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香積廚---在廚房裡修行

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和東方琉璃世界有什麼好處呢?首先,不會再死,壽命達到無限長;其次,只有快樂,沒有痛苦;再其次,環境優美,西方極樂世界滿眼是珍珠寶貝宮殿樓台,小鳥的歌聲非常動聽,東方琉璃世界像琉璃一樣透明,連地面都是透明的。

雖然這兩個世界是這樣美妙,我想去的願望卻並不強烈,因為這兩個世界都沒有女人(準確地說連男人都沒有,性別差異已經消失),而我七情不斷六根不凈五欲蒙心四大不空,一直在佛門外面徘徊,沒女人的地方對我來說不具備吸引力。

我想去的世界叫「香積世界」,又叫「眾香國」。這個世界不在我們東邊,也不在我們西邊,就在我們頭頂上。可惜空間距離非常遙遠,按《維摩經》上的說法,是「四十二恆河沙佛土」,意思是中間隔著相當於42條恆河沙粒數量那麼多的佛土,比西方極樂時間和東方琉璃世界還要遠得多。

香積世界裡未必有女人,不過有好吃的,食色兩項,總算佔了一項,所以被我這種好飲好食的俗人所喜歡。所謂「好吃的」,不是佛跳牆,不是燕鮑翅,不是滿漢全席,不是釣魚台國宴。香積世界的美食超越我們這個世界任何一種美食無數倍,它的香味可以穿透10億個太陽系,而且被任何一種生物(包括外星人)所喜歡。不管你有多麼挑食或厭食,不管你的口味多麼刁鑽,一聞見香積世界裡美食的味道,就會為它痴狂,攔都攔不住。那些美食還會變化,就像孫悟空七十二變那樣,你說想吃拔絲山藥,它就變成拔絲山藥,你說拔絲山藥都吃膩了,還能來點兒好東西嗎?它立馬變成你想吃的任何一種好東西。最後,它們還不會變質,不會減少,想有就有,要走就走,呼之即來,揮之即去,不用再下廚受煙熏火燎,不用再對著滿滿當當的冰箱發愁。總之,饕餮們到了香積世界會心滿意足,而那些寫美食評論的傢伙到了香積世界就會一個字也寫不出——用人類語言根本描述不出來那些食物的美味和神奇。

問題是,香積世界的飯食不好消化。就像爭鬥太狠的姐妹化解不掉恩怨,嗔恨太盛的夫婦往生不了凈土那樣,沒有清凈心的人也消化不了香積世界的美食。怎樣才叫有清凈心呢?就是沒有煩惱,沒有彷徨,沒有一絲一毫的慾念,任何事情都能辦好,同時對任何事情都不執著。這些說起來挺容易,做起來非常難,需要不間斷的修行才有可能做到。

《維摩經》上說:「無以限意食之,使不消也。」限意跟清凈心剛好相對。喜歡某個人,厭惡某個人,是限意。喜歡某種食物,厭惡某種食物,也是限意。有了錢就得意,見人有錢就妒忌,總想著買好房開好車,耀武揚威地蓋過同學和鄰居,更是限意。不用問,您和我以及咱們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朋友都陷在限意的泥潭裡不可自拔,所以咱們都嘗不到香積世界的飯,即使嘗到了也消化不了,吃多少堵多少,堵在嗓子眼兒里下不去,如鯁在喉。

修行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消除限意,擁有清凈心。擁有了清凈心,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或者東方琉璃世界,或者那個尤其美妙的香積世界。即使您是唯物主義忠實信徒,視這些世界為迷信產物,那也無妨,有了清凈心,在這個世界一樣會很幸福,沒煩惱,不執著,現世安穩,歲月靜好,多麼讓人神往的境界。

想有清凈心,需要修行。想修行,需要環境。理論上說,寺廟是個好環境:一些有共同志向的人住在一起,互相鼓勵,互相監督,有疑問可以請教,有罪過可以懺悔,高牆擋著,梵音飄著,遠離官場,遠離商戰,不用再為房子票子妻子孩子發愁,限意會消除得快一些。當然,現實生活中也有不少寺廟脫離了軌道,拿佛法當商標,用信仰做生意,把一個好環境變成壞環境,不但不拔除限意,還讓限意來得更多,更猛烈。這種現象,不是從今天才開始,也不光佛教界存在,裡面還不乏地方政府的分肥和操控,根除起來是很難的。應對辦法有三種,一是揭開蓋子,讓世人看清真相;二是自己好好修行,修出清凈心,修得很幸福,讓他們羨慕,進而出離限意;三是想辦法恢復一些比較好的清規。

古代也好,現代也好,都有一些很乾凈的寺廟。這些寺廟又分兩種,一種是凈人代管制,一種是僧團民主制。凈人代管,就是讓俗家人經管那些涉及財物進出的事項,出家人不沾錢。像田地收租,客房收租(古代大寺廟空餘房產向外出租,所得收入用於法事和捐助),購買衣物,購買糧食,都有專門的俗家人去做,哪個僧人的手碰到錢,或者被發現積蓄錢財,其他僧人就群起而攻之。這種清規能夠推行的前提當然還是僧團民主,方丈經僧眾推選,而非官府或者上一任方丈指定。

民主的寺廟講究六和敬:身同住、口無諍、意同悅、利同均、見同解、戒同修。意思就是大家一塊兒修行,不做意氣之爭,人人不為私利,戒律共同遵守。這六和敬是寺廟裡每一個出家人都要做到的,不是領導要求大家做到,而是大家監督著領導也必須做到,不然就要換一個領導。民主的寺廟還經常做羯磨,羯磨是梵語,意思是開會討論,民主表決,一旦通過表決,所有人都要服從。民主的寺廟還離不開選舉,從方丈到監院(方丈的副手),從監院到首座(主持講經的僧人),從首座到維那(負責維護秩序和紀律的僧人),從維那到飯頭、茶頭、菜頭、堂頭、鐘頭、香頭、知客僧等等執事,都是能推選就由全寺僧眾公開推選,太小的寺廟沒條件或者沒必要推選的話,就輪流做,今年你做飯頭,明年他做,後年我做,每一任交接都要清帳,清帳時面對全寺僧眾唱讀,一筆一筆都要交代得清楚明白,不能有回扣有花賬。

所謂「飯頭」,就是掌管廚房、為全寺僧眾供應飯菜的僧人。有些寺院受《維摩經》里香積世界的啟發,把廚房叫做「香積廚」(金庸武俠里少林寺的廚房就叫香積廚,事實上現在很少有人這麼叫,都是直接叫廚房),意思是希望做出香積世界裡那樣美味的飯菜,更希望這些飯菜能幫助大夥修得清凈心。佛經里為香積世界源源不斷供應美食的人是「香嚴天子」,所以在寺廟廚房裡發心幫忙的俗家弟子又被叫做「香嚴護法」。河南嵩山少林寺附近有座法王寺,去年夏天做法事,我在該寺掛單,後廚幾個雇來的廚師忙不過來,我自告奮勇去裡面幫廚,一連做了五天,給我辦理掛單手續的師傅很開心,誇我是「香嚴護法」,搞得我飄飄然了好一陣子。後來一想,不對,聽到誇獎就飄飄然也屬於限意,就老實了。金庸先生武俠巨著《倚天屠龍記》的男一號張無忌在少林寺里幫過廚,經歷跟我相似,但他幫廚的目的不是護法,而是想刺探情報,所以他不能叫「香嚴護法」。

咱們俗家有句諺語:三村不同禮,十里改規矩。意思是風俗習慣存在地域差別,這個地方是這個規矩,換個地方就是那個規矩。佛門也有句諺語:出門三五里,各處一家風。意思是寺廟跟寺廟也不一樣,各有各的架構,各有各的清規。譬如廚房,有的寺廟設兩個,一大一小,大的為「清眾」也就是沒有職務的普通和尚提供飯菜,小的為方丈、監院、首座、維那等「領導」提供飯菜,理由是領導太忙,忙於招待高官,忙於出席會議,飯點兒跟大夥不一樣,必須開小灶。多數寺廟只設一個,方丈也好,清眾也好,一起過堂吃飯。還有的寺廟一個廚房都沒有,每個僧人在寮房(即宿舍)里整個小電爐子,自做自吃,想蒸饅頭就蒸饅頭,想下麵條就下麵條,這種寺廟特少見,但我有幸在江蘇阜寧見過一座。

有廚房的寺廟一般也都有飯頭,飯頭下面還安排幾個僧人做雜工,掂勺的掂勺,切墩的切墩。也有不設飯頭的,從外面聘請廚師,這樣做的壞處是需要給人家發工資,好處是能把僧人解放出來,多把時間放到打坐念佛上。還有既不設飯頭也不請廚師的,僧眾輪流做飯,各顯其能,特民主,特像一家人。最後這種寺廟也特少見,一般是剛建道場的時候才這樣子,僧眾少,經費也少,不得不如此。

事實上,修行不光是打坐念佛,做飯也是一種很好的修行方式。比如說你做了飯頭,得早起晚睡。寺廟裡本來就早起晚睡,無論大江南北的寺廟,只要嚴守清規,一般都是四點半起床洗漱,五點鐘上殿拜佛,六點鐘就吃早飯,然後出坡(就是參加體力勞動,農禪並修的道場是這樣子),出完坡打坐或者念佛,十一點鐘吃中午飯,然後午休,然後繼續打坐念佛。如果有晚飯,下午六點鐘開飯,持過午不食戒的寺廟則沒有晚飯,但是寺廟裡如果有前來掛單的俗家弟子,晚上不吃飯會餓,得給他們準備飯菜。如果有小沙彌以及年老體衰的老僧,晚上也得吃飯,不然身體受不了,同樣得準備飯菜。所有人都休息的時候,還得準備熱水,讓大夥洗腳。很明顯,一個盡職的飯頭每天早上必須三四點鐘就得起床,晚上十點鐘左右才能入睡,每晚只睡幾個小時,辛苦得很。如果善於調整自己,就能把辛苦變成機會,早起晚睡有助於克服五欲里的睡眠欲(五欲包括財欲、色慾、名欲、食慾和睡欲,佛教認為這五種欲使人限於迷糊境地,心懷顛倒,是非不辨。還有五欲指色慾、聲欲、香欲、味欲、觸欲。),逐漸發現打坐入定才是質量最好、效率最高的休息。

甚至在廚房做雜工都對修行有益的事情。遠的有六祖慧能,在寺里劈柴舂米,修得無時無刻不在禪定境界;近的有宣化上人(以在美國創辦萬佛城弘揚佛法而聞名國際),民國時在成都近慈寺掛單,一邊學習密宗佛法,一邊給廚房挑水,體慧雙修,動靜一如。這道理不難懂,以至於近來網路遊戲《金庸群俠傳》都改了源代碼,凡去少林寺廚房挑水的都能增加靈敏值,砍柴的則能增加力道,如果做足三個月義工,還能得到玉靈散、六陽丸等等靈丹妙藥,哼哼。

前面說有些寺廟讓僧眾輪流做飯頭,輪流給大家做飯,有的朋友可能會說:大家手藝和天分不同,有的擅長烹調,有的根本不是當廚師的材料,飯菜的口味肯定好不了。我承認,不擅長做飯的和尚當飯頭時,飯菜的口味確實不怎麼樣,不過修行不是為了滿足食慾,而是為了不再受食慾以及其他種種慾望的牽制,飯菜再好吃也要剋制貪念,不能多吃,飯菜再難吃也要剋制嗔念,不要少吃,這樣扎紮實實修下去,才能出離我們前面說的限意,獲得清凈心。所以無論飯菜是否好吃,都對修行有益。進而言之,無論外界環境是好是壞,都對修行有益,真心學佛的人在順境和逆境里都是一樣精進的。

就我個人的體驗而言,幾乎所有的出家人都能把飯菜做得非常可口。蒸一大鍋米飯,粒粒香甜綿軟,盛在缽里不用配菜,鍋篦上的鍋巴又脆又香,更是誘人。普普通通一塊豆腐,有的師傅能做出黃花魚的味道來。我還在上海靜安寺吃過一碗打滷麵(鹵是素鹵),掌廚的那位師兄一輩子生長在江南,打滷麵做得居然比我們北方人還要地道。我想這裡有三條原因,一、出家後事事自立,衣服破了要自己縫補,頭髮長了要自己剃頭,做水陸法會的時候廚房缺人手,不論派誰過去都要會自己燒菜,俗話說「出家人三把刀,剪刀菜刀剃頭刀」,逼得久了,自自然然就把本事逼出來了;二、出家人學禪定,定能生慧,能開發潛能,本來不會做飯的,自性里那點兒做飯的潛能被禪定一開發,就忽然會做飯了;三、我掛單時茹素、節食、過午不食,餓得快,一餓,吃什麼都可口了。眾所周知,飢餓是最好的調味料。

吃得少了會感到餓,以及說到美食會流口水,都是修行不到家的表現。假如修行到家,你把滿漢全席抬到他跟前,他不動心;把泔水桶抬到他跟前,他不噁心。鴨架子熬白菜跟東北大骨頭一個味道,冰糖肘子跟醋溜粉絲一個味道,吃什麼都一樣,世法平等,完全沒有分別心。有朋友說:菜好菜壞都分辨不出來了,修行到這個地步有什麼用?錯,不是分辨不出來,而是不再有好惡,有禪定功夫的人,舌頭更靈敏,鼻子更敏銳,普通人嘗不出的味道,他嘗得出來,普通人聞不見的味道,他聞得見。但他不被舌頭和鼻子牽著走,他心量廣大,歡樂無限,在地獄裡跟在天宮裡一樣幸福。

修行到家的人,就是吃得少也不會餓,當然,這個境界不是一般修行者能做到的。《維摩經》里維摩詰居士給大夥講課,從早上講到中午,釋迦牟尼的高足舍利弗就感到餓了,他心裡說:「日時欲至,此諸菩薩當於何食?」意思是午飯時間快要到了,我們這些聽課的人到哪兒吃飯呢?維摩詰居士批評他:「佛說八解脫,仁者受行,豈雜欲食而聞法乎?」佛祖教你們坐禪那麼久,應該做到八種解脫了吧?怎麼聽著課還會想到吃飯?八種解脫是禪定的八個步驟,第一是看見外界的好東西不會起貪念,第二是對自己的身體不會再留戀,第三是對內對外都不再生煩惱,第四是認識到所有實物都是幻相,第五是認識到所有幻相也是幻相,第六是把對幻相、實相的執著統統丟掉,實相跟幻相沒有分別,第七是把丟掉執著的心也丟掉,第八是完全解脫。舍利弗是佛祖十大弟子當中最有智慧的一個,但智慧是智慧,修行是修行,說法四大皆空,做事四大皆懵,很多事情我們能夠輕鬆說出來,真正做到很難很難。八種解脫甭說最高境界完全解脫了,就是第一重境界「對外界的好東西不起貪念」就很難,如果做到第一重境界,對飲食不會再有慾望,吃和不吃沒有分別,吃多吃少也沒有分別。

佛家相信食物有多種,我們俗人吃的糧食蔬菜只是最低等級的食物,除了這些還有禪悅、法喜也能做食物,而且後一種食物能讓人活得更久,活得更健康。所以有一種說法是境界越高的人吃得越少,阿羅漢七天吃一頓(他那一頓飯跟普通人一頓飯沒有分別,並不是把七天的食物匯總到一頓來吃),感覺不到餓;辟支佛(小乘的佛)半月吃一頓,也感覺不到餓。至於佛祖和菩薩,可以永遠不吃飯,也可以一直都吃飯。

可惜我們離阿羅漢的境界都很遠很遠。我認識一位法師,試圖做到一日一餐,後來似乎成功了,我到他寮房裡參訪,無意中拉開抽屜,一抽屜的雪米餅。

推薦閱讀:

卧室、客廳、廚房,就養這幾種花草,好養又開運
89平簡約4房2廳廚房餐廳裝修效果圖
廚房水槽安裝台上盆or台下盆?終於懂了!
Bio 健康廚房|如何從蔬食中補充維生素B12?
圖說廚房少不了的蒸菜

TAG:廚房 | 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