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這樣辦外交,簡直笑掉人大牙!

晚清時代,中國之所以屢屢在中外交涉中吃虧,其中一個原因在於當政者不懂近代化的外交。

按說鴉片戰爭一聲炮響,應該能夠驚醒還在中世紀徘徊的清廷,促使其睜眼看世界,主動積極地融入近代化的國際關係之中。孰料朝中袞袞諸公,對此猶豫遲疑,走走停停,乃至到了第一次鴉片戰爭五十年之後,在處理中外關係的戰略和戰術方面進步甚微。

1897年11月,德國借口兩名傳教士在山東被殺,派軍隊強佔膠州灣。沙俄又以「幫助中國擺脫德國人」為由,於同年12月14日派艦隊駛入旅順口。此後,沙俄欲強行租占旅順、大連,使出種種手段壓迫清廷。

謝纘泰1898年創作的《時局圖》,揭示中國面臨的被列強瓜分豆剖的嚴重危機。圖中的虎代表英國,熊代表俄國,腸代表德國,蛙代表法國,太陽代表日本,鷹代表美國。

當時朝野上下呼籲拒絕俄國索求的聲音一浪高過一浪。在這股聲浪中,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三月初五,有一位御史上奏朝廷,提出了一個與眾不同、別出心裁的「拒俄」招數。

這位御史名文悌(1848-?),字仲恭,滿洲正黃旗人。他在奏摺中說:

惟有叩肯我皇上,格外天恩,暫緩割地,特派奴才持國書赴俄國,面見俄國君臣,辯論此事。奴才當痛哭流涕,效法申胥,九日不食,竭誠相感。倘俄國君臣,翻然不索兩島,是則皇上之威靈,天下之幸事,奴才歸覆主命。若外國固執不能解免,則奴才立即自盡,效法魯連,蹈海而死,使歐洲各國知中國兵雖不強,臣節尚固,士氣尚壯,或當少戢其鋒。

文御史簡直是個活寶,一句話總結其外交策略,即:「一哭二鬧三上吊」。

一哭:春秋時代,吳滅楚,楚國大夫申包胥向秦哀公求兵,哀公不許,申便在咸陽城牆外痛哭七天七夜,最終打動秦國君臣,哀公發戰車五百乘,遣大夫子滿、子虎救楚。文悌打算效法「哭秦庭」的典故,在俄國君臣面前哀泣,以求用道德力量感化對方。

二鬧:在哭的基礎上加碼,絕食九天,逼迫俄國讓步。

三上吊:此處「上吊」泛指自殺,文悌具體的死法是蹈海。戰國時期秦欲滅趙,齊國人魯仲連助趙抗秦,稱:如果秦統一天下,絕不願做秦之民,我將赴東海而死。文悌欲在中俄交涉中表現出類似「義不帝秦」的氣節。

漫畫:列強瓜分中國。

文悌的提議說明他的外交觀念尚停留在春秋戰國時代(有學者認為文悌奏摺由康有為代筆)。你能想像一位中國外交特使在俄國皇宮內痛哭流涕,哀求對方高抬貴手、莫占我土的情景嗎?此舉必然會成為國際大笑話,必然會成為全球媒體爭相報道的頭條。

文悌上奏的當天,光緒帝同意租讓旅大,對文悌的奏摺下旨「存」,未做任何處理。

租讓旅大是大清之恥,文悌此次毛遂自薦不也是大清之恥嗎?連基本的外交禮儀都不顧,談何維護國權?

文悌的外交水平在當時很有代表性。不僅守舊大臣如此,就連被認為是比較開明的改革派,其外交水平也就這個慫樣。

康有為,大名鼎鼎的新派人物,在甲午中日戰爭後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表現比較活躍,經常通過代奏、為御史代筆等方式向朝廷建言獻策。

針對德、俄的進逼,康有為的主張是「堅拒勿許」,「不允畫押,聽其來攻,徐待英、日之解難」,亦即與英國和日本結盟,抵制德、俄對中國的敲詐。康認為英俄、日俄、英德之間存在嚴重利益衝突,英日必然願意藉此機會助我抗擊德、俄。

孰不知,這只是康有為的一廂情願,列強之間雖有紛爭,但在瓜分中國方面,彼此暗中勾結、互相妥協,根本沒有決裂、乃至開戰的可能。踵繼德、俄之後,英、日分別向清廷提出了佔領土地、劃分勢力範圍的要求,並一一如願。

康有為的策略仍然是春秋戰國延續下來的「合縱連橫」、「以夷制夷」之術,其中自以為是、憑空想像的成分遠遠多於他對國際關係、各國利益關切點的正確認知。

1898年前後,清朝開展「自強」、「求富」的「洋務運動」已有40年,但是朝中大部分官員到死都不願意主動了解、研究國際局勢,甚至還流行著以結交外人為恥的觀念。「天朝中心主義」害死人,實在可悲可嘆!

參考資料:茅海建《從甲午到戊戌》、鄭翠斌《清末政治漩渦中的御史(1894-1911)》


推薦閱讀:

伎女之名罕見於上諭,關係晚清朝堂的「楊翠喜」案
晚清兵器
晚清一名臣死後,一家七口為其守墓50年,被兵匪吊在樹上都不招供
徐徹:晚清大太監李連英身世之謎
晚清的兵器製造局, 這麼簡陋難怪清兵那麼菜!

TAG:外交 | 晚清 | 這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