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良為什麼東北不抗日?全因蔣介石的一大昏招
這個事情主要是日本關東軍搞的,日本人炸死張作霖,本以為東北大亂,他們可以趁機在東北扶持一個更親日的傀儡政權。哪知道弄巧成拙,張學良這個軍二代竟然掌控住了東北局勢。並成為一個比他老子還激進的民族主義者,乾脆向日本人最忌諱的國民政府投降。
這個舉動讓國民政府的北伐完美收官。東北的奉系軍本來跟北伐軍實力相差不大。東北的兵源一向都不錯的。像林彪進東北,隨便在街上掛個招兵的牌子,一下就招到了一大批兵。這些兵再經過訓練,就造就了無敵的四野。 國民政府不費一槍一彈得到東北,實現全國的統一。這個時候,不論是蔣介石還是全國,都感到十分振奮,政府開始考慮進一步在外交上廢除一些不平等和約。 這個政策被稱為「革命外交」。就是對一切不平等和約,不管是什麼時候簽的,當時的情況如何,一律不承認。 這個是有點激進了。像新中國新立,廢除了一大批不平等條約,但有些條約中的條款我們還是遵守的,比如租借香港澳門,我們也是到期之後才收回來。 這個革命外交一搞,日本人受不了。因為日本人在中國竊取的權益最大。 這裡,腦洞老師介紹一個重要的公約,就是1922年在華盛頓簽署的《九國公約》。
這個公約本質上是各國瓜分中國的不平等公約,它鞏固了列強在中國的非法權益。但具休分析,也提供給中國一些外交操作的餘地。比如它規定不允許各國再從中國奪取進一步的權益,要保證中國的領土完整。 這個打擊了日本的軍國獨霸主義。日本在中國的野心很大,他後面是要全面侵略中國、獨霸中國的。但因為這個公約,日本也不敢輕舉妄動。 這個公約還有一點,就是排擠蘇聯的。九國是美、英、比、法、意、日、荷、葡和中國北洋軍閥政府。這裡面沒有蘇聯。 而張學良在東北乾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對蘇聯下手。 我們再來介紹一下這個張學良。張學良確實是一個愛國將領,也是一個民族主義者,但孔子老師有一句話,叫「『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什麼意思?就是說,你的能力很小,但責任很重,難保不會出問題。 張學良大概就是這種情況。東北這個地方,局勢很複雜,奉系的勢力,國民政府的控制,日本人的勢力,還有蘇聯人的干涉。各方糾纏在一起,可以說,中國的外交困局一半都在東北這塊。當年,張學良的父親這種人精靠著左右忽悠,勉強維持了這麼多年,最終還是被炸死。張學良的能力又遠在他父親之下,完全沒有辦法也沒有能力處理各種複雜局面,從中採取最有利中國的策略或者方法。 張學良上台沒多久,就辦了一件大事:「中東鐵路事件」
中東鐵路,是沙俄政府在中國奪取的不平等權益。但當時蘇聯也開始對中東鐵路做一些讓步,比如期限從八十年減到六十年。還聲明,到期後,中國可以無償收回鐵路以及沿線資產。 可以說,這是一個好的機會,大家可以開始談。比如這個中東鐵路事實上是新中國成立之後,由毛主席赴蘇談判最終從斯大林手裡收回來的。 但張學良跟蔣介石採取的方法是武力收回。 張學良把中東鐵路給炸了,然後宣布收回鐵路及沿線資產。 張學良後來回憶,他這樣做,也是急於想做出一點成績,讓大家對他的印象有個改觀。不要認為他只是個軍二代,他也是有能力的人。可惜呢,蘇聯人不配合。 蘇聯出兵,最終擊敗奉系,逼國民政府承認蘇聯對中東鐵路的權益。交戰中,還有一個事情,就是張學良請求國民政府中央軍支持,但蔣介石害怕事態擴大,一直不派兵。這讓張學良對中央軍產生了一個印象,就是奉系打起來,國民政府是指望不上的。這為後面九一八張學良的處理埋了一個伏筆。 中東鐵路事件發生後,日本人比蘇聯的反應還要激烈,因為日本人在東北的權益比蘇聯人要多的多,要是張學良也來這一下,日本人也得回家喝西北風了。 所以,日本一反跟蘇聯對著乾的態度,支持蘇聯跟中國開戰,而且通過中蘇交戰,日本發現奉系軍隊作戰力不咋地,「不堪一擊」。這個時候,日本已經有採取軍事冒險主義,全面侵略東北的意圖了。 這時,又發生了一個中村事件。
就是說有一個叫中村的日本人跑到蒙古去刺探情報,日本人一直很注意收集中國的情報,畫地圖什麼的,特別的細,利用各種人來做這個工作。反觀,中國就不注意這些技術層面。像孫中山,在日本老婆都娶了,就是沒弄一張日本軍事地圖回來,魯迅把仙台描繪得跟自家後院一樣,但就是沒有地圖。 這個中村裝成一個驢友(確實牽了驢子),在中國刺探情報,據說是為了以後跟蘇聯開戰做準備。當然,打蘇聯也是要侵略中國的。結果,這個中村被抓住了。為啥被抓住呢?只能怪他自己偽裝得太差。大家看看他的偽裝。 抓起來後,奉系軍人覺得關著也是浪費糧食,乾脆就燒死了。這個做法很解氣,但從外交上看有些不妥,一來沒審判,二來處理得太粗糙。而且這個事情被日本人查出來了。 這對日本的軍國主義又是一大助力。 當時的日本有和談派,就是以談判為主來奪取中國的權益。另一派就是直接軍事侵略搶權益。這兩派,都是要侵略中國的,但前一種呢,我們也可以反利用起來,為我們爭取時間,畢竟當時我們的國力還不如日本,而且日本當時是經濟往下走,我們的經濟是往上走,時間在我們這一邊。 但這個事情出來後,日本軍方強烈要求動用武力。 這個時候,關東軍蠢蠢欲動了。
我們說過,關東軍在皇姑屯炸死了張作霖,讓日本在東北處在被動的局面。所以,關東軍被日本人狂批成翔了。關東軍想搞點事擺脫豬一樣隊友的名聲。於是呢,就在自己的鐵路上埋了炸彈,謊稱中國人乾的,等於又偽造了一個中東鐵路事件。 這種小伎倆,按說鬼都不信,但前面確又發生過中東鐵路事件,所以,英美這些國家都相信小日本的說詞,認為張學良又在單方面收回權益。 隨後,關東軍就向東北軍發起了攻擊。當時的兵力對比,日本關東軍最多二萬,東北軍卻有四十萬。 這個時候,張學良有三種選擇。 一種是談判。跟日本談,可能要給小日本一點好處,但最少能夠避免最壞的結果發生。 第二種是假打,就是我打一下,但不盡全力,讓你吃點苦頭,當時東北軍一個將領就建議張學良調幾個團吃掉日本的一個營,展示一下實力。當然,這個假打最終目的還是要回到談判上來。 第三種是真打,就是拿這四十萬人跟日本拼了。日本要麼會增兵,要麼主動要求談判。如果是後一種,那東北軍就賺了,可以趁機收回東北的一些權益。如果是前者,那可能抗日戰爭提前六年全面爆發。 張學良採取的是第四種:不抵抗、不談判、不投降。把東北軍從東北撤走,把東北讓給了日本。
可以說,這是最壞的一種處置。你要麼談一下,也不會全丟了東北。要麼打一下,如果能重創一下日本,日本可能會尋求談判。可是一槍不放就把東北讓出去了,除了丟失領土之外,更是大大刺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 這讓小日本產生一種想法,就是隨便派點兵到中國來就能敲到一些東西。 還有一個說法,說張學良不抵抗是蔣介石的命令,這個張學良本人也澄清了。晚年,他自由後親自說明,當初是他自己下令不要抵抗,跟蔣介石沒有關係。張學良能這麼說,不失為一條漢子。 那麼,張學良為什麼不抵抗呢? 這有很多原因,其一,受了前面中東鐵路事件的影響,張學良在前面打,國民政府光說,兄弟你頂住,我馬上派中央軍支持,結果一直沒來。這讓張學良認為國民政府在利用他,想讓他的東北軍打完,那他的老本就沒有了。所以,在國土與人面前,張學良選擇保住他的人。 另一點也是蔣介石失策。張學良東北易幟後,又發生了一件事情,叫中原大戰。
蔣介石與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三位在中原大戰。張學良在這裡面支持了蔣介石。所以蔣介石一高興,也可以說衝動吧,就把晉、冀、察、綏四省和平、津、青島三市的地盤全部交給了張學良。張學良還成為了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副司令。 其實張學良的兵並沒有派上用場,剛出關,中原大戰就結束了。但不影響蔣介石對張學良大賞特賞。 蔣介石這個人有點江湖氣,就是對他好的人,他記得比較清楚。張學良先是改旗易幟,讓他聲望大增,現在又出兵支持。那個年頭,在後面跟蔣介石較勁的多,但真正支持他的實在太少。所以後面我們可以看出,蔣介石對張學良特別器重,特別關心。稱兄道弟,真的是把張學良當一個小老弟看待,寫的信特別親切。就是發生西安事變之後,他也只是關住了張學良,另一位楊虎城將軍就被蔣介石殺害了。
我們再說那句話:力小而任重。張學良如果能把東北那攤事整明白了,也不枉是張作霖的兒子。現在還要把西北,華北交給他。而且這讓張學良有了一個退路。 張學良要是只有東北,那他就只有死守。現在他在關內也有地盤,就會產生一種有路可退的感覺。當然,張學良的東北軍退到關內,其實就變成了雜牌軍。甚至還比不上其它雜牌軍,比如桂系。但張學良當時想不到這些。 所以說,蔣介石雖然沒有下令張學良不抵抗,但他的失策給了張學良不抵抗的餘地。 於是,張學良在保住自己一系且有退路的想法下,拱手把東北讓了出來。 「九·一八事變」讓日本嘗到了甜頭,僅僅數個月後,就在上海如法炮製「一·二八」事變。當時駐防上海的不是張學良,而是蔣光鼐和他的19路軍。
推薦閱讀:
※毛澤東和蔣介石都有家訓!
※溪口出了個蔣介石
※日本投降毛澤東、蔣介石是什麼反應?
※魯迅拒用真名罵蔣介石:文章容易寫上海就無法住了
※強國夢與憲政之路——蔣介石在194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