檜奏事,知道趙構和意堅決,就大張旗鼓,獨攬大權,與金議和。他委任兵部侍郎張燾和王倫為議和代表,與金國代表談判。 紹興九年(1139年),金、宋兩國和議達成:金歸還宋徽宗的靈柩,送皇太后回國,並冊封趙構為大宋皇帝;宋對金執臣子之禮,每年向金納絹三十萬匹,白銀數百萬兩,並割讓黃河以北的廣大地盤給金以為報答;兩國以黃河、大散關(在陝西南部)為界。 這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賣國條約,趙構卻聞之大喜,認為秦檜很能幹,賞賜有加,朝廷設宴慶賀三天,大小官員均有封賞。 然而,此消息一傳出,天下沸騰。 中書舍人呂本中、禮部侍郎張九成上疏,認為秦檜此舉是賣國,秦檜是天下罪人,但他們馬上就被秦檜貶出朝廷;樞密院編修胡詮上疏,要斬秦檜以謝天下,被秦檜枷鎖貶於昭州;編修官陳剛中、趙雍同日上疏,亦被秦檜械出朝廷。 司勛員外郎朱松,館職張擴、常明等朝官,聯名上疏:「自公卿大夫至六軍百姓,莫不扼腕憤怒,天下將仗大義,問相公之罪者。」 是時,張浚、韓世忠、岳飛等將領也紛紛上疏,指斥秦檜的賣國行為。尤以岳飛怒不可遏,金、宋議和後第六天,岳飛就上疏趙構,說:「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國謀國不忠,恐貽禍後世。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憂而不可賀,應訓兵飭士,謹備不虞,而不應論功行賞,貽笑敵人。」 但秦檜後面有趙構的支持,大片國土被合法地割讓於敵,秦檜也穩坐相位。紹興九年七月,金國主戰派兀朮殺死主和派撻賴,撕毀與南宋簽訂的和約,於紹興十年(1140年)四月,兵分四路大舉南下,河南諸郡相繼淪陷。宋高宗趙構聞訊後,大驚道:「金人無信,奈何?」只好又起用主戰派以解眼前之急。 紹興十年八月,南宋軍隊與金兵激戰。張浚勝於長安,韓世忠勝於洳鎮,岳飛在河南六戰六捷,並在河南朱仙鎮大破金兀朮的精銳部隊「拐子馬」,兵鋒所指,中原震動,就連在太行山專與南宋作對的農民起義軍也加入了抗金的行列。岳飛更是豪氣干云:「攻下黃龍府,與諸君痛飲!」如趁此形勢收復失地是完全可能的,連河北的偽政權、金國的貴族都準備捲起細軟逃往金國腹地。 面對這種形勢,金兀朮急了,派人去建康,訓斥秦檜:「汝無金助何以有今天?要議和,必殺岳飛,否則,議和不可能。」於是,秦檜就以皇帝的名義一日連下十二道金牌,命岳飛限期班師。礙於君命,岳飛只得含淚將部隊撤出河南。中原大片土地再次淪入敵手,二百多年以後,才為朱元璋所收復。 岳飛回建康後,被秦檜以明升暗降的手段奪去兵權,委以一樞密副使的閑職。儘管如此,岳飛仍繼續抨擊秦檜的議和政策,說:「別人都是戰敗求和,我們卻戰勝求和,怪哉!相公乃天下罪人。」 秦檜見岳飛不斷地抨擊他,心極恨,又無計可施。一天,他回家後仍憂心忡忡,妻子王氏就問:「相公何故不樂?莫非為議和一事?」秦檜點了點頭:「岳鵬舉屢阻議和,狼主又催逼日緊,奈何?」王氏道:「此又何難?把岳飛抓起來就是。」秦檜道:「岳飛抗金有大名,恐怕不妥吧!」王氏道:「要抓就要抓岳鵬舉這種人,才能殺一儆百,相公議和才可成。」秦檜一聽,點頭稱是。 紹興十一年(1141年)十月,秦檜以謀反罪把岳飛抓起來,嚴刑拷打,要他供出謀反之罪。岳飛二話不說,脫掉衣服,露出他母親烙下的「精忠報國」四個字讓獄卒看。經過兩個月的審問,秦檜一無所獲,但又不知怎樣處置岳飛,這時,他妻子王氏說道:「捉虎容易放虎難。」暗示要秦檜把岳飛殺掉,以絕後患。 紹興十一年十二月,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把岳飛父子及女婿張憲絞死於建康郊外的風波亭上。 岳飛一死,秦檜議和的最大障礙被除去,朝中再也沒有人敢與他抗爭了。於是,他學唐朝李林甫的手段,為固相位,媚上壓下,把朝中各個部門全換上自己的人,反對自己的全部被貶被殺。由此,他得以執掌相權達十九年,一直到他六十六歲時死去。 史書上說他為相「十九年,劫制君父,包藏禍心,倡和誤國。忠臣良將,斥鋤略盡,頑鈍無恥,率為檜用」。然天道悠悠,報應不爽。秦檜死後,他兒子被逐,其家被抄。宋孝宗時,為岳飛平反,掘秦檜墓,追奪其王爵,改謚謬丑。後來,人們為岳飛修廟宇,並鑄秦檜夫婦鐵像跪於岳飛墓前,以示懲罰。 相傳,時至今日,有一秦檜之後人去杭州西湖見到秦檜的鐵像後,為有這樣的祖宗而感到羞恥,遂揮筆寫下一對聯:李綱逸事。 金人退兵,太上皇還京,朝野內外,上下恬然。欽宗以為萬事大吉,太平無事了,於是置邊患於度外,享受太平君主的樂趣去了。唯獨李綱深謀遠慮,感到邊患仍有燃眉之憂,於是屢次向欽宗進獻備邊禦敵之策,提醒欽宗千萬不要再錯過時機,重蹈覆轍。可惜這些寶貴的意見全被奸臣耿南仲所讒阻,欽宗並不放在心上。不久,欽宗即指責李綱用事太專,就依耿南仲所請,於五月十九日派遣李綱為河東、河北宣撫使,實際上是以巡邊為名把他給排擠出朝廷。 九月,金軍再次大舉南下,宋軍頓時土崩瓦解。十一月三日,金兵渡過黃河,二十四日京師開封再陷重圍。到這時,欽宗才後悔不該罷免李綱,以至連一個可以率兵禦敵的大臣都沒有了。於是急忙任命李綱為資政殿大學士、領開封府事。李綱受命,即率湖南救兵北上,但行至半路,都城開封已被攻破。金人在開封肆意搶掠,並俘擄了徽、欽二帝。直至次年四月一日,金人退兵,又將二帝擄往異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靖康之恥」。幸免於難的康王趙構舉起抗金大旗,在相州(今河南安陽市)開大元帥府,五月一日在南京即皇帝位,改元建炎,趙構就是宋高宗。 高宗即位後,於六月一日任命李綱為相,志住抗金。高宗對李綱說:「朕早就知道您忠義智勇,如今要使敵國畏服,四萬發寧,就必須任您為相,您切勿推辭。」李綱泣謝,同時提出十項要求,也就是他的十項施政方案。 在李綱的苦心規划下,朝野內外,氣象一新,局勢逐漸穩固,中興之期指日可待了。 正當李綱輔助高宗重振朝政、中興可望時,偏偏又遇到黃潛善、汪伯彥等議和派從中作梗。高宗又偏偏在中興有望時,轉而聽信汪、黃,疏遠李綱。雙方首先在皇帝行宮安排在何處這個問題上展開爭辯。本來商宗已同意李綱的建議,準備把鄧州做行宮,但卻經不起汪、黃的勸說,又決定向東南逃跑了。 李綱覺得已無力挽回局面,於是上書辭職,說:「臣本籍貫在東南,似不願陛下幸東南為便利呢!只是考慮到陛下一離開中原,則後患不堪設想。願陛下以國家為心,以生靈為意,以二帝來還為念,千萬不要改變原議。臣雖離開了陛下,但不敢有一日忘記陛下!」說罷泣涕而退。最終,高宗還是下詔降罷李綱為觀文殿大學士、提舉抗州洞霄宮。總計李綱在相位,從建炎元年(1127年)六月一日至八月十八日,儀七十七天! 李綱罷官後,他所苦心經營的招撫、經制二司皆廢,金人乘機南侵,兩河郡縣相繼淪陷。凡他所規劃的軍民之政,一律廢罷。高宗完全聽信汪、黃奸計,逃往東南,並與金人議和。金統治者本無南侵之意,斡離不甚至還想歸還徽、欽二帝,與高宗和好,誰知高宗竟罷李綱而用汪、黃,金人知道高宗並非中興之主,現在不南侵更待何時?於是欽宗時的悲劇再次重演。建炎元年冬,金人再次分道南侵。次年開封再次陷落,金人盡佔中原大地,並扶植起一個劉豫的偽齊國。以後金與偽齊軍隊數次跨過淮河、長江把高宗追趕得漂浮海上,連皇后也半路風寒而死,再次應驗了李綱的預言。幸有岳飛、韓世忠等忠良猛將出現,才阻擋住了金兵的南進,勉強保住了半壁河山。 宋高宗經過幾年逃難生活以後,似乎明白了汪、黃之計奸而李綱之謀良,於是罷免汪、黃,並於紹興二年(1132年)任命李綱為湖南宣撫使兼和譚州(今湖南長沙市)。李綱再次以救國救民為己任,憑其聰明才智,向宋高宗屢獻良策。 紹興四年冬,金人和劉豫偽齊軍隊又聯合南侵。李綱即進獻防禦三策:「偽齊集中全國兵力南下,其境內必然空虛,如果出其不意突然襲擊其本土,佔據潁昌(今河南許昌市),直逼京師,劉豫必然震懼恐慌,班師回救,我軍再追而擊之,必定獲勝,這是上策。如陛下能駐蹕江上,號令上游之兵順流東下以助聲勢,鐵鼓動旌旗千里相望,則敵人望而膽寒,不敢南下,然後派重兵把守要害之地,打擊敵人後方,斷絕敵人糧道,等其後退時再加以攻討,這是中策。陛下如果採取南逃之汁,以至兵士潰散,要塞控扼失守,那麼敵人必將乘機深入,其後果將不堪沒想,這是下策。」高宗覽表,即詔:「李綱所陳,為今日之急務,速交付三省、樞密院施行。」史載這次戰爭金兵兀朮糧盡而退,偽齊軍也大敗而歸,無疑是李綱的謀略起了重大作用。 後來金與偽齊軍再次南侵,與宋軍對峙於淮河、泅水一線,相持不下。李綱又獻策說:「兩兵相持不下,非出奇計不足以取勝。應速派勇將從淮南與岳飛約好互相應援,夾擊敵軍,則大功可成。」果然宋軍大破敵軍,高宗也進住建康。這幾次戰爭的勝利,為南宋偏安江南奠定了基礎。 紹興九年,高宗又任命李綱為荊湖南路安撫大使,但他力辭不赴任。在辭謝書上,他勸高宗用人要久,不能因一人稱讚而拔用,也不能因一人誣毀而罷降。次年李綱即不幸病逝,年僅五十八歲。高宗聞哀,悲痛不已,派遣使臣優加贈恤,撫問其家屬,以官費厚葬李綱於福州懷安縣(今福建閩侯縣北)桐口大家山,追贈李綱為少師,並封其親屬十餘人為官。 韓世忠夫婦 韓世忠,字良臣,宋延安(今陝西延安)人。他十八歲從軍,至五十三歲解除兵權,做將軍二十五年,與張俊、岳飛、劉琦並稱為中興四大名將。從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起,他的主要戰功有救王淵,黃天盪戰金兵,大儀鎮敗金齊合軍,守淮河阻金兵南渡等。 黃天盪一戰,使韓世忠名播遐邇。 宋高宗建炎三年開始,金兵渡江南侵,陷建康(今江蘇南京)、破臨安(南宋都城,今浙江杭州),大掠財物子女,建炎四年(1130年)四月,金將宗弼(即兀朮)率兵北歸時被已任浙西制置使的韓世忠率兵用海船扼阻於今南京附近的黃天盪。當時金兵十萬,韓世忠只有兵八千。兩軍相持四十八天,金兵不得北還。金兵勢蹙時,曾卑辭向韓世忠借道,被嚴詞拒絕。宋金整體戰爭中宋軍失敗,而這次局部戰爭韓世忠卻一度佔了上風。 大儀鎮(今江蘇楊州西北)之戰,更被時人譽為「中興第一武功」。 紹興四年(1134年)九月,當時金兵和偽齊劉豫分路南侵,任淮東宣撫使的韓世忠在大儀鎮設五陣,二十餘處埋伏,與金兵交戰,大敗金兵,將金兵逼進泥沼中,活捉其將撻不也(或譯作撻孛也,托卜嘉)。 此後,韓世忠曾主張乘金國廢偽齊劉豫之機大舉北伐,因為朝廷主和派佔上風,沒有得到朝廷同意。他帶兵三萬守淮(駐楚州即今江蘇淮安),金兵七八年間不敢再渡南侵。 韓世忠抗金多年,多次取得局部戰爭的勝利,使金人聞名膽戰,稱他率領的軍隊為「韓家軍」,總是不斷探聽韓世忠在哪裡,在做什麼官。 然而,從紹興七年(1137年)開始,南宋朝廷積極準備議和,第二年高宗便任用秦檜做右相,做向金投降的準備。 到紹興十一年(1141年)二月,金宗弼再次南侵,被宋軍擊敗。同年四月,秦檜等加緊投降步伐,將三大帥張俊、韓世忠、岳飛召回臨安,一舉奪了三人兵權,拜韓世忠、張俊為樞密使,岳飛為副。這時張俊附和秦檜,韓世忠、岳飛成了秦檜的大敵。 緊接著,秦檜接受金宗弼的授意,加緊迫害岳飛,並再次派出向金求和的使者。 韓世忠因反對議和,秦檜自然排斥貶抑他。當朝廷再次向金求和派投降的使者時,韓世忠上諫章,認為中原士民都延頸以望宋師北伐,如果就此講和,失去人心,國勢就會萎靡不振。又請求即使求和,也應等金人先派使者來。宋高宗都沒有答應。 韓世忠又上書奏秦檜求和之策誤國,詞意剴切,秦檜自然深恨他。秦檜暗使諫官彈劾韓世忠,宋高宗倒是沒有降罪韓世忠,將奏章扣下來。 至此,宋高宗趙構和權臣秦檜向金人求和請降之意已決,不可逆轉。主戰的韓世忠再上奏章也沒有作用了,而且秦檜對韓世忠怨恨已深,韓世忠仕途已危機四伏。 於是,韓世忠明哲保身,堅決請求辭職。 宋高宗紹興十一年十月癸巳(1141年11月28日),宋高宗降旨,同意韓世忠的請求,免去他的一切實權實職,只做「醴泉觀使」(宮觀官是宋朝特有的神祠官,一般宮觀使都以宰相兼任,單獨做此官意味著閑居)。奉朝請,進封福國公。 此後,除營救一次岳飛事外,他再也不過問政事,不談北伐了。 韓世忠是陝西延安人,他看見國家積弱,處處受著外族欺侮,十八歲那年,就自動投了軍,從一個小兵干起,因為歷年殺敵有功。很快就升級了,現在已是一員小小的帶兵官了,他的軍隊,那時正駐在京口。 有一天,他和幾個同事一塊到城北的后街上閑逛,無意中,看見從那邊來了一個武裝的年輕女人,一閃就過去了;在那年頭,這是很少見的怪事,當時就有人告訴他,這個武裝的女人,就是這裡的名花梁紅玉。 韓世忠聽在心裡,頗感興趣,回去以後,在他腦海里總是抹不掉這個不尋常的影子。 第二天,一清早起來,他一個人悄悄地跑到梁家門前,輕輕地叩了兩下門,裡面出來一個老太婆,問他找什麼人。 他就自報姓名,說是久慕梁紅玉姑娘的芳名,特地來拜訪她的。 那老太婆正是紅玉的養母,她看這個人一副楞頭楞腦的樣子,來這兒問津,竟不懂得規矩。怎麼一大清早就來找姑娘呢?正想要設辭拒絕他,忽然裡面卻嬌滴滴地叫了一聲:「媽!」接著又問:「外面是誰找我呀?請他進來吧!」 老太婆這回沒法推脫,只好假裝殷勤地讓他進來,世忠走到房門口,紅玉已從裡面迎了出來,兩人一見面,彼此的眼睛,就像磁石一樣再也分不開了。 原來梁紅玉平常最喜歡舞拳弄棒地鍛煉武藝,她覺得在這戰亂年頭,這樣既可以防身,有機會又可以報國,每天清早總要認真操練一些時候,這天早晨韓世忠來的時候,她在裡面就已經看見來的是一位雄赳赳的武士,心裡就有幾分高興,於是就叫媽媽讓他進來;等到走近一看,更覺得他英俊威武,氣概不凡。 韓世忠看她雖然是個嬌媚的美人,但那眉目之間,也有一股英氣流露著,不知不覺地就向她行起注目禮來了,還是梁紅玉首先警覺到太不雅觀了,連忙請他人內坐下喝茶,陪他談著,只覺得越談越起勁,紅玉馬上就領他到自己的把式場去和他比起武來,她雖然是樂於此道,但究竟不算精湛,只好推誠服輸地向世忠討教,世忠看她不帶半點兒女之態,落落大方,自然也樂於指點她。 從此兩人就結下了不解不緣,韓世忠便成了梁家每天必到的賓客,兩人耳鬢廝磨,天天在一塊舞刀比劍,喝酒談心。 到末了,韓世忠覺得能在風塵中,覓得這麼一位紅顏知己,真是幸運的事,這是決不能放棄的佳偶,而梁紅玉也覺得自己只希望找到一個知心合意的好男兒,作為終身之託,現在既然遇見了這個合乎理想的人,怎麼能再輕易的放過呢? 好在她的養父母對她萬分寵愛,也不來拂逆她的意思,於是這就成全了這一英雄美人的好事了。 文天祥以身殉國 文天祥(1236-1283年),江西吉水人,字宋瑞,號文山,寶祐四年狀元。官江西安撫使,這是管理一方的軍事與民政的官員。 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年)六月,元世祖忽必烈下詔征宋,二十萬蒙古軍隊由右丞相伯顏率領,大舉南侵。 南宋朝廷形勢緊急,文天祥率兵入衛,為了防備萬一,文天祥建議朝廷命吉王趙啣、信王趙昺出鎮閩、廣,朝廷乃封趙啣為益王,出鎮福州,封趙爵為廣王,出鎮泉州。文天祥、張世傑聯名上疏請太皇太后、太后及恭帝乘船人海,由他們二人率軍守臨安,以便背水一戰。但丞相陳宜中力主投降,竟派遣監察御史楊應奎攜玉璽及降表送與元軍,但伯顏要楊應奎傳語,一定要丞相親自出面商議投降事宜,陳宜中聽到這個消息,便私自逃跑。朝廷無奈,只得任命文天祥為右丞相,與左丞相吳堅前往元軍伯顏處議降,文天祥知其不可為之,想在談判桌上為宋室爭些權利。文天祥對伯顏說:「北朝若與宋朝為對手,請退兵平江或嘉興,然後再議每年獻金帛數目,這樣北朝可以全師北還,這是上策。如果一定要滅宋,現宋室尚有淮、浙、閩、廣等地區,結果是難以預料的。」伯顏認為文天祥出言不遜,遂將他扣留,只將吳堅放回。朝廷命賈餘慶為右丞相與吳堅作為祈請使到元軍會商,伯顏要文天祥參與會談。賈餘慶發言時,多阿諛奉承之詞,文天祥當面申斥賈餘慶賣國,又責伯顏不守信用。降將呂文煥從中勸解,文天祥說:「你是投降的人,沒有資格說話。」伯顏要文天祥隨祈請使團北上人元都談判。此時臨安已為元軍佔領,伯顏劫恭帝北去。 文天祥隨元軍行至鎮江時,乘看守不備,逃出敵營,到了真州(即今儀征)。又輾轉經泰州、通州(即今南通)、渡海到溫州。在溫州時,聽到趙嘟已在福州即位,改元景炎,當即人海赴福州。 趙啣即位後,文天祥任樞密使,奔走汀州、漳州之間計謀組織軍隊以圖進取。降將吳浚到漳州勸文天祥降元,被文天祥殺掉。文天祥引兵自梅州出江西攻下會昌、雩都,進圍贛州,自己在興國掌握調度。此時,南方各地都有捷報傳來,一時形勢較好。 但好景不長,宋軍各路人馬不久迭遭失敗,文天祥在海豐被俘。 元將張弘范欲招降張世傑,命文天祥寫招降書,文天祥卻寫了一首七律,題為《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被押至大都見到元相孛羅,孛羅想叫文天祥下跪,文天祥長揖不跪,並說:「文某今日,只求早死。」孛羅說:「你既奉命商談投降事宜,任務是將宗廟土地獻與他人,為什麼又中途逃跑?」文天祥說:「將宗廟土地獻與他人的人是賣國者,賣國的人只知求榮,怎麼會逃跑?」孛羅說:「你放棄德祐別立二王,還算得忠嗎?」文天祥說:「社稷為重君為輕。」孛羅說:「你立二王,究竟有什麼功勞?」文天祥說:「立君是為了保存國家,怎麼能說有功無功?」孛羅說:「既然知道立君也難保住國家,為什麼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文天祥說:「你也有父母,難道父母有疾,就不去就醫,聽任死去?」孛羅語塞,便想將文天祥殺掉。元世祖忽必烈乃召見文天祥,表示只要文天祥事元,即可拜為丞相。文天祥表示:只求速死。忽必烈不忍殺文天祥,後經大臣多人進諫,乃下令將文天祥處死於柴市,文天祥時年四十七歲。行刑後,詔命又到,令停止行刑,但為時已晚。執行官員呈上文天祥衣帶,忽必烈見上面寫有: 惟其義盡,是以仁至。 讀聖賢書,所學何事? 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忽必烈看後不禁讚歎說:「是個好樣的男子漢!」於是決定贈文天祥為盧陵郡公,謚忠武,命孛羅主持祭奠。 謝枋得夫婦雙殉國 謝枋得,抗元名將,字君直,信州弋陽人,自幼聰慧,「每觀書五行俱下,一覽終身不忘」為人豪爽直率。取字「君直」,意思便是立誓為人正直。 南宋理宗寶梧四年(公元1256年),他與著名抗元英雄文天祥同科中進士。在「對策」中,他極力攻擊宦官董宋臣,本來可以「擢高第」的,卻被「奏名乙科」,授撫州(今江西撫州市)司戶參軍,他棄官而去。 回到信州家中。當時,元兵已開始進逼已遷都臨安(今浙江杭州)的南宋小朝廷。朝中的官員離職逃走,外面的守臣丟印棄城。皇帝只得下詔各地起義軍勤王。這時,回到信州的謝枋得便散發家財,招募義軍,不幾日得信勇之士一萬多人。打退了元兵之後,宋王朝對謝枋得義軍的軍費已付不出一分一文了。 元兵滅亡了宋朝,建立了元王朝。戰亂結束,謝枋得便在閩中定居下來。元王朝因聞知謝枋得有名氣,屢次派使臣到閩中請謝枋得到朝中做官,都被他拒絕了。他只願意同妻子李氏過普通百姓的清貧日子,安安穩穩地度過余年。但他知道,對於自己的一再拒絕入朝做官,元朝廷是不會善罷甘休的。他和妻子計議,決定由妻子帶著兩個孩子到建陽貴溪山暫且躲避一時。 元代至兀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福建行省參政魏天祐見元王朝廣求人才,便很想以推薦謝枋得來向元王朝邀功。他派謝枋得的朋友趙孟綉來勸降。結果被謝枋得大罵而回。魏天祐邀功心切,便親自去見謝枋得,向他訴說元兵如何如何禮賢下士,求賢若渴。謝枋得乾脆凋過臉去,把脊背對著魏天柘。魏天祐大怒,立刻令人將謝枋得拘捕起來。謝枋得破口大罵魏天_佑是沒有節操的無恥小人。魏天祜便強行將謝木枋得送往元京師大都(今北京)。謝枋得堅決不降。 謝枋得被強行送往元京師大都之後,元兵見謝枋得仍不肯投降,又聽說謝枋得與他妻子李氏感情深篤,便下令元兵在閩中的將領武萬戶將謝枋得的妻子李氏送往大都,打算讓李氏去勸降她丈夫謝枋得。 武廳戶從貴溪山搜出了李氏,先是送至建康(今江蘇南京)。還未送往京師大都,便從大都傳來消息說·謝枋得已絕食而亡。得知這個噩耗,李氏不勝悲憤。她未曾料到,當初丈夫送自己進貴溪山躲避,竟是永訣。儘管她自己有這樣的思想準備,丈夫性格直率剛勁,重大節,殉難是他唯一的人生終結,但噩耗傳來,她還是不免吃驚。令她最為傷心的是丈夫無論死前,還是死後,自己卻都不能伴陪在他身邊,連看都沒能看他一眼,使他孤零零地一人離她而去。 到了建康獄中,李氏才聞知丈夫的同科進士、宋代名臣文天祥早已死節,又聽說文天祥的妻子還去收回了文天祥的屍首安葬了文天祥。她覺得文天祥比自己的丈夫要幸福,文天祥的妻子也比自己要幸福多了。因為文天祥還有妻子給他收屍自己卻不能。李氏的丈夫謝枋得在信州起兵抗元時,是與文天祥在一起的。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文天祥率抗元的宋朝官兵越過南嶺進入江西。在雩都大敗元軍,進而攻下興國,收復贛州、吉州的屬縣。那時,丈夫謝枋得便是與文天祥協同抵抗元軍的。她還記得丈夫對她說過,他寫下了八個大字:「赤心報國,一死而已」作為誓言書贈文天祥。這之後不久,文天祥的軍隊和丈夫的軍隊都連連失利。文天祥轉移到閩中汀州,自己和丈夫逃亡閩中建寧。自此以後,彼此便失去了消息。沒想到文宰相已殉國五六年,自己在貴溪深山之中,競一點消息也得不到。她還聽說,文天祥就義之前還寫了一首悲壯慷慨的詩,很快便傳頌開來,同獄中的囚友都還能背誦哩!尤其是那兩句正氣衝天的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她不知道丈夫謝枋得殉國前是否聽到過這首「正氣歌」,不過,他已經用他的行為譜寫了一首同樣的正氣歌。想到這些,她感到了巨大的欣慰。 於是謝枋得妻李氏也作好了「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準備。她開始在獄中絕食。獄中一位好心的女囚友開導她說,你丈夫死節殉國,那是因他是男子漢大丈夫,至於你,元兵不會拿你怎麼樣。他們就是不能放你出獄,至多不過將你沒入官府,「雖沒入將不失為官人妻」。李氏聽了,似有所頓悟。元兵不會輕易讓她死節殉國,因為死節殉國的人太多了,元王朝的最高統治者不願留下太壞的名聲。於是,她對獄中這位好心的囚友說:我的丈夫為國而死,我也與元兵誓不共戴天。我決不會背叛我殉國的丈夫,再去嫁人苟活下去。到了晚上,夜深人靜,她解下了裙帶就在建康獄中自縊而死。 當謝枋得和妻子雙雙殉國的消息傳到了他們的故鄉江西饒州時,他們的老母還健在。當初,他們夫婦帶著孩子匆匆離家共赴國難時,他們的老母顯然再沒有人侍奉,而且兩個可愛的孫子也離開了她,她是多麼難以割捨和想念啊!但她是一個剛強、明大義的老婦人,內心裡很難過,面上卻「泰然無一怨語」。後來,兒子和媳婦雙雙死節,她雖悲痛欲絕,但還是強忍著。旁邊的人去安慰她時,她很安祥地說道:「義之所當然也。」是的,兒子和媳婦死節殉國,是因為他們明白大義,懂得民族氣節乃人生之大義的緣故啊!時人在讚頌謝枋得和他的妻子李氏的同時,也都稱讚這位老婦人為賢母。 (責任編輯:中國歷史網)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被誤讀多年的方世玉,野史記載他被五枚師太「掏肛」致死
※舊中國黑社會老大杜月笙野史
※中國古代是怎樣看待同性戀的?
※【軼事秘聞】蔡鍔與名妓小鳳仙之間的民間傳說究竟是真是假?
※呂不痿說野史:古代女人偷情為什麼要帶枕頭? 原因簡直太污了
TAG:野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