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科研人員如何走向成功(25)——如何引用別人的論著

引用他人的論著真的值得那麼多嗎?答案是肯定的。到2009年底,我指導的博士生已經有80位答辯畢業了,這麼多次把博士論文送給專家評閱,專家們幾乎都會關心這麼一件事:這個課題中我知道的最重要的那些學術論著,博士論文中出現了嗎?我早期的一位博士生(現已是博士生導師),在從本校一位知名專家的手中取回評閱意見書後,高興地對我說,他的博士論文受到了表揚。問其原因,就是那位專家誇獎他的論文中引用了專家知道的幾乎所有本課題重要發現以及進展的論著。而那位專家正是當時國內本課題最年長的專家。

假如你投寄了學術論文,肯定會引起評審者或審查者惱怒的是:他們的論著、尤其是該領域中具有潛在重要價值的論文不被引用。如果你要在科學上走向成功,對這種可能的反應不能掉以輕心。認真的學者投論文時有時會有戰戰兢兢的心理,就是害怕論文中可能有的這種缺失。

這種行為輕則會被看作是無知,反映出作者對該領域知識的嚴重缺乏;重則被看作態度傲慢,即作者有意不給這些專家以應有的尊重。你打破了科學共同體的秩序,這是問題的本質。如果真是這樣,你的論文即使發表了你也不會有好果子吃。肯定不會有多少人看重你的「學品」,這會導致你的論文被打入「冷宮」——沒有什麼人引用。

對文獻的理解和掌握是科學寫作以及科學研究中所必須具備的最基本也是最起碼的能力。你得避免在這方面的惰性。我相信在你博士學位的訓練之中以及此前的課程中不乏查閱文獻方面的鍛煉,你一定已有了相當的經驗。雖然一個課題會有大量的新文獻要查閱(你在博士期間得到的文獻可能已不是同一個課題),文獻規模使這一工作變得令人畏懼,你也要始終保持一種渴望查閱新文獻的激情。你不僅要儘早開始閱讀相關的文獻(最好是在開始做課題之前),而且還必須不停地更新閱讀內容。

即使這樣做了,也不要想從資深科學家那裡獲得更多的同情。在他們走向成功的年代,查閱文獻比現在困難得多。他們知道,雖然比起二三十年前他們做課題時,這個領域要大得多,文獻也更加廣泛,但是當年他們必須一頁一頁地翻閱最新內容的印刷版文獻(有的甚至是縮微膠片),步行到圖書館資料室去影印論文。更早幾年,他們還需要把資料記錄在卡片上,然後在整理學術論文中加以引用,如果出現差錯,還得再查原件。與此相比,要了解最新的文獻資料,今天有許多更為方便的途徑。就看看你的周圍吧,通過社會公共機構(學校、研究所)甚至個人的訂閱,許多雜誌都可以實現「在線」瀏覽。網際網路檢索引擎的出現加強了搜索的功能,你「百度」一下就可能得到數以萬計的網頁信息。應當利用文字處理軟體製作一個可以隨時更新的電子表格,建立自己最新的參考書目資料庫。記住,所謂你「沒有看到前幾周發表的某篇重要論文」這樣的託詞是得不到同情的。

要注意可能出現的另一個問題。搜索關鍵詞並瀏覽論文當然很好,但是你還應該瀏覽你的研究領域的所有主要雜誌以及某些綜合性雜誌,了解你的主要研究領域之外的動態。這會有助於你不斷開闊眼界,了解各種最新的重大進展。多少年來,人們總結了一個規律:一個人將成為什麼樣的人,就看他閱讀什麼樣的書——一個將要成為領軍人物的專家,必看領軍人物的專著!

信息化當然是今天的科學送給科學人的恩惠,但這裡也存在著一定的隱患,你在引用別人的論著時就會碰到。有一種日常心理現在已是人們的共識——雖然自己身處風景如畫、名勝眾多的某個城市,總感到它們就在身邊,參觀是很容易的,但事實是,一轉眼幾十年過去了,你還沒有到過身邊的許多名勝。你使用計算機存儲資料也是如此,因為檢索和存儲如此容易,讓你以為,一篇論文被安全地存儲在資料庫中也就等於存在了你的大腦中,儘管事實上你只是瀏覽了標題。你一定要嚴格避免這種情況。閱讀是十分重要的,你的專業水平正比於這些閱讀。如果你連閱讀都做不到,那麼「參考」別人的論文從何談起,又如何引用呢?

當然,你不大可能像閱讀自己所在的研究領域中的論文那樣閱讀所有的東西。我攻博時的確希望自己閱讀所有我找到的有關論文,但很快我放棄了這種念頭,實際上我也沒有做到過如此閱讀。能夠這樣做的領域,只能是非常窄小的或者非常新的領域。所以,明智地選擇論文進行閱讀是很有必要的。誰能在這方面幫助你呢?你當然很自然地想到了你曾經有過的博士生或博士後導師。我的確也是如此。當年我開始做博士論文,就是導師幫助我做了這方面的選擇——他要求我先閱讀3個方面但數量不多的文獻:一是我導師已經發表的學術論文,大多是與博士生一起署名發表的,二是幾篇綜述論文,其中有我導師寫的,三是幾本專著,但是都已經舊了。我很快體會到我由此找到了我在前面講過的本課題「里程碑性質的」、「標誌性的」、「基石性的」學術論文。這種收穫使我對參考文獻有了深深的體會。前面多次講到的「上位論文」這個概念,就是這樣產生的。

能夠被引用從而成為同行們將要發表的學術論文的「上位論文」,是科學界的榮譽和價值。你也不太可能一輩子總是讓導師告訴你應該閱讀哪些學術論文——你現在自己就是導師,很快你會成為碩士生和博士生的導師。你該如何指導自己或學生的閱讀(也就是引用)呢?這個問題,科學界恰恰是通過引用別人的論文和專著來完成的。經過挑剔的選擇,科學家們把一些人的學術論文作為自己科學研究的「上位論文」在自己的學術論文中加以引用,更多的人於是把這些論文作為一種選擇而自己閱讀或讓學生們閱讀。科學技術實際上就是由這樣嚴格選擇出來的一系列「上位論文」持續發展的。值得指出的是,這個循環中所出現的「評價」,才是真正的科學技術評價。不鼓勵這種評價,而讓並不存在的「第三者」、「中介組織」來專門評價,是不適當的。當務之急,是要在發表學術論文時,選擇好「上位論文」或參考文獻。而你的選擇,實際上是產生科學價值的。

閱讀這樣的論文,你好比站在了高山之巔,它們會告訴你,在你的領域研究什麼最合適,所採用的方法是什麼,以及這些實驗、研究說明了什麼。即使是從一般渠道得到的論文,通過閱讀你也能判斷出這是不是一篇重要的論文。你也能判斷出該論文中是否包含你可能會用到的方法。這樣的話,對這篇論文你不但要閱讀它,還應該反覆閱讀它。對於其他一些論文,閱讀後你會發現它只是一篇快速瀏覽後可以存儲起來的論文。遺憾的是,這樣的論文數量不少。你要盡量避免生產這樣的論文。勇於作別人論文的「上位論文」,應該成為你的目標之一。這意味著你的論文確有進展。

選擇論文通常意味著要仔細閱讀摘要或概要,這裡恰恰是告訴你該論文研究什麼、所採用的方法以及研究結果說明了什麼的地方。讀過摘要後,引言的最後一段應該會說明論文的意圖是什麼,同時,討論到最後應該會給出結論——只要是一篇好論文。記住,重要的學術論文不應該只出現在引言中,它們更應該出現在討論之中。出現在引言中,說明這是一篇經挑剔被作者(通常是不同論文的許多作者)評價為「里程碑」、「基礎」、「標誌性」的論文,然而,引文出現在討論之中,它就具有了「有生命力」的性質。如此,你論文的質量也大大提高了。清晰的表格和圖形,加上恰當的圖例,能夠揭示出與結果相關的所有內容。閱讀這樣的論文,不僅能使你獲得有關最新研究的重要信息,而且會有助於你明白如何撰寫並提交一篇好的論文。同時,這樣的論文人們也樂於在自己的論文中加以引用,這裡的潛規則是「引用這樣的好論文使人感到光彩」。對科技論文以及非科技論文進行廣泛的閱讀是提高你的寫作水平的最佳途徑之一,你還會因此積累相當豐富的文獻引用的經驗。當然,也不要對你所讀到的一切都信以為真。即使是優秀雜誌上刊登的論文,也可能由於種種原因而在將來被證明是錯的,或其中的某一部分是錯的。我記得導師和我發表的一篇學術論文就是指出了相當一些論文上數據的錯誤。這還是我博士研究的第一篇論文。

我在前面談到過綜述文章。一些綜述,特別是刊登在頂尖雜誌上由某個研究領域帶頭人所寫的綜述,會對該學科提供一個帶有判斷性的概括。其中的被引用學術論文是在作者精心積累的文獻資料中擇優挑選的,在綜述中又給以了準確的評論和介紹。這應該成為你在自己的學術論文中如何引用別人的著作的範例。還要記住,在你寫作時,引用要適度,不能廣泛地或頻繁地引用它們——否則說明你也許沒有閱讀原始文獻,你被科學共同體打下的烙印是你在閱讀原始文獻方面很偷懶。

當你寫完某篇原創的原始文獻後,要抓緊補查一次最新的文獻情況,看一看是否已經出現了本研究領域更新更合適你引用的文獻。我的一位博士生在寫完學位論文後又跑到專業圖書館去查了一次文獻,這種做法有助於提高論文的質量。還要注意的是,一篇綜述很可能是在一年以前就寫好的,所以應對每一篇所引用的最新參考文獻進行核對。在新的一年中,已經出現了本領域的新進展是非常可能的。在多人合作的著作中,某些章節就是由於這個原因而聲名狼藉的,因為往往會有合作者拖延到截止日期後幾個月才交稿,這就影響了整本書的進度。雖然你應該閱讀本領域所有的、至少是大多數的出版物,但你不可能全部加以引用,選擇是非常關鍵的。你也肯定不會是第一個遇到這個問題的人,你手上重要參考文獻的每一位作者都需要解決這個問題——你可以從中得到你的做法。如果有太多的論文需要引用,你在論文中不妨這樣說,「最早由張三等人開展的研究,最近李四作了評論(綜述)」。重要的判斷,特別是你論文中必須用到的那些結論,要有明確來源,它們通常是你正在研究的上一個成果。根據一般的經驗,如果有些內容已被普遍接受並被收錄在教科書中,那麼你就沒有必要為它註明出處。在論文的每一句話上都標上一串引文並不見得是一個好做法,你要麼被人打下不會引用文獻的烙印,要麼就是論文的跳躍過大,以至於一句話就會關聯到若干引文。(待續)


作者簡介:馮長根,北京理工大學教授,《科技導報》原主編。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推薦閱讀:

在學術論文投稿時你遇到過最奇葩的審稿意見是什麼?
讀研過程中,師弟必須給前輩師兄們幹活嗎?
多相催化的三個層面
如何寫論文的abstract
如何看待近幾天,大量報道已去世科學家黃大年,黃大年去世有幾個月了吧?

TAG:科研 | 成功 | 年輕 | 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