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於中亞,盛行於隋唐——胡旋舞
今日風靡世界的健美操、街舞和體育舞蹈,節奏和形態顯現出唐帝國所盛行的胡旋舞的痕迹。胡旋舞源自中亞諸民族,西漢絲綢之路後,昭武九姓與新疆、敦煌及長安等地進行了商貿和文化等廣泛的交往,胡旋舞也隨之傳入。 九姓胡,據蔡鴻生先生《唐代九姓胡與突厥文化》:「唐代九姓胡是西胡之一,分布於中亞兩河(阿姆河和錫爾河)流域,以康國為首組成城邦群體,並向東擴展胡人聚落。從碎葉川直至內蒙古,都有他們的足跡。九姓胡的活動範圍,既是文化圈,又是貿易網,在中世紀蕃(突厥)、漢(唐朝)、胡(西域)的關係中,佔有十分獨特的地位。與月支胡、康居胡和波斯胡相比,九姓胡可說後來居上,是一群最有文化氣息和移植能力的商胡販客。」《北史·西域列傳》載:「康國者,康居之後也,遷徙無常,不恆故地,自漢以來,相承不絕。其王本姓溫,月氏人也,舊居祁連山北昭武城,因被匈奴所破,西逾蔥嶺,遂有國。枝庶各分王,故康國左右諸國並以昭武為姓,示不忘本也。」隋末唐初,九姓胡合族移居漠北的西州、沙州、涼州、伊州和塔里木盆地周邊一帶。九姓胡的文化、習俗、飲食等也影響到這些地區,甚至使其胡化。 由於中西民族文化的交流及統治者的提倡,中亞一帶的胡騰舞與胡旋舞等在公元2世紀已在中原流傳。公元436年,北魏太武帝通西域,帶回疏勒、安國等伎樂。北魏時期,京都洛陽定居有一萬餘家胡人,他們帶來了本民族的胡旋舞等,在中原傳播。據榮新江先生論證「胡旋」與「胡騰」均源自同一粟特語辭彙,即是一個基於wrt詞根的詞,「胡旋」是對這個粟特語辭彙的意譯,而「胡騰」是音譯。這充分證實了胡旋舞來自中亞粟特人的故鄉。北周時,隨突厥公主阿史那氏來長安的中亞各地的胡舞藝人的表演曾轟動長安。到了唐代,胡舞更盛極一時。《冊府元龜》、《新唐書》等文獻中明確記載康國、史國、米國、俱密國以及一些其他中亞國家曾向唐朝進貢胡旋舞女。 胡旋舞在唐代受到歡迎,其根本原因是胡旋舞具有中亞游牧民族豪放、健朗的民族性格。矯捷、明快、活潑、俊俏的舞蹈風貌和優美的音樂節奏,體現了人類形體的美感和速度。其風格和意趣都顯示出一種類似體育的蓬勃活力和朝氣,符合當時人們的審美需求,因而胡旋舞自漢至唐,一直盛行不衰。及至五代、宋以後,仍不斷發展、流傳。雖然它是純娛樂和純藝術的表演,不直接關係到體育的主題,但它的旋律和動感都十分接近體育。不僅可以從今天的體育舞蹈、健美操、街舞中尋覓到它的蹤影,而且還可從唐代許多著名詩人描寫中亞胡旋舞的詩文中,發現它與今天尚在發展的體育舞蹈的許多共同特點。
【文獻史料和歷史遺物中胡旋舞的形態】 我國學術界對胡旋舞的研究自上世紀初就已開始,並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如何確認胡旋舞的特徵以及與胡騰舞之區別等,一直是學界爭議不休的問題。近年來,隨著考古的不斷深入,新資料的不斷出現,給學界開創了進一步研討的空間,並且也為我們深入認識胡旋舞奠定了基礎。 我們對胡旋舞的研究,是從有關文獻史料著手的。如: 《舊唐書·志第九》記載:《康國樂》,工人皂絲布頭巾,緋絲布袍,錦領。舞二人,緋襖,錦領袖,綠綾渾襠袴,赤皮靴,白袴帑。舞急轉如風,俗謂之胡旋。樂用笛二,正鼓一,和鼓一,銅鈸一。 《新唐書·志第二十五》載:又有《胡旋舞》,本出康居,以旋轉便捷為巧,時又尚之。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載:康者,一曰薩末鞬,亦曰颯秣建……人嗜酒,好歌舞於道……開元初,貢鎖子鎧、水精杯、碼畭瓶、駝鳥卵及越諾、朱儒、胡旋女子。 除史書記載之外,唐詩中也有描繪。
如(唐)元稹《胡旋女》 天寶欲末胡欲亂,胡人獻女能胡旋。 旋得明王不覺迷,妖胡奄到長生殿。 胡旋之義世莫知,胡旋之容我能傳。 蓬斷霜根羊角疾,竿戴朱盤火輪炫。 驪珠進珥逐飛星,虹暈輕巾掣流電。 潛鯨暗吸笡波海,迴風亂舞當空霰。 萬過其誰辨終始,四座安能分背面。 又如岑參《田使君美人舞如蓮花北鋌歌》: 美人舞如蓮花旋,世人有眼應未見。 高台滿地紅氍毹,試舞一曲天下無。 此曲胡人傳入漢,諸客見之驚且嘆。 慢臉嬌娥纖復穠,輕羅金鏤花蔥龍。 回裾轉袖若飛雪,左鋌右鋌生旋風。 琵琶橫笛和未匝,花門山頭黃雲合。 忽作出塞入塞聲,白草胡沙寒颯颯。 翻身入破如有神,前見後見回回新。 始知諸曲不可比,采蓬落梅徒聒耳。 世人學舞只是舞,姿態豈能得如此?
胡旋舞由西域傳入長安後,風靡朝野上下。其旋轉如風、繽紛明快的特色,迄今在新疆維吾爾族的民間舞蹈中仍得以保留。元稹的詩中形容了胡旋舞的舞姿如飛雪飄逸,蓬草飛轉;又像羊角旋風,炫目盤轉,圓轉疾速,致使舞者的背、臉皆難以分辨。岑參的詩中反映了在胡漢雜居、胡樂流行的涼州、敦煌一帶盛行的胡旋舞。在鋪著紅色地毯的高台上,舞者身著鏤金花的紗裙,揮動長袖,出胯扭腰,左右旋轉。「翻身入破如有神」表現舞蹈與樂曲的和諧與統一。「破」,樂曲的一個演奏段落,唐時樂曲分散序、中序、破三段落,入破就是說樂曲從舒緩進入急促,「翻身入破」,是說胡旋女把握舞蹈與音樂節奏的功力超強,如有神助。「前見後見回回新」說明舞姿的千變萬化。「始知諸曲不可比,采蓬落梅徒聒耳」,「採蓮」、「落梅」均為內地流行曲名,但無法與胡曲相比。詩人充分稱讚了胡旋舞的魅力。 胡旋舞自唐之後,歷代文獻中均未見記載,直至清朝康熙年間,為反映各國競相進貢的盛況,在當時戲曲劇本中曾留下部分資料。如,上海復旦大學圖書館的藏書中,發現一本《太平樂舞》劇本。作者是曹寅(曹雪芹的祖父),全劇分十場,表演康熙年間萬民同慶燈節的歌舞昇平景象。其中第六場的《太平有象》中,有一支《北江兒水》曲牌,是描繪胡旋舞的形態:「胡旋乍踴,趁夭矯胡旋乍踴。似蒼鷹身側攫,印眉花紫翠,寶氣青紅,快靴尖鳳簇捧。奮袖起長虹,聯翹拽滿弓。委珮瓏松,椎發髭鬉。卯兒姑,唵啊吽,金牌敕封,一隊隊金牌敕封。交蹄接踵,真箇是交蹄接踵。合坤輿,奉乾靈,歸大統。」此曲將胡旋舞的舞姿描寫得極其形象。這意味著,胡旋舞經歷了千餘年的傳承,還依稀在民間流傳。
【石窟壁畫中所見的胡旋舞】 中亞一帶直至新疆、敦煌、寧夏、陝西,石窟壁畫的說法圖和西方凈土圖中都描繪有樂隊合奏以及舞者的身姿。 敦煌莫高窟初唐第220窟北壁藥師凈土變中,繪有兩組雙人舞畫面。其中一組頗相當於胡旋舞動作,兩舞者相對而舞,頭髮披散,上身赤裸,項戴瓔珞,臂佩銀釧,腕套鈴鐲,下著長裙,雙腳立於小圓毯上,兩臂挽飄帶,正飛速旋轉,其形態幾乎都是選取胡旋舞過程中動作一瞬間的舞姿,不但予人以強烈的動感,而且表現出胡旋舞的內涵:有的激情奔放,有的神態嫵媚,有的動作疾馳矯健,有的輕盈柔和。胡旋舞表演者不僅是用自己的身體作為表演手段,而且也充分展現出動作風格的奔放粗獷,構成了人類形體的美感和富有旋律的樂感,真正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另外,以上舞者都舞於小圓毯上,這種圓毯是文獻中提及的「舞筵」。白居易詩《青氈帳二十韻》載:「側置低歌座,平鋪小舞筵。」任半塘先生認為所謂「舞筵」,應是舞台之茵氈,邊有一周垂索,中飾一周聯珠紋。聯珠紋是典型的波斯紋樣,所以這種小圓毯作為「舞筵」的一種,多是從中亞地區傳入的。正史中有中亞諸國向唐朝進貢舞筵及波斯美女——胡旋女子的記錄。如:
開元六年(718)四月,米國遣使獻拓壁舞筵及。
開元七年五月,俱密國(位於帕米爾高原)遣使獻胡旋女子及方物。
開元十五年五月,史國獻胡旋女子及葡萄酒。
胡旋舞要求雙腳不踏出既定範圍,由此可知,胡旋舞不需要十分寬敞的場地,一般在狹小的胡姬酒肆中也能表演。據文獻記載,當時長安有不少胡姬開設酒店,她們有著高加索人的美麗面龐,其舞蹈雖非正統,但節奏歡快。人們在胡姬酒肆里欣賞的,是與她們特異的美麗容貌相吻合的特異舞蹈。 敦煌壁畫不僅能幫助我們了解唐代的胡旋舞,而且還能印證唐代胡旋舞的風貌及發展軌跡。如:敦煌壁畫中的伎樂菩薩壁畫,其舞者身披瓔珞、著褲裙、托錦帶,手舞足蹈蹁躚於小圓毯上,頗似胡旋舞。中國藝術研究院王克芬先生曾論證了此舞的特徵。從壁畫中所看到的舞姿是單臂上舉、單腳提膝外翻,充分使身體在一個縱軸線上,以便旋轉,飄帶由身體帶動,翻旋飛舞、左右生風,給人一種飄然的動感。真如詩句描繪的那般「回裙轉袖若飛雪,左旋右旋生旋風」。
【胡旋舞的競技特徵】 胡旋舞所呈現出的古樸、奔放、陽剛的氣勢,多是由人體的直線、方形、稜角等姿態、動作來構成,尤其是以高難度的各種旋轉來體現其競技性和審美原理。舞蹈旋轉的不同方式,直接影響到舞蹈動作力效和情感類型,形成從動作到姿態、從動律到構圖、從節奏到情感的改變,而「變」,恰恰是舞蹈的生命力所在。「轉」是舞蹈美學本質和核心,被稱之為「眾妙之門」,它具有豐富的哲學意蘊。 胡旋舞是「身體運動」的藝術。「運動」就意味著「變化」。人們常以「千姿百態」來讚美舞蹈,不斷的運動、不斷的變化才能給舞蹈以生命力。胡旋舞中的進退伸屈等舞姿和舞步,都是舞蹈形式美的具體表現,而這種形式美是在舞的動律和構圖的「變」中產生的。「變」可以使舞蹈增強活力和生機,使其編排更具有競技力和觀賞性。 胡旋舞體現出洒脫、明快的動律,在造型上要求舞者昂首、挺胸、立腰,而頭、肩、腰、臂、肘、膝至腳部動作必須充分運用,使動態多樣,造型優美;再配合各種眼神,加以轉頭、抖胯、擺動等裝飾性動作的點綴,從而形成一種奔放、飄逸、剛柔並濟的風格韻味。胡旋舞在技巧運用上主要突出了旋轉,要求速度迅疾,並在連續旋轉中不斷變換舞姿。這種高難度的、競技性較強的舞蹈孕育著體育舞蹈的因子,從而具有競技體育的審美特徵。因為,體育舞蹈與胡旋舞都是以身體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強調身體運動能力的競技性,並都由人體的直線、方形、稜角等姿態、動作來構成幾何形式的舞姿。可以說,體育舞蹈是從胡旋舞中發展出來的競技運動項目。 體育舞蹈一般需要找到身體的直立感,然後才能完成更美更高的技巧動作。它要求保持頭、脊柱、骨盆、腿、腳與地面相對垂直,重心在一條垂直線上,達到物理的平衡標準。尤其是運動中必須保持身體的直立感,雙肩平正下沉、雙目平視、提頸、收腹、挺胸,形成一種挺拔、舒展的身體姿勢。要求舞者必須理解和把握音樂,具有較強的音樂旋律感和節奏感,所有舞步必須放鬆膝蓋,才能控制音樂,促進動作和音樂結合,感受舞蹈與音樂結合的韻律美;並通過擺動、旋轉、揚臂、扭腰、送胯等技巧動作來展現舞姿,從而達到在舞蹈中進行體育競技、在體育競技中進行舞蹈的目的。 從以上論述不難看出,中亞一帶所盛行的胡旋舞,帶有濃厚的西方舞蹈的風采,展現了競技性的特質。此舞傳入中國後,由於它具有強烈的刺激感官和審美的作用,被宮廷貴族和黎民百姓廣泛接受,並風靡了整個唐帝國。文物中所呈現的胡旋舞的姿態與體育舞蹈的許多動作極為相似,不難看出,唐代的體育舞蹈——胡旋舞和現代體育舞蹈有著密切的淵源關係。
胡旋舞由中亞傳入後,在唐代受到皇室、貴族青睞,民間對它的喜愛也達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這種社會性痴迷構成了胡旋舞生存的濃烈氛圍和發展的途徑。胡旋舞作為一種在廣闊範圍內引起社會性痴迷的舞蹈繁榮了千餘年,在中國的古典審美構架中可謂不可或缺,其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也就不言而喻了。 文獻、壁畫、詩詞所遺存的胡旋舞形象,給予了我們珍貴的探索資源。尤其是在現代民間舞、民族舞和體育舞蹈中的旋轉、出胯、扭腰等技術舞姿中不僅可以尋覓到胡旋舞的蹤跡,而且還可以清楚地看到它們之間的血緣關係。由此,我們認為內含在胡旋舞中的身體運動的因素也即體育因素。胡旋舞作為一種以人體必需和精神必需的組合而構成的人類本質活動,既是自己的表現,又是身體的活動,不僅有藝術性,而且也有體育運動的價值。因為,體育與舞蹈在初始階段是共存於一個狀態的,它的形式並非充滿著詩情畫意和創作神韻,它只是一種狂烈的歡呼跳躍,一般用於祭祀活動。隨著時代的進步,舞蹈得以迅速發展,形成了多種舞蹈,並有健舞與軟舞之分。之後,健舞又與體育融為一體,導致舞蹈中的軟舞趨向於藝術,健舞趨向於體育。
我們意在文化傳播和分享
若您有異議,請聯繫我們
推薦閱讀:
※中國姓氏起源大全-(姜)
※漢字的奧秘、起源和演變
※驢的起源歷史
※為什麼人類沒能在從非洲走向全球之前擁有統一的語言?
※[轉帖]龍鳳圖騰起源新說