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山戰役 - 戰火烽煙
06-29
白馬山戰役(韓文:???? ??;英文:Battle of Whitehorse Hill)是朝鮮戰爭進入陣地相持戰後的一次戰役,交戰雙方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和南朝鮮軍隊,1952年10月6日至14日發生於朝鮮境內鐵原西北大約10多公里處的白馬山。享有「萬歲軍」稱號的志願軍王牌第38軍以114師340團2個營兵力,於10月6日凌晨開始進攻由韓國軍隊第9師第30團第2營防守的白馬山。由於志願軍作戰計劃事先被泄漏,韓軍第9師在美軍空軍和炮兵支援下,作了大量炮火及兵力準備,迫使第38軍依次投入4個團的兵力,營級攻防戰鬥逐步升級為戰役級規模。歷時9個晝夜,第38軍在付出了重大傷亡代價後,反擊281.2高地(聯合國軍稱箭頭山)失利,反擊394.8高地(聯合國軍稱白馬山或391高地)久戰不決,最後被迫撤出戰鬥。 白馬山戰役韓9師及美國空軍造成中國軍隊傷亡6700餘人(韓國宣稱14322人),38軍此役遭挫首開志願軍敗給韓國軍隊的記錄。韓軍方面也付出了傷亡4000餘人的代價(中國方面記錄此役韓國損失9400餘人)。作為朝鮮戰爭中本方軍隊唯一的亮點,韓國軍方戰後一直大力宣傳白馬山戰役,韓國第9師同時贏得了「白馬師」的稱號。[1] 志願軍承認38軍未能啃下韓軍「1個加強營的陣地」。但由於志願軍在隨後進行的更大規模的「上甘嶺戰役」(英文:Battle of Triangle Hill)中獲得了標誌性的勝利,因此在戰後宣傳上中國方面一直有意忽略白馬山戰役,直到90年代初才有參戰軍人通過回憶錄等形式承認這是一次「失利戰鬥」。然而此戰的失利,並沒有改變第38軍在中國軍隊中的「萬歲軍」地位。白馬山是由一群以395高地為主的山嶺組成,主要高地是395高地(中方稱394.8高地)和281高地(中方稱281.2高地),與志願軍三十八軍項里北山陣地相望。越過白馬山,南面就是通往漢城的軍事補給線,一直通往美軍重要兵站基地鐵原。 白馬山一開始是小型戰鬥規模,志願軍預定以2個團奇襲韓軍1個團防守的陣地,後來因為損失過大逐步投入兵力,發展到戰役規模。即使事機不密,但三十八軍出於對對手的蔑視,仍然按照原計劃的6個連發動攻擊(4個在白馬山,2個在箭頭高地),結果被有備而守的韓國軍阻擋,即使逐步投入了3個師番號的兵力(實際4個團,114師340,342團,112師339團,111師334團,總計14個營另2個連),最後仍未達成預定作戰目的。 白馬山戰役表明,經過2年多的戰爭鍛煉以及美軍的訓練和整頓,韓國軍隊素質有所提高。此戰,南朝鮮軍隊依靠美國空軍炮兵全力立體支援,以一個師名義的兵力對抗志願軍一個師兵力的進攻,經歷了10天的戰鬥,展現出一定水準,做為南朝鮮軍隊僅有的亮點:與亞洲大陸本土最精銳部隊交手十天未潰敗,值得稱許。 韓國方面認為: 在美軍空軍的有限支援下,韓國軍隊甚至可以做到在當時亞洲本土最精銳的部隊攻擊下支撐10日仍然做到編製保存,是相當了不起的成就。 做為南朝鮮軍隊在朝鮮戰爭中僅有的亮點,第9師戰後被稱為「白馬部隊」,成為韓軍的榮譽部隊,該師的徽章也從此改為白馬圖案﹐該師參謀長朴正熙後來成為大韓民國總統。 中國方面認為: 志願軍第38軍戰前作戰計劃泄漏,造成重大困難。志願軍在敵預有準備的火力優勢下,強攻穩固陣地,遭受了不必要的傷亡。儘管如此,主攻部隊仍造成韓軍重大傷亡,至戰役末期,志願軍依然佔領著除主峰以外的大部分陣地,最終迫於周邊韓軍和美軍重型炮兵等9個炮兵營的炮火支援,美軍1個坦克營的抵近火力支援,和美遠東空軍的空中支援,以及其後美軍第8集團軍新的作戰意圖(即「上甘嶺戰役」,美軍稱「攤牌行動」)而主動撤出戰鬥。志願軍認為,韓軍此戰兵員損失甚眾,達10萬之巨,韓第9師依靠釜山、春川不斷補充新兵員才得以堅持到10月14日。據此,志願軍雖認識到韓軍戰鬥力有所提高,但並未改變對南朝鮮軍的蔑視態度。 此戰後,韓9師於1953年參加了朝鮮戰爭的最後一戰 - 金城戰役,與志願軍某連隊爭奪金化地區的432.8高地中失利,以此結束了在韓戰中的軍事行動http://www.cqzg.cn/viewthread-796106.html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紅一方面軍第五次反圍剿(十一)廣昌戰役
※晉東南反九路圍攻戰役
※為什麼說車臣戰爭中的格羅茲尼巷戰是冷戰後最慘烈的戰役?
※海城牆 王國戰役 國王、馬修之墓
※平型關戰役中這位名將打得最慘:功勞不在林彪之下
TAG:戰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