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少用吼叫多用正面語言

  □ 宗春山 金琰

  有調查資料顯示,90%的家長都會對孩子進行吼叫教育,網路上有過一個「戒吼」活動,基本上全都是媽媽,嘗試一個月堅持打卡「全力吼叫,不如溫柔擁抱」,但無一例外全部失敗。很多媽媽都反映:孩子不聽話,自己根本忍不住。

  其實很多家長也發現了,「吼叫教育」只能起臨時效果,隔三岔五孩子就會故態復萌,更有甚者起了反效果,你越吼,他越不聽,讓他往東非要往西走。當父母第一次大聲責罵時,孩子「如你所願」能被嚇哭,但是次數多後,他的內心就會滋生抵觸情緒,越說越不聽。

  另外,當孩子將家長的責罵當做危險時,他們的逃生本能就會讓大腦無視掉這份威脅,所以常常孩子總是一副聽不進話的樣子,因為心裡光顧著祈禱訓話快點結束。

  因此,很多家長將吼罵孩子當作是教育孩子的一種方式,殊不知,這種方式只是自己情緒的宣洩,對孩子的教育沒有任何意義,只是白費口舌。

  從生理角度講,父母的吼叫令孩子處於神經緊張的狀態,使孩子的唾液、胃液分泌減少,胃酸降低,易患腸胃疾病。從心理角度看,在吼叫教育下,孩子或者變得越來越膽小,沒有自信。或者有樣學樣,變得不講道理,只會用吼叫來表達自己的意見。

  在日常跟孩子溝通時,父母應該少用吼叫,而是多用正面情緒的語言:

  對孩子表達自己的信任。當孩子弄壞東西的時候,我們可以用信賴的語氣說:「我相信你不是故意的,你一定能找到補救的辦法。」當孩子得到父母信任的時候,他就會自動自發以高標準來要求自己,讓自己的行為日趨完善。

  對孩子表達自己的尊重。你要求孩子學英語,可他還想再跟小夥伴玩一會兒,這時如果你發脾氣只會讓孩子更加厭惡學習。我們不妨用尊重的語氣:「那你再玩一會兒,協商一個時間,你自己掌握,時間到了我們就去學英語。」

  對孩子少說「別」,有話直說。「不準大吵大鬧」「不可以隨便拿別人的東西」「別這麼沒禮貌」……家長越是告訴孩子不要做某事的時候,越會在孩子的腦海中勾起做某事的場景,以及爸爸媽媽暴跳如雷的畫面。心裡一緊張,他就真的做了這件事。因此,家長不妨少說「不」,而是直截了當地陳述,用「保持安靜」代替「不要吵鬧」,用「慢慢走」代替「不要跑」,用「離開那裡」代替「別靠近」。

  對孩子少質問,多引導。跟孩子說話時,很多父母動不動就出現了「為什麼」「怎麼又」這樣的字眼,這背後通常隱藏著指責、焦躁、不耐煩。其實,讓孩子思考「怎麼做」,比質問更好。「見到了老師應該怎麼做」往往比「為什麼不跟老師打招呼」更容易讓孩子接受;「我們一起來想想辦法」會比「你怎麼又忘記了帶書包」更有效。

  家長心平氣和的語氣、建設性的態度,能讓孩子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理念,今後遇事不會火冒三丈,更不會用撒謊來逃避責任,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

返回大眾網首頁>>

推薦閱讀:

中國人造語言也有大獎賽了?要不要來試試參加「巴別獎」
【原著解讀】丹尼特的《心靈的演化》:語詞在文化演化中的角色
人能夠提出好問題嗎|宋宋的讀論文筆記 week 0429
學習語言抓好關鍵時期 建立好語感是語言教育關鍵
瞧瞧咱這歐洲的語言(一)

TAG:語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