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關於哥特式、巴洛克以及洛可可三種風格的對比
公元前1200年~西元前7世紀:古希臘風格帕提農神廟,海菲斯塔斯神殿
公元1~3世紀:古羅馬風格古羅馬馬采魯斯劇場,羅馬斗獸場,萬神廟
公元4-6世紀:拜占庭式風格聖索非亞大教堂,威尼斯聖馬可教堂
公元6-12世紀:羅曼式風格法國昂古萊姆主教座堂,施派爾主教座堂
公元12~16世紀:哥特式風格德國科隆大教堂,聖丹尼斯教堂,法國亞眠大教堂
公元14世紀:文藝復興風格聖母百花聖殿,聖彼得教堂,巴黎萬神廟
公元17~18世紀:巴洛克風格拉斐特城堡,凡爾賽宮
公元18世紀中葉:新古典主義風格維爾紐斯主教座堂,蘇格蘭皇家學院,馬德里的普拉多博物館
公元18世紀20年代:洛可可風格德國波茨坦無愁宮,巴黎蘇俾士府邸公主沙龍,爾賽宮的王后居室
公元19世紀上半葉~20世紀初:折衷主義風格巴黎歌劇院,巴黎聖心教堂
巴洛克風格
自17世紀初直至18世紀上半葉流行於歐洲的主要藝術風格。起源於17世紀的義大利,將原本羅馬人文主義的文藝復興建築,添上新的華麗、誇張及雕刻風氣,彰現出國家與教會的專制主義的豐功偉業。
巴洛克的主要特點是:
1.豪華既有宗教特色又有享樂主義的色彩;
2.它是一種激情藝術,非常強調藝術家的豐富想像力;
3.極力強調運動,運動與變化是巴洛克藝術的靈魂,造型上多採用圓,橢圓,弧來表現作品的張力;
4.作品突出的空間感和立體感;
5.具有綜合性,強調藝術形式的綜合手段,例如在建築上重視建築與雕刻、繪畫的綜合,此外,也吸收了文學、戲劇、音樂等領域裡的一些因素和想像;
6.濃重的宗教色彩,在頂部繪畫中常一般採用宗教內容;
7.大量使用裝飾品(通常是鍍金、石膏或粉飾灰泥、大理石或人造大理石),巨大尺度的天花板壁畫。
洛可可風格
洛可可風格(RococoStyle),於18世紀20年代產生於法國併流行於歐洲,從詞源來看,rococo一詞與法語rocaille(岩狀飾物)相關。早在17世紀,法語rocaille一詞常用以稱謂岩洞,(也有一說即文藝復興時代傳到義大利的中國假山設計),和庭園中的貝殼細工,travailderocaille(岩狀工藝)為travail的同意語。洛可可即由法語ro-caille(貝殼工藝)演化而來,原意為建築裝飾中一種貝殼形圖案。1699年建築師、裝飾藝術家馬爾列在金氏府邸的裝飾設計中大量採用這種曲線形的貝殼紋樣,由此而得名。
洛可可的另一種解釋初見於《法蘭西大學院詞典》,指為「路易十四至路易十五早期奇異的裝飾、風格和設計」。主要表現在建築裝飾藝術上。後擴展到繪畫、服飾、雕刻、傢具、陶瓷、染織、音樂、文學乃至婚禮中。
洛可可風格反映了法國路易十五時代宮廷貴族的生活趣味,追求纖巧、精美又浮華、繁瑣,別稱為「路易十五式」,一度風靡歐洲。它以歐洲封建貴族文化的衰敗為背景,表現了沒落貴族階層頹喪、浮華的審美理想和思想情緒。他們受不了古典主義的嚴肅理性和巴洛克的喧囂放肆,追求華美和閑適。這種風格在建築中的代表作是巴黎蘇俾士府邸公主沙龍和凡爾賽宮的王后居室。而延伸到婚禮里是類似此種風格的婚禮環境裝飾和婚禮空間布置。因此許多洛可可風格的婚禮以裝飾性為主。
這種風格的婚禮用色清淡、甜美,充滿了幽雅、華麗的感覺。其基本特點是纖弱嬌媚、華麗精巧、甜美溫柔、紛繁瑣細。細膩柔媚,喜歡用弧線和S形線,卷草舒花,纏綿盤曲,連成一體。婚禮各個部件往往做成不對稱形狀,變化萬千,但有時流於矯揉造作。愛用嫩綠、粉紅、玫瑰紅等鮮艷的淺色調,邊腳大多用金色。
婚禮裝飾多用自然題材作曲線,如卷渦、波狀和渾圓體;色彩嬌艷、光澤閃爍,象牙白和金黃是其流行色;經常使用玻璃鏡、水晶燈強化效果。婚禮裝飾上有時用木板,精緻的相框,花邊,淺色東方織錦很多的元素,從室內裝飾到婚禮現場運用。應用明快的色彩和纖巧的裝飾,道具非常精緻而偏於繁瑣。
除此之外,表現在婚禮花藝上則是大量的自然花卉的主題,主要採用「薔薇」和「蘭花」,而且薔薇用的更多一些。在處理上採用寫實的花卉,再用莖蔓把花卉相互連接起來,就像中國的折枝花卉。有時配上一些各種藤蔓。這種方法明顯地受中國花藝的直接影響。
洛可可風格的婚禮造型元素多不均衡、不對稱,帶有反秩序、反常規的裝飾傾向,帶有輕快、優雅的運動感。在奢麗纖秀和華貴嫵媚中,呈現一種陰柔之韻和矯柔嫵媚之特徵。色澤柔和、艷麗。崇尚自然,人物意匠上的諧謔性、飄逸性,表現各種不同的愛。
(三種建築藝術風格,巴洛克、洛可可(rococò)和新古典.哥特)
一巴洛克風格
巴洛克風格時期(1600~1750):巴洛克一詞源出葡萄牙語。巴洛克時期,並不只是音樂史上的名詞,而是用來概括歐洲文藝復興後一個長時期內的繪畫、建築、音樂等等藝術總的風格特徵的。藝術理論家們最初使用這一名詞時,曾經帶有某種貶義。後來,在藝術史研究逐漸深入的過程中,才成為對歐洲多國、多種藝術一個時代性的泛稱,並無褒貶之義了。巴洛克風格的主要特色是強調力度、變化和動感,強調建築繪畫與雕塑以及室內環境等的綜合性,突出誇張、浪漫、激情和非理性、幻覺、幻想的特點。打破均衡,平面多變,強調層次和深度。使用各色大理石、寶石、青銅、金等裝飾華麗、壯觀,突破了文藝復興古典主義的一些程式、原則。
巴洛克音樂的特徵究竟是什幺呢,這在不同的國度、不同的音樂家那裡,情形也並不完全一致。這裡,我們僅提出一些概觀性的認識。
時間上,巴洛克音樂時期一般是指整個17世紀直到18世紀五十年代的大約一個半世紀的歐洲音樂;地域上,這個時期的義大利、法國、德國和英國,是音樂文化上獲得重要發展的國度。歐洲音樂的許多重要體裁,如聲樂藝術中的歌劇、清唱劇、康塔塔,器樂藝術中的前奏曲、組曲、奏鳴曲、協奏曲等等,或已從結構、形式上奠定了基礎,或已達到了該種體裁歷史發展中的高峰時期。
這個時期的音樂,又被稱為數字低音時期。數字低音(又稱通奏低音)是當時應用於鍵盤樂器的省略性的記譜法。即,樂譜上只記出低音聲部的實際音高,而上方各聲部則只用數字標出,數字的選擇,則依據音程結合及當時剛剛形成的和聲觀念。這種方式主要用於伴奏,在鍵盤藝術上曾盛行一個時代。
這時期的鍵盤樂器主要是管風琴和古鋼琴,克里斯托弗里的鋼琴尚未完善,也未廣泛應用。但那時的大量鍵盤樂器作品,卻都成為後來鋼琴獨奏的曲目,並且也都被後人泛稱為鋼琴曲。也有少數鋼琴家和音樂史學者堅持絕對忠實於歷史原貌的見解,主張只能用巴洛克時代的鍵盤樂器演奏巴洛克時代的鍵盤樂器作品。多數人則又無所顧慮地用現代鋼琴演奏巴洛克時期的鍵盤樂曲。原因大致是:第一,現代鋼琴已經是各國現代音樂廳和個個萬萬普通居民家庭中的常設物,可要找一架古鋼琴就遠不那幺容易了。第二,古鋼琴樂曲的基本構成因素是旋律、復調和和聲及鍵盤樂曲特有的樂音結合方式。所有這些,在鋼琴上都可以毫無障礙地再現出來。所以,那時樂曲的構思、立意、趣味、情緒等等的核心,都可以在鋼琴上表現出來。所失掉的,只是巴洛克樂器的特殊音色。但同時,又能夠在鋼琴上得到在巴洛克鍵盤樂器上所得不到的東西。例如,古鋼琴上不能漸強漸弱,但這不等於那時的曲調完全不需要或不隱含著內在的力度變化趨勢,這在鋼琴上就可以彌補古樂器的不足了。不過這種彌補切不可過分。嚴肅的鋼琴老師總會提醒學生,這是巴洛克時代的作品,漸強漸弱不能誇張,誇張了,風格就不對了。巴洛克時期的器樂曲,佔主導地位的是復調音樂。在巴洛克音樂的末期,各類對比式復調、模仿式復調,都達到了復調音樂技術高度完善的階段,成為後人學習的模範。復調音樂與主調音樂的基本差異,在於復調音樂是由兩個或更多的旋律線條以一定的規則結合而成的。因此其中的各個聲部都有相對獨立的地位,而不象我們平時聽得很多的主調音樂那樣,通常是和聲的部分服從於主要旋律。
巴洛克時期的鋼琴曲本質上都是無標題的。有些作品有標題,但那並不是說明樂曲的內容的。例如巴赫的《英國組曲》,並不意味著音樂是英國風格的,只不過由於這部組曲是應一個英國人的預約而寫的,才有了「英國」之名。
無標題,不等於無內容,只是它的內容比較抽象、概括;或者內容並不抽象,但作者卻秘而不宣。我們欣賞巴洛克鋼琴曲時,主要要了解它的基本特徵:
(1)這時期宗教音樂對整個音樂藝術有很大的影響,不少巴洛克作曲家都是優秀的教會音樂作家,一些鋼琴曲也受到宗教精神的影響。宗教,是人創造的。宗教精神,也是人的精神世界。我們從這類鋼琴曲中可以感受到崇高、莊嚴、虔誠的精神境界。
(2)巴洛克音樂是歐洲音樂從宗教向世俗轉變的時期。所以,世俗生活的內容也反映在鋼琴曲中。各種舞曲、組曲等等就是這類樂曲,聽起來典雅、明快,或幽默、輕鬆。
(3)這時期器樂演奏技術正在迅速發展。一些樂曲也反映出彈奏技巧的高超。例如,有的樂曲常常將一個快速的技巧性音型或短句,不斷地重複擴展,密集音符的連續形成不間斷的動力性,典型的如「托卡塔」。這類樂曲疾速、華麗。不過,優秀樂曲從來不只為單純的技巧。在技巧表現的同時,一定還有樂音運動的的邏輯、敏捷奔流的樂思和音樂情趣。
(4)無論哪類樂曲,巴洛克時期鋼琴曲都較為含蓄,避免誇張;較為克制,不失分寸;較為內在,不尚外露;即使感情十分濃重時,也保持嚴謹、莊重的風度。
巴洛克音樂時期綿延了至少150年,產生了成批的作曲家。哪怕只把其中有重大貢獻的名字開列出來,也將會是長長的一串。其中巴洛克時代末期,同誕生於1685年、又同去世於十八世紀五十年代的三位最偉大的巴洛克作曲家,是斯卡拉蒂、亨德爾和巴赫。巴洛克音樂的最高成就體現在他們的作品中,巴洛克時代也因他們的逝世而結束。
二:洛可可風格
洛可可風格是一種建築風格,主要表現在室內裝飾上。18世紀20年代產生於法國,是在巴洛克建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洛可可風格的特點是:室內應用明快的色彩和纖巧的裝飾,傢具也非常精緻而偏於繁瑣,不像巴洛克風格那樣色彩強烈,裝飾濃艷。德國南部和奧地利洛可可建築的內部空間非常複雜。洛可可裝飾的特點是:細膩柔媚,常常採用不對稱手法,喜歡用弧線和S形線,尤其愛用貝殼、旋渦、山石作為裝飾題材,卷草舒花,纏綿盤曲,連成一體。天花和牆面有時以弧面相連,轉角處布置壁畫。為了模仿自然形態,室內建築部件也往往做成不對稱形狀,變化萬千,但有時流於矯揉造作。室內牆麵粉刷,愛用嫩綠、粉紅、玫瑰紅等鮮艷的淺色調,線腳大多用金色。室內護壁板有時用木板,有時作成精緻的框格,框內四周有一圈花邊,中間常襯以淺色東方織錦。洛可可風格反映了法國路易十五時代宮廷貴族的生活趣味,曾風靡歐洲。這種風格的代表作是巴黎蘇黎士府邸公主沙龍和凡爾賽宮的王后居室。
三:波西米亞風格
Bohemian,一般譯為波西米亞,原意指豪放的吉卜賽人和頹廢派的文化人。然而在今年的時裝界甚至整個時尚界中,波西米亞風格代表著一種前所未有的浪漫化,民俗化,自由化。濃烈的色彩、繁複的設計,會帶給人強勁的視覺衝擊和神秘氣氛。
四:哥特式、巴洛克以及洛可可三者風格對比
1.首先:,上述三個名詞並不是同等級別的詞語。哥特式和巴洛克風格一般都用來描述建築的外觀、結構;而洛可可大多用來描述室內設計風格。
2.哥特式:外部:西立面有一對鐘塔(新哥特式也有出現有兩對的狀況),構圖橫向分三段,縱向分三段或者四段。主入口為透視門(看上去有很多層的門)上部有巨大玫瑰窗(圓形玻璃彩窗)。裡面以垂直向上的線條為主。平面十字交叉處有中央尖塔(哥特式教堂的高塔非常多,這個一般是最中間那個最高的塔,僅僅是塔頂高度高而已,內部空間不會比其他高出太多)。建築背面有飛扶壁(建築術語)。雕刻精美華麗(一般哥特式的雕塑集中在外立面,舉例:巴黎聖母院)。 內部:中廳窄、高、長(這個一般就是剛才說的那個最高的高塔下面的空間);寬高比往往大於1:2.5(含)。發明了尖券肋骨拱(建築術語。不過造成了這個拱頂下面的空間形態是以尖頂收頭,加強了整個空間拔高向上的氣氛)。柱子多採用束柱(又是……建築術語,不過簡單說,就是橫截面看起來象朵花,立面看縱向線條非常豐富,比起以前常用的圓柱子一根顯得更加纖長美麗)。花欞窗(這個也是很可以描述一下的特徵,大家在電視里經常看見的古堡、教堂裡面,兩邊牆上美麗彩色玻璃窗就是這個東東了)。教堂內部無馬賽克鑲嵌畫或者壁畫,裝飾重點為彩色玻璃窗、聖壇等(有壁畫的是巴洛克風格)。
總之這種建築形態,一般適合教堂皇宮等一些氣氛神聖的建築。皇宮都未必適合使用這種風格。這種高窄空間+到處都是不防寒又容易破的彩窗+屋頂維修起來太痛苦=住在裡面太難過。
3.巴洛克風格:特徵:具有豪華、動感、多變的效果,空間上追求連續性,追求形體的變化和層次感。(一般巴洛克風格的建築平面不會橫平豎直。什幺外牆啦外挑的廊子啦都喜歡帶一些曲線,當然房間還是方的,不過裡面的裝飾線腳一般就不會是直線加上某個地方挑個雕塑這種,而是到處都是華麗的大麴線、雕塑)。壁畫雕塑與建築溶為一體,在群體中反映出開敞的特點,空間形體變化大(終於說到最容易讓建築顯得華麗的壁畫與雕塑。舉例:那個讓米開朗基羅畫的連頭都垂不下來的天頂壁畫就是巴洛克風格建築裡面的。至於雕塑,房間裡面、走廊上喜歡放個塑像什幺的,也就是在流行巴洛克風格時期才開始的。)。而且是成串的,連續的變化,具有強烈的動感,主題突出。
手法:巴洛克建築使用曲線,曲面,斷檐,層疊的柱式,有缺口的或者疊套的山花等不規則的古典柱式的組合。(羅馬柱式的頂端加以變化,加上一堆雕塑;至於山花,以前尖頂的屋子總在側面有一片三角形的山牆,參照中國兩坡屋面的側面三角形山牆。具體舉例可參考雅典帕提農神廟的山花,有雕花的那個三角形,不過巴洛克風格的更加華麗繁複)。不顧忌傳統的構圖特徵和結構邏輯,敢於創新,善於運用透視原理。室內外色彩鮮艷,光影變化豐富。(大量華麗但是具有沉穩色彩的壁畫啦雕塑啦傢具啦-所謂的貴族品味)。
這個風格的建築在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開始流行,建築方面的創作突破了原有的界限,更加註重創作的藝術性和自由化。在大量的教堂建築和皇宮建築里運用,也有不少貴族採用這種風格來建造他們自己的宅邸。要住的話,還是這個比較顯示財力、品味、也比較舒適。
4.洛可可風格:背景:路易十五時期,沉湎於聲色犬馬之中的宮廷文化影響了當時的社會文化,此一時期的建築風格被成為洛可可風格。大多小巧、實用,不講究氣派、秩序(形成這個的原因除了當時貴族品味下降以外,他們開始沒錢又想裝有錢的狀況也是原因之一)。
裝飾特點:喜歡使用複雜的曲線,難以發現節奏和規律,裝飾母題有貝殼、卷渦、水草等等。取之自然,超乎自然。直角、直線、陰影均在迴避之列(簡單說就是細碎裝飾一大堆,但是象巴洛克風格那種氣勢宏大的雕塑是不用想了,而象哥特式風格裡面那種修長挺拔的線條也不用想了,那種陽光打下來陰影搖動層次分明的效果也不用想了)。
使用鮮艷嬌嫩的顏色,金、白、粉紅、粉綠,具有很高的工藝水平(金色白色倒也罷了,不過粉紅粉綠……大人們的嗜好果然是很「粉」的說。所以,雖然和巴洛克風格一樣是「用色鮮艷」,但是卻只能用「工藝水平」來形容,人家巴洛克可是「藝術水平」啊)。 這個風格應該也是居住起來很舒服的一種,而且這種風格註定了它很少使用在那些要求「神聖性」的建築裡面,完全是居家型的。不過,奢侈雖然奢侈。
5.風格的不同也與當時的統治階級有關:
哥特式風格時期是由於當時教皇掌管權利,所以哥特式從風格上來講屬於宗教建築風格,包括裝飾風格也體現了對宗教的崇尚。
到了文藝復興後期也就是巴洛克風格漸漸興起的時期,歐洲皇室漸漸取代了教皇的位置,權利也到了皇族手裡,所以從建築風格和裝飾風格上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更現奢華大氣、厚重敢特彆強。
6.所謂「歐式風格」——這個東西在建築史裡面是不存在的。這個叫法純粹是在中國業界為了簡單區別「中國傳統建築風格」而出現的土特產,對外國人來說,只有各個時期的建築風格,你跟他們說「歐式風格」,沒人會知道。
推薦閱讀:
※港姐女星今昔對比照
※XC60,Q5,X3,GLK,極光,對比圖來啦!!!
※轉載]天津塘沽航拍爆炸前後對比
※如何對比韓版與日版的《花樣男子》?
※中美股票市場投資回報對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